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沂蒙山

丁广斌

<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我完成在青岛微电机厂的代训,告别家乡赴沂蒙山参加山东省小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30日晚,我们近300名青岛籍工友携带简易行装(大件用卡车运走),从青岛火车站启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0年代的青岛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时近子夜,送站的人很多,我二姐和十几名初中同学也在其中。22点40分,伴随汽笛长鸣,青岛发往北京的列车徐徐开动。许多工友把手伸向窗外与亲友告别,也有人转脸掩面哭泣。这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正经历人生旅程的重大转折,难免心潮洄荡!我百感交集,既有对家乡、亲友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p><p class="ql-block">次日凌晨3时许到达益都。我们下火车爬上接站的卡车,在夜幕中向沂蒙山开进,清晨到达位于沂水县王庄公社(现属夏蔚镇)域内的国营8072厂(山东电讯二厂)。</p><p class="ql-block">时值秋末冬初,山风萧瑟、草木凋零。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裸露的梯田和山脚下星星片片青石小屋(厂房和宿舍)。走进单身宿舍,内有一张三抽桌、三张裸木单人床和几条可放箱包的长櫈。啊,这是我们的新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50多年后8072厂已不复存在,仅剩部分残存厂房和宿舍。草木凋零时节,仍可见裸露的大山</span></p> <p class="ql-block">憧憬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直面荒寂、艰苦的环境和条件,这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思想波动!“我们为什么来这里?”“这就是我们奉献青春的地方?”疑问、牢骚和报怨声不绝于耳。为宣泄情绪,男宿舍有人爬房揭瓦、打碎玻璃;女宿舍夜晚则传出阵阵哭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厂遗留的职工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当时全厂职工不到500人(后有60余人分流至位于蒙阴县的国营8051厂),除部分领导干部、老师傅和技术人员等,90%以上是未满20岁的青工。为安抚情绪、解决好思想问题,厂党委(由军代表和地方干部组成)于次日召开返厂职工欢迎大会并组织文艺演出。之后,举办为期七天的返厂职工学习班,军代表吴政委讲述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意义、工厂建设情况和光荣使命,还请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同志作忆苦思甜报告。</p><p class="ql-block">通过教育大家逐渐平定下来。我当时虽对国内外形势知之不多,但明白了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按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和中央关于山东要尽快建设独立作战区、构建“小而全”“大而全”国防生产体系的部署,全省以沂蒙山区为腹地建起数十个军工厂。与我厂隔山(鏊子崮)建有一个前进配件厂,每逢测试生产的武器便传来“咚咚咚”的枪炮声。大家逐渐认识到建设三线是维护国防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地方工业均衡发展,应努力为之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8072厂的标志性建筑——大烟囱至今巍然耸立,“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十三个大字依稀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为激发职工热爱沂蒙、建设三线的情怀,厂党委开展了沂蒙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组织职工赴蒙阴县参观孟良崮战役旧址,听取了战役介绍。那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山地运动歼灭战,解放军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及其附属83师一个团,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毙伤俘虏敌军3.2万余人,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期间,参与支援我军作战的民工多达90余万人。我们对解放军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满敬仰之情,也被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粟裕题写的“英雄孟良崮”</span></p> <p class="ql-block">听完战役介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孟良崮烈士陵园。在那场惨烈战役中我军也伤亡1.2万余人,其中牺牲2043人。烈士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次年清明节,厂党委还组织职工到王庄革命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这些生动、直观而形象的活动深刻感染和教育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6年春,笔者第三次瞻仰孟良崮烈士陵园并在陈毅、粟裕雕像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团组织也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活动,组织部分团干部步行十几里到王庄公社柳树头村采访了70多岁的“红嫂”老人赵传春。</p><p class="ql-block">拜见“红嫂”的情景亲切感人。老人家中陈设简朴、没有象样的家具,墙上醒目地掛着两幅镜框镶嵌的放大黑白照片:一幅是红色娘子军剧组来访时与“红嫂”的合影;另一幅是“红嫂”参加革命征战多年的丈夫在外另组新家的“全家福”。听说我们远行而来,老人像对侍儿女一样不由分说为我们每人做了一碗水煮荷包鸡蛋。望着劳苦功高而善良清贫的老人,我们谁也不忍心吃。老人执意将碗塞进我们手里亲切地说:“快趁热吃,别凉了”!吃着老人亲手做的荷包蛋,听她讲述着舍命救助八路军伤员的感人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脑海里浮现出老母亲慈祥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嫂”为年轻人讲述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八路军伤员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嫂”家乡柳树头村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我对沂蒙山有了新的认识。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共称中国三大老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两战(抗战、解放战争)圣地、红色沂蒙”。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解放后一段时间这里发展较慢、群众生活仍较贫穷,这种状况对不起老区人民!我们要与老区人民一起努力把沂蒙家园建设好。</p><p class="ql-block">点亮青春之火,我们开启了磨砺奋发的三线人生。白天,喧嚣的车间、工地闪动着忙碌的身影;夜晚,灯光点点的宿舍传出阵阵悠扬的乐曲和欢声笑语。青春的力量给沉寂的山麓带来了生机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经过老区人民多年建设,“八百里沂蒙”增加了片片新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笔者注:此文载于《青岛史鉴》2024年第1期总第143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