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姑苏城外游

阿福

题    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岁豪情扶摇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抬头含笑看红尘,人生能有几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风霜雨雪任磋砣,酸甜苦辣皆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安度流年须尽欢,龙飞凤历又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只要感怀自然美,何处没有桃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苏州太湖西山岛风光</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龙腾虎跃致发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 文/阿福</span></p><p class="ql-block">儿时嬉戏捉迷藏,背篓割草喂猪羊。</p><p class="ql-block">捉得蚱蜢戏青蛙,晒场笑观放牛娃。</p><p class="ql-block">春风秋雨忙穿梭,孩提渐长少年郎。</p><p class="ql-block">铁针湾钓黄鳝抓,三更摇船扒煤渣。</p><p class="ql-block">捉鳅摸螺下池塘,五更起卖义桥塘①</p><p class="ql-block">春耕秋收双抢忙,晴雨冬雾皆匆忙。</p><p class="ql-block">一肩早挑生活担,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别说少时无梦想,青春年少温饱床。</p><p class="ql-block">一腔热血满怀志,一生追求皆渺茫。</p><p class="ql-block">冯唐易老青春逝,李广难封日月长。</p><p class="ql-block">一生时运命途舛,一世不平皆为常。</p><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几十秋,谁知男儿伤与愁。</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都不易,一半心态半修缘。</p><p class="ql-block">人生百味苦楚煎,梦里吟诗醉月泉。</p><p class="ql-block">一笺难抒俗子情,一无所成知根浅。</p><p class="ql-block">转眼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一席笑谈话桑麻,一语情深暖胸堂。</p><p class="ql-block">摸爬滚打有发小,最难忘怀梦年少。</p><p class="ql-block">一生相识多过客,一伴到老是发小。</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一伙发小相聚首,一杯浊酒对君酌。</p><p class="ql-block">春风桃李百花芬,青山依旧笑春风。</p><p class="ql-block">一生最难知音找,一呼百应还发小。</p><p class="ql-block">为何春去又春回,却不容我再年少。</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得一知己,最值珍惜垂髫忆。</p><p class="ql-block">世间那能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p><p class="ql-block">淡泊从容随心欲,宁静致远无忧虑。</p><p class="ql-block">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东隅已逝无奈何,桑榆非晚共携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注释:①义桥塘是指杭州城拱北义桥,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集镇,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家乡还是江南水乡的农村,农产品基本自给自足。而拱北义桥附近聚集了不少城镇的居民,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相对大一点,于是当地农民鱼虾鸡鸭之类等农副产品习惯到此地去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集镇周围均已是高楼林立。该古镇至今还保留不少的明清古建筑。这个古运河岸边的小小集镇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如今的拱北义桥塘上古集镇保存的古建筑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年姑苏城外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文 / 阿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秋去冬来花又落,时光匆匆似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往事随风去,何惧岁月染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值此辞旧迎新日,聚首姑苏西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共享太湖花鲢宴,虎丘塔影观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我与小伙伴的退修生活——苏州西山岛虎丘游览(视频播放)</i></b></p> 苏州及虎丘简介 <p class="ql-block">  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p><p class="ql-block">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离城区中心五公里,为苏州西山之余脉,因周边地形脱离西山主体,成为独立的小山。</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丘如踞虎”,以形名。山高34.3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吴地记》载:“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p> 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p class="ql-block">  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吴文化的源头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区)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的繁荣。最初形成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据相关史料以及考古得知,最初的勾吴古国建立在今天的江苏无锡梅里、常熟一带。后来发展到吴王阖闾时期,由伍子胥建立都城阖闾城就在今天的苏州城位置,故苏州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吴国是由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在商末周初建立的。他们因避位而南迁江南,建立了勾吴古国,后来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吴国。吴国的建立与发展其文化影响和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吴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受到了当地土著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荆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与嫘祖所生的儿子玄嚣这一支。黄帝本姓姬,其部落在经过多次迁徙后,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离开部落,来到了今天的无锡梅里,即泰伯南奔,史称泰伯奔吴。泰伯在此地建立了“勾吴”国,并成为了吴文化的创始人。他不仅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农耕和畜牲技术,还教化了一方土地,使得苏南及浙北地区人民富裕,国力强盛,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成为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吴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距今3千多年前,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又称作“泰伯”,是周公姬亶的长子。泰伯和仲雍两兄弟主动来到当时还是荆蛮之地的太湖流域,主动让贤于自己的弟弟季历。那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喜欢三弟有一个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姬昌从小聪慧过人,希望能让其继承王位。泰伯在江南建国后,国名自号“勾吴”,但据考古发拙遗存的吴国宝剑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多写作“攻吴”,也有写作“工吴”、“工敔”等,这些都是通假字。吴国传于寿梦时已历经十九世,寿梦是吴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其元年(公元前586年),也是吴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吴氏始祖</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天的陕西北部)。氏族强大独立后改以姬为姓。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吴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节、彤鱼女之女以及嫫母。黄帝与四妃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他们大多又独立成了新的氏族首领,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立出来的氏族姓氏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封赐,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后世历代帝皇也有赐姓的做法。《国语·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只有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吴(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另有吴氏开氏始祖为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亦作泰伯),因泰伯无后;其弟仲雍为姬姓吴氏的血缘传代始祖;少子季历,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的父亲。后世对吴氏开氏始祖泰伯仲雍予以很高的评价: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拓万古江南。后世孔子颂泰伯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氏后人称其为“至德三让王”。</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先祖的崇高美德,开拓精神,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吴氏后人以“三让堂”、“至德堂”、延陵堂作为吴氏宗祠的堂号。泰伯精神永放光芒!至德万代万代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春秋时期的疆域图,吴国所在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据《良渚镇志》载,家乡属地于周敬王至显王年间(前519一368年)属越、吴、楚。秦灭楚后,属秦、钱塘、余杭。</b></p> 关于吴、越文化的融合 <p class="ql-block">  关于吴、越文化的起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如何相互融合成为吴越文化的:</p><p class="ql-block"> 吴越文化,现代很多人是放在一起看的。在大家眼里,好像吴越不分家,最起码是亲兄弟。其实如果你想到一个人,就会恍然大悟,吴越之间不仅不是亲兄弟,昔日还是仇人,这个人就是越王勾践。</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带领大军来扫荡越国,结果被越国大将灵姑浮斩断了脚趾,一不小心就这么挂了。后来由吴王夫差继位。因新上台的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带领大军再次入侵越国,最终平定越国。勾践作为当时的越王,为了活命只好跑去给夫差当马仔了。此后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于让其尝吃屎这样的事。忍辱负重的勾践,最后在范蠡的辅佐下,于公元前473年,击败了吴王夫差,彻底灭掉了吴国。所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称霸吴越两国曾经是死对头,但如果劈开政治因素,吴越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p><p class="ql-block"> 简单来说,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是吴文化最初的载体,当时吴国的都城在姑苏,吴文化主要起源于江苏南部及浙江的北部太湖流域。而春秋时期的越国,自然就是越文化最初的载体了,越国的都城在会稽,就是现今的绍兴地区,称东南扬州之地,区域大体上是今浙江绍兴等地。据考证越国的起源要比吴国早很多。越国国王是姒姓,姒姓是哪个朝代的王族姓氏呢?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夏朝。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就是姒姓。也就是说越国和吴国之间,相差了夏、商两个朝代。越国第一代国君,是夏帝少康的庶子姒无余,他被封在了会稽,在这里负责祭祀大禹。因为大禹当年就葬在会稽,越国最初就是给大禹看陵墓的。</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吴文化其实是周文化南下与太湖流域的本土部落相结合的产物。而越文化则是夏文化南下后,与会稽当地本土部落相结合的产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后,据说吴国的百姓不少人为了纪念故国,家国情怀依存,以国为姓,其后人改姓吴了。可以说,吴文化对于后来的越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较好地统治吴国地区,越王勾践索性把都城从会稽迁徙到了苏州。</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变迁有时候是非常的相似,所谓成就霸业往往只是统治者之间的打打杀杀,争夺地盘不过是为利益,而使百姓生灵涂炭。所以说,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吴国亡了,但其吴文化依然在。随着吴国的灭亡,此后原来吴国的一些大臣有的又被越国所用,渐渐地有的也成为了越国的核心人物,也就是说越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君王是越国人外,核心管理层其实还是吴国人,因而对于吴越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么一来吴文化在越国很好地发展了下来,开始与越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下的语言,其实是相通的,这就是融合后的结果。因而流传后世的“吴侬软语”,就是吴越地区的语言基础,主要分布在现今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醉里吴音相媚好!随着后来的越国被楚国所灭,楚国又被秦国所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有了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但历史的变迁沧海桑田,分分合合历经了几千年,吴越文化在华夏文化的大家庭中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p><p class="ql-block"> 从吴文化和越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说,后人只恢复吴国,几乎没人恢复越国,既然吴越不分家,那问题来了,不知是巧合还是后人对于越国有偏见?甚至可以说吴的影响远胜于越。你想到浙北苏南之地,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地,而不是越地,似乎吴越文化在地理概念上反映的就是吴地。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后世出现了一系列吴国,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越国。除了五代十国时候钱镠建立的割据政权吴越国,可能是吴越国的统治区域是大致上原来的吴国和越国领地。而称吴国的有,比如说汉朝分封的吴国就在吴越之地,著名的吴王刘濞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三国时期的孙权,三国鼎力,孙权的江东也称吴国,而不是越国。甚至在朱元璋创业初期,最初也是自封为吴王,而不是越王。所以说吴文化和越文化的最大一个区别是,吴文化影响深远,即使后来吴越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了,吴文化依然是最主要的代表,可能是吴文化善于学习和融合中原文化的原因,中原文化才是华夏文明的最原始的文化,因此说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历来就是这个说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至读者朋友:</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对于吴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吴文化博物馆”,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澹台街9号。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时,可以网上预约。</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