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连队的那些事一

路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总是不经意间走上心头。我的老连长袁学金说过,“尽管离开部队多年,但是我们对部队对连队生活都充满着深爱!我们应该在空余时间写写在部队在连队生活的点点滴滴,发在群里,带我们回到那曾经的激情岁月,多么的美好”。老连长的一席话,让我产生了共鸣,也回忆起了一些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宋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把竹视作气节、刚正、清廉的象征,“花间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均在其上,隐士雅士多有择竹而居之举。八连就位于一片竹林旁,无意间与古人的理念有了契合,还真有点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陆续吹来的微风让竹林发出了哗哗哗的声音,摇动的竹枝仿佛挥舞的双手,尽情在唱歌跳舞。来到此处,尽管红砖砌就的四合院营房就在身旁,仍感到林深无人的幽静。竹林深处一栋民房的屋角随着竹子的摆动时隐时现,让人想到了村姑面对上门提亲的媒婆,露出羞怯的神情,“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副欲拒还迎的场景。一簇簇的单竹林构成了此地的地标,成了营房绿色环绕的点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走进连部,入眼就看到了两块黑板报,一大一小,一新一旧。较小的那张陈旧发暗垂放地上,粘贴在上面的报纸可看到板子上有许多裂纹,看来是要舍弃,废旧立新。较大的那张较新,立在支架上,正在开始制作。板报背景是长城,位于正中的插图是本打开的书。文字块几种颜色混搭,三分之一版面留白尚未完成。一位军人站在板报前,边看着底稿边在板报上书写,书法工整隽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徐辉是79年的上海兵,因有书画基础,从报话班长任上调到连部任文书,本次创作可说是他的沥血之作,从布局、配图、选材、书法、色彩等十分用心的下起了功夫。展出那天,看见众人的“主旨突出、内容新颖、赏心悦目”等评语,徐辉露出了不负期望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初次认识徐辉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长相儒雅,徐辉还有着随和开朗的性格,和人交谈总带着笑容,久不久发出爽朗的笑声,初次见面就让人感到了老朋友般的亲切。不久后,徐辉完成了另一期板报的制作,主题是反映连队训练学习,反响良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板报的优劣,文字是内核,而编排、插图、色彩则是门面,不大的板面可看出连队文化修养、学习氛围、重视程度,看出连队的精神面貌。多年来八连的板报在全营评比均列榜首,82年在全团阅兵训练中,参加全团板报评比更是以“图文并茂”摘取了第一,获得了团政委刘振起(2005年12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2008年7月晋升空军上将军衔,2011年8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高度评价,成绩骄人。追本溯源,我通过几个活跃在板报前的身影,张明华、陈立刚、徐辉、罗炳军、宁封林,看到了八连不但有优良传统代代传,更有一种叫品格的东西在闪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于黑板报容量太小无法满足宣传需要的考虑,连部将营房出入过道两侧墙壁改造成黑板报,一侧写上譬如“热烈欢迎莅临指导”的主题词,一侧专门用作墙报制作。走进连队,两幅巨大的黑板报迎面而来,一边是黑底白字组成的方阵在行注目礼,另一边则是几个有若人高的主题词在微笑致意,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到了一种震撼。而昔日的黑板报,此刻正站在营房后面的教室前,仿佛料知了自己的命运,默默的注视着整个营院,以最好的面容作最后的告别。曾为此付出过心血的徐辉也默默注视着黑板报,虽说替换已成必然,心内仍感到了几分的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徐辉退伍后据说还传出了一则笑话,令人捧腹。距离指挥所不远处有张六亩左右的水塘,塘水清澈,两侧的荷叶碧绿如玉,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那一年的夏季,出奇的闷热,就连静坐都感到胸闷,天空灰蒙蒙地,有几天太阳像披着厚实的面纱,透出浑黄的光,难得一见真容。这天徐辉在指挥所值班,中午吃的是面条,酷热之下,大家要求炊事员尽快冷却,于是炊事员采取了直接将面条倒进生冷水里降温的做法,兴许还有其他原因,总之下午有人闹了肚子。傍晚时分,天昏暗,四处无风,闷热难耐,徐辉穿着裤衩走上阵地,与几位战友聊起了天,谈笑间一个声音响起,徐辉感到了一阵轻松,初时以为是腹中之气,结果一股浓烈气味弥漫现场,令人窒息。一位战友觉得异常,指着徐辉裤裆说“徐辉你你你”,徐辉一低头,大觉不妙,拔腿往塘边如飞而去,一跃跳进塘里。一战友说,看他的步速可追成都赛区百米冠军,另一战友说,起跳和入水有专业风范,战友三说像不像王成手拿爆破筒冲向敌人视死如归?几人哄堂大笑。几天后徐辉去了趟水塘,看是否如战友郑重其事所说,那天晚上的生化反应带来了毁灭性后果,全塘鱼虾阵亡,荷叶枯萎低垂全部作默首状。视察完方觉纯属子虚乌有,玩笑开到如此地步,还真是佩服,一笑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营房出入通道的黑板报改造如约完成,指导员唐中全逐一到了各班,一是看望新同志,二是进行摸底,有无语文基础较好者,以充实板报编辑写作力量。在给新同志鼓劲打气时提了要求,希望新战友加强学习,保持朝气,为连队建设献力献策,发挥知识分子(高中学历)长处,服务连队歌颂连队赞美连队,写写反映连队建设的文章,丰富连队的文化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晚上的熄灯铃声21点30分准时响起,所有房间一律熄灯开始了睡眠。几天来指导员的话一直在脑海里回荡,如何发挥长处为连队做贡献?我也在思考。这天晚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零时左右我起夜小解,向营房外走去。通道屋檐处一盏25瓦白炽灯散发出昏黄的光,夜空中繁星点点,微弱的光线洒落地面,依稀可见阵地上矗立着的炮管。不远处黑洞洞一片,茂密的竹子尾梢在夜风吹拂下左右摇摆,发出哗哗哗的响声,萤火虫一闪一闪在空中飞舞,四周无比的安静。我随意的往阵地望去,岗亭前一位哨兵笔直的站着,纹丝不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我突然灵光一闪,这不正是一篇很好的写作素材吗?“无数个日夜,正是无数个战士为祖国站岗放哨,守卫着祖国的大门,才换来今天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我看着阵地上的哨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二天后,我向指导员提交了包含以上文字的短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期的墙报,我参加了编写,并亲自将自己的短文搬上了墙。指导员对我的行为给予了赞赏,对我的短文表示了欣赏,鼓励我继续努力,积极创作,再出佳绩。可由于语文底子本就薄弱,写作训练又少,加上无名师指导和系统学习,我明显感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后再无建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封林是报话班80年广西兵,对文学的爱好让他迷上了写作,无意间让指导员发现了他的爱好,从此墙报成了他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驰骋天地,直接成了版主。从他的文章中我首次认识了“觊觎”一词(“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仍然在觊觎中国的南海……”),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人云“钟灵毓秀”,良好的环境培育出优秀的人物,初时我以为环境指的是名山秀水,今天才发现,优秀人才也要靠去发现、会欣赏、敢使用才能让他绽放光芒,否则也可能会明珠蒙尘最终被湮没。自然周围的翠竹环绕给八连增色不少,可我觉得,构成八连钟灵的,应该是八连优良传统良好传承和指导员唐中全一众干部汇聚的高尚品格,他们以自己的无私为每个战士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助力,使得薪火相传连绵不断经久不衰,这,才是真正的钟灵毓秀。我感到了一种自豪,为八连,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宁封林参加了成都市某刊物举办的写作讲座,周末如约前往,结束后领到了几本有关写作的读物返程。人民路30路公交车上,一位秀发垂肩面容姣好学生模样的姑娘上车后挤到了宁封林身边,看到了宁封林的军装,姑娘感到了安全,气定神闲后姑娘对宁封林手上的书产生了兴趣,主动的搭起了话,“请问你是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宁封林眼前一亮,“文学爱好者”,“你的工作地址在哪?”,姑娘有了进一步联系的心思,可宁封林的回答让人无语,“你问这干嘛?”,宁封林的本意是让姑娘回答我也是文学爱好者能否留下联系方式之类,然后谈话继续到渐入佳境,再然后顺势而为。可宁封林的严肃让女生产生了误解,这可是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的解放军同志,是否刚才的问题涉及到了军事机密?想到此处姑娘失去了勇气不再说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到连队宁封林和我说起此事,我也感到了对话存在的失误,千载难逢喜结良缘的大好机会就这样白白的错失了,我为宁封林惋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退伍后再见到徐辉是在2017年八连的首次聚会,性格没变,仍然开朗爱笑,脸型变胖了。我一见就忍俊不禁,太像了,稍加化妆绝对成为特型演员,活脱就是“胡汉三”“高,实在是高”的“汤司令”。再往后听到了他到靶场、到江西到浙江旧地重游、探望老战友和老连长袁学金的消息。看着徐辉的出行轨迹,脑海中出现的竟是一首古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人物不同,意境仿佛,都是怀念,只是徐辉绝非风月,而是战友情深,徐辉用行动诠释了战友二字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章初稿完成,我征求了徐辉意见,说起阵地上的那些事,徐辉笑着回答“往事不堪回首!往事不堪回首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光阴催人老,人有情,时间无情,几十年如白驹过隙,人生很快踏入了归程。往事,不管愿不愿意回首,它始终就在心里,沉甸甸,也不管愿不愿意,它终将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无踪无迹。我愿为充满着热血青春、沸腾岁月故事的八连回首,更愿为战友鼓劲欢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附:“往事不堪回首”之我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不堪回首”一词,出自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中的往事,说的是国破家亡亦即春花秋月带来的亡国恨。对李煜来说,余事皆不足称道,唯有国破家亡已成为他此生的梦魇,占据了脑海的全部。可以想象,昔日一国之君,享受的是琼楼玉宇、酒池肉林、莺歌燕舞,何等风光何等快活,不想一日成了臣虏,吃糠咽菜,与宫娥垂泪相对,何等屈辱何等凄凉何等悲伤,哀莫大于心死,悲痛之下李煜发出了“故国不堪回首”的感叹。演绎到今天“故国不堪回首”变成了“往事不堪回首”,两字之差,单指变成了泛指,是何往事全在心中所念,想来抑郁至死的李煜也料想不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是否不堪回首,哪些不堪回首,如何不堪回首,没有谁来界定,你可看成真的是不堪回首,也可看作是一种谦逊的表达。这正是中国文字的强大之处,一词可以多用,有点随心所欲却又可自圆其说,与“方便”的多义用途广泛有相似之处。曾见过别出心裁的活学活用法,酒会上大家向成功人士频频敬酒,阿谀之词连绵不绝,齐赞丰功伟绩,成功人士一脸谦逊,连声说“往事不堪回首!往事不堪回首啊!”,声音朗朗,一副踌躇满志带着微笑的表情,哪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沉重低微?不是往事不堪回首,而是太值得回首,只是没有时间回首,谁见过在职人士尤其是成功人士经常回首往事和写回忆录?有的话叫不可思议,没有才是正常。反倒是无数升斗小民的这些普通作为,乐于回首甘做大众文化的补充,许多珍贵往事才得以重现,许多趣闻给读者带来了欢愉,也给茶余饭后提供了活色生香的精神食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不堪回首,应该是表明一种心情,并非真的不堪回首。因为,生活本就多姿多彩,给你带来欢乐的,除了岁月静好,还有难忘的人和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4年元旦)</span></p> <p class="ql-block">徐辉</p> <p class="ql-block">宁封林(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