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深海

文章作者:吴兴华(深海) <b>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关,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塞。嘉峪关城楼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是中国万里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世界文化遗产。</b> <b> 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东端的山海关及西端的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据资料记载: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整个城楼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长城、峰台等组成。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南、北和东侧建有高3.8米,周长1100米的城墙,与西侧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夹道,可供车马通行。东北角上建“闸门”,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关城内还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等建筑。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东、西、南、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加上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b> <b> 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隘口上,祁连山终年积雪,绵亘千里,恰如银龙飞舞;北面是凝华积素的黑山,山体峥嵘万叠,悬壁逶迤,险峻奇绝,好似一只昂然的蟾蜍,嶙峋如铁,压云而来。两山遥峙,不怒而威,嘉峪关就雄踞其间。道路本来就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古时出了嘉峪关,就是茫茫戈壁,告别了中原故土,进入蛮荒之地。那茫茫大漠戈壁,天宽地阔,除了生命力极强的红柳之外,就是一些耐旱耐寒的骆驼草,一蓬一蓬的妆点着苍茫大地。古代“丝绸之路”就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b> <b> 走进关城,看到城门上斑驳的锈迹、门洞中低凹的石条,几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下,城楼早已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面上满布着深刻的皱纹,躯体上的创伤更是纵横斑驳,让人沉思。楼阁上那些古香古色的红漆木柱、雕花木窗、彩绘屋顶、环绕回廊、飞檐翘翼,无不透着幽幽的古意。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门洞、每一座楼阁,仿佛都有光阴的痕迹和味道,都有故事蕴含其中,好似我们轻轻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湿漉漉的历史一样。</b> <b>登上城楼,那望不到边的大漠,苍茫的在祁连山的延绵不断中,伸展远去。万里长城从这里起步,宛若巨龙,穿过茫茫戈壁,越过浩瀚的沙漠,一路向东蜿蜒穿越。巍巍雄关横卧戈壁,朱色城楼高耸屹立,嘉峪关长城就像一条腾飞的玉龙,傲啸着祁连山颠的云起月落、回眸着大明皇朝的兴起,追忆着康乾盛世浮华背后的不堪岁月。这座“中外钜防”的明代古城,在戈壁黄沙间已矗立了600多年,是值得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一座丰碑。望着城外茫茫戈壁,耳边传来了驼队悠扬的铃声,令人蓦然想起当年张骞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缓缓西行的情景。</b> <b> 今天的嘉峪关市,已不再是荒漠。大漠、驼铃拥抱中的关隘旧貌变新颜。在嘉峪关城楼前,是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映入眼帘的“三湖水,一片绿”的特色风光,温度舒爽,空气清新,满目皆绿,仿佛置身于秀美江南。站在高处眺望,碧蓝的天空,远处皑皑白雪的祁连山、脚下如同碧玉般的湖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b> <b>落日灼红了整个戈壁滩,当我在落日余晖中回眸嘉峪关时,夕阳下的嘉峪关城楼一身古铜色,摆出一副威武刚猛铁壁铜关的气势,门额上“嘉峪关”三个字闪闪发光。几百年的烽火狼烟、几百年的世事沧桑,都溶进了这三个苍劲大字之中。我站在嘉峪关城楼,眺望苍茫的戈壁荒漠,望着白皑皑的祁连山,是一种悲壮,苍凉,神秘而又宏伟的美。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感慨油然而生。嘉峪关内城外墙勾连环接,箭楼角楼相倚相望,苍茫戈壁中万里长城似游龙浮动,烽燧遗墩、断壁残垣若隐若现,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遥想当年丝绸古道的繁华胜景,眼前依然萦绕着河西走廊古老文明的气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