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记我的百岁妈妈

成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妈妈是中国第一代抗生素药物学家,也是中国医药生物检定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今年是妈妈开始从事抗生素研究8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刘贞静生于战乱年代,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她的学业是在飞机的轰炸声和战火的洗礼中历尽坎坷艰难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31日(农历甲子年4月28日),妈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一个家境优渥的医药世家。营口是中国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国近代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也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被誉为“东方贸易汇”和“关外上海”。姥爷刘云飞早年留学日本攻读药学专业,回国后创办了当地最大的药房——营口大药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在八个同胞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妈妈出生时,姥爷已32岁,姥姥26岁,在那时很少有这么大年龄才生第一个孩子的,因而对妈妈格外宠爱。当时药房和居家不在一处,姥爷晚间经常把妈妈带到药房,姥爷工作到很晚时,妈妈困倦就睡在账桌下面扔废纸的木箱中,下班时抱回家。妈妈秀外慧中,天资聪颖,又得风气之先,教以学贯中西,从小在家学渊源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妈妈直到95岁高龄时,仍能将《木兰辞》《陋室铭》等古诗文倒背如流),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正规教育。妈妈就读于东北最早的基督教会学校——懿德小学,毕业后升入同一个基督教会的培真中学读书,在校住宿,星期六放学后回家住一夜,星期天晚上回校。因为妈妈回家,姥爷规定星期天全家改善生活。妈妈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一、二名,并且在运动场上经常夺魁,德智体全面发展。妈妈后来升入大连的金州女子高等公学校(高中),一年后又考入长春留日学生预备校,毕业后负笈东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日本东邦大学药学系,以承父业。东邦大学战前为女校,曾在2012年创下高收视率记录的日本NHK电视剧《小梅医生》就是以同年代的东邦大学为场景,人气女星堀北真希饰演的主人公小梅医生的原型是妈妈的师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盘尼西林”(青霉素)的问世,以其惊人的临床疗效开创了抗感染药物的新纪元,是人类化疗的标志性里程碑,由此也开启了妈妈对抗生素的学习和研究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日本留学期间,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妈妈由于积极从事反满抗日活动,多次为地下组织传递情报,被东京特高课警察逮捕和搜查,但是在妈妈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勇敢的心,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镇静自若,守口如瓶,特高课一无所获,审讯无果后不得不将妈妈释放,但她从此受到严密监视。在四十二年后的1987年,同班的日本同学田岛惠美子专程从日本来北京看望妈妈时,忆及此事,仍钦佩不已。她揭秘说,当年凡是和妈妈接近的同学、老师都被特高警察一一讯问过,她们都害怕极了,从此把妈妈视为反日危险分子,唯恐避之不及。1945年春,东京被美军B-29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伤无数,学校也被夷为平地,妈妈偕同在日本学医的二妹九死一生搭乘货轮经朝鲜辗转回到祖国。妈妈转入沈阳药学院(沈阳解放后,该校曾被并入中国医科大学)继续学业,并在那里迎来了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妈妈加入了东北野战军,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总后勤部卫生部。1949年,妈妈在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年2月,妈妈和同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并在内科任教的爸爸结婚,被参加婚礼的医大同事们称贺为“医药结合的典范”,爸妈新婚后不久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妈妈被选调到新组建的辽宁省卫生厅药品检验所,担任抗菌素组组长、生物检定室负责人(同时兼管药理组、细菌组、实验动物房),负责抗菌素质量监督的全面检定工作,包括从筹建科室、建立检定方法到制定检定标准规格、扩大检定品种及项目、签发检定报告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妈妈经常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检验并选定为救治志愿军伤病员和反细菌战所急需的各种药品,如抗疟药、杀鼠剂、杀菌剂、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噻唑等,为抗美援朝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妈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所负责的几个科室也多次被评为“红旗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妈妈在留美博士、“中国抗生素之父”张为申教授力邀之下,从辽宁沈阳调入在北京刚刚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任命为生物检定组组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张为申所长的得力助手参与该所的创建工作。她和同事们筚路蓝缕,并肩奋战,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从我国土样中大量筛选,陆续获得了曲古霉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紫霉素、多粘霉素E与去甲万古霉素等抗生素的产生菌,再经后续研发,均投入工业生产并应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国人的生命。其中去甲万古霉素为我国首创品种,至今仍是我国临床广泛用于耐药G+细菌感染的最重要的抗生素之一。妈妈为张为申所长和有关科室翻译了大量日本最新抗生素药物研究成果的科技信息资料,为国产抗生素的成功研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技术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妈妈协助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首次从日本引进电子显微镜;1972年,妈妈协助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从日本引进纤维内窥镜,并兼任日本著名消化内镜专家藤田教授来华培训的翻译,妈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日本专家和北京协和医院的一致好评,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陈敏章教授给妈妈单位写了表扬信,对妈妈帮助将内镜技术从日本引进中国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感谢。随后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诊断性胃镜、结肠镜和 ERCP 技术,从此揭开了消化内镜在中国临床应用的新篇章。当年从全国各大医院前来协和医院参观学习者就达到 100余人。2007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被正式命名为“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追溯其肇始亦有妈妈的一份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60年代起,妈妈曾先后参与对青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灰黄霉素、碳青霉烯与青霉烯等进行结构研究,新合成出9个系列新青霉素。后来又陆续参与研发了氟哌酸(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妈妈经常带领检定组去产、销、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等单位,抽样检查抗生素药品,督促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了人民使用抗生素药品的安全和有效。1973年,妈妈携助手进驻北京协和医院为肾移植患者做服用庆大霉素的临床验证,从而为肾移植术后抗感染治疗提供了用药依据。以上抗生素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医药领域的多项空白,为当时我国急待解决的传染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医药卫生与人民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系列的研制过程中,为取得新研发抗生素在人体血尿中吸收排泄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妈妈作为生物检定的第一负责人,以身试药,亲自带头试服创新霉素等抗生素,在她的带领下,全所共有11名研究人员试服,进行血尿浓度的测定。妈妈制定了国产抗生素的效价检定方法,为制定国内标准规格提供了可靠依据,为中国医药生物检定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品德高尚,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一门心思埋头于抗生素专业领域的研究,她治学严谨,扶掖后学,甘当人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自己的多篇高水平论文被别人所用,她也宽容以待,泰然处之。妈妈人如其名,贞松玉洁,静水深流。妈妈的人品和学识深受大家的敬重,也许她的名字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在中国抗生素界,尤其是在老一辈的抗生素人当中妈妈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国产抗生素药品几乎都是经过她检定合格后才获批上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妈妈办理了离休手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除了要完成紧张的工作,还承担着养儿育女、操持家务的重担。我小时候一个人在家无人照看时,妈妈经常带着我去位于天坛的研究所上班(我就是在天坛医院出生的),对实验室里的那些小白鼠和大院围栏里几十条向我狂吠的试验用大黄狗,我从刚开始的恐惧到逐渐熟悉,最后它们成了我童年时的玩伴。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姐弟三人在经历了“文革”动乱后,在高考录取率仅为4%的年代全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并都获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事业有成。妈妈不仅将三个子女养大成人、教育成才,在离休之后,对孙男娣女也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外孙女和孙子都是妈妈帮助带大。三个孙辈也都传承了优良的家风家教,三人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孙子,外孙女在单位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孙女在美国留学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有四个弟弟、三个妹妹,她作为大姐,以身作则,品学兼优,起到了表率作用,继她之后,七个弟弟妹妹无一例外也全部考上了著名高等学府,而且均成为所在行业知名的专家学者,这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实属罕见,“刘门八杰,人中龙凤”在当地被传为美谈(1947年,姥爷还曾打算让包括妈妈在内的两个子女同时去美国留学,但因内战爆发未克成行)。兄弟姐妹中有多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妈妈对弟弟妹妹手足情深,关爱有加,在改革开放前的物质匮乏年代,妈妈尽其所能提供帮助,对李家的亲戚也是尽心尽力照顾,得到刘李两氏家族的一致敬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在国庆70周年之际,妈妈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时年95岁高龄的妈妈出席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隆重举行的颁发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妈妈即将迈过100岁的人生门槛。回顾妈妈走过的百年人生路,她经历了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战火硝烟,她亲身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微生物药物从无到有、从仿制到创新的历史进程,经验与教训,喜悦与苦恼,成功与挫折,发展与彷徨,尽数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妈妈和她的同事们作为中国“第一代抗生素人”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将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祝亲爱的妈妈福寿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岁风云百岁身,</p><p class="ql-block">立德立功立言人。</p><p class="ql-block">抗战抗美抗生素,</p><p class="ql-block">贞松玉洁静水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稿于2023年元旦</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4年元旦</p> <p class="ql-block">姥爷刘云飞在民国时期秘制的双星牌家庭良药“清头散”说明书。该药因其疗效好、价格低,极为畅销。</p> <p class="ql-block">1935年冬,妈妈(后排中)和弟弟妹妹。</p> <p class="ql-block">1941年全家福:妈妈(后排左一)和妈妈的父母、七个弟弟妹妹。</p> <p class="ql-block">1941年,妈妈(左一)和中学的老师、同学。</p> <p class="ql-block">1942年,妈妈在金州高女时期。</p> <p class="ql-block">1942年,妈妈在金州高女时期。</p> <p class="ql-block">1943年,留学生预备校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4年,妈妈在日本东京的东邦大学留学期间,身穿该校校服。</p> <p class="ql-block">1945年初,妈妈在东京大轰炸期间,头戴的是“防空头巾”。</p> <p class="ql-block">同款“防空头巾”雕塑</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49年,头戴军帽的妈妈(上图中间者)和同事在采集土壤样品,用以提炼抗生素菌种。时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总后勤部卫生部。</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左)和同事在采集湖泥样品,用于分离霉素产生菌。</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在做土壤样品细菌分析。</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和同事在化验室。</p> <p class="ql-block">1949年,妈妈和同事在化验室。</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爸爸妈妈喜结连理。</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爸爸妈妈</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爸爸妈妈</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和我</p> <p class="ql-block">1987年6月,妈妈(左)和日本同学惠美子在北京站告别。</p> <p class="ql-block">1991年,爸爸妈妈在日本东京参加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前身)80周年校庆 (后排右二白衣者是妈妈,右三是爸爸),当年妈妈也是班上唯一的女生。</p> <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27日,妈妈在家中接受《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一书作者周一川教授的专访。</p>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23日,94岁的妈妈作为最资深的建所元老、我国第一代抗生素药物研制者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大会。</p> <p class="ql-block">久违的老同事得以重逢,很多妈妈当年的学生、助手如今都已成为白发苍苍的知名老教授,他们纷纷围拢上来问候,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很多人难抑激动的泪水,场面极其感人。</p> <p class="ql-block">大家的真情流露体现出妈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德高望重四个字用在妈妈身上是恰如其分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妈妈进入会场时,引发了轰动,前来问候的老同志实在太多,场面过于热烈,使妈妈久久无法入座,最后工作人员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出面一再劝止。</p> <p class="ql-block">妈妈落座后,前来问候的老同事仍然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第一任所长、“中国抗生素之父”张为申的雕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荣与梦想》</b>——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50周年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印记》</b>——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史上,妈妈作为第一代抗生素研发开拓者之一名列其中,在黄金岁月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妈妈收到由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监制、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4日,妈妈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许鸿章教授(右一)、王以光教授(右二)前来致贺。</p> <p class="ql-block">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邵荣光教授为妈妈佩戴共和国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王以光教授合影。妈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王以光教授喜提国家一类新药可利霉素发明奖金10万元。</p> <p class="ql-block">“药界三老”合影。左起: 妈妈(95岁)、许鸿章教授(84岁)、王以光教授(83岁),三人是长期并肩战斗的老同事(均为2019年时的年龄,三老合计年龄262岁),他们都是药神!</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节,我陪同妈妈看望“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共迎共和国70周年华诞。</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节,95岁的妈妈背诵《陋室铭》。</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妈妈背诵《木兰辞》。</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妈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妈妈唱《跟着共产党走》。</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妈妈唱《我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母亲,也是一种骄傲。诚哉斯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