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二十三章读书摘要

云水闲梦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三章 此心光明</p><p class="ql-block">1、王阳明端坐在那儿,对学生周积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吾去矣!”周积这时候知道,王阳明是回光返照,眼泪立刻哗的一下流下来。周积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听了,只是展颜一笑,淡淡地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p class="ql-block">2、人生最大的为难,其实就像王阳明讲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体制之贼却是难上加难。专制皇权的这种嫉贤妒能的本质对王阳明的打压,已经到了世人都觉得不近情理的地步。</p><p class="ql-block">3、阳明心学“致良知”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摆脱外在的桎梏,听从自己内心光明的声音。</p><p class="ql-block">4、人生之中一定有某些冥冥中的力量在起作用,但是只有努力了才能让这些冥冥中的力量把人生引向光明的未来。</p><p class="ql-block">5、我们从王阳明的《谒伏波庙》诗里,看到他一心为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可以看到他不满当政者的愤慨之情。我相信因为他理性的思考,王阳明晚年对这种专制的体制,内心中已经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认识。因此这时候他认为,听从自己的心,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这颗心是光明的,那就够了。随后,含笑而逝。</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在立下不世功业、创立烛照千秋的光明思想后,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天下知识分子都为之悲哀。可是当政者呢?其实,王阳明最后之所以能达到他思想的顶峰,能够将心学归于“致良知”,能够提出“天泉证道”四句教,能够在人生最后时刻以一句“此心光明”笼罩千秋万代,就是因为环境的恶劣、命运的不公、整个朝迋对他不公平的待遇。</p><p class="ql-block">桂萼截押了王阳明辞职回乡的上疏,嘉靖七年,死在了回乡路上。</p><p class="ql-block">7、在知识分子群体里,王阳明的思想已经成为浩浩荡荡的思想洪流。王阳明之后,即便如张居正和何心隐是对手,分别信奉王学一支,其实也都是心学的忠实信徒。再到后来的徐文长、戏剧大师汤显祖、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大思想家李贽、大科学家徐光启,阳明心学得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的推崇。再往后,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民国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都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他的思想虽受所谓统官学的排挤与打压,一旦播撒开来,依然成为一个烛照千秋的光辉之炬,它的光明已然不可抵挡。</p><p class="ql-block">8、我们讲阳明心学,讲阳明先生,不只是因为他伟大。在个人的层面上,他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可以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心。在族群层面上,他可以让我们反思历史,追慕先贤,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9、我经常跟学生讲,信息太多可能会挤压一个人精神的空间。当自己精神的空间越来越萎缩,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就沉沦了、迷失了,就找不到了。不仅在我们被各种信息轰炸的今天如此,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当整个时代陷入声色犬马之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越精神生活的时候,一个时代都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10、阳明心学的一个最大的现实功用,或者说是启蒙作用,就是解放我们的内心。阳明心学在当下中华这片大地上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正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主动克制人性中阴暗的一面。</p><p class="ql-block">11、阳明心学的现实作用是帮助我们找到光明的内心。“致良知”不是简单的良心与道德自律,如果只是如此就不需要王阳明“自百死千难中来”。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中、艰难中悟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