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海口喜相逢

分田到户

<p class="ql-block">  我和辽宁抚顺老知青刘守诚,是几年前在几个知青读书群里相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流互动的延伸,我们成了隔空网聊的好友,加了私信深入交往后,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我俩所在的城市相距甚远,但彼此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更期盼着能早日见面相聚、一同品茗畅聊的愿望早日实现。</p><p class="ql-block">今年7月份守诚兄和夫人从日本探望了女儿一家后,取道上海经北京返回抚顺,途经北京时正逢暑期下大雨,出行很不方便,守诚兄恐给我添麻烦,就没有告知他已到京的消息,就急匆匆地回抚顺了。</p><p class="ql-block">隔了挺长时间,我才得知他曾路过北京却因天公不作美,耽心我路远大雨天出门不方便,就没有打扰我,我虽说在私信里挑了他的礼,责怪他没有给我一个尽地主之谊的机会,但内心深处还是很敬佩他的为人处事方式,从这件小事上可以感受到守诚兄是位行事缜密,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后,东北的天气越来越冷,许多有条件的东北人,都开始了去海南岛过冬的生活方式。之前在群聊时已得知,守诚兄早在十几年前就在海口市区购置了一套30多平米的二手房,每年冬季都会带着夫人去海南过冬,本想着他们今年再去海口过冬,在北京中转停留时能见上一面,孰料现在铁路交通四通八达,从抚顺到湛江、广州、重庆等地的列车不必再绕道北京,可按最佳路线直接到达目的地,所以,当得知守诚兄和夫人已到海口过冬的消息时,我也只得坦然面对,耐心等待见面时机了。</p><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为了搞好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了许多条精品旅游项目,其中有一个冬至时节正好在海南旅游的项目,让我们很感兴趣,我虽说去过南方许多地方旅行,但海南岛还没有去过,我老伴和他的大弟弟,也还没有去过广东和海南,我们两家一拍即合,一同报了旅行社,从12月16日至27日,随旅行团去广州、佛山、港澳、珠海、湛江、三亚、海口等地十二日游。</p><p class="ql-block"> 旅行团还没有出发,守诚兄就已经从其他知友处得知了消息,他赶紧私信联系我并一再强调,让我们到海口时一定要提前告诉他,争取在海口能见面相聚,并详情地了解了我们的行程安排。</p><p class="ql-block">我们随团在各地旅游时,因行程远景点多,一天到晚累得够呛,也没能及时和守诚兄交流行程去向,他估计着我们应该到海南了,就直接打电话向我询问行踪,直到26日下午,确认我们当晚能到达海口,而且27日吃过团餐早饭后,一直到下午3时都是自行活动时间,得知这一消息,守诚兄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26日晚旅行团到达海口,入住酒店时已是8点多钟了,守诚兄打来电话,约着去夜市喝酒给我们接风洗尘,当时我们已是旅途劳顿人困马乏,向守诚兄说明了情况,约好先好好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8时再相见,守诚兄非常善解人意,叮嘱我们抓紧时间好好休息明天再见。</p><p class="ql-block">27日早上8点差几分时,守诚兄打来电话,告知他已在酒店门口等候,我们迅即下楼,穿过聚集在大堂里熙熙攘攘的游客,在酒店外清静的空场上,看到了神交已久从未谋面的刘守诚兄。</p><p class="ql-block">两位有相同知青经历的7旬老人,急步迎向对方,两双曾经在广阔天地辛勤劳作结过老茧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用力晃动,只是两人的眼睛不能平视,因为守诚兄的身高有1.8米,足足比我高出10厘米,他身高体壮,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东北大汉。</p><p class="ql-block">没有过多的寒暄,守诚兄抓紧时间,打了辆的士,带着我和老伴还有老伴的弟弟,前往海口市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五公祠”参观游览。老伴的弟媳陈华女士因昨晚急性腹泻,没能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前两天我一直关注着海口的天气情况,本来预报今日有小雨,但海口市区上午的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真是天公作美赐良时,天助我也。</p><p class="ql-block">在“五公祠”公园门口,我和守诚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4位年过7旬的老人,免费入园参观游览。公园里环境幽静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高大的椰子树更加身姿挺拔。</p> <p class="ql-block">海口市地处亚热带地区,这里终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经过12天的旅途劳累,我老伴儿已经是身心疲惫,腰腿酸疼行走不便,但看到公园里盛开的各种鲜花,不禁心境大好。</p> <p class="ql-block">老伴看到路旁一株小树上开着喇叭状的黄花,饶有兴趣的说到: “这种花儿还真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花儿?”话音刚落,守诚兄用手机拍下此花,很快用手机查出了这种花儿叫“黄花夹竹桃”,让我们增长了见识。</p> <p class="ql-block">按行走顺序,我们先去参观纪念苏东坡的“苏公祠”,苏公祠始建于明朝万历45年(1617年),系崇祀苏轼及其子苏过而建,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苏公祠正厅原放有苏轼及其子苏过和学生羌唐佐(苏轼陪养出的海南第一位进士、琼山人)的牌位,厅堂圆柱挂有楹联 “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此联原为朱潮1915年主持重修时所撰,文革中被砸毁,近年由广东美院教授麦华三重书复原。</p><p class="ql-block">苏轼(1037至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p><p class="ql-block">苏轼从三十六岁起,就开始过贬谪的生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第一次初判杭州,44岁时再贬黄州。1085年宋哲宗时,司马光为相,一度奉诏回朝。章醇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海南岛昌化军(今儋州市中和镇)。宋徽宗就位(1100年)召还苏轼,次年途经常州病卒。</p><p class="ql-block">苏轼被贬昌化军时,携来幼子苏过。他从徐闻递角场渡海,曾借寓金粟庵客房10多天,三年后北返时又路过此地暂住几天。前后共住20多天。南宋时,为纪念他曾在此住过,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曾在此地开设“东坡书院”,经几百年变迁遗迹尚在。今天的苏公祠就坐落在原东坡书院旧址内。</p> <p class="ql-block">五公祠,坐落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福路169号,为国家AAA级景区,是海南贬谪文化的发祥地,占地面积七十余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始建于宋朝(960年至1279年)后期,为海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丰富的古典寺庙园林景观建筑群,主要由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观稼堂、学圃堂、洗心轩和五公祠陈列馆组成,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p> <p class="ql-block">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红楼,占地面积560平方米,楼高10米,有上下两层、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被称为“琼台盛景”、“瀛海人文”以及“海南第一人文景观”,人称“海南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该楼始建于清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琼的李德裕(唐朝宰相)、李纲和赵鼎(均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铨(均为宋朝的大学士)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的,由于人们敬仰先贤“五公”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楼正前方及两侧,竖立着这五位历史名臣的大雕像,个个栩栩如生,它们经历了海南的沧桑和见证了海南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李德裕,(公元787至850年)字文饶,真定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为相,有才干,敢作为,重视边防,力主削藩,巩固中央集权,稳定动荡局面。因在“牛李党争〞中失利遭谗言陷害,初贬荆南,次贬潮州,公元848年再贬崖州(今琼山市)。公元850年卒于贬所。居琼期间,著书立说,扬善嫉恶,深受敬仰。</p> <p class="ql-block">李光,(公元1077至1159年)字泰发,越州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累官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秦桧为相期间,李光立主抗金,反对割地议和,多次揭露秦桧弄权卖国、投敌求荣的罪行,遭到秦桧陷害,公元1141年被贬吉阳军(今三亚市)再贬昌化军(今儋州市)。居琼十余年,积极倡导办学,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重大。</p> <p class="ql-block">李纲,(公元1083至1140年)</p><p class="ql-block">字伯纪,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公元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李纲临危受命,率领军民浴血奋战,击退金兵,后却遭排斥。宋高宗即位李纲为相,提出抗金建国十策,不为所用反被罢相。公元1129年贬万安军(今万宁市),不久遇赦北返。后力陈抗金大计,始终不为采纳,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人推崇,后人缅怀。</p> <p class="ql-block">赵鼎,(公元1085至1147年)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高宗年间,两度为相,处理军国大事,才能非凡,使南宋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力荐岳飞为帅统兵抗金,传为千古佳话,享有“南宋贤相,首推赵鼎”之誉。因与权奸秦桧不和,被罢相,公元1144年被贬吉阳军(今三亚市),仍遭秦桧胁迫,公元1147年绝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为海南人民世代敬仰怀念。</p> <p class="ql-block">胡铨,(公元1102至1180年)字邦衡,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等职,是力主抗金的中坚分子,上书请斩秦桧一伙投降派头目,遭到诬害,被一贬再贬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居琼达十年,传播中原文化,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加强汉、黎团结,功劳卓著。</p><p class="ql-block">参观了“五公”生平展,来到相邻的“双伏波祠”游览。</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坐落在三亚天涯海角景区的伏波将军路伯德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两伏波祠”,是为纪念西汉前伏波将军陆伯德、东汉后伏波将军马援征讨叛乱、平定海疆,将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建,表彰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英雄业绩。</p><p class="ql-block">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其命意为“降服波涛”,历朝历代中曾出现过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第一位出任伏波将军的,是汉武帝时候的路伯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坐落在广西桂林伏波山前的伏波将军马援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园内逛了许多地方,坐在石凳上休息会儿,我们老哥俩借此机会向对方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经历,交谈中得知,守诚兄生于1953年5月28日,这真是无巧不成书,除了年份相差一年,月份和日期和我的生日完全相同,我俩都为这个意外的巧合而击掌相庆,亲切感又上升了许多度。</p><p class="ql-block">守诚兄上小学时因成绩优秀跳了一级,1968年11月15日68届初中毕业(实际只念了初一)下乡抚顺县插队,当年他只有15周岁。1971年9月招工回城到抚顺龙凤煤矿任采煤工人,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抚顺煤矿学校学习机械化采煤专业,1976年毕业留校从事情报资料和负责图书馆工作,同年7月入党。1985至1991年东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图书情报专业本科毕业,1992年停薪留职。2000年并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同年评聘为副研究馆员(副教援),2013年退休。</p><p class="ql-block">(我本人的经历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最后部分有我个人的简介,在此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在“双伏波祠”旁边的院子里,有几位民间艺人,用当地特有的乐器,为游客演奏“南国八音”曲目,乐曲轻柔飘渺委婉动听,别有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点开下图,可以欣赏一段“南国八音”曲调。</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一座用火山原石堆砌的小亭屋,里面有石桌石凳,石桌上还摆放着精致的茶具,见此情景,不禁浮想联翩,遥想古代贤人志士,在炎热季节,坐在清凉透风的火山石亭屋里,用园内甘醇的清泉水,沏上一壶香茶,与友人品茗畅聊谈天论道,定有一种静雅恬淡的意境。</p><p class="ql-block">听守诚兄介绍,离海口市中心向南20多公里,有一处火山遗址公园,海口市有许多条人行道,都是用火山石加工成的地砖铺路,这种火山石地砖渗水性好还可以防滑,是很好的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临离开时,两位老知友在环境肃静的“五公祠”园内合影留念,通过今天在“五公祠”里的参观凭吊,让我们重温了这些古代志士仁人、国之重臣的生平经历,对他们心存致远、精忠报国的远大报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刚直不阿敢讲真话不畏强权的精神令人敬佩,也对他们遭受奸妄之人排挤迫害、饱经世间沧桑的凄凉人生唏嘘不已,我们老哥俩睹物思人,谈古论今坦诚相见,对古今中外历史变迁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有相同的认知,我们在愉悦的交流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走过五公祠院内的湖边,路旁一棵粗壮的大树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絲絮形状的叶子,看我对这棵树挺好奇,守诚兄用手机拍照后,很快查出此树的名称是“木麻黄”。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守诚兄使用手机功能的水平很高操作熟练,且思维敏捷兴趣广泛。</p> <p class="ql-block">游罢五公祠,守诚兄打车带着我们到距五公祠7公里的海口市重要地标“老钟楼”游览。</p><p class="ql-block">这是在钟楼前步行道上的合影,让老钟楼见证到两个老知青快乐相逢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座钟楼是1929年由归国华侨捐资修建的,1987年海南建省前夕,为了改善交通环境,海口市政府准备扩宽长堤路,决定将老钟楼拆除,然后在原址西北侧三十米处重建一座新的海口钟楼。新钟楼的设计者是时任海口市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林志民,他在参考了几张仅存的海口钟楼老照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广泛征求了市民以及华侨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现在钟楼的样貌格局,基本上保持了1929年钟楼落成时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钟楼前人行道旁边的路灯,是仿照椰子形状做成的,每隔几棵树就在真椰子树上挂几个椰子灯,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守诚兄之前从钟楼河对岸拍照的,他的家就在这座钟楼北面离岸边1.8公里的地方,这条河两岸的步行道,也是他们夫妇每天走路健身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步行道沿途风景秀丽,树木成行花开四季,在环境宜人空气清新的步行道上漫步健身,给守诚兄夫妇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p> <p class="ql-block">和守诚兄交谈中得知,他每年来到海口过冬期间,每周都会安排两、三天去距他家2.2公里的室内温泉泳池游泳健身,这处温泉的水质很好,对人体皮肤有很好的保护功效,怪不得守诚兄看着比际年龄要年轻十几岁,原来是脸上的皮肤虽略黑但很是细腻光滑,没有明显的皱纹,所以显得年轻,这与他长年在温泉泳池里游泳、泡温泉有很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从钟楼过马路向南走不远,守诚兄带着我们去游览海口骑楼老街。</p><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拥有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已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主要分布在海口市得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和长堤路等老街区,这些骑楼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初,由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南洋建筑风格建造。</p> <p class="ql-block">老街两侧一幢幢错落有致、造型各异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连成一排,骑搂底层的柱廊形成长长的步行通道,即可遮阳防晒还可遮风挡雨,体现了城市建筑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是文明社会进步发展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骑楼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巴洛克”特色,有些骑楼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以及精美的雕花和雕塑。</p><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老街的覆盖面积为两平方公里,总长约为4.4公里,共有近六百栋大大小小的二至五层高的骑楼建筑,这些骑楼建筑为海口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中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骑楼里的住户,在楼上阳台和廊道外侧的空地上,种植了许多奇花异草,给骑楼街区增添了许多美丽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日艰辛的跟团旅游,身体已极度疲劳的老伴和他的弟弟,看到骑楼老街的古朴繁华,也打起精神兴致勃勃地浏览老街奇特的风光美景。</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邮政局造型独特,邮政事业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这也是社会文明不断提高、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今天海口市区的气温是22度,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沿着骑楼老街行走了很长一段路程,身上也觉得有些热了,不由得解开衣扣敞开衣襟,让潮湿和煦的小风一吹,身心顿觉清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这时,天空中的云层愈来愈厚,有些地方阴的很历害,有些地方还透着蓝天,我耽心地问守诚兄:“昨天看天气预报,海口今日有小雨,一会儿会不会下雨?” 守诚兄抬头看了看天,轻松地说道:“海口的天气非常有特色,经常是一半天晴没雨,一半乌云密布下着雨,海口的雨有时就隔着一条街、一条河或一间房、一个村,有时预报下雨它不下,有时报了无雨反而下的挺大,今天这种天气情况,市区是不会下雨的。”听守诚兄如此一讲,我又增长了不少知识,看来已在海口生活了十几年的守诚兄,已对海口的天气特征了如指掌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边走边聊,守诚兄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骑楼的历史变迁: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亚文化的载体,也将南洋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p> <p class="ql-block">前方丁字路口有座五层小楼,像个塔楼很有特色,听守诚兄介绍,四、五层高的骑楼,在总长4.4公里的老街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只逛了老街的一小段。</p><p class="ql-block">海口市有几处博物馆,对骑楼老街的历史发展有详细的介绍,这次时间紧迫去不成了,如果再有机会来海口,一定会去博物馆仔细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骑楼底层的廊道穿行,体验一下遮阳挡雨的感觉,此次骑楼老街漫步游,让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大开眼界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有限加之体力不济,今天的骑楼老街漫步游也只能到此为止了,那座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宋代“四间牌楼”和众多各有特色的骑楼,就留着以后有机会来海口时再去观赏吧。</p><p class="ql-block">逛罢骑楼老街,守诚兄又打车带着我们来到离他家不远、在当地享有盛名的一家东北菜饭馆宴请我们,他的夫人隋景香女士也专程赶来参加聚餐,她和守诚兄同岁,是从中石油抚顺公司石化二厂质检处退休,两人的祖籍都是山东。隋女士性格豪爽热情好客,经她热情周到的张罗,大家像老熟人似的交谈说笑其乐融融,她还带来几大听辽宁产的啤酒,味道纯正很爽口。</p> <p class="ql-block">守诚兄夫妇点了红烧冰鲜大黄鱼、镇店招牌红烧肉、五花肉炖土豆油豆角、炸蔬菜玉仁丸子这几个特色菜,量大味美各有特色 ; 主食有韭菜盒子、玉米面贴饼子、香酥饼、酸菜饺子,这几样面点制作精细味美好吃,尤其是那一大盆用老豆腐、鸭血豆腐为主材做成的酸辣豆腐汤,味道鲜美令人食欲大开,这顿饭是我们跟团旅游十二天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美食,无论从饭菜品种还是烹饪水平也都远超之前我在各地吃过的东北菜。难怪这家在海口市经营了十几年的东北菜老店,名声在外回头客甚多,每天前来用餐的各地食客络绎不绝,饭点高峰时都需排队等候,每桌要翻一两次台,由此可见这家饭馆的经营者,把竞争激烈的餐饮生意做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由于菜量很大,即便大家放开肚量大快朵颐,还是剩下一些菜品和面点,守诚兄毫不嫌弃,向服务员要了几个打包盒,把剩下的饭菜光盘打包,让夫人带回家做为晚饭 ,这一点和我很相同,我们都是下过乡挨过饿的老知青,深知粮食来的不容易,都已养成了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因急着赶回酒店收拾行李,酒足饭饱后,我们和热情好客的守诚兄夫人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守诚兄打车把我们送回酒店,一直陪着我们收拾行李聊天交谈,对患急性腹泻的陈华女士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下午三时旅行团开始集合上车了,我把从北京带来的两瓶佳酿老酒送给守诚兄以表心意,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守诚兄推托不过也就坦然收下,众人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守诚兄帮忙拿着行李,一直把我们送到大巴车上,我们还有许多话题没能聊完,只盼着有机会到北京再相见。守诚兄也一再叮嘱,让我们有机会时再来海口多住些日子,他定会帮忙寻租合适的旅店,让我们能住的方便舒适休闲过冬。有海口适合居住的优质环境,又有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守诚兄热诚相助,有机会时,我们还会再来海口旅游度假,也能和知青好友守诚兄再续情缘。</p><p class="ql-block">大巴车开动了,我隔窗和守诚兄挥手惜别,再见了,好兄弟,期待着我们早日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网络相识老知青,</p><p class="ql-block"> 海口之约喜相逢,</p><p class="ql-block"> 天南地北结好友,</p><p class="ql-block"> 五湖四海传真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撰文:王文田</p><p class="ql-block"> 图片:刘守诚</p><p class="ql-block"> 赵万年 </p><p class="ql-block"> 王文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4年元月1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文田,生于1952年5月28日,北京月坛中学初68届知青,1969年2月1日赴陕西省延安县下坪公社姬塔生产队插队,1971年7月招工到陕西省延安汽车修理厂任木工,1986年2月调到延安供电局工作,1992年元月调回北京,自谋职业从事室内装饰工程管理,2007年5月退休,现定居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