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无尽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父亲故去39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家中为父亲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总想写点悼念父亲的东西,可每次拿起笔来,首先涌上心头的却是满满的愧疚之感,常常是悔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终难下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家中为父母亲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85年的春节,我携妻带子回林甸县老家与父母、兄弟姐妹过完团圆年后,临别前一天的正月初五晚上,吃过晚饭后,我带妻儿与父亲话别,唠上家常,我们一家三口人都恳请父亲春暖花开之时到市里我家小住几日,我反复承诺,届时一定陪父亲到市里最大的“馆子”吃一顿最丰盛的大餐,喝当时能够买到的最好的酒,我要亲眼看看父亲是以怎样的心情“下馆子”,以了却我记事以来从未见过父亲下过“馆子”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但事与愿违,就在我离开家里的第三天,也就是这年正月初八这天,父亲却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故去,与我们阴阳两隔。</p><p class="ql-block"> 这一变故使我要陪父亲下一顿“大馆子”的承诺永远无法兑现,这事成了我终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每想及此事,我都心如刀绞,深深自责:唉,为啥不早点陪父亲去下顿“大馆子”,怎么能够留下这样一个终生的遗憾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讷河县武装部的外调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甸县建设科的复函</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故去39周年祭日前夕,再次翻阅我珍藏了49年之久、时任讷河县中队政治指导员樊国昌(当时县中队隶属军队建制序列,接受当地武装部领导),在我入党前亲笔写给父亲所在单位林甸县工程队(隶属林甸县建设科领导)的外调函和林甸县建设科党总支关于介绍父亲及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工作单位、时任职务、现实表现等方面情况的复函(该信件当时存入讷河县中队文书档案,我离任文书岗位时带走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家时我和四哥与父亲在家里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阅父亲简历,父亲生前对我们言传身教的一些生活细节清晰浮现脑际,遂秉笔直书,以偿夙愿。</p><p class="ql-block"> 1912年出生的父亲高守玉,10岁时随祖父从辽宁沈阳逃荒至林甸县三合乡王家营子屯落脚(现为林甸县鹤鸣湖镇建国村),11岁起给地主放猪;16岁时迁至林甸街里(现林甸镇),在一家名为“福增全”的果匠铺里当学徒,后到“天发和”商铺“吃劳金”,靠做店员、打长工维持家庭生计。1956年,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父亲随店铺并入公私合营的林甸县供销社当店员。1958年,林甸县大兴土木工程建设,父亲顺势而为,毅然弃商从工。在林甸镇政府的支持下,发起创建了林甸镇建筑工程队,自任队长,率众“打泥水班”,从事土木工程建设(当时林甸县里建筑多为土坯房),后发展为林甸县工程公司(即林甸县工程队),父亲继续带领一个小队人员,于春、夏、秋三季从事土建工程建设,冬季则带队到林甸县草苇站承揽“打草包”活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哥大嫂携儿和二哥二嫂与父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战友张福有于2022年7月9日在“林甸往事”平台上发表的《难忘的往事之行——忆草苇站》一文中表述的“人力架子捆包的人员多数是县工程队的”,记录的就是父亲的这段经历,当时,父亲是工程队“打包人”的带队人员之一。上学期间,学校放寒假时我曾随父亲、与三哥高树德、四哥高树诚带六弟高树有一起到草苇站捆过“草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哥二哥携子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哥四哥我和六弟与父母亲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虽然经历坎坷,职业多变,但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仅用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操守为我们子女做出了样子,而且注意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引导我们如何立身做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生命中最快乐的在于有所追求,人生只要有努力追求,就必然会有许多美好的时刻”。父亲就是一位有人生追求的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家里北墻的正中央挂着一面大镜子,是父亲在公私合营的林甸县供销社当店员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县商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时获得的奖品。</p><p class="ql-block"> 这面镜子不仅是父亲生命中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也照亮了子女勇于追求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哥哥姐姐、六弟在老家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哥高树魁18岁就任县财政科副科长,走上了领导岗位;二哥高树源1959年就从大连工学院(现在的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成为当时从林甸县走出去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姐姐高淑琴读书时是学校出名的好学生;三哥高树德在“小升初”、“初升高”两次大型考试中,均在林甸全县名列第一;四哥高树诚在林甸一中读书时,从初一直接“跳级”到初三,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一位“跳级生”;六弟高树有曾任林甸县客运站长。</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犹为子女的成人成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为父母亲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着两位孙女、一位重孙子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读过两年半“私塾”,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不仅关心我们的生活起居、管我们吃饱穿暖,更注意培养我们从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立足社会、丰富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家里为父亲拍摄的读书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父亲跟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吃相”看“品相”,从一个人在饭桌上的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所以,在与父亲接触最多的一日三餐的饭桌上,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约定俗成的吃饭中的传统规矩,告诫我们吃饭时要右手执筷、左手扶或端着饭碗;吃饭时不要叭叽嘴,不要将筷子插到饭里,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菜等等。</p><p class="ql-block"> 我家吃饭用的饭桌是一个长方形的地桌,每餐吃饭时父母和三哥、四哥、我还有六弟都是依次而坐,从我记事时起直到1969年我下乡离开家里,十几年间我家吃饭时的座位顺序从来没变过。</p><p class="ql-block"> 父亲告诉我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宴小酌、杯茶清谈,皆讲究让座之礼。饭桌表现识“人品”、看“个性”,不懂规矩是要被人笑话的。并嘱咐我要记好座次安排中所要遵循的“以右为上、居中为上、以远为上、门面为上、前排为上”等规范原则。</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我们讲的这些生活中的基本规范常识,对我的一生帮助都很大。不仅使我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出席各种场合时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且在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运用,特别是后来我在军分区担任常委秘书的几年间,每年都要承办几次大型会议,会务工作中的会场台上台下座次安排、吃饭就餐和集体照像合影时的位置安排等,从未出现过任何纰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为父亲在家里拍摄的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看父亲写字最多的是父亲帮人写春联。每年春节前,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好多人都来我家求父亲帮助写春联。有时人多,父亲会忙得手忙脚乱。每当这时,我都热衷于给父亲当“书童”,帮父亲“研墨”、“抻纸”。</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各家生活都不富裕,有的是带张红纸来求父亲写春联,有的干脆啥也不拿,就是求父亲帮着写副春联。但是不管对谁,不管拿不拿纸,父亲都是面带微笑,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在观赏父亲帮人写春联过程中,不仅受到父亲热情为人情怀的熏陶,也从中学到了写字的技巧,为我日后写好字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59年,我六周岁上学后,就因为字迹流畅工整,经常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同学羡慕、老师表扬,而后我就再也不好意思写不好字了。当兵后,刚一入伍就被新兵连文书邢双恩找去帮他抄写材料;提干部就在团、师政治机关从事与写字相关的政治工作;退休后到了干休所还协助所里工作人员进京到国家民政部撰写经验材料,被“工休人员”戏称为“会写字的老干部”。</p><p class="ql-block"> 因为字写得“耐看”,从上学到工作、从服役到退休,不管走到哪,我都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我觉得,这辈子之所以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一点点成绩,还真是得益于能够写出这么一手“自然流畅、工整耐看”的好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写的楷书</p> <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父亲跟我们兄弟几个说得比较多的几句话是: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格、不懈的追求是成事之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是不怕败,就怕赖,只要有坚持一事不成再再再的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父亲还告诉我说:“做事,人对,事儿就对;人不对,事再对,事也成不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这些话我始终铭记在心,坚持践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 入伍后,当战士时,我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争做好事,被沈阳军区评为学雷锋积极份子。</p><p class="ql-block"> 提干部后,我履职尽责,精心敬业,诚心为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到机关工作后,我发挥优长,坚持干啥就干好啥,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得领导赏识信任,并被委以重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职期间在珍宝岛留影</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仍然坚持“两调、两打、三练”,即:调整情绪,调剂伙食;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练书法、练摄影、练微机操作,并都取得一定成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与三哥、四哥、六弟一起习字</p> <p class="ql-block"> 书法、摄影作品多次在干休所参赛参展;微机操作能够满足于一般学习应用需要;太极拳在市里运动大会上参赛荣获第七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老伴与四哥一起晨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乒乓球在我们干休所比赛中多次获得单打第一名,在全市民政系统比赛中获得单打第三名,在市全民健身运动大会比赛中获单打第32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乒乓球训练进行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移交干休所管理几年中,我多次被评为先进军休干部、优秀管委会委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家庭被评为和谐家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与四哥再阅《中华新字典》和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文</p> <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赴鲁探亲时,四哥高树诚曾给我看了他收藏的两件“珍品”。</p><p class="ql-block"> 一件是父亲在封面书写书名、标注查字序列的《中华新字典》。四哥告诉我说,这本字典是他上学期间父亲辅导他学习时留给他的,并教会了他用“反切法”查字典的方法,即:当你在字典上查某个字时,要选取两个常用字,按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的原则,在字典上读出所查之字的正确读音的一种旧时查字典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则是父亲去世时,由三哥高树德起草、我誊写、大哥高树魁在送别父亲时诵读的祭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去世时送别父亲后全家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祭文中是这样评价父亲的:先父一生豁达大度,乐观向上,忠厚扑实,勤勉务实;热爱生活,勤俭持家,生活有序,教子有方;品行端正,待人真诚,乐于奉献,邻里关系和谐;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工作单位业绩突出,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兴旺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子孙后代做出了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仅仅是子女对父亲一生不够全面的评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一生志存高远、勤劳朴实、谦和仁厚、乐观向上,深得同事、邻里、亲族的好评。我觉得,父亲的才智人品才是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树全近照</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高树全,1953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林甸县西南街,就读于林甸县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第一中学,曾任林甸县糕点厂临时工,林甸县五七干校知青,林甸一中教师。1972年入伍,历任团、师政工干事,师组织科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人武部政委等职,上校军衔。现为齐齐哈尔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军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