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后湖小学

紫金山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这是一个山区县,但崔庄却是一个遍种水稻的美丽富庶的水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小时候就读的学校是崔庄小学,是当地的一个大地主杨**的庄园,解放后简单改造而成的。人们习惯叫做后湖小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庄园约有300m见方的样子,东面背靠一个叫小观岭的山丘的西侧(但可能为了安全,和山坡保持了一段距离),其余三面都是种庄稼的田地,距离寨墙近100—300m内没有其他村庄和住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庄园可以说是一个防守严密的寨子。四四方方的,有高高的寨墙,外边紧贴寨墙的是一个有防护功能的护寨水沟,四个角都有一个高耸的碉楼。寨门朝西稍偏南开,门上边是高高的威风凛凛的高大的寨门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条可通大马车的大道直达寨门。大门外边是搭在水沟上的一个小桥(可能原来是吊桥)。在大道的南侧,护寨水沟的西边是一个小湖,池边有几棵柳树,水中有长得不算茂盛的稀稀落落的荷藕,夏日荷叶间也偶尔露出鲜艳的荷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进寨门是一个宽阔的前院。寨内的建筑由一个一进三的四水归堂的主院和辅助的院落组成。主院的三个主房有高高的台阶,出前廊的柱子。主院的房子都是一砖到顶的青砖墙,房顶密铺青瓦,很是气派非凡!大院内的其它房子虽然没有主院那么大的气派,但好像也是瓦房。对我们这些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孩儿来说,觉得皇宫也可能就这样,可能比这大一点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按照一般的设计建筑思路,这么大的庄园应该有个精致美丽的花园。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庄园没有花园和亭阁。不知是开始就没有建造或是后来被毁坏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老人们说整个寨子都有家丁护卫,大门和四个碉楼都有家丁把守,院内也有巡逻。真可谓一个可疑人员都难以进去,插翅也飞不进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整个庄园寨子好像就一个前门,解放后可能为了方便进出,在寨墙的南边开了一个小门,在寨子的东北碉楼边上也开了一个小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后这个庄园就改造成了小学。我们上学期间,宽阔的前院是我们活动的操场。主院的第一进南北厢房是5–6年级的教室,我们的教室是北厢房。正房(可能原来的客厅)前边(西边)的那套把西边正门堵了起来,当教导处,正中的主房(东)是老师们办公的地方。我记不起来二进后院作什么用的,可能是住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主院的外边也有教室,那里是低年级的。那时1–4年级为初小,5–6年级为高小,还要进行升学考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学校规模还算比较大,大约有10几个老师。教我们的语文的是马(文殊?)老师,他还兼班主任;教数学的是邢老师,她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教导主任翟老师,管后勤和教珠算的贺应鉴老师,还有几个教低年级的老师,当时都不知道谁姓什么。记得有一个带孩子的女老师,她丈夫被打成了右派,领导批评她没有划清界线,一没离婚,二晚上还偷偷地哭(唉,难啊)。还有几位老师,名字已记不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设施虽然比较简陋,但老师们教的认真,诲人不倦,农村的孩子学得也很认真努力。每年升入初中的比例在县里都名列前茅。后来高中毕业每年都有5—6个后湖学校的学生升上大学,这个比例在县里各乡也排在前边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我和后来的高中同学袁方、栗廷杰、贺元哲、蔡明安、王文杰(王杰)等一起读了整整两年高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从离开老家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探望这个怀揣着朦胧梦想,将走向酸甜苦辣的人生大道的启点。只能回忆一些零星的美好童年的梦的碎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后杂感</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南召(我的老家)有三大家族:袁家、彭家和杨家。人们口头传的是:善袁家,恶杨家,最有钱的是彭家。</b></p><p class="ql-block"><b> 彭家居皇路店,挂过千顷牌(10万亩),地跨南召,方城,南阳三县;历史上出过道台,解放时有几个后代在大学当教授……。袁家有很好的口碑:老太太心地善良,扶危济困,善待下人,经常会做点好吃的端给佣人。解放时有后代在新政府中就职高位。杨家就在我们崔庄乡,我们上小学的学校就是杨家的一个防守严密的庄园,也可以说是寨子。从小就听到杨家也有很多小故事,此处不赘述了,只讲一个。老人们说,那时是用他们来吓唬小孩的:正在哭的小孩,一说,杨**来了,吓得马上就不哭了。可见在四乡八邻中的影响和印象了!解放时杨家几个主要当家人物结局都不好。</b></p><p class="ql-block"><b> 南召这三大家族在解放时的遭际是有天壤之别的,后来的袁,彭两家也依然是非常兴旺发达的。不知杨家现在的情况如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回顾三家在刚解放时的遭际兴衰令人有许多感慨系之!是否也可悟出了大家族治家的道理。首先是治家要以善为先,广结善缘,为富多仁;不可仗着自己的势力横行乡里;同时要严管族人和佣人家丁,严防他们狐假虎威,在外为非作歹,欺压友邻。要知道下人的恶行也要记到主人头上的。其次家族要送年轻人读书,如安徽皖南商人挣下了钱,第一位的就是送孩子上学,像袁、彭两家也是如此。送下代到外边读书无疑是最好的,可以开阔家族的视野,可以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改换门庭。再次,当家的一定要有眼光,要看到时局的可能的变化,为自己的家族早布未来,不能安于当“土财主”。仅靠拳头硬,寨子(庄园)的坚固,防守的严密是无法保证家族的后世的兴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当然作为解放炮声中出生的我来说对这三大家不可能有具体的接触和了解,只能听老人们聊大天的闲言碎语了。即使他们现在的情况也仅仅是听说而已。不过我想三大家的兴衰对我们都会有借鉴意义吧。</b></p> <p class="ql-block">注:1.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2.当时学校是因陋就简的,课桌是</p><p class="ql-block"> 用土坯砌个小柱子,上边架个木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