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浑河文论(2024第1期总第109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直抵人心的乡村叙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长篇小说《宝水》赏析</b><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 平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11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乔叶长篇小说《宝水》,是一部精彩的直抵人心的乡村叙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主题的深度与内容的广度</b></p><p class="ql-block"> 实现农业生产力解放、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改变、农民脱贫致富,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绝非喊几句空洞口号、派几批帮扶干部、搞几个扶贫项目,就可以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反映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长篇小说,必须具有主题的深度——历史纵深和内容的广度——广阔的时代、社会画卷。</p><p class="ql-block"> 《宝水》主题的深度。一是小说的时间跨度。上自“我”的爷爷奶奶,下至刚刚上学的孩子,整整五代人,近百年的历史。二是《宝水》的文化溯源。乡村有乡村的文化、乡村的哲学、乡村的世故人情,《宝水》艺术呈现了这种文化的哲学的世故人情的渊源和变化,真实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因。三是文学的本质功能。文学是人学,是记录、描写和讲述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和人心变化的。只有如此,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功能吧。《宝水》即如此,其中的文化冲突、人性冲突包括:传统农耕文明与商品经济、现代文明冲突,城乡文化冲突,代际冲突,干群冲突……这种文化冲突不仅表现在城里人与农民、两代人或隔代人之间、干部与村民之间,甚至体现在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身上。比如青萍对城市的逃离和对乡村的眷恋,对奶奶、乡邻的误解和理解,既呈现了其内心的矛盾纠结,也再现了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的坚守与进步是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最关键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因,它比之政策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交通扶贫、产业扶贫等措施更实在,更精准,更可持续。</p> <p class="ql-block"> 《宝水》内容的广度。一是福田庄——城镇化进程中残存的村落。叔叔对老宅的坚守,既有落叶归根、对故土的眷恋,也有金钱得失的考量。二是宝水村——乡村发展振兴中的新兴村庄。其中人物众多,故事频发,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铺陈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三是象城、予城,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透露着新旧文化、城乡文化、代际观念的冲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结构化繁为简,自然而然</b></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长篇小说的结构可能决定作品的成败。《宝水》的结构看似简单,章节细碎,实则与作品的人物刻画、故事讲述、艺术风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依时令季节之序分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与小说中故事演进、人物心理变化、宝水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万物复苏,春心萌动;夏季劳作,乡村旅游启动;秋季收获,村民经济上精神上获得感爆棚;冬季是一年的结尾,小说也有了一个圆满的收束。</p><p class="ql-block"> 依时间顺序讲述故事。说到哪,想到哪,甚至梦到什么,就写什么,自然而然地衔接,绝无违和之感。</p><p class="ql-block"> 插叙。人物回忆,梦境,老人的讲述,穿插于全篇顺叙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语言的散文化风格,深蕴其美</b></p><p class="ql-block"> 散文化的语言,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细腻,亲切。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天地山水,花草树木,村子、院落、民居,与人物心情心境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方言土语,增加作品语言的地域性和丰富性。比如“悠”(散步)“卓”(出色)“扯云话”(闲聊天)。</p><p class="ql-block"> 乡土气息浓郁的农谚。</p><p class="ql-block"> 透露时代信息的乡村民谣。比如“弯刀就着瓢切菜”“眼不好,心不瞎”“脏水洗得净萝卜”“世上安,傻人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四、人物真实可信,鲜活生动</b></p><p class="ql-block">“我”(青萍)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亲历者。“我”对乡村、对村民的情感变化抽丝剥茧般呈现,真切动人。</p><p class="ql-block"> 其他人物亦形象生动,可圈可点:文化底蕴深厚、深谙乡村社情民意、在商言商的孟胡子,踏实肯干、苦乐自知的杨镇长,快人快语、粗中有细的村主任大英,活成了神仙的百岁老人九奶,说古道今、看透世道人心的赵先儿,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五、《宝水》的题旨与暗喻</b></p><p class="ql-block"> 题旨。读《宝水》,想到同样是河南女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后者是纪实、非虚构文本,前者是虚构文学——小说,却带有纪实文本的痕迹。梁庄当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透过宝水村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前世今生。于是,读《宝水》就是在读中国,读中国农村,读当下的社情民意、世道人心。</p><p class="ql-block"> 暗喻。“宝水”之水,让人联想到上善若水、饮水思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何况宝水乎?于是,沿着文化流动的水,可以追溯文化的源头;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可以探寻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内涵;梳理社情民意的流,可以探究人心的源、人性的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最后说说本文题目“直抵人心”之含义。</b></p><p class="ql-block"> 一是作者笔触直抵人物内心,真切描摹人物的矛盾纠结,揭示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二是小说文本直抵读者内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审美愉悦,引发读者对于时代、社会、国民以及各自人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31日</p> <p class="ql-block"> 马平,湖南长沙人,1957年生于抚顺。1976年7月起先后做知青、中学教师和政府机关公务员。</p><p class="ql-block"> 辽宁作协会员,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辽宁散文学会理事,抚顺作协顾问兼评论委员会主任,抚顺散文学会、抚顺传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文集《与书为伴》面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 编:马 平</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p><p class="ql-block">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微刊制作: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编发日期:2024.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