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着,去往下一站 ——文集自序

安苒

<p class="ql-block">与许多同学一样,12 岁前的我并不喜欢写作。诚实地说,是对写作感到“恐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二年级时,每周的“看图说话”对我都是一场恶梦;三年级后,尽管已初步接触习作,但内心的恐惧依然存在,尤其不知道如何将文章“写长”,更不用说“写好”了。此外,当时的我几乎没有即兴写作的训练,这导致我语感贫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六年级后,我报读了“袋鼠写作力”课程,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每周的每节课上,我们都会进行写作练习。尽管,起初我的篇幅短小,但都是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虽然,我的写作较之前有了起色,但依旧没有完全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所带来的副产品——不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之后的一年中,老师的悉心指导,每周一次持之以恒的练写,终于让我的写作有了显著进步。尤其是看着自己的作品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后获得的数千点赞,让我的自信回来了,并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作品《呼啸着,去下一站》被少年报采用的经历,让我彻底告别了恐惧,享受起写作的乐趣。那年,我 12 岁,与一年前的自己大不相同——我大胆下笔,勇敢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袋鼠写作力课程中的收获与总结。把他们整理在一起,目的很简单——一是能让我自己看到这学期来的进步,二是能让读者体会到我在作品中的真挚情感。我想,这本书的创作不只是我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我思维能力的体现,我能够更好地驾驭一些文字,也在写作当中理清了思路,感悟到了哲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我写作之路的顺利与成功,也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我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父母,是他们让我接触了带鼠写作力的课程,从而爱上写作;我要感谢崔老师,让我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并从哲学的角度赋予我了不同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我感谢美篇上的每一位陌生人,能够阅读我的文章后留下自己的肯定,使我有了自信心,敢于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试图通过封面画中的色彩,图案、布局,传递的心声。当然,对于这幅画的解读,除了作者我本人,就是读者了。我想,它也许让你看到了自己,也许让你更进一步的走近了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崔雪君老师阅后评点】</p><p class="ql-block">安苒,你的上篇序文,有如下五点值得肯定——</p><p class="ql-block">第一,你以真情叙写了自己对写作的恐惧和不自信。这种坦诚和真实的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写作不易。</p><p class="ql-block">第二,你详细描述了自己通过写作课程的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练写,逐渐克服了对写作的恐惧,并取得进步的过程。这种展示个人成长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看到你的努力,并启迪他们——思考走出困境需要的核心品质:走下去。</p><p class="ql-block">第三,你提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刊物采用的经历。这个具体的事例,为序文增添了亮点——它不仅是对上文——进步结果的直观的“看见”,也是因“走下去”,抵达的第一个远方。</p><p class="ql-block">第四,你在序文的尾声,表达了对家人、崔老师和“美篇”上的读者的感谢之情。这种感谢的表达,体现了你的感恩之心,也突显了你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的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第五,你在最后一段谈到了封面画所传递的心声,并提到了读者对画的解读。这种引用封面画的方式融入序文的表达,增加了序文的艺术性和层次感,同时也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参与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如果,上文要升格,可在下面一处的一语双关上作设计——</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作品《呼啸着,去下一站》被少年报采用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写作的态度,我也如同这个题目——呼啸着,去往我写作路上的下一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崔雪君老师改后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呼啸着,去往下一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文集自序</p><p class="ql-block">与许多同龄人一样,12 岁前的我,并不喜欢写作。诚实地说,是对写作感到“恐惧”。一二年级,每周的“看图说话”对我都是一场恶梦;三年级后,尽管已初步接触习作,但内心的恐惧依然存在,尤其不知道如何将文章“写长”,更不用说“写好”了。此外,当时的我几乎没有即兴写作的训练,平时写得也少,一学期也就是三四篇。这导致了我书面语感的贫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六年级后,我报读了“袋鼠写作力”课程,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我们所用的读本,是挪威作家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但在走进这本西方哲学小说前的一年半里,我们精读完了被崔老师称为“通往《苏菲的世界》的‘桥梁书’”——八本“贾德少儿哲学启蒙小说”——《青蛙城堡》《橙色女孩》《没有肚脐的小孩》《伊丽莎白的秘密》《诺拉的 2084》《西西莉亚的世界》《喂,外面有人吗?》《纸牌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周的每节课上,我们都会读写结合——就作品中一二个有关生命,宇宙,宗教,时间和空间,本原等话题,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展开深入浅出的讨论。而后,联结现实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写一篇不设限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起初我笔下的文字篇幅短小,但写的都是我之所想,我之所感。尤其是哲学的溯源思维和辩证分析,逐渐拆除了我的思维围墙。渐渐的,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每周一次持之以恒的练写下,在我一次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后获得的数千点赞下——我的自信,回来了!尤其,是作品《呼啸着,去下一站》被少年报采用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写作的态度。我也如同这个题目——呼啸着,去往我写作路上的下一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里,你即将读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今年秋季课程中的收获与总结。它不仅是我写作能力提升的见证,更是我思维水平发展的体现。而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变化,自然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我要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走进了“袋鼠写作力”课程,从而爱上了写作;感谢崔老师,是她的课堂教学,她的课后批阅——从详尽的点评到优化后的改稿,让我慢慢知道了如何研磨文字,如何周密逻辑,如何建立读者意识,并有了哲学视角下的思考方式;感谢“美篇”上每一位阅读我作品以及阅读后留下鼓励与赞赏的陌生人,他们不仅让我在写作路上更有自信心,且感受到“被看见”的强大力量;最后,我要感谢你——正在阅读我文集的你。是文字让我们走近——我走近了你,你也走近了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安苒12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