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月24日我们从丽江出发,前往大理。途中我们游览了崇圣寺三塔景区。</p> <p class="ql-block">三塔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p> <p class="ql-block">三塔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69.13米。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皆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4月,崇圣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千寻塔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同一类型。</p><p class="ql-block">正面镌刻“永镇山川”,照壁两侧条石台阶各五级,宽1.5米。</p> <p class="ql-block">塔基</p><p class="ql-block">基础深度,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土夯实,深约深约1.4米,上铺河卵石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标识。</p> <p class="ql-block">按千寻塔座落在洱海冲积平原上,地基未见桩孔,塔身自重8000余吨,千余年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基础的处理是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度,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 塔倾斜12度,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塔之塔了。</p> <p class="ql-block">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如此镇之。”</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历史上的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张胜温画卷》被雕刻成高1.8米,长117米的木雕长卷,安装于大雄宝殿内墙四壁的高2.03米长119米的巨型佛龛内。而将“佛本身故事”(如来佛祖从诞生记、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峻工。其所属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 A A A 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观音殿:为仿明代重檐五开间建筑,内供9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及观音八化身(立、坐像,高4米)。</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为仿宋代单檐七开间由庑殿顶建筑,采用庄严典雅的和玺彩。中前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像,两边列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南诏建极大鈡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建极大鈡。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鈡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p> <p class="ql-block">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重建南诏建极大鈡鈡楼,重铸建极大鈡。由北京古鈡博物馆据历史资料设计,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重铸的建极大鈡鈡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蜜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建极大鈡为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铸的第四大鈡,云南省第一大鈡。</p> <p class="ql-block">雨铜观音点:《南诏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铜观音像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即南诏最后一个王舜化贞时期,为“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观音像,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执甘露瓶,右臂上举,袒胸下裹薄裙。雨铜观音殿前廊有大鈡,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阁中供地母神,大殿对面还塑韦驮菩萨。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铜像之两手及衣角亦有损坏。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蔡标,方将其损坏部分修复。然而,原有的雨铜观音像由乌铜铸成,后来补铸上的部分由青铜铸成,其光泽和质量就不如原有所铸。20世纪50年代初,雨铜观音殿尚有法号为超尘、超俗的两位和尚守护。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1999年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