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连山</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4日上午8时零8分,我乘坐从沈阳开往万州北的G3498次高铁,经过5小时44分的行驶,于下午13时52分到达了石家庄站。</p><p class="ql-block"> 来石家庄是一个月前就定好的,这是三年疫情后的战友第一次相聚。12月26日,也是毛主席130周年的诞辰。在左政上校和石家庄战友徐林上校的精心组织、周到安排下,我们从全国各地来的战友和家属一行27人(包括北部战区王永民少将和沈阳军区郭贤华大校等首长),先后参观了赵县的赵州桥、平山县的西柏坡、山西昔阳县的大寨、雄安新区和正定古城等地。这次红色之旅大家都受到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这里松柏苍翠,风光秀丽。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壮丽辉煌的赞歌,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西柏坡,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随着导游,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石刻园。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当年的实物,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西柏坡那段不寻常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春,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东渡黄河,辗转进驻西柏坡。平山县西柏坡有着天然优越的战略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党中央选择西柏坡,西柏坡自此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p><p class="ql-block">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散布的都是土黄色的小平房,这是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土屋。毛泽东等先辈们的故居,大多为四合院式,均为土坯垒筑,其墙面用白灰粉刷,洁净而雅致。共产党的领导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屋内有简陋的生活用品,用着拼凑的几把桌椅、缴获来的沙发,有的甚至睡在板凳搭起的木板床上。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西柏坡精神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听解说员讲,朱德旧居是中央工委专门请陕北的工匠为毛主席移居西柏坡建造的,三个拱形窗户,屋内宽敞,采光也好。毛主席来了之后,觉得朱总司令年龄大,就让朱总司令去住,朱总司令坚持不肯,最后在毛主席的一再坚持下,朱总司令才搬过来。主席为朱总司令让房,成为领袖互相关心感人的佳话。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时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这些用品虽然已经陈旧,但不管过去多少年,它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筹备的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土地法大纲》彻底摧毁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在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封70多年前哈尔滨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两页信纸保存得十分完好,信中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的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质朴话语道出了翻身农民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限感激之情。千百年来农民终于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得民心者的天下,广大人民迸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p><p class="ql-block"> 在西柏坡,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从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75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个小山村,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波澜壮阔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毛主席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军委作战室旧址,不足70平方米的并不起眼的土坯房,一部电话,2张地图,3套桌椅,4间平房。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指挥著名的三大战役。晚上经常灯火通明,作战室的墙上挂的军用图,用红蓝毛线标注战场情况,来表示敌我作战区域。参谋人员绘图制表的红蓝铅笔等,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西柏坡纪念馆里有一个长达10米的长廊,墙壁上镌刻了从这里发出的一封封电报。三大战役期间,毛主席共起草发出408封电文,在战略决战的那些日日夜夜,领袖们工作非常紧张繁忙,常常通宵达旦,一件件重要文电,都从这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小山村农舍里发出。电波飞向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着前线的千军万马。毛主席手写的电文字迹刚劲有力,印刻在长廊上,也印刻在那遥远恢弘的战场。当年在这么简朴的条件下、反映着毛主席等老一代领导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纪念馆的大决战展室,引人注意的一辆木制小推车静静地停放在展室中间。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支援前线,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淮海战役中我军共动用民工160万人,担架12.5万副,运送粮食4亿多斤。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人民群众支前的大小车达到了141万辆。民心向背,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使国民党军完全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陈毅曽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在全会的最后一天,毛泽东提议:为各级领导及党员干部,同时也是为自己定下了,不做寿,不送礼,不敬酒,少拍掌等6条规定。在中国革命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始终激励全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告别了西柏坡,走向了北平。但西柏坡的贡献已经深深刻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在临行前,毛泽东望着连绵巍峨的太行山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小村庄山水环绕,美丽而宁静。但流经的滹沱河在历史上这一流域在内的河北、华北很多地方经常山洪暴发,水患不断。建国后为彻底根除水患,毛主席在全国各地,也包括河北在内开始兴修水利工程。于是决定在平山开始修建岗南水库,如果是在西岗南村修建水库,蓄水多,水库库容量大,这样就淹没了西柏坡旧址。那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于是又想了第二方案,这一方案蓄水量小,西柏坡旧址不会被水淹没,怎么办?市委和省委都决定不了,最后两套方案只好报请中央。1957年7月,毛主席看到这份报告,究竟选择哪套方案,毛主席当时说:“老百姓为了大局乐于牺牲他们自己的利益,我毛泽东有什么权力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啊?根治水患造福后代其乐无穷啊。毛主席宁愿淹没自己工作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西柏坡,也要根治水患,造福后代苍生,在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在办公桌上批下这样一行字,就批在这份请示报告上,这行字是:在平山西岗南村筑坝建水库。1958年3月岗南水库正式破土动工。</p><p class="ql-block"> 修建岗南水库时,由于西柏坡中央旧址在水库的蓄水区内,水库蓄水后西柏坡旧址就将被淹没了。当地百姓为了保护革命圣地,在修建水库迁村前,乡亲们顾不上自己的房屋,将中共中央旧址房屋的房梁、门槛等一根不少地拆下运到山上,原样重建了如今的“中央旧址”。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柏坡旧址是复原之后在山坡上建的。如今,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淹没在烟波浩渺的湖水之中。</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五位领导人的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许多参观游客进行拍照,留下在西柏坡的纪念。从广场往前走,我们来到岗南水库,湖水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秋风吹拂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我心里想,毛主席为了根治河北、华北水患,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与人民心连心,宁愿淹没西柏坡旧址,这种精神也是西柏坡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延续和升华,不管是水中的西柏坡,还是复制的西柏坡在我心中都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进驻西柏坡10个月,在风云激荡间,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近代中国历经百年漫漫长夜,终于在这里冲破了黑暗,古老的中华民族翻开了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虽然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仅仅10个月时间,却在中国革命史上写就了辉煌的篇章,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因此,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西柏坡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柏坡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象征,它鼓舞中国人民继续前进,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来到西柏坡,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灵魂上的洗礼,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教育。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与干部群众代表座谈时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两个务必”,经受执政的考验,经受改革开放的考验,经受各种诱惑,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参观西柏坡感受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永远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他们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才有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p><p class="ql-block"> 当离开西柏坡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作为一名当兵26年的老兵和老党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年轻时履行一名军人的神圣使命,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的边防。如今用手中的笔记录美好的生活,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在西柏坡的峥嵘岁月,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到处记载着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将永远成为人们缅怀这段革命历史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舞之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慧芹</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一场舞蹈大赛颁奖盛会而变得不同寻常。</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9日,中国首届向前方舞蹈视频大赛在望花区南海绿洲大酒店隆重举行。抚顺市作家协会17组作为特邀嘉宾,也荣幸参加,并担任了此次盛会的采访任务。我们很早就到了现场,环视四周,场地富丽堂皇,十六个省市的演职人员都在紧张地准备着。九点,演出在抚顺代表团的有力的鼓点中正式开始。只见演员们各个英姿焕发,在主打鼓手的带领下,鼓声高亢有力,鼓点密如急雨,楼上楼下的观众也被这鼓声带入其中,个个兴奋不已。随后,各个省市的舞蹈团队分别献上了自己的拿手节目,有集体舞,有双人舞,有民族舞,有现代舞……舞姿或热烈奔放,亦或柔美抒情。尤其是我们抚顺的几个节目特别精彩:抚顺市荷韵旗袍研究所的《旗袍秀》高贵典雅;朝鲜族的歌舞表演《红太阳照边疆》积极向上;老干部大学的芭蕾舞表演《绿水青山》践行习近平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随着表演的进行,优美的旋律,有力的舞步,已经让楼上楼下的观众全部沉醉其中,现场已是欢乐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在演出的休息时间,我随17组的几位老师采访了这次颁奖盛典的总导演张广抚老师,洪亮的声音、有力的话语、明亮的眼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老师是已近70岁的老者,但多年奔走在家乡抚顺的文艺志愿者的道路上,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郭明义爱心团队的践行者之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p><p class="ql-block"> 置身在这欢乐的海洋,我突然想起央视的星光大道,是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能够上星光大道的百姓演员毕竟是少数,辽宁向前方舞蹈传媒有限公司不正好给全国爱好舞蹈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吗?看着,想着,我也不自觉的随着音乐动着,融入舞之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芒市看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戴启章 </p><p class="ql-block"> 飞机徐徐降落在云南德宏傣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国际机场。 走出航站楼,搭乘出租车直奔市区酒店。一路上我以新奇的目光凝神地望着窗外,欣赏着我初识的这座城市。车经过机场路口,一片金色佛塔群熠熠生辉,塔尖直刺苍穹,气势恢宏。路旁有古老而典雅的傣族风格建筑。街树椰林耸立,到处是白象,佛塔。落日的余辉洒在佛塔和傣族风格的建筑上,丝丝缕缕的民族风情,有点异域风情味道,充满了浪漫与温柔,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的艺术宫殿,传奇而迷离。</p><p class="ql-block"> 与司机攀谈,了解芒市,方知芒市是一个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绿色城市,傣族语为勐焕。相传释迦摩尼至此地,正逢晨曦初现,便取名勐焕,意思为黎明的城市。芒市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为主,清欢安逸,信奉佛教。佛塔居多,既有精美的景观小塔,又有别致的简约之塔,既有历史悠久古韵十足的古老之塔,又有新近建造的充满现代气息的新颖之塔,不管你喜欢那种塔,这里总能找到你喜欢的一款。芒市,一座看塔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次日,前往芒市城东南郊孔雀湖畔,海拔1079.6米的雷牙让山颠,传说释迦摩尼转世金鸡时曾生活此地,后建金塔和银塔,是傣族人民的圣地,芒市的标志性建筑,最靓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走近大金塔,一打眼大金塔就震惊了。雄伟壮观的金色的塔身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金光四射,光彩夺目,美的醉人。金塔造型八角四门空心佛塔,具有东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塔高有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第一层大殿面积2千平方米。可容2千多人。中心方柱东西南北有四座汉白玉雕刻佛像。第二、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拄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为重达2.3吨的大金顶。金塔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金佛塔,亚州第一空心塔。步入塔内,金碧辉煌,佛教信仰者面对佛像虔诚膜拜。塔的四周绿树鲜花繁茂、有关佛教的塑像,讲述着佛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走出金塔,再走上五六分钟,就到金塔对面山上的一座银塔。银塔,塔身通体雪白,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素雅圣洁。掩映在绿树枝叶的银塔,与蓝天白云相伴,变幻成了一幅艳丽的风景画卷。银塔,是世界最大的小乘佛教万佛塔,塔高66米,其内供奉万尊佛像,并安放有舍利子。塔前一片绿地,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游人喜爱的花园。这里可以俯瞰芒市美丽的芒市全景。</p><p class="ql-block"> 芒市标志性建筑—金塔与银塔,遥相呼应。一金一银,金塔像太阳,金色闪闪,雍容华丽;银塔像月亮,银色熠熠,典雅素静。金银双塔,曰月交辉,给世界带来光明。傣族信仰的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十分奇观的塔,为铁城佛塔,又称树包塔,坐落在城内友谊路。树包塔始建于清康康熙年间,塔为八面形,实心砖塔。由主塔和四座小塔组成。塔基座建再莲花须弥座上,高八米,塔体被树根包裹覆盖。小塔高四米于四个角上。早在很多很多年前一颗偶然落在塔中的榕树种子,不停地生长,历经几度风雨,10多米高的大榕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将佛塔包裹起来。树抱着塔,塔拥着树,相映成趣。此塔将人类信仰和自然力量交融,驰名滇西和东南亚。</p><p class="ql-block"> 芒市看塔,享受暖阳的温暖,柔软安静,惬意中度过美好的时光。一塔一世界,一心一菩提。伫立塔前,凝视妙曼的佛塔,心灵沉淀,遐思无限。庄严而神圣的佛塔灵光,充满了圣洁、灵净和平和之气,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傣族佛教文化,宗教信仰氛围让人充满敬畏之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