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个老瓦匠将泥与火锻炼得灵魂出窍</p><p class="ql-block"> 文图/老乐</p><p class="ql-block"> 妹夫曾召立喜欢收藏,他时常窜村走巷,在乡野民间打捞历史遗珍。每每淘到好玩意儿,把不准的,就将物件拍了照片微我,要我找专家掌眼瞧瞧成色。老字画一类,我可以自己代劳,断代甄别真伪方面,我比较自信,除字画之外的其他杂项,只能另请高明了。当然,召立也是行家里手,他的经验来自于长期的实践和摸爬滚打练就的好眼力。</p><p class="ql-block"> 召立勤劳质朴,加上诚心待人,古玩这条路一直走得很稳,也从不打擦边球做违法买卖,来历不正的东西一律不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召立的很多藏品放在他老妈的房间里,几个老雕花柜里摆满了各色旧货。当然,很贵重的东西会认真地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对文字的特殊兴趣,但凡老物件上有铭刻或文字图案的物件,我都会细细品味,从中挖掘、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和逸事。</p> <p class="ql-block"> 老柜里的一片老青瓦吸引了我。它静静地躺在柜板上,泛着素雅的光,那是漫长的光阴浊蚀的时代包浆。看起来,它比民国时期的瓦片规格要大得多,也更厚实,且有浓烈的柴烧痕迹与特征。在工匠完成和泥、拉坯、烧制等多个工序之后,一块经历泥与火灵魂交融的瓦片涅槃而生! </p><p class="ql-block"> 【乾隆叁拾年乙酉岁瓦匠田坡浪焦自远彭有训造瓦场学堂嘴】这是瓦片阳凸面刻写的文字,看似工匠趁泥坯未干时用棍状物随手写的。【乾隆叁拾年】即公元1765年,由此推测,这片老青瓦距今已258年历史。制造此批次青瓦的瓦匠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田坡浪、焦自远和彭有训,瓦场所在位置在一个叫学堂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瓦片正面右侧刻字</p> <p class="ql-block">瓦片正面左侧刻字</p> <p class="ql-block">瓦片背面</p> <p class="ql-block"> 经过周代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瓦”开始广泛用于宫殿建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星瓦尽振”的描写,说明在战国时代瓦已较为普遍应用于建筑。随着建筑技术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出现了青瓦、铜瓦、金瓦、铁瓦、明瓦等不同材质的瓦。</p><p class="ql-block"> 召立收藏的这片瓦应该算是青瓦。它是不上釉的青灰色瓦,清代官式名称为布瓦,一般也叫片瓦,用泥制作再烧制而成。青瓦可以做成板瓦形式,也可以做成筒瓦形式。</p> <p class="ql-block"> 为何工匠要在瓦片上刻写这些文字?我由此联想到长沙天心阁古城墙的一些窑砖上刻有【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洪武七年八月】,这些砖面刻字比召立收藏的瓦片要工整得多,像是模板压印在砖坯上的。窑砖上刻的文字,是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某一批次的窑砖出了质量问题,可以立刻查到责任者,这是我们的老祖宗防止“豆腐渣”工程而制定的监制良策。整段天心阁古城墙里,这样刻有不同年号和抟砖名号的古墙砖不计其数。召立收藏的这片老瓦上的文字大概与天心阁城墙砖上的文字用途差不多吧。</p> <p class="ql-block">长沙天心阁古城墙砖上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的视频观看瓦片细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