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繁花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金宇澄,曾名金舒舒,生于上海,祖籍吴江黎里,《上海文学》执行主编。代表作《迷夜》《洗牌年代》《碗》《火鸟》《回望》等。主编《城市地图》《飘泊在红海洋--我的大串联》。获“茅盾文学奖”“央视中国好书”“鲁迅文化奖”“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奖”“春风图书年度小说白金奖”“台北书展大奖”等,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小说”“中国长篇小说70年70部”“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推荐</p><p class="ql-block"> 金宇澄的写作缓慢、谦恭,如同一次漫长的等待。他发表于二O一二年度的长篇小说《繁花》,新旧交错,雅俗同体,以后撤和迂回的方式前进,以沪语的软与韧,抵抗话语潮流中的陈词滥调。经由他的讲述,一衣一饭的琐屑,皆有了情致;市井与俗世的庸常,亦隐含着意义;对日常世界的从容还原,更是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他的写作,有着话本式的传统面影,骨子里亦贯通、流淌着先锋文学的精神血脉。他把传统资源、方言叙事、现代精神汇聚于一炉,为小说如何讲述中国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授奖词</p><p class="ql-block"> 金宇澄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盐溶水般汇入现代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带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褶皱,乱花迷眼,水银泻地。</p><p class="ql-block">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p><p class="ql-block"> 金宇澄的写作缓慢、谦恭,如同一次漫长的等待。他发表于二零一二年度的长篇小说《繁花》,新旧交错,雅俗同体,以后撤和迂回的方式前进,以沪语的软与韧,抵抗话语潮流中的陈词滥调。</p><p class="ql-block">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授奖辞</p> <p class="ql-block">2024.1.2至1.0读毕</p> 2、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对国民性最深刻而理性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本书将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良知系统”“身体化”“和合性”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设计和“二人”关系,并进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p><p class="ql-block"> 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句摘录</p><p class="ql-block">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p><p class="ql-block">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人”。</p><p class="ql-block">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p><p class="ql-block">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p><p class="ql-block">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p> <p class="ql-block">2024.1.5至1.0读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