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全区前列的名村志编纂

静夜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走在全区前列的名村志编纂</font></b><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七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遍布着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在这些美丽村庄中,蕴藏着无数美丽的故事。如何向世人讲述这些故事,让世人了解这些乡村的发展历史,村志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村志全面系统记述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是一个村落比较完整的资料性文献,具有传承历史文明、记录乡土文化、留存文化根脉的功能,对留存乡村记忆、抢救乡村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文化载体。村志承载的村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流之一,发展村落文化,就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中国名村志丛书第一至五批共入选名村志六十九部,宁夏只有第一批入选的隆德县奠安乡的《梁堡村志》和第五批入选的彭阳县城阳乡的《长城村志》。这两部村志所记述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鲜活、具体、接地气,把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贯穿于志书编修过程中;这两部村志走在全区名村志编纂工作的前列,为宁夏名村志的编纂提供了范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 一、两部村志编纂的意义</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村志是存史传承的主要载体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村是我国行政建制中最基层的单位。编纂好村志就可以把一个村落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区位交通、村域经济、村落文化、村民生活、生产劳动、节庆习俗、风土人情、文物胜迹、社会事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名人掌故、大事纪要等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使村落历史得以传承,使村民有根可寻,而不是匆匆过客,来去无痕。两部村志在编纂过程中,编纂者认识到村志作为具体的村落历史传承文献,既能使老一辈村民有实实在在的根源感、存在感和归属感,产生创造历史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又可以让年轻一代村民接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悠久的历史教育,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重学习老前辈的奉献精神,珍惜保护老一辈的劳动成果,奋发向上,继续谱写新时代新农村的光辉历史。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二)村志是资政育人的最好文献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在地方任职期间就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作用。1989年8月12日,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区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出席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时指出:“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1] 1986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甘肃平凉视察工作,饶有兴致地阅读了《平凉历史沿革》和《平凉名胜及名人》两本书。因此,村志作为一村之史书,可以为地方官员快速了解乡村的历史与现状提供最好的文献资料,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考,从而使乡村经济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村志中的家风家训可以教化人,培育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三)村志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名片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乡村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外商投资项目之前,首先要对该村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村志作为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乡村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全面展示。外商通过阅读村志,可以快速了解该村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进而帮助其依据历史做出投资选择。另外,村志可以起到对外交流,扩大宣传作用,还可以起到架设友谊桥梁和联系感情的纽带作用。两部村志的出版发行,使周边地区的人对梁堡村和长城村有了真切具体的了解,这将大大提高梁堡村和长城村的知名度,进一步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梁堡村和长城村文化旅游业层次和水平,加快梁堡村和长城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这同样可以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span></div></h3> (四)村志可以使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r> 村志是一个村落发展历史的客观真实记录。两部村志所展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筑坝修田、退耕还林、整村推进、新农村改造,政府扶贫攻坚,村民脱贫致富,农村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村志真实地再现历史,村民自然会从中找到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体会到热爱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br> (五)村志可以激发村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斗志 <br> 1949年以来,我国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而每一个村落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始相伴。梁堡村与长城村,从过去的土路小道发展到今天的水泥、油漆道路;从背扛肩挑徒步跋涉,发展到家家门前停放大货车、自驾小轿车;从住窑洞到一砖到底的漂亮四合院;从清油、煤油灯到电灯;从书信通联到手机、网络通讯;从几代文盲到普及义务教育,每家都有大学生;从天旱祈雨到筑坝修渠水利灌溉;从二牛抬杠原始耕作到新式农机农具的普遍使用等等。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村民的勤劳、智慧和汗水。两部村志以简练的文字记述村落的发展历程,村民家族的历史都能在村志中有所体现。《梁堡村志》记述梁大爷告状的事例,每一位村民都能从中看到一个嫉恶如仇、打抱不平、不怕艰险、奋勇直前、仁慈为民的光辉形象,这将使全体村民对当今美好生活倍加珍惜,更加激发当代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斗志。《长城村志》 记述乔家三代人80年讲述红军故事的势事例,使更多的人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怀念为革命献身的先烈,更加珍惜今天的想法生活。<br> (六)编纂村志是历史发展到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br> 在国家城镇化建设推进中,每年有三百个村落在消失,因此,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中国农村建设用诗一般的语言指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为了留住乡愁,中指办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这是“十三五”国家计划重点工程,是乡土文化、乡愁文化的抢救工程,是乡村文化的建设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工程,是一个十分接地气的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编纂村志刻不容缓。梁堡村与长城村村落形成于明代,对于村落经历的历史事件,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十分缺乏,村级几乎没有文献资料,因为它不像县级以上有档案馆存放档案文献资料,编写省、市、县、乡镇志时可以去各级档案馆查找。而村志编纂的文献资料,只能靠老一辈村民口述,或者从一些村民的家谱中去找。而二十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都已80多岁,经历那个年代仍然健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现在不及时编纂村志,抢救历史资料,等这一代人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当年的那段历史,再想搜集到较为真实、详细的资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编纂村志是一项带有抢救性质的工作,如果再不搜集整理,村落中很多珍贵的资料将永远尘封在历史的足迹里无法再现,村落文化的传承将无法继续下去。<br>  《梁堡村志》和《长城村志》,详细记述了两个村子作为西北偏远地区的传统村落,在数百年历史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两部村志承载着乡愁,是村民的集体记忆;两部村志发挥着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作用。村志自身不带流量,阅读面较窄,了解的人更少。编纂者花费了很大精力,编纂出版后,却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这需要地方文化部门将村志纳入地方文化,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村落文化。让村志在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中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font color="#ff8a00">  二、两部村志编纂的经验</font><br> (一)领导高度重视和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是编好村志的保障<br> 开展村志编写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外部修志环境,有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村志编纂人员队伍组建,要由县地方志研究室、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三家密切配合,要有开门修志意识,发挥社会力量,让年轻人参与到村志编纂工作中。抽调一些经验丰富、写作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的同志组成编纂团队。村志材料搜集,要县、乡(镇)、村密切配合,并给以大力支持。<br> 2016年10月31日,《梁堡村志》编纂之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贠有强与王晓华、梁喜太三人参加在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召开的全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启动会,并接受培训。2017年3月初,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和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要求,经隆德县人民政府同意,由隆德县档案局(方志办)承担了梁堡村“中国名村志”编纂工作。隆德县委、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县教育体育局、奠安乡人民政府密切配合,梁堡村广大村民热情支持,成立了《梁堡村志》编纂办公室,制定了详细的编写方案,梁喜太任主编,杨七斤为总纂。3月8日,县档案局副局长马建红、《梁堡村志》总纂杨七斤赴上海市金山区参加“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篇目论证会暨编纂业务培训班”,培训会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作了热情洋溢地动员讲话,方志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江、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陈华、中指办陈旭、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傅强等专家对中国名村志编纂工作从资料搜集、立章设目、行文规范等方方面面,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周详地进行了培训指导。自治区方志办贠有强主任十分重视《梁堡村志》的编纂工作,在人员配备、编纂细节方面做了指导要求,中间还亲自到隆德县方志办指导工作,负责联络的自治区方志办王晓华也做了大量的协调联络工作。<br> 2018年11月30日,《长城村志》经层层推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指办)审定,长城村被列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彭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彭阳县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县史志办)就落实中指办、自治区方志办关于编纂《长城村志》的指示精神,提出具体贯彻意见,向县政府常务会议作专题汇报。会议决定成立长城村志编纂委员会,由县史志办祁悦章任主编,李静担任执行主编,城阳乡配合,启动《中国名村志丛书·长城村志》(以下简称《长城村志》)编纂工作。2019 年 3 月初,自治区方志办主任贠有强在银川主持召开《长城村志》编纂座谈会,区方志办副主任张万静、副编审张明鹏、业务科长王晓华、综合科长王玉琴参加,听取县史志办关于长城村志编纂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困难问题的汇报,对编纂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采取以会代训、座谈交流方式,对村志编纂业务知识进行培训。3月20日至21日,自治区志办副主任张万静一行赴彭阳县调研指导《长城村志》编纂工作。5月30 日,自治区方志办主任贠有强在长城村主持召开《长城村志(二审稿)》评审会。编纂人员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和苏州名村志编纂培训会精神,一边再次修改完善补充资料,一边进行大幅度调整增减内容,力求突出名和特。7 月 12 日,自治区方志办主任贠有强在银川主持召开《长城村志(终审稿)》评审会。编纂人员根据专家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完成审稿样书。自治区、县派出村志执行审稿、执行主编专程到中指办报送终审样书,再次听取专家意见。 <p class="ql-block">  (二)高素质的编纂团队是编好村志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没有较高素质的编纂队伍,村志的质量就无从谈起。两部村志编委会在选聘编纂人员时,首先考虑选聘从事史志研究、历史散文写作和本村文化素质较高、特别熟悉本村情况的同志。并对村志编辑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史志编修的专业知识,推动了村志编修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编纂人员相互配合,精诚团结,勤奋敬业,严谨细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协调合作。才能在计划的时间段内保质保量完成编写任务。</p><p class="ql-block"> (三)科学设置篇目是编好村志的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梁堡村和长城村作为西北的传统村落,其本身折射出西北民间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志书篇目的设计上,开始就从民情风俗、文物古迹、农耕文明、村落文化等方面进行定位,凸显出各村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色。篇目设计既遵循传统志体,又有所创新。整体采用横排竖写,纵不断线,横不缺漏。</p><p class="ql-block"> 篇目是编纂村志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村志编纂启动前,设计篇目就是绘制编纂工程的蓝图;编纂初,资料搜集就要以篇目为向导;撰写中,撰写初稿要以篇目为依据;总纂阶段,篇目是合成的提纲;成书之后,篇目是全书的目录。从篇目中不仅能了解村志的内容,而且能发现村志编排是否科学合理。所以,篇目设计关系着整个编纂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村志质量的高低,只有找准定位,科学设计,合理编排,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村志编纂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四)材料搜集是编好村志的根本保证</p><p class="ql-block"> 丰富翔实的村志内容来源于深入扎实的材料搜集。两部村志的编纂人员采取多种方式搜集材料。</p><p class="ql-block"> 首先,利用村委会积累的各种档案和各家各户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保存的各种历史资料。编纂者在村志编修资料搜集中发现,在村里的部分老人家中,特别是退下来的老村干部和老退伍军人家中,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很有采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二,既要搜集文字资料,包括古籍、家谱、契约、票据等,还要大量采用照片这种生动直观的材料。特别是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反映村庄发生的变迁。摄影人员到村庄搜集拍摄大量照片,包括村里古遗址、村民家里收藏的文物、古钱币、村落文化、村民才艺等实物照片。来丰富村志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第三,搜集成型的文字,包括与本村有关的艺文杂记、新闻报道、民间传说、谚语、童谣、方言、花儿歌谣等。</p><p class="ql-block"> 第四,搜集整理口述记录。村庄里的老人是村里许多大事要事的见证者和口授相传者,但他们文字水平不高,对有记载意义的事件记在心中却不能写诸笔端。编辑人员通过进户走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村里的事情讲出来,用录音笔录下他们的口述,并当场做好记录,以口述记录的形式将村里的事件记载到村志中,这样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第五,仔细研读家谱。对久远的历史人物、事件,村里年长老人记不清、说不明的,通过研读家谱,就能够找到人物姓名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第六,与村民打成一片。为了获取真实的材料,编纂人员住在村里,对不乐意提供资料和实物照片的村民,耐心说服,确保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梁堡村村民家中藏有一门防卫城堡的“火虎将军”炮,村民称它“九箭力”,大家只听说,但没见过。为了拍到实物的照片,编纂人员多次去村民家中,一再说明只是拍一下照,登在志书上,是为了写村志而已。这样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才使“九箭力”的真实面目和刻在上面的文字得以面世。</p><p class="ql-block"> (五)把好编辑关是编好村志的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志书相比,村志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要突出本村的“名”,凸显本村的“特”。张扬个性,留住记忆。让村志更加贴近百姓,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可信、可读、可传。</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详个性,略共性;舍普通,留名特,记名事、名人、名物。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p><p class="ql-block"> 第二,在体例、框架、篇目、内容等诸方面,突出村落的特色,优化篇目,简化层次。对于村落的规模和变迁,村民姓氏家族的来源和发展,村民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内容详写。</p><p class="ql-block"> 第三,重视对普通人的记载。编修村志首先是要给村民看,村民是村志的主要读者。多数村民不但想从村志中看到村中的名人和能人,还想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家庭跃然书上。应当满足多数村民对村志的这一愿望,两部村志不但记录了村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还以表格等形式尽可能地把每个普通村民家庭和村民的基本情况录入村志之中。这样,编写的村志就能表现出强烈的亲和力。</p><p class="ql-block"> 第四,在文体和文字方面,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不拘一格,避免严肃枯燥的文风。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村志也不例外。但对于村志来说,保持资料性并不排斥资料的可读性。村民是村志的最大读者群,他们不喜欢看枯燥乏味的内容。在保持村志资料性、严谨性的同时把村庄历史上有记录价值的事情写得生动活泼一些。民间逸闻传说,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与村中地名、村民生活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这些内容非常有故事性,很受村民喜欢。</p><p class="ql-block"> (六)梳理资料搜集重点范围是编好村志的有力措施</p><p class="ql-block"> 编纂村志,应该搜集哪些资料,必须明确资料搜集的重点范围,避免资料搜集方向的倾向性,做到全方位的搜集,围绕突出村落地方特色搜集。并制定出清晰的资料征集方案,拟写资料搜集提纲,避免个人喜好,厚此薄彼。</p><p class="ql-block"> 首先,搜集档案资料。查档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志书形成的基础。搜集档案资料时,不能拘泥于本村形成的档案资料。</p><p class="ql-block"> 第二,查阅各类志书。如县志、综合年鉴、地名志、部门志(民政志、教育志、财政志、水利志、卫生志、邮电志、文化志、军事志、文物志等)。各类志书上的资料一般都经过了考证,比较具有权威性。所以是可以仰仗的重要资料。但也不绝对可考,一是志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错,二是受当时资料的局限,在志书出版后,又发现了新的更有权威性的资料,就以新发现的资料为准。</p><p class="ql-block"> 第三,查阅党史资料。如老同志回忆录、党史大事记、党史正本、县级组织史资料、村级组织史资料等等。写地方党组织建立、发展,地方早期的党史人物、发生在本村的重要活动等等都要依赖于党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第四,查阅统计资料。如县、乡的统计概况、统计年鉴、和专项普查资料,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农业普查资料、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工业普查资料、旅游资源普查资料、水资源普查资料等。</p><p class="ql-block"> 第五,查阅宁夏日报、固原日报、新消息报等新闻媒体关于村落的新闻报道、综合稿件、典型人物报道等。</p><p class="ql-block"> 第六,重视人物口碑资料。尽可能使用当事人的回忆资料,但也特别注意和其他人的口碑资料进行印证,特别是涉及有关当事人的敏感问题,应当扬长避短,凸显正能量。如村中赤脚医生不求回报,乐于助人,为村民解除病痛等。</p><p class="ql-block"> 第七,印发资料搜集提纲、打电话、发微信、发QQ留言、发信函、发宣传单,征集曾经在本村工作过离开的;本村人在外地工作的一些奇缺资料。</p><p class="ql-block"> 由于两部村志编纂采取措施得力,对一手资料重视、对口述资料重视、对“细节”资料重视,所以编纂工作进行很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 [1]1989年8月12日,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区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出席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时是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2]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