四季梅里(王店老镇二十四节气)

梅里老林

<p class="ql-block">  王店镇,始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嘉兴镇遏使王逵居此,"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嘉禾志》)。"后簪缨相继,日渐殷庶,遂成巨镇"(《梅里志》)。至明中叶,此地 "镇民之居,夹河成聚,为里者三",成为嘉兴四大镇之一。自唐至清,镇东为大彭乡,镇西为嘉会乡,镇跨两乡之间。"宣统初元,自治之议起,乃划各区以属之,名曰王店镇区"(《梅里备志》)。辛亥革命后,虽几经兵灾,仍为货物集散地,设王店镇。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由商业性城镇发展为以轻纺、家电、轻工、集成家装为主的工业性城镇。</p><p class="ql-block"> 王逵喜梅,以植梅著称,故镇亦名梅里,梅汇,梅会里。镇形如长龙耸尾。镇中主街,自东而西,长达1.5公里,其尾街由南至北,约800米。市河居中,史称梅溪,溪沿主街西连长水塘。</p><p class="ql-block"> 王店古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手工业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是一代文豪朱彝尊的故乡。彩灯、剪纸及民间工艺享誉一时,灯会是王店镇一大风俗。早在明清两代就已盛行,被誉为"禾城一奇花"。彩灯品种极多,亭灯、台灯、楼灯、阁灯、船灯、塔灯、牛灯、龙灯争奇斗艳,各显其妍。大型灯会自民国以来就有6次,分别是民国二十三年,抗战胜利,1950年,1956,1959年和1976年。</p> <p class="ql-block">立春(王店曝书亭)</p> <p class="ql-block">  曝书亭,位于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故居。园林原名‘竹坨”,曝书亭原是竹坨内的一座建筑物,因朱彝尊著作 《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曝书亭作为园林名。省级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曝书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期间多次遭兵燹 火毁,共经历过13次修葺,现在保存的园林格局由清嘉庆元年(1796年)浙江学政阮元主持重修。有曝书亭、水轩、荷池、 曲桥、娱老轩、潜采堂、六峰亭等景观,其中曝书亭最负盛名,领诸景之冠,提挈全园,为视觉焦点。 </p><p class="ql-block"> 园门向北,进门左侧为“娱老轩”,坐北朝南,系三开间厅堂。1963年修葺时将朱氏家祠中的 朱彝尊石刻像移入嵌于壁中。原 康熙帝御赐“研经博物”匾因家柯早毁而佚,现由人重新书写,悬于正厅。室内存有朱彝尊手书条幅,用过的 端砚以及描绘当年“曝书亭”全景的画卷。轩、肪、堂环荷池而筑,粉壁砖地,素洁幽雅。在园中部,通过荷塘上曲折石桥至桥南,即为整个园林据以得名的建筑曝书亭。 亭面北,两面青石柱上镌有集杜甫诗句的槛联,原为汪揖书,重修时阮元据以摹写,联为:“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亭石柱上还刻有阮元重修曝书亭时,和朱彝尊词所作的 《百字令》,及当时嘉兴知府满族诗人伊汤安的和作,书迹和词句都很精美。亭之东有假山,六峰亭翼然其上,“文革”前原悬有张宗祥书的匾额。六峰亭下有一方石铺雨道,长数十米,两旁古树敲侧,绿荫深秀。曝书亭质朴淡雅的艺术风格, 疏密有致的结构布局,为国内 园林建筑专家所重视。</p> <p class="ql-block">雨水(王店原西米棚下)</p> <p class="ql-block">  王店西米棚下东始采疏桥西止车前弄。街上有解放前早期的耶稣教堂,解放后王店派出所设在教堂内。王店基督教兴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时有美籍牧师花乔奇(又名花里生)来镇传道。建立耶稣堂,也称礼拜堂。1937年王店沦陷期间,教堂被损坏。1946年由教友集资、教会资助,重建耶稣堂和牧师住宅。建国初期,教会恢复传道活动。1979年教会再度恢复。1983年借天主堂活动。1988年新建教堂于梅溪街火弄内。现教堂设在百乐路解放社区附近。</p><p class="ql-block"> 王店人民政府1949年6月成立。早期王店镇党委、镇政府设在西米棚下张家大院内。1981年8月1日镇党委、镇政府迁至梅园路。2000年10月18日,兴乐路王店镇政府办公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惊蛰(王店百年沪杭铁路)</p> <p class="ql-block">  王店老镇最中心的地方,百年沪杭铁路穿镇而过。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筑此铁道桥,横跨王店市河,并设王店火车站。宣统元年(1909年)沪杭铁路线正式通车。据传,在火车站附近王店富户建有大厅房一座,俗称“百桌厅”,此厅宽大雄伟,能设酒筵百桌。厅主葛昌楣,为镇上一大富户,与平湖四豪富之一的葛家为同族,名声甚大。葛家破落后,该厅一度为棺材铺阮老板居住,后几经战乱而湮没。</p><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10日孙中山乘列车经王店作短暂停留,绅商代表去车站列队欢迎,镇上怀新女小师生也去车站欢迎。孙中山身穿西服,左手托着圆顶大礼帽,右手拄着斯的克(手杖),面露笑容,神采奕奕地下了车。他站在车站最高处东眺西望,鸟瞰王店镇风貌,兴致勃勃地步行到长水塘边,考察了塘桥的宽度,桥下水流量。询问了水流经的地方并提出了一系列开拓航道通行的问题。孙中山来王店巡视后,民国20年(1931年)就在车站附近的草坪上建立了一座中山厅,以志纪念。日本人侵占时期,日寇命令伪镇长拆掉中山厅并把建厅用的木材、砖瓦、墙石拿去修筑炮台,中山厅就这样毁于日寇之手。</p><p class="ql-block"> 有了沪杭铁路镇上居民家门口很方便地坐火车出行,百年前就享受到坐火车出行的便捷。儿时记得王店坐火车去嘉兴二毛钱,去硖石一毛钱。当时的火车速度现在看来比较慢的,王店去上海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沪杭铁路八十年代改成双线,1987年10月1日沪杭铁路复线横跨王店市河的101号桥建成通车,从此沪杭铁路运力翻翻。后来又一次次大提速,提速后王店到上海只要一小时左右了。但最后王店站和沪杭线上各小站大多都取消了。</p> <p class="ql-block">春分(王店扇子汇)</p> <p class="ql-block">  王店梅溪街东面的尽头,称作扇子汇,得名于它的地形,到此处河岸伸展为一把打开的折扇,从对岸看,还确实有几分像。它的弧形凸出于梅溪东流六角亭漾之处,可以隔河相望六角亭(也叫文昌阁)。以前这里是农船停得最多的固定停靠点,商店开的也很多,是东市商业中心的起点。王店东西两端,有两个“汇”。镇的西端另一个“汇”,它位于西市庙桥南堍再绕西转弯的一块地方,面临长水塘,遥对南塘街,因这里顾家世代生产经营芦菲,故命名芦菲汇,芦菲汇也称石浦汇。</p> <p class="ql-block">清明(秀洲革命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秀洲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梅溪街275弄(原王店镇铁路东首人民公园旧址内)。王洪合、李乐楼烈士墓位于陵园内。</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嘉兴解放后,为尽快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上级派山东南下干部协助组建人民政府。祖籍山东日照县汾水镇的王洪合(1919—1949),随人民解放军进驻王店,被任命为中共王店区委书记,区委设在王店镇。同乡战友李乐楼(1923—1949)也一起南下进驻王店,为区武装干事。他们一到任便带领区委一班人深入农村,积极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剿匪反霸,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但是,暗藏的土匪头目张椿林不甘心失败,于1949年9月7日纠集残余匪力袭击工作组所在地,王洪合、李乐楼在人和乡素门里被土匪枪杀。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王洪合、李乐楼为革命烈士。1950年6月,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经嘉兴县人民政府批准,将人和乡改名为洪合乡(现秀洲区洪合镇)。1972年3月,民政部门把两名烈士遗骨移葬到王店镇人民公园内,并建立了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2004年2月,秀洲区民政局和王店镇政府筹资对陵园进行维修,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园内松柏常青,花草遍地。陵园正面是烈士纪念碑,碑高4米,通体红色,呈柱体状矗立;花岗石墓碑上“革命烈士王洪合、李乐楼之墓”由烈士生前战友、嘉兴市政协原主席沈如淙题写。墓碑的背后刻写着两名烈士的生平事迹。2020年6月,再次对烈士陵园进行扩建修缮,9月更名为秀洲革命烈士陵园,改造后陵园总占地约1701平方米。革命烈士陵园旁建有秀洲革命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同年9月开馆。陈列馆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历史和秀洲革命历史,并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秀洲革命烈士的生平和事迹。</p><p class="ql-block"> 秀洲革命烈士陵园现为秀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秀洲区国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谷雨(王店北塘古码头)</p> <p class="ql-block">  庆丰街码头位于王店镇塘桥社区庆丰街157-159号,据介绍为清代所建。长水塘西岸,石埠头坐西朝东,东西向、南北向均有七级台阶,共5个牛鼻石分三层。</p><p class="ql-block"> 石埠头上有三开间平房,内有小阁楼,房屋曾是店铺,名“潘雅记”,是做米行生意的,过去码头停泊旧时的“财船”。</p><p class="ql-block"> 庆丰街码头是嘉兴市为数不多的河运码头之一,反映了昔日长水塘边河运的繁华,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庆丰街码头七十年代前曾是鱼行,凭票排队买鱼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改革开放后,供销社退出,该地方曾是一个老汉扎竹扫帚坚守了三十多年,直至北塘街改造才搬出。</p><p class="ql-block"> 2017年北塘街提升改造,北塘古码头老房子和河埠头仍保持原样。</p> <p class="ql-block">立夏(王店解放街•梅溪河)</p> <p class="ql-block">  解放街东起铁路桥,西至解放桥,街长约880米。解放街以前有夺锦坊、永锦坊、聚奎坊、石铺汇等。1967年改坊为街,更名解放街。</p><p class="ql-block"> 解放街可谓是文化底蕴深厚,沿街有名人宅院(如大诗人朱彝尊曝书亭、画家施定夫故居、剪纸艺人龚德康老宅、原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沈觉人老宅等),有影剧院、王店中学等。</p><p class="ql-block"> 2015年,王店镇启动了两岸江南水乡古镇景观提升工程,通过对解放街原有老房子屋顶、墙面和路面(文昌桥以西重新铺设石板路)改造,搭建王店中学河埠亲水平台和寒香亭,设置休憩小品等,保护性地对解放街及梅溪两岸的景观进行修缮,大大改善了解放街面貌和人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小满(王店粮仓群•长水塘)</p> <p class="ql-block">  王店粮管所苏式圆筒粮仓群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四喜社区塘东街13号长水塘东岸。据粮管所老工人回忆,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原王店粮管所仓库。建筑占地面积5700余平方米,2002年粮管所改制,仓库停用。</p><p class="ql-block"> 粮仓群由南向北分三排平行错位等距离排列,南起为第一排有6个粮仓、向北第二排有5个粮仓、最北第三排西起首位空缺、其余3个粮仓,共计14个粮仓。各粮仓间等距7.8米,均为苏式圆筒形、同体积尺寸,直径12米、层高8.15米,墙体混泥土砌筑、内部有木梁架、屋顶为六面青瓦顶、大门开处离地2米。粮管所西侧沿长水塘建有石码头(现已严重损毁)。</p><p class="ql-block"> 嘉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唐以来就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过去漕粮运输主要依靠水运,临河而建的各种保存各异的粮仓,直接反映了嘉兴与大运河相辅相成的兴衰关系。</p><p class="ql-block"> 长水塘为大运河嘉兴段的重要支流,沿河而建的王店粮管所苏式圆筒粮仓群,是王店周边地区粮食集中储存和运输中转的重要设施;粮仓群从保存数量和体量上足见其当年的盛大规模,在嘉兴同类建筑中较为罕见,体现了嘉兴鱼米之乡的传统农业地位;粮仓群建筑形制特殊,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模仿苏联工农业建设模式的史实,同时,建筑本身亦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2009年9月该建筑群被确定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又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隔两年,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芒种(王店原北梅溪街)</p> <p class="ql-block">  旧时王店梅溪街有南梅溪(主要为廿家下带)北梅溪(长生坊至陶家弄一带)两条街,南梅溪街现划入梅溪街,北梅溪街现划入人民街。</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北梅溪街上有王店人民医院、嘉兴工具总厂,嘉兴氟塑料总厂、王店变电所、供电站等王店有名单位企业:</p><p class="ql-block"> 王店人民医院,前身系1951年12月创办的王店区卫生所,当时设在解放街原街道办事处,后迁至梅溪街东菜场东边。曾先后易名为王店地区医院,王店公社中心医院,王店区医院,王店中心医院。1986年2月,升格为县级医院。1989年9月,更名为王店人民医院。它是一所设施较完善的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现在整体搬迁到王店新区汇丰路上,规模设施更扩大、更完善。</p><p class="ql-block"> 嘉兴工具总厂,该厂五十年代是木器社,生产木器农具之类产品,老前辈木工手艺相当不错,南湖红船上雕花由老职工黄生友设计雕刻,古典家具由老职工朱金生、朱祥林、丁阿友三人做的,十分的精致,这也是工具厂为之骄傲的地方。朱祥林是著名木匠,擅长小木家具,尤精于古典家具,所制家具工艺精美,名闻杭嘉湖一带。黃生有是著名雕花匠,精于刻花,浮雕,梅、兰、竹、菊。传统戏文样样精通,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应为南湖红船雕饰,所雕图案,花纹精工细巧。1960年被评为省级名师巧匠。1969年又雕成小红船,工艺玲珑剔透,与大红船相媲美。被评为"杭嘉湖名雕花师"。工具厂七十年代初改行生产套筒扳手,从生产小12件小型扳手到生产21件重型套筒扳手,企业规模不断扩建壮大。1979年以来产品由行销国内到出口国外,遍及东南亚、欧、美、加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量排行全国第二。当时是镇上出口创汇大户,套筒板手行业标准曾经在这厂里制定。</p><p class="ql-block"> 嘉兴氟塑料总厂,这是镇上最早生产氟塑料的厂家, 氟塑料称之为塑料之王,它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和耐化学腐蚀、耐高低温、防水、不粘、低摩擦系数、良好的自润滑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电气、航空、航天、半导体、机械、纺织、建筑、医药、汽车等工业领域。 该厂是一家镇办企业,初名是王店蔬菜大队塑料厂,1972年4月创办。1984年3月改名为嘉兴市塑料二厂。1978及1988年,先后设电扇配件厂,东亚汽车配件厂,石化粘合剂联营厂。电扇厂配件厂于1987年停办,石化粘合剂厂于1990年独立为一个车间。主要产品有聚四氟乙烯塑料板、聚四氟乙烯密封圈、金属塑料等。</p><p class="ql-block"> 王店用电历史可追溯到民国12年(1923),商人孙少卿在卖鱼桥崔家弄创办耀明电灯公司,有25匹马力发电机组,供16支光电灯700盏用电。1958年7月,嘉兴电厂直接向镇送电。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发电后,60年代中期就在这里设变电所及供电站。除供本镇供电外,亦供王店、蚂桥、建设、洪合等4乡及余新乡部分地区。随着供电增长,变电所搬迁至镇西村,供电所搬迁至兴乐路。变电等级由10千伏升至110千伏,王店还建有500千伏超高压变电所。</p> <p class="ql-block">夏至(王店庙桥头)</p> <p class="ql-block">  解放街的最西端是王店古镇最有特色的三爿环桥之一庙桥所在地,现已不见踪影,六十年代庙桥末拆,除过西几米建了解放桥。志载庙桥在塘桥庙左,明万历年间始建,清朝乾隆辛卯(1771年)里人公捐重建,桥下得一石片,上镌“永宁”两字,故又称永宁桥。庙桥和塘桥是王店最有特色的地方。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王店时曾在这里看到塘桥和庙桥,出了一句上联“庙桥塘桥塘桥庙”,由镇上文人来对下联,结果三百多年没有一个能对的上来。可是前几年修鞋老庄师傅他以下联 “塘水长水长水塘” 巧对康熙绝对上联:“庙桥塘桥塘桥庙”。 一时间,“修鞋匠巧对康熙绝对”成了王店镇居民的美谈,使老庄师傅成了镇上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小暑(王店船厂浜)</p> <p class="ql-block">  以前王店会龙坊的地方,1956年,镇上18家以修船、租船为业的手工业作坊组成公私合营王店船厂,经营租船和修船,故浜称船厂浜、桥称船厂桥。船厂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镇民谢松年捐资建造。道光年间重建,改名会龙桥。同治三年(1864年)又成危桥,镇民又集资重建。1953年拆桥重建,改踏步石桥为块石、水泥结构平桥,更名为建设桥。1981年又恢复船厂桥名。</p><p class="ql-block"> 船厂浜里有原汁原味的老宅,非常幽静。居住在那里的人“姚”姓特别多,像似一个家族。1981年10月,王店船厂撤销,厂区后来由毛纺厂、建材厂、医院等建造了不少单位职工住宅楼,这里的居民小区也称船厂浜小区。船厂浜西路末端,即是王店粮仓后门河埠头。每年征粮季节,农民船只运来的稻谷也在这里进粮仓。</p><p class="ql-block"> 船厂浜还有一家1956年由私营印刷业改建为公私合营的王店印刷厂,1976年印刷厂转业,并入地方国营嘉兴毛纺厂王店毛织品分厂,后更名嘉兴第四毛纺织厂。生产的“奔月牌”毛毯全国闻名。</p> <p class="ql-block">大暑(王店北塘长水塘)</p> <p class="ql-block">  王店北塘街,坐落于长水塘畔,以前王店百姓以塘桥为界,将其庆丰街分为南北两部分,塘桥以南称南塘街,以北则称为北塘街。如今,南塘街和北塘街已合二为一,统称庆丰街。</p><p class="ql-block"> 悠悠长水塘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时期开挖的,已经流经两千两百多年。长水塘接通长江三角洲各港,成为全镇主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塘岸景色诱人,被历代诗人墨客视作游览胜地。清代诗人查慎行有诗:“两岸朦胧桃李花,一天风露属渔家”。</p><p class="ql-block"> 以前北塘街南起有信用社、供销社各门市部、石槛弄、鱼行(古码头)、石灰行、农机厂、嘉兴建材厂等,并沿街还有商业系统各门市部等。王店富商潘静澜也曾在北塘街建成一幢三层楼房为当时镇上唯一的高楼。以前的北塘街“暗无天日”几乎一半街道全在棚下。所谓“棚下”就是街的两旁楼房的屋檐相连接,过往行人,仰看不见天日,下雨天勿须要雨披和撑伞。</p><p class="ql-block"> 石槛弄在北塘街南端,弄口进入比较窄,弄内以前有点杂乱,老房子拆除后剩余的矮围墙上杂草丛生。2017年城镇综合整治后,环境卫生改善。1958年烟糖商店创办的一家豆制品厂后来曾迁至石槛弄内。弄口南边有一幢四开间楼房,原是烟糖商店第三门市部,1989年门市部停业后由供销社开店。以前这里的老房子王店著名老中医朱鹿宾先生曾开办中医诊所。朱先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待人诚恳,为镇民治病不计诊费多少。诊所东临长水塘,当时乡下送病人到镇上就医都靠走水路,选择在这里开诊所,为的是方便农民摇船前来就诊。朱医生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病人,常无偿救治,所以深受老百姓敬重。弄口北边是“阿炳饭店”的店堂。阿炳夫妇开饭店已有三十多年,因厨艺好、人亲和、价格公平,所以至今仍开着,就餐顾客常常爆满。</p><p class="ql-block"> 北塘街最北端是嘉兴建材厂,该厂创建于1950年,是省、市建筑材料重点企业,产品有红砖、粘土红平瓦、混凝土小型空心砖等。多次被国家建材部、省建材总公司评为质量优胜产品,名列省内同行前矛。当年从几只土窑开始一直发展到机械化轮窑,生产的红砖、平瓦质量一流,是上海开放建设主要供应商。后来又新开发B-889新型建筑内墙涂料,具有色艳、耐擦、光滑、无毒等多种特性。</p><p class="ql-block"> 2017年,政府实施小城镇综合整治,北塘街沿岸剩下的52户老房子全部拆除重建,使得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p> <p class="ql-block">立秋(王店南塘长水塘)</p> <p class="ql-block">  王店南塘街,以前南起主要有:第四毛纺织厂、王店茧站、公社竹器社、张氏老宅、生猪羊毛行、陈家弄、交运公司、供销社生资部等门市部。</p><p class="ql-block"> 嘉兴第四毛纺织厂。生产的“奔月牌”毛毯全国闻名。王店茧站,1950年建造在一块荒废的坟地上,1952年正式投入使用,原属供销社,据有关部门调查,1978年之前的王店茧站是世界上最大的茧站。南塘最高大的张氏民宅,基本保留着以前的原样,整栋楼座西向东,沿河而建,骑楼形式,石木结构,梁、枋、雀替等雕刻精美,走廊设靠椅,门前河埠头为双向式,极富江南水乡特色。陈家弄是南塘街上一条悠长的老弄堂,弄南侧陈氏老宅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五进式院落,该老宅历经沧桑变迁,在长水塘畔矗立了上百年,至今仍有人居住着。王店茧站、张氏民宅均为嘉兴文保单位,陈氏民宅也被列入嘉兴市“不可移动文物”。王店交运站,其河埠曾是繁忙的水路客运码头,以前的轮船汽笛声铁路边也能听见。</p><p class="ql-block"> 庆丰街沿路紧靠长水塘西岸,历来是水路贸易集散中心。以前运输主要靠水路,长水塘船只川流不息,带来庆丰街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处暑(王店文昌桥•寒香亭•梅溪长廊)</p> <p class="ql-block">  1986年东木桥拆桥重建,改名文昌桥。原东木桥北堍弄底是梅里小学原址,南堍是王店中学原址。</p><p class="ql-block"> 梅里小学1906年初办学堂时称“王店镇拔萃二等小学堂”,利用原自在庵庙宇废庙兴学,曾是镇上的最高学府,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变迁后改名为秀洲区梅里小学。2016年,梅里小学迁至新校区,这里已改为王店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王店中学创办于1955年,初名嘉兴县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嘉兴第五中学,1961年更名为王店中学。1996年全校整体搬迁至嘉兴高中园区后,这里曾是梅里小学分部。现在王店中学老校区已改建为王店镇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占地面积29975.4平方米。拥有齐全的健身设施和培训场地,不仅满足建成区居民对休闲运动及企业员工业务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提高了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为全镇百姓精心打造美丽城镇“15分钟健身圈”,彰显着“活力王店”,成为王店美丽城镇建设的新名片。</p><p class="ql-block"> 2016年小城镇提升改造,文昌桥再次拆除重建成环桥,梅溪河两边分别建了寒香亭和梅溪长廊。</p> <p class="ql-block">秋分(王店原中环桥头)</p> <p class="ql-block">  中石环桥北端正对着环桥弄。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中石环桥,桥北堍庙楼下竖有《中石环桥记》青石碑,据碑中记载:“距桥百余步为故宋宫人时卿云所葬之处” “有坟以来即有是桥,故有坟桥之名”。所以进环桥弄到底便是传说中的王店响铃坟。南宋距今有600多年,镇民只知道有“响铃坟”却忘了“宠妃墓”。七十年代末城镇改造,中石环桥拆除,传说响铃坟的高墩铲平,新建梅园新村和梅园路,尚未发现有宠妃墓,这给人们留下了悬念。</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金兵南下,军情甚急,孝宗皇帝赵昚赴海盐练浦观察敌情,宠妃时卿云缠着一定要去看热闹,孝宗无奈,只好答应。时值晚秋,天气时冷时热。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又冷雨浇头。宋皇带着随从急急地从临安出发,一路颠簸地直奔海盐。时卿云开始时还坐在马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但由于路途崎岖,只得下马改乘马车。只因历来娇生惯养,再也没有心情观赏风景,先是晕车,吐得饭也不想吃,后又遇到风寒,病得不轻。连着几天下来,倾国倾城的贵妃一下子瘦了一圈,来到梅里就再也不想走了。宋皇没法,只得稍作修整。不想时爱妃竟一病不起、小命呜呼了。孝宗皇帝虽然哀伤,但因军情紧急,运回临安厚葬是完全不可能了,只得下旨就地安葬,并关照墓地不要太张扬,不能被金兵发现。随从们就在离梅溪不远的地方选择了一块墓地,这里地处偏僻,又十分荒凉,一般不会有人知道。临葬前,皇上担心因地下潮湿,爱妃的尸体容易腐烂,也恐日后难找,便命手下挖深墓沟,能将地下水顺利地排出,并别出心裁地用铁链将棺木吊在半空,在四周装上许多铜铃,只要有人踏上墓顶引起振动,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棺木的防潮问题,也能识别爱妃安葬的位置。爱妃墓完工后,孝宗皇帝前去祭祀,并亲自踏上墓顶,坟内果然发出了一阵阵清脆的铃声,皇上对此十分满意,就此赐名“响铃坟”,又命人在墓南约百米的梅溪上建造了一座拱桥,便利后人祭奠。</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由于兵荒马乱,经常打仗,皇上始终没有机会到王店祭奠爱妃。几百年过去了,附近的人只晓得有一座“响铃坟”和架在梅溪上的“坟桥”,但是这墓里葬的到底是谁被人淡忘了。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王店已经成为大镇,坟上的铜铃再踏也不会响。坟桥也因年久失修成危桥,后来,镇上有人出资重建,此桥处在梅溪三座环桥的中间,故改名中石环桥。</p> <p class="ql-block">白露(王店原里仁街•何家厅老书场)</p> <p class="ql-block">  里仁街是四喜街大井弄以东的一段老街。大井弄至东木桥弄以前也称“四十二家下”。据《梅里备志》载:“清代原有青龙、三元、太平、大井等四坊,里人以福、禄、寿、禧代之,合称四喜坊”。1967年将里仁街、天主堂街、板桥坊等并入,改称反帝街。1981年才更名为四喜街。东起铁路桥,西止庆丰桥东坡。</p><p class="ql-block"> 里仁街上以前有一条整弄都在屋内何家弄,弄内除有天井窗户透点光线,整条弄漆黑一片,也称暗弄。儿时走进这弄堂既害怕又刺激,时不时来弄内壮壮胆。弄内西边都是何家老宅,有五埭以上进深直至现在梅园路。 </p><p class="ql-block"> 何家弄口以前有两颗古榉树,王店人习惯称这里“大树底下”。弄西边有理发店和农行储蓄所,储蓄所过西房子都是屋檐下街路,走在街上如同在屋内,雨天淋不到雨,真如清代梅里诗人姚驾鳌描述:“一带长廊傍水涯,雨余不湿踏青鞋”。 </p><p class="ql-block"> 弄东边曾有一间平房是消防间,以前称 “洋龙房”。儿时看到的是英国人制造的“洋水龙”和一些配套设施(现在硖石南关厢有展示),后来被消防泵代替。 </p><p class="ql-block"> 2017年小城镇综合整治改造,清理中西边旧墙上还发现了民国时期的灰塑雕凤凰,惊动电视台前来采访报道。现灰塑雕凤凰整修后在原地墙上展示,老宅清理后保留原房屋的石板天井地面,街面老房子翻建一新。</p><p class="ql-block"> 何家厅(老书场)庭院深深,五、六十年代曾是粮仓用房,至今还保留着原样,风火墙和马头墙还很完好,但是可惜有的已破损严重。这里曾有王店最早的书场,1939年就创办了长乐书场,书场一直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年人听评弹、评书,在这里老有所乐。后来书场搬迁到街道办事处再到王店镇工会三楼上。</p><p class="ql-block"> 何家厅内还开设一家吉士照相馆,1937年抗战爆发后,当时在杭州经营照相业的鲁宝华不堪日寇横行,遂迁回王店里仁街老宅,开办吉士照相馆,继续他的照相行当。那是镇上最早的照相馆。解放后,镇东米棚下的沈荣林也办起了照相馆,取名“荣开”照相馆。沈荣林不仅照相,还擅长画照。1958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镇东的荣开和镇西的吉士合并,成立了国营王店照相馆,设在当时的船厂桥西边。</p> <p class="ql-block">霜降(王店聚奎坊沿河民居)</p> <p class="ql-block">  解放街东木桥至庙桥一段老街以前称“聚奎坊”。街上画家施定夫和许大茂布庄很有名。</p><p class="ql-block"> 施定夫(1874-1946)名祯,字廷辅,东渡后始字定夫。施定夫的画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而是吸收各家所长,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他擅长人物、仕女、神仙、佛像,又精于花鸟、山水,用笔湿润而清逸。他一生创作无数,流落在中国和日本的大约有万件以上,但留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偶尔能见到网上在拍卖。之所以说施定夫是名声在外的画家,是因为他以擅画人物而著称于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许家主人许金兰,原籍安徽,因避兵灾来王店落户。民国年间,在王店镇经营许大茂布庄,规模较大,是镇上最大一家,当时有资本10万余元。布庄以两种方式经营,一是自设手工工场从事织造,二是发纱给农民进行加工。1934年,布庄全年营业额达30万元以上,产品销路很广,远销宁波、绍兴、苏州、常州、扬州、镇江、上海等地。布庄获利最多的经营,是发纱给农户加工,因为棉纱与白布的价格差,大大超过农户的加工费。由于许金兰经营有术,许大茂布庄不断发展,镇上另三家较大的布庄因经营不善,先后倒闭,许大茂布庄却在竞争中独存。</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许氏民居保留着细工雕花的落地门窗,石板天井、砖雕门楼依旧可见。2016年,王店城镇综合整治改造,解放街首先整治,许家弄也进行了修缮。同年,许氏民居列入“嘉兴市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29日,许家二埭百年老屋,一场大火消失殆尽,令人痛惜!</p> <p class="ql-block">立冬(王店原东米棚下二小)</p> <p class="ql-block"> 王店古时有“东米棚下”和“西米棚下”街名,足见自古以来王店米业的兴旺发达。王店老底子较有名的米行如马同盛、冯坤记、周义丰、冯兴记、王兴记;西市如姜元泰(大井弄口)、陈元泰、泮雅记等。东米棚下第二小学,以前铁路以东(东半镇)的小孩都在这里就读。后来撤并到梅里小学。之后该校改为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现在已闲置。镇第二小学早期是东米棚下旧当房内的”洋学堂”,校名东棚下初级小学,当时是民国23年(1938年)公办的。</p><p class="ql-block"> 小学校门西边是朱蔚文家,他的父亲朱颂清是著名扎灯巧匠。被誉为“禾城一奇葩”的王店灯彩盛行于明清两代,民国以来曾还曾举办过六次大型灯会。朱颂清独创六角形宮灯,六个面各由三幅书画竖排组成,十八个灯片四周以空心支钻打成孔,灯光明亮而柔和,六角形支架内置有明角灯(蜡烛),能照见灯片上的人物、禽兽、花卉、故事等。因能点火,所以又叫“火凉伞”灯彩。该灯彩曾在1934年举行的灯会中展示,深得观众赞赏。但由于制作工艺繁复等原因,空心支钻火凉伞灯彩的工艺已失传,只有其子朱蔚文还精心保存了二组灯片。2008年,王店“火凉伞”灯彩被列入嘉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东米棚下以前的褚家厅开戏馆时间较长,设施简陋,戏台一般临时搭建,观众坐的是无靠背长条形凳子。长期演出的都是越剧,夜间演出依靠几只汽油灯照明。因地处米棚下商业闹市,每次演出均观者爆满。</p> <p class="ql-block">寒露(王店六角亭原址)</p> <p class="ql-block">据梅晓民撰文:</p><p class="ql-block"> 王店镇文化底蕴深厚,习文之风盛行,科第登榜率极高,据统计,元朝时有举人、进士1名(系同一人),明朝有进士5名、举人16名,而到了清朝更达鼎盛,共有进士13名,举人48名。</p><p class="ql-block"> 古人迷信,以为蟾中折桂、金榜题名,是得益于“文昌帝君”的庇佑。</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知何时起,也不知由何人倡导,在簖桥北堍往东、扇子汇对面的六角亭旧址上,耸起了一座高约两层的文昌阁,供奉读书人的偶像和保护神“文昌帝君”张亚子神像,阁中还悬挂有里人科第、职官等匾额,激励后来者好学上进。</p><p class="ql-block"> 据《梅里志》记载,文昌阁建在王店镇的东市梢一处宽阔的地方,边上就是静静东流的梅溪,这里原为梅溪精舍,是僧人修身研经,推行佛教的所在,旁边曾建有六角亭。</p><p class="ql-block"> 姚驾鳌《梅溪棹歌》云:“梅汇横栏作市梢,红亭六角古溪坳,当年活泼东流水,科第蝉联等拔矛。”(原注:六角亭有科甲题名,额下为东闸。)</p><p class="ql-block"> 到了乾隆辛卯年(1771),六角亭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编修金蓉倡议重修文昌阁,“翠檐巍耸、六翮翚飞,岁时展礼,香锭不绝,”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蒋学坚《八月三日文昌阁宴集诗》:“杰阁撑天际,凭栏思渺然,科名怀往哲,翰墨仰高贤。簾卷秋风里,樽开夕照前,梅溪诸雅士,赢得共流连。”(《怀亭诗续录》)</p><p class="ql-block"> 到了道光二年(1822),文昌阁岁久渐就颓败,里人张氏倡议疏竣梅溪、重修文昌阁,但未及召集工匠,张氏却因疾患而驾鹤西去了。</p><p class="ql-block"> 梅里人、时任宁波府教授的冯登府“夙夜思惧,以未竟先志为憾”,便终日奔走于镇上商贾士绅之间,力劝众人成全此桩好事,幸有乐善好施者捐金数百,才得以重召工匠,开濬梅溪、重修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阁系砖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美观。登阁凭窗四眺,远望殳山,俯瞰梅溪,全镇风貌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阁中书题名额悬之,上楼有“共登云梯”匾额,不知何人所书,阁外有郭频伽书“光腾南斗”四字,金蓉题楹联:“碧玉湾头星斗近,梅花香里诵弦多”,文昌神像两旁对联是“天上星辰司福禄,人间运数属文章” 。据镇上老人回忆,文昌帝君身边还有二位不会泄漏试题的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秋二季,镇上的读书人便在此祭祀文昌帝君,并集资演出《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励志剧娱神娱人。在文昌阁的旁边原设有“惜字所”,每月都会有士绅出资雇人,到镇上四处寻找写有字的纸张,搜集后在此焚化。</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11月(1937)嘉兴沦陷,又过了一年,1938年4月30日,日寇放火烧毁了这座古色古香的文昌阁,又烧毁了大桥弄南圣堂主殿一座和期堂寺,管庙老人被活活烧死,镇民被迫四乡逃难。</p><p class="ql-block"> 至此,这座好端端的清代古亭就毁在残暴的日寇手里了。</p> <p class="ql-block">小雪(王店原大桥头)</p> <p class="ql-block">  王店东米棚下西端有座桥称大桥,桥北端正对着大桥弄。“大桥”其实并不大,但却是王店镇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大桥向南至茅亭头以前有一条大桥街,王店故老相传:“先有茅亭头,后有王店镇”。据说街上第一爿店是王家开的豆腐店,王店镇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大桥弄底有一座祈堂寺,亦称期堂寺,为元朝至正二年(1342)进士王㫤舍宅改建而成。寺院前空地常有马戏团来演出。寺院内有阎罗殿,罗汉形象十分恐怖,一般小孩不敢进入。1938年4月,日本鬼子烧毁文昌阁同时,祈堂寺和南圣堂主殿及民房20多间也被烧毁。</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大桥街住着一个曾考过秀才却未中举的恶客,他吃饱饭不干好事,专动坏脑筋捉弄别人。被他捉弄过的人不下百儿八十个。坏事干多了,名声就臭了。民间也就留下了“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王店大桥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大雪(王店原天主堂街)</p> <p class="ql-block">  王店四喜街东起中石环桥西至大井弄一段老街,因曾有一座天主堂,旧称“天主堂街”。据《王店镇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神甫韩日禄购屋建造王店天主堂,比嘉兴天主堂早了14年。王店天主堂的建筑类型和嘉兴天主堂相仿,也有两个很高的钟楼,中间一个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天主堂街上的王店天主堂建筑规模很庞大,沿街口有一幢九楼九底的高大楼房,中间是过道,两边各四楼四底,除西边两间钟表店外,还居住着六户人家。进入第二幢楼房(这幢楼房现尚在),是一个石板大天井,墙边花台里月季、牡丹常年花开,天井里还有一口水井。第二幢楼房曾作为税务、商业的办公用房。经过这幢楼房就是大礼堂了,两个钟楼在大礼堂北边,礼堂窗户为装有彩色玻璃的欧式长窗,在阳光照耀之下,显得绚丽多彩。南面梅溪边有宽敞的河埠头,以前坐船过来做礼拜的人很多。据说解放初期还留着一位修女,有教徒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1967年将里仁街、天主堂街、板桥坊等并入,改称“反帝街”。1981年更改为四喜街。1975年开始城镇大改造,天主堂街整条街上老房子陆续全部拆除重建。天主堂的街面楼房和大礼堂也拆除,现还剩一幢中间楼房。八十年代后,原天主堂街没了老街影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新街,面貌焕然一新,之后商业街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冬至(王店文昌桥)</p> <p class="ql-block">  王店文昌桥曾名东木桥,又名息叹桥。该桥始建年代无考。志载东木桥系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镇民王维祥募捐重建,宣统二年(1910年)镇民朱少庄募资改建,改木桥为石桥,更名息叹桥。1986年石桥拆除,原址重建,改为人行踏步拱桥,同年12月份竣工,更名文昌桥。2017年小城镇综合整治改造,同年5月31日拆除水泥踏步拱桥,同年10月31日原址建成环型石桥,仍取名文昌桥。之所以名为文昌桥,原桥南有半个世纪的名校:王店中学;桥北有百年名校:梅里小学。现二校均已搬迁至新址。</p> <p class="ql-block">小寒(王店廿家下沿河民居)</p> <p class="ql-block">  “廿家下”,是王店南梅溪街南弄至火弄的一段老街,长不足二百米。老辈回忆,以前这段老街刚好有二十户人家,沿街商户一家紧挨着一家,如永丰祥布庄,恒昌祥百货店,野荸荠糕饼店,恒升磁蓆桐油坊,同怡春茶馆店,周宜丰药铺,曹记咸鱼店,山寿鱼行,姜锦雲斋香号,馀庆理发,叶聚宝饭馆,陈夜壶酱酒店,米店,肉店,包子店。金店,银店,铜匠店等。晚清,民国年代直至解放初期,廿家下市井繁荣,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生意兴隆,说书,评弹,唱戏,耍猴,变戏法,打拳头卖狗皮膏药,茶馆店里时常来客串,真是好看,好听,好玩。一年四季,盛夏寒冬,十里乡脚赶市,水陆两路来往。浓浓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凝聚着深厚的农耕商贾情结,眷恋着不可磨灭的乡愁忧怀。时代的变迁,一切在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老街,上街岸和下街岸的房子几乎都已废弃,破损的瓦房上疯长着野草,弄堂巷陌,黛瓦旧墙,雨剥蚀了岁月,也剥蚀了一地落寞,它安静地泊在世事喧嚣之外,在时空的流转中泛着斑驳的光,仿若在回忆和述说老街旧时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大寒(秀洲八景:梅里曝书)</p> <p class="ql-block">梅里曝书</p><p class="ql-block"> 王店古称梅里,以“王逵植梅”而得名。 “梅里曝书”为“秀洲八景”之一,曝书亭因一代文宗朱彝尊“梅里曝书”典故而著称,是江南保存完好的私家园林之一。园内以曝书亭为核心,轩、堂、舫布局疏密有致,小径古木、曲桥荷花、楹联匾额,尽显雅致,至今保留着清代遗风,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nbsp;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朱彝尊出生于嘉兴碧漪坊,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六岁入私塾读书。《清史稿》中记载: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但是这样一位过目不忘的天才,他的前半生却过得颠沛流离,四十五岁时,他在北京通县当“幕府”,写下《鸳鸯湖棹歌》一百首,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p><p class="ql-block"> 朱彝尊五十多岁才经过“博学鸿儒”考试步入仕途,六十三岁罢官,携眷回嘉兴。六十八岁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8万卷,专事学问著述,造诣宏深,终成一代大家。</p> <p class="ql-block">微视频:四季梅里(王店老镇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