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晒网场》</p><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哈拉滨”是满语音晒网场的意思。17世纪中叶,兴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族人入主中原。在建立清王朝后,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采取人口封禁政策,当时哈尔滨人口稀少,有一些以渔猎为主的小村落,渔民在松花江边,浅水处唯见鱼圈,在河岸上晾晒渔网,独理渔具。 清道光二年(1882)吉林将军在此,建立官网进行管理,将夏秋捕获的鳇鱼,等大型名贵鱼类放养在鱼圈,寒冬时保鲜运往京城朝供。</p> <p class="ql-block">《闯关东》</p><p class="ql-block">清朝中期随沙俄东扩,中国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必须人口填充;另一方面长城以南中原地区人口日盛,土地供给压力巨大,山东、河北无地贫民开始流向关外逃生,形成闯关东人流。清朝后期,俄国在东北开始修筑中东铁路,形成建设沿线城市,开发林矿资源热潮,巨大的劳力需求,吸引更多穷人扶老携幼经海陆和陆路络绎不绝地涌入关外谋生。</p> <p class="ql-block">《田家烧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路附属地》</p><p class="ql-block">中清铁路公司以哈尔滨为“总埠”,按照“中俄密约”规定,铁路沿线30里为铁路附属地,归俄方管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大站,需配套建设大批附属工程,香坊、道里、南岗等地划分为俄方建设和管理。由此大规模征地拉开哈尔滨城市建设序幕,确立了哈尔滨依铁路建设且没有城门,城市特色。</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铁路大桥》</p><p class="ql-block">1900年5月开工,同年10月通车。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座超千米的特大桥梁。随后大量西方人群和文化元素涌入哈尔滨。哈尔滨成为一座因铁路而兴的年轻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3中东铁路通车,哈尔滨地区迅速有由农耕文明进入蒸汽机时代,大量欧洲淘金者通过铁路先后来到哈尔滨,他们带来了西方文化理念和习俗,市井繁荣显现,人口密度增加。有钱的洋人集中投资建设中国大街(中央大街)和东、西大直街等地。主要为教堂、旅馆、银行、商场、电影院、歌舞厅、学校、电话、出租车、跑马场、医院、啤酒厂、西服店等生活配套,工业革命后,兴起的欧洲现代文明很快在哈尔滨兴盛起来。</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建成后,有20余万外国人在哈尔滨居住。西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教学模式,迅速传入哈尔滨。为后来哈尔滨城市的人才培养和体育体系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西方音乐》</p><p class="ql-block">随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的欧州人,除冒险家、商人外、各类艺术家也纷至沓来。音乐、电影、芭蕾舞、戏剧等西方文化艺术在20世纪初或更早由哈尔滨传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犹太宗教公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霁虹桥</p> <p class="ql-block">《九站码头》</p><p class="ql-block">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所需的物资,由船舶从海参崴运到九寨站码头。九站码头因此得名。可想当年哈尔滨如此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