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百年东街游记

金鱼

<b>百年东街。</b>是韶关市新开发的商业步行街,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东堤路,风采楼附近。以有百年历史的南洋骑楼为建筑风格,有多个特色商业组团,其中包括主题文化广场、特色瀑布酒店、国内国外各色餐饮、大型购物商场、滨江广场绿色长廊等,还拟建亲水平台、连锁浮桥等配套设施。 <p class="ql-block">风采楼。</p> <b>风采楼。</b>位于韶关市区,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因余靖有"更加丰采动朝端"之誉,故名丰采楼。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风采楼高约22米,楼体重檐碧瓦,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整座建筑物雄伟独特,气势轩昂,是韶关市的标志建筑,现为韶关市博物馆。有时间的话可以参观一下博物馆。 2023年12月15日周五12:53分来到韶关百年东街游玩。 百年东街。 <b>广州会馆(门坊)。</b>广州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咸丰、光绪年间皆有重修,占地面积近四千平方米,为三联座建筑群,左为小金菊,右为敦谊祠,中座即会馆为三进前低后高院落式布局。现存门楼为咸丰年间重修,门额石刻"广州会馆",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骆秉章所题,楹联为"梓里洽深情同来羊石,穗垣瞻雅集近结虞城"。广州会馆是韶州建筑较早、规模较大、延续最久、势力最强、资金最雄厚的一所会馆。1960年公布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东街商铺。 <b>韶关市广富新街升平路-历史文化街区。</b>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是清代"一口通商"时期我国关税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粤北近五百年来的商贸历史见证。街区拥有粤北独特的广府西关大屋建筑群和骑楼街建筑群,是韶关现存最为集中的骑楼建筑,是韶关市区有史可查的最早和延续时间最长的农商贸墟市之一。 <b>广富新街现为东堤北路60号。</b><div><b>历史商圈。</b>东堤一带作为商业区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47)知府陈大纶所建的"清平市"。在笔峰山(帽子峰)下建成店面一百五十余间为"清平市"。"通商贸、聚货财",从此韶州"凡人物之隆替,户口之登耗,民生之休戚,均有系焉"。然清平市在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九年(1670)移南雄太平关于韶州府城东北浈江上,韶州城商贸由此带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并形成了东大街,湘江街等小街组成的"东关外七街"商贸转运区,浈江西岸供人货上下水的大小码头密布。清至民国在东堤路一带开店设铺一半以上是广州府属人,故称"广府人"。时集中在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的较大商号基本上都是广府人开办的,有经营粮油、食盐、京果、海味、什货、布匹、丝绸、金银首饰、日杂、酱园等,还开设钱庄、当铺、茶楼、酒肆等。民国时官办、商办银行也大都在东堤路开办营业,特别是抗战期间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期间,全长仅500多米的民权路(现东堤中路)竟挤着十余间官办、商办银行,是当时全市金融经济的中心和战时全省的金融枢纽。最早在民权路开业的中国银行广东分行汇兑所成立于1915年,这也是韶关现代金融意义上的第一间银行,其后广东省银行于1926年在韶关设立支行(今风度北路工商银行),1936年、1937年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在民权路设立分行(分别位于今东堤中路183号、138号)。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广州的各大银行先后迁来韶关继续营业。</div> 沿浈江景色。 广富新街。 沿浈江商铺。 浈江风景。 浈江边商铺。 游乐设施。雕塑。 浈江边景色。 浈江边建筑。 江边景色。 江边景色。 <b>天后宫与天后码头遗址。</b>天后码头位于原迎恩门外,即今浈江区青石街对出路口,始建年代不详,用厚实坚固的青石板铺筑。韶州府署前青石街对出即为迎恩门,来韶的官船大多在此登岸,较大的运输商船也都停泊在此装卸货物,渡口的岸边有座庙宇叫"天后宫",故而称为"天后码头"。<br>天后宫(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城北凤翅角,迎恩门外。供奉着天后(又称天妃、妈祖、娘娘),是浈、武、北三江水上人家崇敬的"护海女神"。"三江"的水上人家,每年在天后春秋二诞那天,纷纷将船艇停靠近天后码头,举家大小登岸,上天后宫去朝拜,祈求天后保佑他们船艇航行顺利和一家老少平安。在平时水上人家如有灾难或患疾病人,也会备带祭品去天后宫拜谒天后,祈求天后消灾解难,保佑病者早日恢复健康。 大渔料理。 <b>东街骑楼。</b>民国17年(1928)4月,广东省北区善后委员会公署组织驻留军警团兵拆卸城墙并利用河堤开辟环城道路。时辟建的环城道路皆为砖碎、黄泥、粗砂拌和路面。民国28年至34年,民生路、民权路补修三合土路面,闻韶路铺筑砂石路面。今东堤(北、中、南)路是1928年至1930年拆去韶州东北城墙并利用河堤扩建而成的。扩建前大部分属于东城脚(东城基),今东堤北路旧属东城墙北段及东大街、湘江街,东堤中路旧属太平街、武城街,东堤南路属新东门城脚(东南城基)。改建后,今东堤北路为民生路长650米,宽9米,东堤中路为民权路及闻韶北路(1953年合称民权路)长577米,宽10.4米,东堤南路为闻韶南路长543米,宽10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东堤南路(包括薰风路,1981年薰风路重新划开)。东堤路铺户一般都是清末民国初开始流行于岭南城镇的竹筒屋形骑楼建筑,建筑平面成条形,面阔一般约5米,进深一般约20米,楼高一般三层。这些建筑保留了源于干栏式建筑上实下虚的痕迹,重于商业用途,一般是前铺后屋,即前委骑楼底层作为商铺,临水而建的屋后还形成吊脚楼形式,可于屋后直接装卸货物。骑楼建筑整体一般都是布瓦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楼板用木板拼铺。但其骑楼檐枋、抬梁多用角钢(或工字钢)混凝土做成,柱式和临街一面又引进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称为"洋式店面",其装饰手法也是中西拼合、不拘一格,如卷花柱头、瓶式栏杆、拱形门窗等等,充满异国风情。<br><b>雕像。</b> <b>东街火榕。</b>明嘉靖十六年(1537)知府陈骝修西城河堤三十丈(100米),东城自雁翅下六十丈(200米),嘉靖二十八(1549)知府符锡又砌筑自湘江门至东门的河堤三百三十五丈(750米),皆植榕树,韶州城古榕环拱,荫庇一方。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韶州城中古榕,每吐烟则有兵革,榕故火树,亦老树生烟之征也。"至清代中后期韶州城东城墙外河堤上,古榕环拱,又有东皋塔耸峙其间,故清代曲江"三十四景"有"榕皋晚眺"一景,引来多少骚客名士为之倾情吟唱,清人郑庚有《榕皋晚眺.浣溪纱》:"老树高吟风四檐,数声秋坠叶中蝉。芙蓉妆冷露娟娟,碧水沉霞鱼钓后。古巢招月鹤归前,搅人诗思夕阳天。"廖燕《东皋春晓》:"绿绣东郊处处奇,才分曙色景参差。岚开绝巘曦初透,花绽长堤露尚垂。江岸几家全入画,莺声一路早催诗。同人莫负寻春约,片刻干金是此时。” <b>百年东街。</b>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东堤路一带,曾是华南历史上最繁荣的商贸街之一。清末民国时期是无数南来北往的走卒商贩进出广东时的商贸、休憩集散地,是粤湘赣三省交界最繁华商贸街,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老板街"。2012年百年东街完成以南洋骑楼为建筑风格的重建,打造成大型滨江商业风情步行街,再现韶关东堤北路过去百年商业的繁荣。改造后的百年东街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商业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长约1300米。设有四个商业组团,涵盖特色餐饮、购物、酒吧、电影院等多种业态。<div><b>东堤路。</b>北起帽子峰山脚,南至东河桥头。1928年至1930年拆除韶州东北城墙并利用河堤扩建而成。子城角至东门定名为闻韶北路,新东门至老东门定名为"闻韶南路",后又分别更名为"民生路""民权路"。1960年代分别改为"东堤北路""东堤中路"。由于濒临主要水运航道浈江,自清初至民国近300年间,东堤路一带"舟车辐辏,踵接肩摩,攘攘熙熙,林林总总",十分繁荣。东堤路铺户一般都是根据1928年韶州市政局制定的《建筑铺户简章》而建的竹筒屋式骑楼建筑,前铺后屋,即前为骑楼底层作铺面,临水而建的屋后形成吊脚楼形式。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官办、商办银行云集民权路(今东堤中路),成为当时全市金融经济中心和战时全省金融枢纽。<br><div><b>雕塑。</b></div></div> 商铺。 商铺。 <b>隆盛酱园博物馆。</b>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始掌握发酵技术的族群。远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广泛利用各种动植物为原料经发酵盐渍制作出名为"醢"的酱料。两汉时期出现了以黄豆等为原料的酿造酱油,到宋代"酱油"一词正式见诸史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众多的酱料制作作坊。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韶关老字号,隆盛酱园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创造了享誉岭南的酱油品牌"隆盛"。其不仅承载了韶关古商埠辉煌的历史,同时也传承着中国古老酿造技艺,是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div><b>隆盛酱园老楼。</b>位于韶关市浈江区东堤中路192号,始建于民国时期,为典型的骑楼结构,共分三层,前店后宅结构,一楼为3间4米宽,11米深店面及库房,后院及2楼为会客和起居室,占地约400平方米。1927年开始兴建,曾为韶关百年老字号隆盛酱园生产经营场所。2020年公布为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外缘向东0.5米,向南1.06米,向北5米,西至本体。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1米。<br></div> 百年东街街景。天主教堂。 百年东街街景。 百年东街街景。 余靖雕像和风采楼。 风采楼上看风景。 余靖雕像和风采楼。 风采楼上看风景。 风采楼上看风景。 <b>忠言伟烈,南天石柱-余靖事迹陈列展。</b><div><b>一代名臣,千秋风采</b>。钟灵毓秀的韶关大地曾哺育了不少历史名人,他们或以文治,或以武功,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光彩,北宋名臣余靖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余靖是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累官至工部尚书。余靖从政四十年,以正直廉洁的气节,锐意革新的胆识和文武兼备的才干著称于世,被誉为一代名臣,"风采倾天下"。今韶关市区地标性建筑风采楼,是余靖矗立在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历宋以来余靖的名臣风采受到了历代贤人志士的景仰,韶关也以出了个余靖而倍感光荣和骄傲。</div> <b>余靖简明年表。</b>真宗咸平三年(1000)诞于余氏祖宅(今市区建国路余相巷内)。真宗景祐三年(1006)起在今翁源县九曲岭耽石院读书,师从韶州(今韶关)名士王式,后又徒步游历至杭州求学。仁宗天圣二年(1024)赴京应试,与韶州王式,黄正,梅鼎臣等"联翩六人"中进士,授职赣县(今江西赣州)县尉(官名)。仁宗天圣八年(1030)再考取书判拔萃科(一种人事考试)第一名,升任将作监丞、新建县(今江西南昌附近)知县。仁宗明道二年(1033)调入朝中为秘书丞,与欧阳修等校点勘误《汉书》《后汉书》《史记》等史籍。仁宗景祐三年(1036)升任集贤校理,不久因越职上奏论议论国事,被贬为筠州酒税监(地方税务官)。仁宗庆历三年(1043)调任右正言(官名,指正朝政错漏及监察官吏政绩)。仁宗庆历三年至庆历五年(1043-1045)以右正言、集贤校理等职务钦差出使契丹(辽)国四次,处理外交事务。仁宗庆历五年(1045)再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仁宗皇祐四年(1052)调任为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使,率兵往讨侬智高叛乱,升工部侍郎。仁宗嘉祐元年(1056)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仁宗嘉祐三年(1058)调任青州(今山东青州)知州,升吏部侍郎。仁宗嘉祐五年(1060)以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专程由青州赴广西处理边防事务,功成再返青州任内。仁宗嘉祐六年(1061)升任尚书右丞、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广州知州。仁宗嘉祐八年(1063)仁宗死,英宗继位,调任工部尚书。英宗治平元年(1064)赴京师(今河南开封)途中逝于金陵(今南京),谥号襄,故世称余襄公。 <b>求学与入仕。</b>余靖少年读书并不局限于考科举用的儒学典籍,而是涉猎极广,并且为了学到对国家有用的真本事,他徒步千里跋涉,拜名师求学,这是他从政以后在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的重要基础。而踏入仕途最初十年的余靖,却由于当时北宋职官制度论资排辈的压抑,所担任的都是低级职务,壮志难伸。<div><b>林逋。</b>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隐居于杭州孤山,喜弄梅舞鹤,是文学典故"梅妻鹤子"的原型人物。一说余靖当年徒步千里求学就是师从于隐居于孤山的林逋,前后达六年之久。<br></div><div><b>韶州府志.选举表.宋天圣二年进士表。</b>天圣二年(1024)余靖与他的老师王式、黄正、梅鼎臣以及同窗好友王陶等一同考中进士,从此开始踏入仕途。<br></div><div><b>黄正墓志。</b>黄正,字仲通,余靖舅父,蒙师之一。余靖在耽石院求学时,黄正时加课教。<br></div><div><b>江西贛州宋城墙。</b>余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赣县县尉,这是他从政的第一个职务。</div><div><b>正直敢言,冒死论救范仲淹。</b>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因为主张政治改革,得罪了皇帝和权贵,被赶出朝廷,满朝大臣不敢异议。但刚调入中央机构且官卑职微的余靖却敢于拍案而起,大声疾呼,为范仲淹讨公道,表现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忧国忧民万死不辞的素质和胆识,从此余靖"贤臣"之名,轰动天下。余靖经过十年三任地方小官的磨砺,于明道三年(1033)调入中央任秘书丞(官名),与欧阳修等校正勘误《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三年后升任集贤校理(官名)。景祐三年(1036)余靖升任集贤校理(官名),不久天章阁待制(官名)范仲淹上书仁宗讽议国事,被贬为饶州(今江西上饶)知州,余靖在其他位高权重的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冒死向仁宗皇帝直谏,并把矛头直指仁宗"处事不明,有伤国体"。余靖上书论救范仲淹被贬为筠州酒税监。</div> <b>和平外交,四次出使契丹。</b>北宋建国初期,北方少数民族契丹(辽)与西夏先后崛起,建国割据,与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时侵扰北宋边疆,占地掠民,北宋逐渐陷入两面受敌的危难境地。在这个形势下余靖奉命四次出使契丹(辽),灵活运用"交斗二敌"的外交策略,成功地拆散了辽、夏攻宋联盟,对重建宋与辽、夏间的和平稳定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庆历四年(1044)西夏王元昊向北宋称臣求和,余靖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与西夏讲和,并寻求与契丹的和平,同时整军备战,以军事实力作为外交博弈的坚强后盾。宋仁宗采纳了这些建议,并派余靖四次出使契丹进行和平外交。庆历五年正月余靖第三次出使契丹时,向宋仁宗提出了针对辽、夏的外交策略。(宋)佚名《景德四图》之《契丹使朝聘》图。余靖第三次出使契丹,出居庸关,在九十九泉见辽主。居庸关。<div><b>文臣武事,镇广西率兵平叛。</b>宋仁宗皇祐年间,割据广西傥犹州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出兵攻占岭南两广近半数州县,因余靖有军事谋略,仁宗将他调往广西率兵平叛。皇祐四年(1052)在韶州居父丧的余靖被任命为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赴任途中改任为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经制广西盗贼事,率湘粤军队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1052)十月余靖会合名将狄青部队,在邕州(广西南宁)归仁铺歼灭侬智高主力,侬智高率残部逃窜特磨道,不敢再出。</div><div><b>平蛮三将题名碑。</b>碑文记载了参与平蛮的三个主要人物(三将)狄青、余靖、孙沔和石全彬(合为第二将)及各辖属将佐的姓名、各人论功升迁情况以及朝廷的善后措施等。余靖、狄青会师取得归仁铺大捷后,将侬智高叛军尸体敛葬为南北两个大墓,堆土筑为京观(人工推筑的大山丘),余靖写京观碑记,碑文中简述了侬智高叛军为祸两广及余、狄会师归仁铺一举歼灭叛军主力的情况。</div> <b>忧国忧民,推动政治改革。</b>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迫于阶级矛盾(民乱)、民族矛盾(宋、辽、夏战争)的激化,刻意推行政治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安民的目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时为谏官的余靖,是新政的核心"智囊"人物之一,他清醒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及时给仁宗敲响"警钟"。庆历新政期间,北宋执行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政策,是采纳余靖的建议。这是余靖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阶段。 <b>南天一柱,治广州两袖清风。</b>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把坐镇国家南大门广州的重任交给余靖。余靖在任三年,不负重托,把曾深受侬智高战乱影响而萧条混乱的广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至任满北归,身为朝廷重臣余靖"不载南海一物",清廉如水。余靖被调任广州知州时,已年过六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极力推辞赴任。宋仁宗为此特别写了一份答诏,表示只有文武兼备、德高望重的余靖坐镇广州,守好南大门,朝廷才能高枕无忧。余靖在文中表示尽管坐镇广州困难很多,责任重大,但他会尽心尽力,勤政爱民,为国家守好南大门。广州不但是军事要塞,还是北宋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余靖在任期间,采取了废除外国商船装船税,并明令禁止政府官员走私外国商品等政策措施,使广州港商船云集,货如轮转,一方面为国家获取了大笔财税收入,另一方面也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宋代广州蕃坊图。<div>余靖还大力支持前后任转运使(官名,主管地方经济)的栾沂和蔡抗,大力整治岭南通往中原地区的交通咽喉大庾岭驿道(梅关古道)的工作,并设关把守,使政令传驿,商品流通,海外贡物等得以畅通无阻。<br></div><div><b>(光绪)广州府志.卷八四.古迹略二。</b>余靖治广州,勤政爱民,并废除苛捐杂税以及繁刑苛律,深受广州人民爱戴。<br></div> 余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留下的部分诗文,从矿冶、交通、文化等方面记载了北宋韶关的部分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考据价值。余靖在文中记述了当时韶州是五岭南北的交通枢纽,是商旅、政令、官民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的史实并概述了当时韶州的民情风俗。<div>浈江航道。南华寺。<div>文中余靖论述了禅宗与南华寺的渊源以及南华寺禅宗文化的发展情况,明确指出佛教文化在韶州影响如此之深,与六祖慧能弘扬禅宗文化关系密切。今南华寺。<br></div></div> <b>宋钱/韶州新修永通钱监记碑拓片。岑水铜场铜锭。</b><div>余靖在文中记述了韶州发达的采矿业及治炼业,并以具体的数字说明了韶州采矿、冶铜及铸钱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br></div> <b>泐溪石室。</b>是乐昌县(今乐昌市)的著名景点,内有"茶圣"陆羽的题刻及六祖慧能坐禅的石床等,泐溪石室经余靖生花妙笔的渲染,直让游客体味到此真洞天福地,人间仙境,泐溪石室由此更加出名。<div><b>余靖《同游泐溪石室记》碑(重刻)。</b><br></div><div><b>韶石山。</b>在今韶关市东北40公里处的浈江河畔,相传舜帝南巡曾在山上奏《韶乐》,故山名韶石,隋以后用以命州,这就是韶州(今韶关)之名的由来,是古代著名的"曲江二十四景"之一。余靖游韶石诗引古论今,妙趣横生,似泼墨作画,一幅秀丽奇峭的韶石风景跃然眼前。<br></div><div><b>锦石岩。</b>位于今丹霞山长老峰腰,丹霞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位于今韶关市东北54公里丹霞山处的锦江河畔,是地质学上"丹霞地貌"的代表,其"色渥如丹,灿若明霞",风景优美独特,现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br></div> <b>纪念建筑。</b>余靖精忠为国,廉洁爱民,有功于社稷,泽被于百姓,在他曾生活过和做过官的不少地方,都建有纪念余靖的建筑,如广州从南宋起建有八贤祠,内供有余靖像;湘、桂山区有古代壮瑶族建的侍郎庙,内塑余靖像;还有南宁的三公亭、英德的名贤祠以及余靖故乡韶州的风采楼等,而余靖后裔聚居的台山、开平、新会等地甚至海外一些地方也分别建有余忠襄公祠、风采楼(堂)。<div><b>风采楼。</b>风采楼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年(1497),原为砖木结构,由广东著名思想家、书法家陈献章题写楼名。后又于1933年以钢筋水泥原址重建即今风采楼。风采楼楼高22米,三重檐攒尖顶,楼面成正方形,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楼上原存余靖绢绣真像。1999年冬经韶关市政府再次拨款维修,风采楼与建成的风采广场连为一体。风采楼前后记碑。</div><div><b>余氏祠祭。</b>余靖后裔流布于海内外,以粤北、粤东、珠三角、香港及海外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为最多。在余氏后裔的聚居地大都建有余襄公祠堂或风采堂或以韶关风采楼为母楼的风采楼以纪念,祭祀其先祖余靖,并以武溪(余靖号武溪)、风采来命物命事。<br></div> <b>余靖墓。</b>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余靖不幸病逝于金陵(今江苏南京),英宗为此曾辍朝(停止议事)一日以示哀悼,治平三年(1066)余靖归葬于故乡韶州的成家山之原(即今距韶关市区14公里的龙归成家山麓)。1984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款重修余靖墓;2000年秋韶关市文化局筹资再次对余靖墓进行维修,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余靖陵园的风貌。<div>广东开平明贤余忠襄公祠/广东开平明贤余忠襄公祠内的"风采堂"。</div><div>开平风采中学/台山武溪中学。</div> 广东新会风采堂。广东开平华侨中学内的风采楼。 14:42分参观结束,准备开车前往韶关火车站,坐动车去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