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span>间回到1979年2月17日,那是一个特别凝重而又庄严的日子,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对外公告。对越南当局无视中国政府方面的一再警告,持续出动武装部队,驱赶华侨,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加剧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到我国边疆的和平和安全。在那个时期,北边苏联大军压境,南边越南仗着苏联支持,四处扩张,侵略柬埔寨,扶持韩桑林傀儡政权,企图在东南亚建立地区霸权主义。可想而知,在当时背景下要作出惩罚越南的决定,是很艰难的,要有足够的勇气。但面对越南的胡作非为,忘恩负义,中国政府又不得不作出决定,彻底打击一下越南的嚣张气焰。</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应征入伍。说实话,报名参军之前我并不知道打仗这事,那时我还是一个知青,只是觉得当兵光荣,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得知要打仗的时候,人还在遵义新兵连,两天以后我们所有参训人员提前结束了新训,坐上军用卡车被送往贵阳,当晚在列车的轰鸣声中,踏上了开往云南旅程。后被编入昆明军区11军31师92团驻扎剑川。后来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当你得知要打仗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悔当兵吗?我的回答很简单——有什么后悔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当兵,就应该想到打仗的事,后悔是没有用的,总不至于在战争来临之前选择当逃兵吧。话虽这样说,内心还是有一些忐忑,不知道战争何时开始?一仗下来自己的生死如何不得而知?考虑到家人担心,心情还是有一些难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阶段:战争准备</b></p> <p class="ql-block">随着事态发展,用战争的手段解决边境冲突不可避免。特别是随着军委副主席邓小平1979年1月28日访美,战争的形式更加明朗,用他的话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孩子不听话嘛,当然是打打屁股教训一番咯。”这就清晰表明中国政府惩治越南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至此,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实质阶段。为确保战斗绝对胜利,在中央军委统帅下,全面开展战争谋划工作。西线总指挥杨得志亲自深入前沿阵地勘察地形、听取部队汇报、研究作战方案、修订作战计划。之后,各军正式进入战前准备。从1978年开始,部队就停止转业复员,围绕战时需要,调兵遣将,扩充部队人员编制,明确作战方针,并实施了一系列战术性演练和对抗性演习。</p> <p class="ql-block">直至邓小平访美归国,战争机器全面启动,只等一声令下。在这期间我团除了紧锣密鼓备战外,还前出到越南境内捕捉“舌头”,了解越方动态及兵力布防,随后开展战争动员,召开誓师大会,明确作战任务,确定后勤保障方案。而涉及到每个战士则是全面开展战前练兵活动,重点开展以班排为单位实弹对抗演习,开展体能训练,开展擒敌拳和捕俘拳训练,用当时的话讲“战前练兵,不快也光”。同时还开展简单越语喊话,各营连干部战士均表战斗决心,写遗书,要求每个干部战士必须把自己的血型标注在领章背后,要求所有人剃平头,便于包扎。</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考虑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性,以及难以预测个人安危,在离开营房驻地前,我排及同乡战友便不约而同约定照张合影照留作纪念,我们管这叫“生死恋”。40多年了,至今我们还一直保存着这些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79年1月底至2月初部队正式向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开进,并进驻十里村。一路上密密麻麻车辆,弯弯曲曲山路,还有坐在马扎上背靠背一路颠簸。想到出征时父老乡亲眼含热泪目送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战火的硝烟整整过去44年,但是心中的那一团火,那样一种情怀却始终无法散去。每当听到《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这些歌曲时,眼睛里就会呛满泪花,内心就会充满无尽的思念和悲痛!</p> <p class="ql-block">按照全军作战任务安排,我团主要作战任务是向越南封土县城进攻,配合东线作战,一举歼灭越军316师及316A师一部,即所谓“王牌师”。作为最西线作战部队,我们同时又要面对莱州方向之敌,包括地方武装及公安屯兵力,所以从整个作战态势来看任务艰巨。加上沿途全都是群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交通困难,这就给我军作战带来较大风险和难度。尽管如此,困难归困难,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阶段:战斗打响</b></p> <p class="ql-block"> 2月17日6时40分战斗正式打响。当时我正担任前沿指挥所警戒任务,我是潜伏哨,山头上还有一个明哨,大约一小时后在我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状态下被一阵炮火猛然震醒,我突然意识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啦。当即我就在皮带上记录下了开战的日期和时间,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随着炮火铺天盖地“嗖嗖”砸向越军阵地,整个战场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天空被炮火染红,越军阵地狼烟四起,可见工事基本被炸毁。在炮火持续20多分钟后,随后我军炮火又进行第二轮轰炸,主要是扫清前沿阵地越军埋设的大量地雷。待炮火延伸射击后,我边防部队随即吹响了冲锋号,人山人海冲向河对岸,通过中越友谊桥( 即那发大桥,现在叫金水河桥)向658号高地及公路两侧发起全面进攻。</p> <p class="ql-block">战斗从早上6点40分开始持续到下午,首先接触战斗的是91团和边防团,经过艰苦卓绝奋战,拿下了658高地左侧一线,接着向纵深发展,但还是受到越军顽强阻击,加上地雷因素影响,攻击受阻,伤亡较重。当时我部属于二梯队,见此情景,上级决定让我92团和93团同时出击,支援作战,经过一下午猛攻猛打,彻底拿下了前沿阵地所有高地,占领了公路两侧制高点,随后边防团撤出战斗。至此,我军彻底掌握了战役主动权,为后续部队及重武器跟进赢得了宝贵时间。</p> <p class="ql-block">记得2月18日印象最深的就是随大部队通过中越友谊桥国界线时,脑袋里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今天跨过这一步我还能不能回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谁也不敢说是死是活。当真的跨出这一步后,什么也顾不上想了,枪声告诉我,现实点勇敢点,只有跟随大部队走,勇往直前,把生死置之度外,才有可能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经过前期战斗较量,不得不说越军战斗力和防守能力比想象的要顽强,其单兵素质及武器装备也都优于我方,加上本土作战,又熟悉地形地物,一度给我方的进攻造成很大被动。由于我军长时间没有打过仗,部队又刚重组不久,新兵成分较多,再是受到“文革”影响,军队建设相对滞后,自然战斗经验不如越军。</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在后续战斗中,我军经过实打实的战斗锻炼,逐步摸索到战争规律,熟悉了越军战术特点,彻底放开手脚,放开胆子,采取集中兵力,集中火力,步炮协同,交替掩护,一点一池啃的战术,彻底扭转了前期战场被动局面,给予越军沉重打击,充分掌握战场主动。在头十天的战斗中,我军推进速度比较快,战斗进展也比较顺利。但在攻打117高地和巴沙山口时,战斗异常激烈,越军通过兵力重组和火力增援,利用地形优势,正面阻击,侧向呼应,狙击我主要目标等战术手段,曾一度阻止我团及友邻部队快速推进。加上天降大雨,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造成部队再次进攻受阻。</p> <p class="ql-block">面对此举,次日我军改变战法,暂缓攻击,利用夜幕降临的特点,事先派小股部队摸爬到越军两侧潜伏起来,当第二天战斗再次打响时,配合主力部队发起突然打击。同时,正面战场采取步炮协同,人与炮火同时推进的战法,一举击破了越军防守,有效改变了战场态势。3月3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最后一个据点越南封土县城被我军攻陷时,全体参战人员相互拥抱,为提前完成作战任务而欢呼雀跃。随</span>即部队改进攻为防守,从战斗状态转为往回运送我国援越物资,大多是武器弹药,大米和机器设备等。</p> <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在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人民军队。何况我们是一支正义之师,面对越军的疯狂,仗着苏联支持,我军不畏强暴,本着一腔爱国热情,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凭借集体的智慧和兵力上的优势,打得越军丢盔弃甲,让越军知道什么叫威武之师,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但不得不说几个回合下来,也的确给我军造成较大伤亡。当时前方指挥所为了及时抢救伤员,还一度把特务连侦察排和工兵排全都用上了,虽然极尽全力抢救,还是有部分伤员,因下雨天气寒冷和流血过多牺牲在战场上。据战后统计,仅我一个团就牺牲了74人(这是在烈士陵园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不详),据说应该是80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一营一连副班长杨正喜(贵州万山人),战后被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据他生前战友讲,他们连长为此嚎啕大哭一场;职务最高的是三营副营长袁孟华(贵州凯里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阶段:收兵回撤</b></p> <p class="ql-block">3月15日中央军委发布撤军令,至此28天的战斗暂告结束。当命令下达的那一刻,全体参战人员欢呼雷动,大家情不自禁欢呼——胜利!胜利!祖国万岁!万岁!据战后统计,11军在金平方向助攻任务中,共歼敌2901人,伤敌无数,突入越南纵深34公里,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后我军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分别占9%和8%。</p> <p class="ql-block">可恨的是越南政府,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据不接受现实和教训,居然趁我军回撤之机,还想围追堵截报复我军。鉴于此,军区前敌指挥部命令,坚决予以歼灭,杀他一个“回马枪”,于是我团经过充分准备,打了一场漂亮闪击战,将班绕散地区越军741团1营大部歼灭。之后,炸毁了越南沿途桥梁和电线杆,并采取交替回撤的方式,于3月16日安全返回我方边境一侧。</p> <p class="ql-block">然而,当再次踏上中越友谊桥时,脑袋里又浮现出战场上那些凄凄惨惨的画面,想到同乡校友杨秀志从身边抬走时死不瞑目的场景;还有首战中身负重伤的战友们,从桥上路过时那痛苦的哀嚎声,心情的确很沉重,非常难过,一时间呆呆的站在桥上足有两分钟。望着脚下友谊桥,再仰望月色天空,当时真想跪地对天呐喊……强忍之下,最终发至内心地喊出“祖国母亲——儿子回来了!”“爸爸妈妈——儿子平安回来啦!”那时我多想有一部相机对准自己的脚下拍下这历史性的一刻,遗憾未能随愿。后来得知,打仗时我父亲每天守在收音机旁听前线战报,母亲见到穿军装的人就上前打探消息问这问那!在那个非常时期,可想而知,有多少父母日夜难眠,盼儿心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篇:战场往事</b></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芳华风卷去,几人了烽烟。随着战事渐行渐远,曾经的那场战火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或许上点年纪的人还有那么一点记忆,对年轻人来说如同听天书一般,但对我们这些亲临者来说,那可是刻骨铭心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旧事,曾经的点点滴滴如电闪雷鸣一般,一幕幕一篇篇在脑海里划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一</b>:铁的纪律。在战前动员时有一条硬性规定,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不虐待俘虏;不许伤害越南老百姓。殊不知,正是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我军手脚,造成我军非战斗减员。众所周知,越南实行全民皆兵,在军与民之间很难区分谁是军人,谁是百姓,当你给他吃的,给她看病,给她们讲政策,回头趁你不注意,就给你打冷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二</b>:副团长廖三号发火。原因是当我指挥部越过中越友谊桥来到658号高地,见到堑壕外躺着一具被烧焦的尸体卷曲成一团,全身皮开肉绽,一整天没人收尸,当即开口就骂,……为什么不抬走?这样躺着多不人道,让战士们看到多寒心,多影响军心,当即命令支前民兵抬走,送往后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三</b>:救命的水。2月17日本人跟随指挥所一路前行,由于一天急行军下来,水壶里的水早已喝干,到了天黑时,实在是渴得受不了,全身湿透,军装都变成盐碱色,猛然间听到前方流水声,整个部队就跟不要命似的,奔着流水就去。记得出发时,部队领导一再强调不许喝没有检测过的水,那时谁能忍得住。到了第二天再看水壶里的水,那叫一个混沌,还好没闹肚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四</b>:军毯弄丢了。不记得是在什么高地了?由于受到越军火力袭扰,在转移阵地时,身上除了枪弹、手榴弹、防毒面具、干粮袋和水壶外,其他东西都弄丢了,到了晚上躺在地上寒气袭人,冻得不行,无法入睡,只能独行,一个人顺着山头往公路下摸去,希望能找到有用的东西,还好找到一件雨衣,虽然只能裹住上身,但总比没有强。从这一天开始,它自始至终一直陪伴着我直到凯旋而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五</b>:难咽的干粮。在打仗期间要说吃的最多的就是压缩饼干、午餐肉和红烧肉罐头。一开始还觉得好吃,但天天吃顿顿吃,时间一长就觉得腻不想吃。后来连里分发酸黄瓜罐头,那叫一个爽,感觉这是参战以来吃的最香最对胃口最舒坦的一次。40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来也忘不了那个酸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六</b>:寒风中洗澡。大约深入越南境内20多公里处时,遇到一条河流,部队随即在河边架锅起灶,趁此机会我们一行三人便下到河里顺带洗了一个凉水澡,由于水有点凉加上风,下到河里直打哆嗦,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因为身上太脏啦,匆匆洗完之后,快速穿上衣,身上顿感轻松不少。可以说,这是入境以来第一次洗澡,刻骨铭心啊。当饭后继续往前走不到200米,在河流拐弯处,发现两具越军尸体横躺在河中间,当时就感觉好恶心,胃里顿时翻江倒海,因为我们做的饭和喝的水,就是从河流上游流淌而来,当时好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七</b>:子弹擦肩而过。印象中应该是在114高地附近,当我部指挥所正往前沿阵地转移时,突然间,对面山头响起一阵机枪声,当时跟随我指挥所的一名步兵连老兵被击中,倒在前沿阵地上,随后大家就地卧倒,幸好卧倒及时,子弹从我身旁擦肩而过,只击中身旁树干,本人无大碍,只是树梢擦破了一点头皮,侥幸躲过一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八</b>:上交战利品。记得3月16日回国后,我部先是在十里村作短暂停留,后撤至个旧市卡房镇矿区。到了矿区第二天,连队就组织清缴战利品,凡缴获的东西都必须上交,当时我有十发越军绿壳子弹,与我军铜壳子弹不同,想留着战后纪念,基于规定最终还是交了出去,尽管内心不情愿,但作为一名军人,守纪律那是基本要求,不得已只好上交,军人吗,一切行动必须听指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九</b>:亲人的关怀。进住卡房矿区后,大概在那里待了半个月时间,在此期间除了学习训练外,每天都在看电影。在那段时间里,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厂区员工及家属们,每天抢着给我们洗衣服,稍不留神,床单衣服就被她们拿走给洗了,晒干后叠的整整齐齐又送回来。当时感觉好温暖,好温馨!就像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厚爱自己的子弟兵一样,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还有就是每天一早起来,喇叭里就传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这首动人的歌,以前从没有听过这首歌,在旋律的感染下,触景生情,内心顿感亲切,就像一波波涟漪在心中荡漾。特别是刚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听到这首歌就好比一剂蜜汁滋润着自己的心房,让人无比享受,也无比动情。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首歌!爱上卡房乡亲和金平这方土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片段十</b>:慰问团到来。79年3月25日应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央慰问团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阿沛阿旺晋美的率领下,来到了我部驻地代表党中央,全国人民对我们进行亲切慰问,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更带来了一份祝福!在庆功会上,我就站在大礼堂门口守卫着,尽管没能看到中央慰问团演出,没看到大会表彰,但是心里是温暖的,是自豪的,我能为慰问团站一次岗,守好一份责,这是一生的莫大的光荣。庆功会结束后,我们每个参战人员还荣获了一份大礼——中央慰问品及纪念章,还有云南省政府赠予的纪念章、毛巾和每人两盒香烟。虽然东西不大,但对参战人员来说,这是无比珍贵的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一份精神大礼,值得一生珍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篇:圆梦金水河畔</b></p> <p class="ql-block">10年,20年,30年,40年过去了,为什么魂牵梦萦的总是那一座座山脉!总是那一座座丰碑!啊,原来那是生命中抹不去的记忆。那里留存着生死相依情愫的碎片,那里挺立着英烈用身躯化作的青山,让曾经的参战老兵梦里回到昨天,穿越那段叱咤风云浴血疆场的往事。这是我的战友几年前书写的一段话语。真的,让我感动!真的,他代表了我们这些老兵的心声!多少次我从心里问自己?那场远离的战争,就真的不能放下吗?说实话不能!他已经顺着血液渗透到了我们的骨髓里,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2号想了很久的金平边陲真的呈现在眼前,离别44年了,我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到达金平的第一时间,我就想去看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说来也巧,刚在金平县城停下车,就遇到金平原民政局局长李绍学,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听到我来金平的意图,就问我:去没去过金平烈士纪念馆?我说没有,这是我离开金平后第一次来这里。于是他就当着我面给纪念馆负责人朱自打电话,约好第二天去,让我好意外,也很感激。</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在陵园见到小朱,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漂亮,干练。当我和她上到二楼后,才知她正陪先我一步参观的客人,于是我让她先陪客人。稍后她领着我和挑担参观了馆史,讲解了陵园大致情况。后来为了不影响小朱工作,我们俩独自上山挨个查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几乎一大半牺牲的战友年龄都在20岁上下,仅此一处就埋葬着763位对越反击牺牲的战友,内心非常沉痛呀,心在滴血!中途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提前离开了。但同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政府把陵园建设得如此上规模,一块块墓碑错落有致排立着,就像一排排士兵昂首挺胸屹立于山头,用喜悦的心情俯视着边陲的美好!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得到很好心灵慰籍。现在,烈士陵园已然成了红色基因传播基地,让烈士的英名得以代代相传。在此,让我代表所有参战老兵向金平政府及陵园管理人员说声谢谢!谢谢您们的重视与长期守护!谢谢您们为陵园所做的一切努力。</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金平,我又专程去了战前部队集结地点——金平十里村,当时我们团部就设在那里。40多年前十里村居住的人家不算多,房子很简陋,道路也很难走。这次前往感觉变化非常大,一栋栋住宅楼矗立在道路两旁,农田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山头上茂密的森林依然是那么翠绿,道路虽然有些曲曲弯弯,但路况还算不错,这里离县城有十几公里,但并不妨碍边民们进进出出。多年过去了,如今再次来到十里村,从人们自信的表情看,足以说明十里村的边民生活的确发生了变化,日子过得还算安稳。</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如果不是导航指引和当地人介绍,我还真找不到十里村了,因为变化太大啦。随着新农村建设,曾经住在这里的人家都搬走了,而我们曾经住的老乡家也都拆迁了,印象中的边境派出所还在,但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虽然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但还是想留下点回味,于是在派出所门前拍了一张照片,满足一下心里需要。随后找到派出所值班民警,与他拉起了家常,谈起当年在这里布防情况。在即将结束聊天时,他还提醒我去看看当年炮击阵地,于是我便沿着山路一直往上走,当走到山头一块较为平坦的地面后,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或许这就是当年炮击所在地吧,远远看去还能隐隐约约看见金水河桥附近山头。遗憾之处,就是临走时忘了问问民警名子,好在当时离开派出所时,手机自己给民警拍上了,回到车上才发现手机里的照片,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魂牵梦萦的金水河啊!你曾记得当年一批批年轻的士兵从你身旁一跃而过吗?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又是多么的悲壮!如今活着的人都已两鬓斑白,步履蹒跚,而你却依然年轻,身姿挺拔。曾几何时我一直想着亲近你,却始终不敢面对你,不敢面对横跨在你脊梁上的那座桥,因为我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不来或许就真的走不动了!所以我鼓起勇气终于来到了你的身旁,见到了你,也圆了一个多年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不曾想,今日的金水河桥比起早先的那座中越友谊桥,不知要强上多少倍!桥还是那座桥,路还是那条路,可是前后对比,可以用亮翻眼来形容。翻开历史的印迹,曾经的中越友谊桥承载着抗美援越的重任,那时我们常听到的就是“山连山水连水,中越人民心连心”,最后呢,换来的是忘恩负义,棍棒相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此中越友谊桥也不再具有友谊可言,更无同志加兄弟的情义。</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座桥见证了历史的过往,也见证了1979年我们每一个参战老兵生与死,悲与痛。随着中越两国慢慢交好,一切都焕发新意,桥面整洁一新,边境站和海关大楼气势恢宏,庄严瞩目,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这一切都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我们出征,保家卫国,勇敢拼杀,为的就是保边疆安宁,为的就是祖国的尊严!为尊严而战,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金水河镇待了三天,一切都看在眼里,一个崭新的边境小镇,环境优美,道路畅通,两国互通有无,边贸繁荣,但愿这种和谐能够长远保持下去。祝福吧!愿世间多一份爱,愿边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愿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在大西南的边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特此说明</b>:<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中战场图片均取自于网络公开资料,实属配合文章需要及突显战场原貌所用。有的图片可能与实际地点不一定吻合,只因个人素材有限,只好取材于网络资料补充,无意侵权。同时,由于距离历史时间较长,文章中叙述的情景可能有某些出入,望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