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难忘,汀江情长——陪老岳父重游大埔中学

简金荣

<p class="ql-block">2023年的最后一天,做了件有意义的事。陪着96岁的岳父重游他的母校大埔中学。大埔中学1904年在千年古镇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创办,历史悠久,英才辈出。解放前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县青年入读,也吸引了不少闽西籍学子负笈前来。岳父1942年入读大埔中学,至1945年4月,满腔热血的他响应政府号召,效法班超投笔从戎故事,瞒着家人参加了“知识青年军”,学校共有52名学生开赴抗日战场。此为大埔中学校史上光荣一笔,抗战胜利后学校特为此建“胜利亭”,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岳父一别母校78年,世事沧桑,故地重游,学校已经大变样。还好校门前的“父子进士牌坊”依然还在,唤起了他的记忆。学校的档案室还留下了他和全班同学的名字,更惊喜的是他还找到了他以前的宿舍——建于1932年的东舍。岳父清晰地记得他住在哪一间宿舍。宿舍最顶端还写着“民国念壹年建造”。简直是活化石。大埔中学值守的政教处赖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找了最熟悉校情的退休老师李老师和岳父畅谈往事。在外出差的赖校长听闻有这么高龄的校友来访也打来电话问候。岳父现在还耳聪目明,每天都要看报纸了解新闻,这都是他少年时受到的熏陶吧。</p> <p class="ql-block">坐在文武励志亭前,陷入沉思</p> <p class="ql-block">1938年,大埔县政府应学校所请,将校门口的文昌庙关圣庙二地,拨归学校管理。</p> <p class="ql-block">茶阳镇位于汀江边,过去经常水漫金山,所以学校建于地势高处,校大门前就是一溜台阶。</p> <p class="ql-block">1914年,邹鲁先生从广州派人送回好些木棉树苗,分别种在校内和校坪第二级平台。百年来,因学校布局多次调整,当年栽种的木棉树大部分被移植,现仅存校门前两棵。如今这两棵历经百年沧桑的木棉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古老的大埔中学年年桃李,岁岁芬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校门一看就是很有年代感了。现在来回顾一下百年来大埔中学的校门变迁史:</p><p class="ql-block">1916年,学校修建石结构校门(上书“县立中学校”)今仍存校内;</p><p class="ql-block">1930年春,乡贤邹醒初先生捐资在今校门址修建尖顶校门.该校门结构独特,雄伟壮观;1946年,邹鲁先生特请戴传贤书写了校名———“广东省立大埔中学";</p><p class="ql-block">1916年,该校门尖顶被拆,改为弧顶."文革"期间两旁柱顶的石麒麟也被毁去;</p><p class="ql-block">1993年,拆除了由尖顶改为弧顶的校门由旅港乡贤田家炳光生捐资在原址修建新式带值班房校门;</p><p class="ql-block">2004年,因校园布局调整,经田家炳先生同意,拆除新式带值班房的校门,由旅深校友张锦添先生独资十三万元,仿原来尖顶校门重建成现今校门。现今校名是北京柳步青校友特请著名书法家萨一佛先生所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大埔中学的校址,早在明朝嘉靖36年(1513年)知县吴思立编的《大埔县志》就记载为茶阳书院,人称“县学宫”,由知县欧淮所建,“与县治同基,深六十丈,广十有五丈”。清朝同治12年(1861年大埔县志》记载为大埔官学。</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前的一个校门</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校友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以前的年段——县立初中第四十届九十二名(始1942年7月),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有点热泪盈眶。一个年段共92人,岳父的名字列第62位。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往事涌上心头。这一届学生先后经历了三个校长,分别是黄景升校长、饶沙鸥校长、饶涤生校长。这个年段共有52名学生在1945年4月参加了“知识青年军”,英勇无畏地开赴抗日战场。当时高年级的同学中更是有人直接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成了革命元勋。可以说大埔中学是有红色基因的。</p> <p class="ql-block">岳父竟然找到了当年住过的宿舍——东舍。1932年,刘禹轮校长向旅德同乡募捐2万元,建成一栋三层15室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因该楼坐东向西,并坐落于校园的东侧,故称“东舍“。楼顶正面塑有“民国念壹年建造”。东舍不但见证了历史,创造埔中美好的未来,也是埔中传承文化的载体。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