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期盼两年之久的云南行,终于在2023年11月10成行了。来自北京、武汉、九江、广州、乃至深圳的十八位团友,于11月10 日按时抵达昆明集中。尽管有些团友不相识,大家一点没有陌生的感觉,因为我们是被共同的追求联系在一起了。这次红色+绿色云南行的宗旨是联系大家的纽带。不仅要探索和追寻九十年前父辈们在长征路上的足迹,了解他们曾经的生活与战斗的真实状况,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还要在美如画的云南放松身心,云南的自然风光及乡土人情才是最值得留意的主题。在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外加一个汉族,每个民族的服装、头饰,乃至语言都不相同,我们仿佛进入了异国他乡。尤其在北京尚未体验到风雪的时节,我们在云南11月18日就沐浴在风雪之中了,这是意外的瑞雪盈门哦, 我们定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自我,尽情陶醉......</p><p>先介绍我们的红色之旅,去看看六甲之战的战场吧......</p></h3> <h3><p></p><p></p><p></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u>2023年11月12日</u><br></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今天的红色旅游任务很重,要去四个地方学习考察,必须抓紧时间,才能完成任务。<br></span><b>一【六甲之战纪念地</b>】<br>第一站来到了六甲之战纪念地。我们刚刚下车,就看到已经等待多时的讲解员。这是战场旧地,很少人知道这里,所以讲解员都要提前预约。得知我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红六军团的后代,是来祭拜革命的老前辈时,纪念馆很重视,讲解员早早在外边等候,让我们心生感激之情。<br></p><p>“六甲之战”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的两大血战之一,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把红军消灭于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图谋,是一场撕破敌人口袋的战役;彻底打怕了滇军,从此不再敢紧追红军,为横扫滇西创造了有利条件。</p></h3> <h5></h5><h3>引人瞩目的是墙上的寻甸县人民政府和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宣传版<br>寻甸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甲之战纪念塔<br>寻甸县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p></p><p><b>六甲之战纪念塔简介</b><br></p><p>六甲之战纪念塔位于寻甸县城西五十多公里的先锋乡贾白山山顶,它真实地记载了1936年4月9日,红二、六军团在这里与滇军英勇战斗的事迹,红军歼敌400多人,重创滇军, 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我军围歼在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阴谋。六甲之战后,二、六军团于4 月26 日由丽江石鼓胜利度过了金沙江,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促成并实现了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陕北。为缅怀先烈,我县于1978年4月9日在当年六甲阻击战遗址贾白山修建了纪念塔,塔旁还建了红军烈士墓原纪念塔高8.5米,由四段组成,占地300平方米。六甲之战纪念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h3> <h3>红军长征过寻甸路线示意图</h3> <h3>全体团友在红军长征过寻甸的路线示意图下合影留念</h3> <h3>要想去六甲之战纪念碑、就需沿着这条上山之路,攀登约数百个台阶才能到达。纪念碑处于山顶最高处。</h3> <h3>山不高,但是台阶很陡,年纪大的,尤其是腿脚不灵光的团友攀爬起来就很困难。但是大家没有退缩,慢慢爬也要上去,革命英烈们就在上面,我们要去看望、祭拜他们。</h3> <h3><p><b>【六甲之战纪念碑】</b></p><p>“六甲之战”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的两大血战之一,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把红军消灭于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图谋,是一场撕破敌人口袋的战役;彻底打怕了滇军,从此不再敢紧追红军,为横扫滇西创造了有利条件。</p></h3> <h3><p></p><p></p><p></p><p></p><p></p><p><b>碑文如下:</b><br></p><p></p><p>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寻甸六甲之战<br>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伍千里长征。<br>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率领下粉碎了敌人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1月,坚持湘鄂川黔斗争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同志率领下,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实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自湖南桑植出发,突破敌人的封锁,转战湘黔边境,回旋乌蒙山,甩掉追敌,挺进云南。<br>1936年4 月6 日,红二、六军团胜利攻克了寻甸县城。次日,继续西进集结于柯渡、可郎一带。敌调集重兵企图从东、南、西三面包围红军。红军指挥部识破敌人阴谋,令六师返回阻击,9日晨与孙渡纵队激战于六甲。</p></h3> <h3>全体团员均登上了纪念碑平台, 并和纪念碑合影留念</h3> <h3>纪念碑后面有毛主席亲自书写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题词</h3> <h3>我们在纪念碑后侧,与毛主席的题词合影一张</h3> <h3><p></p></h3><h3>六甲之战纪念塔因原址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属滑坡地带,极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1年4月3日将六甲之战纪念塔搬迁至六甲阻击战原址一石腊它丫口杨梅山上。同时为了更好的对我县境内的烈士墓进行妥善的保护和管理,六甲之战纪念塔搬迁时一并将金所泽铁红军烈士,黄鱼沟红军烈士墓、麦冲箐红军烈士墓搬迁至此。<br>我们来到了烈士墓前.....</h3> <h3>讲解员对烈士墓做了简单的介绍,带领大家脱帽、默哀一分钟,并三鞠躬,向烈士们致敬。</h3> <h3>团友们在红军烈士墓碑前,向烈士们脱帽、默哀、致敬。</h3> <h3>女团友们再次聚集在一起,和烈士墓合影,以寄托我们的哀思。</h3> <h3>该视频介绍了围绕在烈士墓后面半圈围墙上书写的有关六甲之战的简介</h3> <h3>回到山下,后面的山岭就是战场,出于交通考虑,中间劈开修出一条路,让我们能够深入战地。全体女战士先合影一张, 以表我们励志向红军学习的决心。</h3> <h3>全体团员合影一张 </h3> <h3><p></p><p>我们还参观了一间小小的展厅,对红六军团及六甲之战有翔实的记载。</p><p><i> </i> ————————————</p><p><i>1936年4月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云南省寻甸县六甲地区发动了六甲之战,此战不仅打破了国民党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的计划,更重要的在于为红二、红六军团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在川康地区顺利会师奠定了基础。<br></i></p><p><b><i> 出其不意,抢占先机。</i></b><i>1936年3月30日,红军总部给红二,红六军团发来电报,要求其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一同北进 。根据红军总部指示,红二,红六军团决定在昆明北渡过普渡河,而后“争取在元煤北渡金沙江”。但是,红军抢渡普渡河的战斗并不顺利,4月8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普渡河战场撤离后,拥挤在南北长不到50公里,东西宽不到10 公里的柯渡,可郎的狭小地域内。此时,除北部国民党军4个团的兵力外,滇军第7旅2700余人已经从寻甸县城出发,紧紧跟着红军而来,妄图一举将红军消灭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红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br></i><i>红军前卫都队红18团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一口气狂奔20多里山路,最先到达六甲。4月9上年9时,当红军进入六甲石蜡坨垭口时,发现滇军第7旅的先头都队正在上山,红18团团长成钩、政委杨秀山仔细观察了敌情后,决定1营、2营分别抢占垭口北、南部山区,构筑第一道防线夹击敌军。滇军第7旅旅长粪顺壁认为红军早就向西而去,毫无防范之心,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在六甲遭遇红军。战斗打响,红军尖兵连居高临下,率先开火,消灭敌军大半,没有准备的滇军被打蒙了,连滚带爬向山下撤退。与此同时,赶到战场的红17团在六甲贾白山南侧主峰建立了第二道访线, 红16团则在北侧山峰控制制高点。<br></i></p><p><i>为了维护都队安全西进, 贺龙总指挥命令红6师师长郭鹏率部原路返回,在六甲阻击尾随的滇军第7旅,贺龙强调:要狠很地敲,只有把滇军打疼了,他们才能不敢狂追, 六甲阻击战成为关乎全局的重要战斗。<br></i><b><i>迂回配合,稳固阵地。</i></b><i>突然的袭击让敌军措手不及,但回过神后,滇军马上组织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左右对进,中间突破,向垭口正面发起冲锋,顿时红军阵地上火光四起。红军战士借助密林,山崖艰难地阻击敌军。<br></i><i>红16团驻守的北侧高地易守难攻,在红军战士的英勇抗击下,敌军伤亡惨重,并未获得预期目标。于是滇军改变作战方向,向红18团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发起猛攻。红18团坚守阵地,打退了敌军一次次的进攻,战斗激烈之时,双方基至展开了肉博。关键时刻,杨秀山率领1个营的部队从侧翼出其不意插入敌军队伍,滇军顿时大乱。成钧见此情景,率部冲向敌阵将敌击溃。战斗中,红18团2营营长壮烈牺牲,杨秀山及6连指导员负伤。<br></i><i>这时,隐藏在山口北侧的一股敌人企图通过大路侧击红军.,成钧、杨秀山部将腹背受敌。危机时刻,驻守在北侧的山地的红16团团长顿星云对身边警卫员说:“去报告师长,就说我冲进去了。”随后带领两个连,迂回到敌军侧翼,一阵猛烈拼杀后,滇军溃败。<br></i><i>此时,从昆明飞来了三架敌机为滇军助战,由于敌我双方的地面部队距离很近, 阵地交错,敌机不敢贸然投弹,只能无功而返,红16、红17、红18师凭借各自阵地,相互配合,迂回作战,阻击敌军,战至4月9目下午1时,滇军被赶到了山脚,郭鹏随下令部队固守原阵地,加固工事,准备迎接敌军反扑。<br></i><b><i>军民鱼水,重创敌军</i></b><i>。 红6师指战员经过几天连续的急行军和作战,部队十分困乏,又累又饿,郭鹏便让入到附近的寨子里找吃的。由于红一方面军曾经路过这里,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作风给当地百姓留下了好的印象,听说红军没有饭吃,许多百娃纷纷把锅里刚做好的饭端了出来,基至还冒着枪林弹雨给前线红军送去。吃了群众送来的饭菜,红军指线员又有了劲儿,情绪更加高昂,纷纷表示要坚决完成掩护主力部队的任务。</i></p><p><i>4月9目下军2时,敌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十几次冲锋,均被红军击退,但红6师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直至弹尽粮绝,阵地空隙越来越大,而滇军的增援部队却不断赶来。为了减少伤亡,下午3时,郭鹏不得不命令红18团撤离石蜡坨阵地,退守贾白山南侧主峰,与红17团共守第二道防线。敌军以为红军此举是溃败的迹象,于是会同增援而来的滇军一个旅的部队发起了总攻。红军利用地形地物阻击蜂拥而来的滇军。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指战员枪里的子弹已经打光了,红军各连排阵地前,已经与滇军展开了冲杀和肉搏,鏖战至傍晚,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战斗陷入胶着之际,贺龙派出的红5师增援都队突然从滇军背后发起攻击,第14团直插敌指挥所,滇军始料不及,顿时慌了阵脚,红6师迅速组织反击,我军前后夹击,滇军大败,纷纷溃逃,红军取得了六甲之战的胜利,顺利完成了阻击敌军的任务。</i></p><p><i>六甲之战是“红二、六军团长征中最为激烈的一次阻击战”,红军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重创滇军,歼敌近千人,此后滇军不敢再对红军紧跟追赶, 为红二,红六军团佯攻昆明继进滇西、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在川康地区顺利会师奠定了基础。贺龙高度评价六甲之战:没有你们这一场苦战,全军(第二方面军)就没有今天!</i></p></h3> <h3><p><b>二【丹桂红军村】</b></p><p>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位于昆明市北面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离县城72公里,距昆明市85公里。该馆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而修建的。整个纪念馆主要由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主题陈列展厅三个院落构成。</p></h3> <h5><p></p><p></p><p></p><p></p><p></p></h5><h3>红军第一次经过柯渡丹桂村是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战略大转移。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二进云南。4月29日凌晨,在寻甸县七星镇鲁口哨发布渡江令。4月30日晚,在柯渡镇丹桂村,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部署。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2万余人在37名船工帮助下由禄劝皎平渡过江。至此,中央红军3万余人分别从禄劝皎平渡、洪门渡、鲁车渡和东川树桔渡渡过金沙江,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br>红军长征第二次到柯渡是在1936年4月。当时,成功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寻甸县柯渡镇,计划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先锋镇与阻击尾追的滇军展开了著名的“六甲之战”,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的转移行动,随后横扫滇西,从丽江石鼓一带渡过了金沙江。</h3><p></p><p></p><p></p> <h3>11月12日下午1点多,我们到达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一进大门,放眼望去,就看到几座醒目的雕塑,首先是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下面用黑色底板明确标明; 《寻甸1935 渡江令从这里发出 渡江在这里部署》。 后面是一座三名红军战士高举战旗和武器的雕像,表现出他们坚决跟党走,要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的决心。</h3> <h3>临近展馆门口的位置,有一座红军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军的军旗簇拥在大红星周围的雕像, 标志着红军部队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党指挥枪才是硬道理。</h3> <h3>这里是毛主席的教诲:1935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h3> <h3>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的门前,部分团友合影留念。门口左右两侧的对联为:左侧:居丹桂运筹帷幄。右侧:渡金沙用兵如神。</h3> <h3>该展馆藏品丰富,尤其是两支主力红军都经过此处,所以讲解员特别认真向我们介绍红一方面军在柯渡的作为,尤其是中央首长运筹帷幄,做出巧渡金沙江的妙算。</h3> <h3>进展厅之前,我们举起“再扬红六军团威名”的横幅,在门口合影一张,头顶上是“发扬革命传统 继续新的长征”标语。</h3> <h3><p></p><p></p><p></p><p>丹桂村简介:<br>丹桂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北距柯渡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县城73公里、距昆明城82公里。<br>丹桂村原名朵丹村。“朵丹”是彝语,意为箐沟边喜鹊多的地方。<br>1935年4月30日 ,中央红军中央纵队数千名红军指战员到达柯渡坝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总部机关进驻丹桂村,驻扎于杨家大院、何家大院。......</p><p></p><p>照片:左上:1970年丹桂村全景<br> </p><p> 右上:2003年丹桂村道路<br> 左下:2002年丹桂村傍晚<br> 中 :2003年丹桂村何家大院大门<br> 右下:2003年丹桂村寨门</p></h3> <h3>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 师 团的军旗悬挂在展厅墙壁上</h3> <h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司令部军旗</h3> <h1><p></p></h1><h3><b>红军总参谋部简介</b><br>红军总参谋部是履行军队首长作战筹划、指挥控制和作战指挥保障的重要机构,长征时期红军总参谋部设有六个局。<br>第一局 (作战局) : 负责汇总各部队情况,拟制作战计划,行动日程表和路线图等。下设作战科、机要科、地图测绘科等。<br>第二局(情报局) : 负责收集敌军情报。下设监听台、谍报队等。监听台专 门执行无线电侦察,破译国民党军队各类密电的任务。<br>第三局(通讯联络局): 负责与红军各军团的联系,传达中央指示和战斗命令,了解各部队动态。<br>第四局(队列局) : 负责红军的后勤装备工作,保障部队供给。<br>第五局(训练局) : 负责军事训练。<br>第六局(动员局)</h3><p></p> <h1><p></p><p></p><p></p></h1><h3><b>渡江会议<br></b>1935年4月30日,总部机关进入丹桂村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立即在何家大院召开会议,部署抢渡金沙江的行动。<br>会议决定: 九军团到下游洪门渡渡江地段不变; 右路纵队三军团由原定到鲁车、志力渡地段渡江改为到下游洪门口渡江; 左路纵队一军团由原定到自马口、太平地地段渡江改为到上游龙街渡江; 中央纵队到皎平渡渡会议还对抢占皎平渡做了具体部署,“任命刘伯承为渡江先遣司令”,干部团为渡江先遣支队,中央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带领中央工作组协助干部团完成夺取皎平渡的任务。<br> 当天,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训令,向干部及战士解释党中央、军委决定红军转入川西的基本方针。<br> 5月1日,军委向各军团电告了会议决定。<br>渡江动员歌<br> 金沙江流水响叮哨 我們軍要过江<br> 不怕山高路又长 我們五軍真頑強<br> 渡过金沙江 打倒狗刘湘<br> 消灭反动派 北上打东洋<br>总政治部训令<br>关于向干部及战士解释党中央与军委决定我军转入川西之基<br>本方针要点<br> 一是讲野战军转入川西及川西北地区活动之意义:会理<br> 二是讲目前敌我情况是否可能实现这个方针:<br> 三是讲实现这个方针的困难与我们应有的努力:<br> 四是讲全体指战员团结在党中央方针的周围,为实现这个决心而斗争<br> 1935年4月30日<br> 红军总政治部在柯渡发出的训令 </h3><p></p> <h3>该图片反映了中央首长们1935年4月30日在何家大院召开会议,部署抢渡金沙江行动的情况。</h3> <h3><p></p><p>中央军委纵队是长征时期特殊的军事组织。由中央机关、医疗卫生、后勤保障部门和警卫部队组成。<br>扎西整编后,中央军委纵队简称中央纵队,下设3个梯队和干部团。其中,第一梯队为领导机关,包括中央政治局、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红军总部,第二梯队为医疗卫生部门,包括战地医院和“休养连”,第三梯队为后勤保障部门,包括供给、运输等。干部团是保卫军委纵队的战斗和训练部队。<br>中央纵队序列表<br> 司令员 : 刘伯承<br> 副司令员: 叶剑英<br> 政治委员: 陈云<br></p><p>第1梯队司令员兼政委: 邓发<br>第2梯队司令员: 何长工 政治委员:贺诚 <br>第3稀队司令员兼政委: 李维汉 <br>干部团团长: 陈赓<br>干部团政委: 宋任穷</p></h3> <h3><p></p><p></p><p></p><p></p><p></p><p></p><p></p><p></p><p>中央纵队干部团是军委直属特殊战斗部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在特殊情况下由中央指派参加重要战斗。干部团由中央苏区的公路步兵学校、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编而成。干部团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特科营、一个上级干部队,共1480余人。干部团均为共产党员,组织纪律严,作战能力强,在红军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br></p><p>干部团人才济济,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以后干部团中有2位被授予大将军衔,7位被授予上将军衔,10位被授予中将军衔,30多位被授予少将军衔。<br> 中央纵队干部团序列表:<br> 辖:四个营、一个队<br> 一 营(成员系连排干部)<br> 二 营(成员系连排干部)<br> 三 营 (政治营,成员系连排党员干部)<br> 四 营 (特科营,成员系连排及特种兵干部)<br> 上级干部队(上干队,成员均系师、团、营级军政党员干部)<br> 职务 姓名 备注<br> 干部团团长 陈赓 开国大将<br> 干部团政委 宋任穷 开国上将<br> 干部团参谋长 毕士悌 1936年2月东黄河战斗中牺牲<br> 干部团政治部主任 莫文骅 开国中将<br> 党总支书记 方强 开国中将<br> 干部团参谋长 韩振纪 开国中将<br> 干部团作战科科长 孙毅 开国中将<br> 干部团一营营长 李荣 1940年7 月,在河北省永年县临洛关战斗中牺牲</p><p> 干部团二营营长 黄彦彬<br> 干部团三营营长 林月英<br> 干部团四营营长 韦国清 开国上将<br> 干部团上干队队长 肖劲光 开国大将<br> 干部团政治科长 周士弟 开国上将<br> 干部团军事科长 苏静 开国中将</p><p> 保卫团团长 姚喆 开国中将</p><p></p><p></p></h3> <h3><p>人员从左至右:叶剑英、李克农、李富春(第一排)<br>李维汉、朱良才、贺诚(第二排),</p><p>叶季壮、李德、林伯渠(第三排)</p></h3> <h3>第一排:毕士悌、莫文骅、方 强、宋任穷、陈赓<br>第二排:孙 毅、姚 喆、韦国清、苏 静、韩振纪<br>第三排:周士第、肖劲光</h3> <h3><p></p><p><b style="">中央红军总部简介</b></p><p>中央红军总部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指挥机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中国工农红军的指挥工作。<br>红军总部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组织部、宣传部、动员部、地方工作部、敌工部、青年部、动员武装部、总供给部、总兵站部、总卫生部、政治保卫局等机构组成。<br>中革军委总部领导干部表<br></p><p> (照片左上)张云逸 红军副总参谋长 <br> (照片右上)刘伯承 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br> (照片左下) 邓小平 《红星报》主编<br> (照片右下)肖向荣 军委秘书长 </p> ————————————<br><p>(1935年2月中旬至1935年5月上旬)<br>职务 姓名 <br>总司令 朱德 <br>政治委员 周恩来 <br>总参谋长 刘伯承<br>红军副总参谋长 张云逸<br>军委秘书长 肖向荣<br>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br>代理主任 李富春 <br>组织部部长 李弼挺 <br>宣传部部长 陆定一 <br>动员部部长 罗荣桓<br>代理部长 胡嘉滨<br>地方工作部部长 李维汉<br>敌工部部长 李样伍<br>青年部部长 萧华<br>《红星报》主编 邓小平<br>军委动员武装部部长 滕代远<br>副部长(女) 金维映<br>没收委员会主任 林伯渠<br>军委总兵站部部长 杨立之<br>政治委员 潘自力<br>军委总卫生部部长 贺诚<br>政治保卫局红色工作部部长 李克农</p></h3> <h3><p></p><p></p><p>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政治局。此后,大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参加了长征。<br>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王稼祥为政治局委员,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br></p><p>张闻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负责人<br></p><p>毛泽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p><p>周恩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p><p>陈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纵队政治委员<br>博古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br>朱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 红军前敌指挥部司令员<br></p><p>王稼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共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br>刘少奇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红三军团中共中央代表<br>邓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央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br>凯丰 (何克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红九军团中共中央代表</p><p></p></h3> <h3>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补上一课, 尽管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都经过了柯渡镇, 但是时差有一年哦。</h3> <h1></h1><h5></h5><h3><b>红二、六.军团长征简介</b></h3><h3>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湘鄂川黔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出发,向湘黔边转移,开始了长征。红二、六军团先后转战湘中、黔东、黔西,滇东北,经乌蒙山回旋战后进入滇中地区,在宣威、寻甸、禄劝和富民等地进行了激烈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后横扫滇西,于1936年4月28日从丽江石鼓与巨甸之间的5个渡口渡过金沙。7月初,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的甘孜会师。7月5日,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长征。<br>红二、六军团长征历时11个月,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8个省,行程两万余里。</h3> <h3>红二方面军长征路图(1935年11月19日-1936年10月22日)</h3> <h3>按中央军委关于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的指示,红二、六军团1.7万余人于1936年4月4日起,分别从沾益、马龙经河口乡石甲、七星乡高田和草鞋板桥,分三路进入寻甸县,至4月10日离开,共历时7天,先后经过河口、七星、仁德、城关、塘子、金所、羊街、先锋、柯渡、六哨、鸡街11个乡镇(街道),246个村庄。</h3> <h3><p>看到红二、六军团人员的图片,引起我们的兴趣,可惜前辈们的照片不全,我也只能选择一二向大家展示一下。</p></h3> <h3></h3><h3>红六军团经过寻甸部分干部照片<br>红第六军团序列表<br>红第六军团下辖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兵力6000多名<br> 第十六师辖第46团、第47团、第48团<br> 第十七师辖第49团、第50团、第51团<br>第十八师辖第52团、第53团、第54团<br> 肖克 红六军团军团长 (开国上将)<br> 王震 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开国上将、国家副主席)<br>谭家述 红六军团参谋长 (开国中将)<br>张子意 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br>喻杰 红六军团供给部部长 (粮食部副部长)<br>易清元 红六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br> 顾正钧 红六军团卫生部部长 1948年5月,顾正钓在安徽桐庐牺牲<br> 余立金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53团政治委员 (开国中将)<br>晏福生 红六军团第十六师政治委员 (开国中将)<br>刘子奇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参谋长 (开国少将)<br>李铨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 (开国少将)<br>张辉 红六军团第十六 师46团团长 1936年10月在天水牺牲<br>胡荣 红六军团第十六师46团政治委员 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br>覃国翰 红六军团第十六师47团团长 (开国少将) </h3> <h1><p></p><p></p><p></p><p></p><p></p><p></p><p></p></h1><h3>刘礼年 红六军团第十六师第47团政治委员 1938年3月在山西省宁武县石湖河作战牺牲<br>黄珠子 红六军团第十六师第48团团长<br>罗 章 红六军团第十六师48团政治委员 (开国少将)<br>刘转连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 (开国中将)<br>汤祥丰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委员<br> 贺庆积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参谋长 (开国少将) <br>罗志敏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br>何维忠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供给部部长 (开国少将)<br>冯光生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49团团长<br>刘坚定 红六军团第十七第49团政治委员 1936年6月西康省理化县病故<br> 刘 忠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50团团长 (开国中将)<br>欧阳家祥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51团团长 (开国少将) <br>刘贵生 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51团 政治委员<br>张正坤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皖南事变中牺牲<br>刘 风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参谋长 长征途中牺牲</h3><p></p> <h3><p></p><p>刘忠、欧阳家祥、 刘贵生、 张正坤、 刘风五位前辈的情况在前面已经介绍,这里再介绍五位前辈。<br></p><p> 李信 :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政治部主任 (开国少将)<br> 罗振坤: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供给部长 (益阳专署专员)<br> 贺立保: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52团团长<br> 邓止戈: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参谋长(转任地方)<br> 苏鳌 : 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53团团长 (开国少将)</p><p></p></h3> <h3>大家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仔细了解父辈们在这一带进行的生死战斗,被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所震撼。 纪念馆对二六军团的战斗经历做了详细的说明。</h3> <h1></h1><h3><b>1 ) 红二、六军团攻占寻甸县城</b><br>1936年4月6日,红二军团第六师第18团从寻甸县的高田进发,西经七星桥,奔袭寻甸县城。上午10时许,红18团(团长成本新)将县城包围。我军先向城内喊话,命令守城的团兵、常备队缴械投降。时任寻甸县长汤更新负隅顽抗,拒不投降。我军强行攻城。先用炸药将东门城墙炸陷丈余,随即攻入城内,将敌兵打垮,击毙汤更新,占领了寻甸城。</h3> <h3><p></p><p><b>2 )激战铁索桥和小松园</b><br>激战铁索桥<br></p><p>红二、六军团计划从元谋龙街渡渡江。4月8日,红二军团从乐朗、柯渡出发,进入禄劝翠华,夺取普渡河铁索桥。<br>红二军团四师先头部队赶到禄劝县普渡河铁索桥东岸,与占据铁索桥的滇军发生激烈战斗,红十二团(团长黄新廷)从铁索桥下游1公里处渡河成功,后续部队准备继续过河。战斗中,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萧令彬等70余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p></h3> <h3><b>3)六甲阻击战</b><br>普渡河与六甲战斗示意图 (1936年4月6日-12日)<br>4月9日,防守禄劝普渡河的滇军4个旅向柯渡一带追击; 滇军第七旅从羊街向西进行堵截;国民党中央军四个纵队从寻甸县城、羊街方向赶来,对红军形成包围夹击之势,形势十分严峻。<br>为此,红二、六军团领导决定放弃从元谋龙街渡渡江的计划,迅速跳出滇军5个旅的包围圈,进军滇西。而此时,从羊街出发的滇军第七旅,已经距离红军东侧不到40公里,如果让其进到可郎,把红军南下的出口堵死,后果就不堪设想。于是,红二军团六师 (师长郭鹏、政委廖汉生)奉命前往寻甸六甲地区,进行阻击,以保证大部队安全转移。</h3> <h3>六甲阻击战于上午9时打响。敌军凭借精良装备,飞机配合及法制燃烧弹等,向红军阵地发起疯狂冲锋。红军英勇反击,打退敌人一次次的进攻,并主动发起冲锋,进行白刃战。下午,在红五师14团(团长肖美臣)的增援下,红军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400余人,重创敌军,胜利完成阻击任务。<br>六甲之战的胜利,有力地掩护了二、六军团主力的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企图将红军围歼在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阴谋计划。</h3> <h3>陈青在红军集体照片中意外发现了自己父亲(陈希云)的身影,她没有这张照片,所以,惊喜之余,立即和照片合影留念,算是一次极大的收获。</h3> <h3>丹桂村的确名不虚传,不仅有红色的根基,在建筑方面一直保留传统风格,看看后面那座房子的高屋檐是不是很养眼哦!</h3> <h3><b>三 【普渡河铁索桥】<br></b>按照路牌的指示, 终于找到了真实的普渡河铁索桥。</h3> <h3><p></p><p>“铁索桥”,又名 “普渡河桥”,位于禄劝县翠华乡头哨与沿河办事处之间的普渡河上。两岸悬崖笔立,河水奔腾咆哮,地势十分险要。该桥始建于1928年初。桥身由8根铁索并列,再铺上木板构成,长36米,宽2米,西端又再接长10米的木结构引桥,全长46米,是由寻甸通往金沙江边的重要通道。<br></p><p>1936年4月初,红二、六军团进入云南,沿着中央红军长征过云南的路线前进,准备经曲靖、寻甸、禄劝,从元谋龙街渡口过金沙江。普渡河位于禄劝县东南角,河面宽约30米,河水湍急,回流漩涡较多,涉水渡河极为困难。普渡河上仅有一座铁索桥,因此,铁索桥便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p></h3> <h3>红二、六军团突然进入云南,蒋介石大为震惊,督令李觉、樊嵩甫、郭汝栋3个纵队加紧追击,任命龙云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统一指挥入滇的中央军和滇军。龙云看到二、六军团要经禄劝县的普渡河铁索桥再过金沙江,自认为前有普渡河天险,后有追兵,在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地区围歼二、六军团,可谓“天赐良机”。他一面急调在一平浪的第九旅4000余兵力,连夜从昆明赶到普渡河铁索桥一线布防;一面令在杨林镇的孙渡纵队加快追击速度,配合九旅东西夹击红军于普渡河的峡谷地带;同时,加派飞机对红军进行轮番轰炸。滇军第九旅部到达普渡河后,占领桥西音翁山的制高点,构筑工事,令工兵营拆毁桥上的木板,并在桥头布上层层铁丝网,严密控制和封锁了铁索桥。<br>4月8日凌晨,红二军团前卫四师抵达普渡河铁索桥东岸。面对敌人严密的布防,为了夺取胜利,尽量减少部队伤亡,师部决定在天亮前从铁索桥下游涉水过河。红四师师长卢冬生一面布置炮兵和师警卫营在桥东吸引和牵制敌人,一面率红十二团和十团绕过铁索桥,来到普渡河下游的小河塘渡口,在夜幕的掩护下,十二团尖兵排的红军战士,徒涉对岸,将几根粗绳拉到对岸固定好,后续部队便依托绳索迅速涉水过河。拂晓前,十二团全部渡过普渡河,正当十团准备渡河时,音翁山守敌发现红军的动向,随即居高临下,用轻重机枪射向小河塘渡口,企图封锁渡口。为策应十团渡河,河东岸的红四师炮兵和警卫营用猛烈的炮火压制和吸引对岸敌人,并佯作要抢夺铁索桥的姿态。与此同时,已过河的十二团抢占了半山腰制高点,截住了准备抄红军后路的敌军,并从西北面向音翁山守敌侧背发起攻击,敌军难以招架,待滇军1个团赶来增援后,才稳住了阵脚。红十团过河后,即配合十二团占领了北面的白马山高地,与音翁山守敌形成对峙局面。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后,以一部向敌人侧后迂回,准备将敌军赶下河谷围歼时,突然接到停止渡河,已渡河的部队立即东返的命令。</h3> <h3>原来是战局发生了变化。8日早晨,红六军团进至款庄一带时,前卫十七师在小松园与滇军直属近卫第一团遭遇,随着敌军的增援,战斗十分激烈。红十七师向军团报告后,向后面的汉牌山转移。而龙云在得知普渡河的战况后,急令孙渡率主力第一、第二、第五旅迅速由嵩明马街向寻甸款庄坝推进,同时派出飞机助战,妄图实现其围歼红军的计划。红六军团指战员顽强战斗,边打边转移,直到晚上,部队转移到寻甸以西的鸡街、胡家村一带时才摆脱了敌人。因此,当天红六军团没能按计划赶到普渡河,这样,红军有被敌人分割在普渡河两岸的危险。针对战局的变化,二、六军团总指挥部认为滇军在普渡河的防线已经巩固,从普渡河到金沙江的计划已难以实现,于是当机立断,撤回已经渡过普渡河的四师,放弃西渡普渡河计划,决定转向滇西,寻机抢渡金沙江。<br>准备东返的红四师在白马山收集松树枝,堆成数堆,里面放了不少鞭炮和子弹,在树枝上挂了很多灯笼。晚上,红军点亮灯笼,点燃松树堆,使白马山灯火通亮,鞭炮、子弹炸起来像枪声大作一般,在东岸牵制敌人的红四师警卫营和炮兵也向音翁山守敌射击,敌人不解红军意图,不敢轻易放松对铁索桥的防范,红军两团顺利返回河东,与师部警卫营、炮兵一起连夜急行军,追赶大部队。此战,虽歼敌一部,但红军牺牲了包括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在内的79人。<br>禄劝普渡河铁索桥,禄劝县翠华乡境内的普渡河铁索桥,是连通普渡河峡谷东西交通的唯一通道。80年前,红二、六军团在此发生过如同泸定桥一样的战斗,面对不停扫射的机枪,天上落下来的炮弹,攀爬铁索,强行渡江。</h3> <h1><p></p></h1><h3>激战铁索桥<br>在石碑上对铁索桥之战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告诉后来者这场战斗的重大历史意义,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h3> <h3><p><b>普渡河桥简介</b><br>普渡河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头哨村委会与沿河村委会之间的普渡河上。始建于1963年初经一年半的修建,1964年5月1日建成通车,是当时禄劝境内单孔跨径最大的石拱桥,桥梁全长57.4米,单孔最大跨径40米,桥梁全宽8.1米,桥面净宽7米,桥高15米,中间是桥孔,两端分别是2个泄洪孔,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10级。<br></p><p>二0二一年六月三十日</p></h3> <h3>这就是新建的普渡河桥,1964年通车至今。</h3> <h3>在普渡河对面的山坡上,还看见了“红军小道”,不知道是后起的名字,还是当时的红军真实地攀爬过, 没有时间,无从考察了。</h3> <h3><b>四. 普渡河铁索桥及红军烈士墓<br></b>普渡河铁索桥又名普济桥,始建于1928年,红军长征曾经两次经过这里。1935年11月,由贺龙、肖克、任时、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4月8日深夜,红二军团四师经三哨向普渡河铁索桥前进。这时,云南军阀龙云已令滇军在普渡河铁索桥一带布防。红四师十团、十二团在铁索桥与设防阻击的国民党滇军发生激战,在白马山与敌形成对峙时接到部队撤出战斗折转南下富民的命令。第二天上午6时许,红军挥师向楚雄、丽江方向进发,从石鼓渡过金沙江。铁索桥战斗虽歼敌一部,但是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萧令彬、师参谋处张主任和红十团二营五连指导员等79名红军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br>为了缅怀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草命先烈,1975年5月1日,由中共翠华公社革命委员会在铁索桥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以供后人缅怀。.......</h3> <h3>我们抵达这里已经下午六点多了,天色有些昏暗,终于找到了普渡河铁索桥桥头建立了红军烈士纪念碑。碑高7米,基座宽3.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呈正四棱台体,体表呈银灰色,四面的碑面上都有文字。该碑面上镌刻着"红军烈士纪念碑”。1992年,禄劝县和云南大学社会考察团又在这里修建了红军烈士墓。</h3> <h3>这个碑面上镌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h3> <h3>该碑面上镌刻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3> <h3><p></p><p></p><p></p></h3><h3>纪念碑上镌刻着:<br>悼念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过萃华時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br>恒念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经过萃华時在铁索桥附近英勇作战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br> 一九七五年五月一日<br>由于天色已晚, 已经下班了,我们自行找到了纪念碑,拍照留念。我意外发现一个没有锁的展厅,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就急忙拍照,留下一些珍贵资料,加深了对红六军团在此地生活和战斗的印象。</h3> <h3><p> <b> 前 言</b></p><p>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 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5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 中国革命到 了危急关头! 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br>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 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br>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br></p><p>中国.云南,昆明. 禄劝,禄劝. 翠华,有幸成为红军长征两度过境的地方,其间播下的革命火种,传承的红军精神,留存的红色遗迹,成为我们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长征路上再出发的历史坐标。<br>长征路上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br>中国长征路上再出发,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将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完成脱贫攻坚重任,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为兑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br> 长征路上再出发,老区禄劝勇立其间!<br> 长征路上再出发,红色翠华绝不掉队!<br></p><p> 中共翠华镇委员会<br> 翠华镇人民政府<br> 2020年7月</p></h3> <h3><p> <b> 永恒 - 长征</b></p><p>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总部署,实现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p></h3> <h3>红军过禄劝的路线图,可以看出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禄劝时路线上的不同</h3> <h3><b>铁索桥战斗遗址<br></b>1936年4月8 日,红二军团到头哨停止前进,先头部队四师到达普渡河东岸铁索桥附近。这时,滇军工兵大队已抢先一天占领了桥头,拆掉吊桥上的木板,在铁索桥上设置障碍,关锁两头大门,埋伏桥头、板上两处,机枪连也赶到占领了桥上边的音翁山。红二军团四师 11团、师部警卫营、重机枪连、炮团留在桥东,控制制高点,作佯攻铁索桥姿态,12 团担任前卫、10 团在后,跑步来到距离铁索桥下游约 400 米的小河塘瞠水而过,并用四股绳索横跨河面,接援后续部队。</h3> <h5></h5><h3>正当12 团过河完毕,10 团准备续渡的时候被敌人发现,敌人调转枪口向小河塘方向射击。这时桥东的红军以炮火和密集的枪弹,压住敌人的火力。敌工兵大队避开红军桥东火力,企图绕到后山,阻挡红军过河。已过河的 12 团,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先占领了半山制高点,截住了从后山压下来的敌人,保证了过河部队的安全。敌我双方激战至下午3点,正当红四师准备聚歼敌军时,四师接到二军团总部撤出战斗的命令。师部通知已过河的 10团、12团停止攻击,急速撤回河东。此时,红六军团17 师在富民小松园突然与滇军遭遇,双方激战 4 小时后,敌人又陆续投入安恩溥旅和鲁道源旅,并由昆明派飞机前来助战,敌中央军李觉、郭汝栋纵队也从寻甸功山方面压来,红军有可能被敌人分割在普渡河两岸的危险。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领导决定撤回已经渡过普渡河的四师,放弃西渡普渡河北上金沙江的计划。<br>红四师由于背山面水撤退,形势极为不利,造成了红军部分伤亡。于是红军退至白马山,和敌人形成对峙。红军以少部分兵力迷惑和骚扰敌人,主力部队撤到者广坝子休整。铁索桥附近的群众一年前就接触过红军,再次看到头戴五星帽的红军倍感亲切,热情主动地为红军烧水做饭,带路上山。红军向当地老乡买一些竹子,每班发一棵,编成灯笼,挂在树上;又在山上搂些松毛、树叶成堆摆放。天黑后,红军在山上点起灯笼、烧起火堆,并在里面放些子弹。顿时整个白马山头火光冲天,枪声大作,敌人以为红军又要发起冲锋,一边仓惶撤退,一边向指挥部请求支援。正当工兵大队撤退到半山腰时,遇上了前来增援的敌靖卫一团。黑暗中,双方都误认为是遇上了红军,互相猛烈扫射,胡乱打起来,就这样交火到天亮后才知道是自相厮杀。而红军趁敌人乱作一团的时候,安全地撤退到普渡河东岸。<br>(左图)普渡河铁索桥东岸 (右图)铁索桥西岸桥头</h3> <h3><b>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墓<br></b>在普渡河铁索桥战斗中,共牺牲红军战士79名(含四师政治部主任萧令彬),原先安埋在普渡河西岸距铁索桥 2公里的大石房村腊水坪。解放后,中共翠华公社委员会和翠华公社革命委员会<br>将红军遗骸迁至铁索桥安葬,1975年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2003年被列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br>(上图)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纪念碑<br>(下图)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墓</h3> <h3><p></p><p>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翠华<br></p><p>1936年3月30日,红军总部电示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二、六军团遂放弃在盘江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在贵州盘县短期休整后,再次突破滇军防线,进入云南平彝,开始了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4月6日,<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红</span>二军团奔袭寻甸县城。4 月7 日,继续西进,直奔普渡河。红二、六军团计划分两路过普渡河。4 月 8 日,红二军团四师到达普渡河东岸与滇军工兵大队进行夺桥激战,击溃守军,占领西岸高地白马山。红六军团经马龙、可郎向普渡河上游疾进,在富民县老干山小松园遭到滇军重兵夹击和飞机的轰炸,双方激战 4小时,歼敌 200余人。由于敌军陆续投入增援,红军有可能被敌人分割在普渡河两岸的危险。二军团总部决定撤回已经渡河的红四师,放弃西渡普渡河北上金沙江的计划。红二、六军团转移回师到寻甸鸡街一带。4月9日,红六师、红五师由可郎东返,在六甲重创滇军第五团,歼敌近千人。4月11 日攻取富民县城,转兵进入滇西。<br>(左图)普渡河铁索桥<br>(右图)红二、六军团攻占贵州大定后部分干部合影</p></h3> <h3><b>2023年11 月14日<br></b>今天的节目重点是在大理古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 (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城内街道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街巷间有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大理古城!</h3> <h5></h5><h3>8-12世纪东南亚 第一大古都<br>大理、吴哥、顺化、曼谷等城市是东南亚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古都,尤其是大理作为8-12世纪南诏、大理国等中国地方政权王朝的都城,其规模宏大、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当时亚洲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中心之一。经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研究论证,并与同时代东南亚其他建都城市相比较,特此立碑命名。<br>东南亚古都文化发展研究院 二0一二年八月</h3> <h3><p><b>【红军过鹤庆纪念公园】</b></p><p>下午4点多,,我们来到了红军过鹤庆纪念公园。<br>1936年4月21至26日,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鹤庆,红军在鹤庆期间,过鹤庆六乡一镇,172个自然村,历时六昼夜,在鹤庆行程110公里。 红军所到之处,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放粮,解救劳苦百姓,宣传救国和抗日方针,纪律严明,受到了鹤庆人民的热烈欢迎。老百姓不仅争当向导、送茶送水、医治伤员,以田麟勋同志为代表的许多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为云南的革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6年,由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由宾川进入鹤庆,4月23日,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县城,在鹤庆休整了一天两夜。贺龙、萧克在鹤庆召开了军事会议,确定了在金沙江石鼓渡江的战略,之后,离开鹤庆,顺利在石鼓完成渡江转移。</p></h3> <h3><p></p><p>为了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悼念在鹤庆牺牲的红军烈士,表达鹤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共鹤庆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于1976年4月23日,红军长征过鹤庆40周年纪念日,在县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br></p><p>这座牌楼就是纪念公园的正门,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印象,牌楼两面都镌刻有字。一面为“锦绣朝阳”、另一面为“气壮山河”。</p></h3> <h3>在鹤庆县西山脚下,屹立着一尊巨大的纪念碑,碑高19.36米;寓意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鹤庆,碑座为红砂石,正前方中央镌刻了红军的红五星和镰刀斧头;碑身为麻石镶嵌,汉白玉的碑心上是鲜红的“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字样,由当年红军长征过鹤庆时毅然参加红军的鹤庆藉田麟勋将军题写。纪念碑像一把钢刀,挺立在数百平方米的平台上,环绕纪念碑的是3.2米高、39米长的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浮雕群。纪念碑的背后是苍松翠柏,青山绿水,寓意着红军精神永放光芒。</h3> <h3>在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我们集体合影留念,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意。</h3> <h3>39米长的浮雕画卷没有文字说明, 我们把全部浮雕的内容做了视频,记录在案。虽然经过风雨的冲刷, 浮雕有些脏污和陈旧,但是人物形象仍旧栩栩如生,这项伟大的工程值得我们称赞和骄傲。</h3> <h5></h5><h3>浮雕内容 游览概序<br>这幅表现历史事件的长卷式的浮雕将多个内容既独立又整体的组合在一起。<br>浮雕由十二幅画面构成,浮雕所呈现的历史内容,也是十二个红军过鹤庆的故事,是一幅红军过鹤庆的浓缩图。一幅幅浮雕生动的展示出红军过鹤庆的丰功伟绩和人民的爱戴。这座浮雕墙以精湛的工艺、逼真的雕像、丰富的内涵、传神的风采,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鹤庆时“金沙水暖情深,军民鱼水欢歌”的生动景象,讴歌了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光辉史实。</h3> <h3></h3><h3>一组:红军从南门进入县城 上曲罗邑古乐队演奏古乐欢迎红军<br>二组:百姓为红军端茶、送水、送干粮、瓜果等<br>三组:老人们设置香案 ,祈祷红军吉祥<br>四组:”施乡哟”为红军 鸣锣传话 <br>五组:红军打开县衙监狱, 放出无辜被押群众<br>六组:红军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宣传鼓动<br>七组: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贺龙、肖克、关向应、任弼时、王 震肖像</h3><p></p><p></p> <h3>8、 红军召开军事会议<br>9、 烧毁田契债券田赋<br>10、没收土豪劣绅、地主恶霸的财物,分结贫苦群众<br>11、田麟勋等鹤庆青年参加红军<br>12、老百姓依依不舍送红军<br>13、红军送给带路的雇农寸秀山“红军灯”。<br>14、整个画面的背景穿插部分红军在鹤庆时留下的宣传标语</h3> <h3>看完浮雕,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的红军和民众是“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深受感动。离别前,在“不忘初心”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字标语下合影一张,作为决心的见证吧。</h3> <h3>几天下来,感觉时间紧凑,内容详实,甚至有消化不良的感觉,因为父辈们的这些j经历是我们前所未闻的。事实证明了要想了解前辈们,必须要迈开腿、走出来。走他们走的路,看看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战斗环境,才能对父辈们产生更高的崇敬之情,为父辈们的无私献身精神钦佩无比。<br>我们的先辈们是一支铁打的部队,是一支紧跟党中央、紧跟毛主席的部队。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服从党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和得失,这样的人民军队才是最坚定的革命基石、才是战无不胜的铁军。<br> --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