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初秋、感悟黄山

丰随道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早在明末,一位名叫徐霞客的不凡之辈,在科技尚不发达,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交通闭塞,出门远行十分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排除了千难万险,以惊人的毅力,徒步游遍祖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溯源长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历史宝典《徐霞客游记》,内容含盖自然科学,地理名录,文学精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学者公认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是一座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充满神奇的山脉。春夏秋冬多变化,一年四季景不同。为了深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徐老前辈先后两次攀登黄山。他第二次重登黄山后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当地有智者借题发挥,将原句编選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民间广为流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游览过东岳、西岳、中岳和黄山,黄山确实很美,很值得人们称赞,但是,这种以原文引伸串改的赞美,对"五岳"而言,似乎不太妥当,亦或有不尊与不公。另则,对千千万万的旅游者也会产生误导。这仅是个人观点,读者见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山五岳"都是地球母体孕育的东方娇子。它们互不逞雄,互不争宠,互不排异,互不嫉妒。它们各有雄姿,各有奇险,各有惊艳,各有绝妙,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五岳"至高无上,举世无双,起源于盘古开天,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三山"与仙道结缘,自古高深莫测。黄山排位"三山"之首。所以"五岳归来再看山,黄山归来更览岳,才能称之完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指不同,分别有以下三种说法:一、华夏远古时代,三山指神话传说中的三条龙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山脉;二、唐宋时期,三山指道教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传说是东海的海市蜃楼。"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三、近代所指的三山,是当代人们喜欢的三座旅游名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不论"三山"是那个版本,总之,"三山五岳"所指都是东亚大陆独一无二,不可多得,不能再造的物华天宝。它们顺应华夏乾坤,调整时空阴阳,控制气候变化,保护生态平衡,阻止自然逆天,稳定海洋顷覆,都有不可估量和取代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必须肯定,徐霞客对黄山的盛赞,唤醒了数百年来,世世代代华夏先民对"三山五岳"的渴望和憧憬。然而在慢长的历史岁月中,世界争霸,民族分争,军阀会战,弱肉强食,天灾人祸等等诸多因素,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数辈先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和便捷的交通,满足他们闲暇之余一览祖国大好河山的闲情逸致。在此状态下,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只能带着对"三山五岳"的思念和眷恋,遗憾且无奈的离开了这个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今的国人,应当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的历史新时代。感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增长,让全国各族人民跃升到世界先进民族之列。最让人感到幸慰的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交通,海陆空齐头并进,飞机、高铁、地铁,远洋舰船,游轮快艇,立体交通全方位加速,让天涯海角不再遥远。人们出行,可选择上天入地,穿山过海,腾云驾雾,随心所欲,任意换乘不再是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八年,国家核心领导人邓小平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投石问路。与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举行了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他触摸到当初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脉博。目睹了旅游业给东南亚带来的勃勃生机,联想到祖国大陆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对富民强国,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巨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明末一六一八年徐霞客二次登上黄山,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后,时隔三百陆拾一年,又一位年逾古稀的时代风云人物,将敏锐的目光距焦黄山,几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讲话,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锦绣山川。让当地执政者茅塞顿开。从此开启了旅游观光,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他就是时任国家核心领导人邓小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九年,七十五岁高龄的邓小平手持拐丈,徒步登上黄山最高峰。七月十五日,在黄山观瀑楼会客厅,招开了安徽省委、徽州地委、黄山市委主要领导坐谈会,先听取汇报,后发表演讲,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要搞好交通、住宿、设备等基础性工作。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广开门路,增加收入。要培训服务人员,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可以搞按劳分配,多劳者多得,让勤劳的人先富起来"。从那时开始,黄山成为全国旅游产业的试验田,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后来中国旅游与世界接轨并道。现今中国旅游超越世界成为领跑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的由来,当今最具权威的解释,是地壳运动形成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亿多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也叫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挤压,造成了猛烈的海底火山喷发,使大量岩浆涌出地面,堆积成黄山的初坯。后经过第四季冰川的洗涮,形成现在的样子。山体巍峨,群峰林立,悬崖陡峭,绝壁生威,奇松遍布,怪石惊目。如精雕细凿,鬼斧神工的花岗岩地貌。对这种解说,本人从感知上并不完全认同,因为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多年,而一亿年前发生的事,谁能说得清楚。如果说这种推理是付合逻辑的,那一亿年后至今,怎么再没看到地壳运动,再喷出几个与黄山大致相同的初坯。所以当今的相关解释,充其量只能算是解答疑惑罢了。然而黄山的真正由来是深不可测的,要搞清黄山先去研究地球。它应该是宇宙起源时,地球生成过程中,其母体随身携带的固有产物。并非后天再生。但凡与宇宙相关联的事物都属于天机,而天机是不易泄露的。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无限的,人类研究和探索它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人类在享受它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有敬畏之心,有保护之责。而不必追究它的来龙去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境内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其中莲花、光明、天都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黄山境内有大量文化遗存,如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等。另有现存摩崖石刻300余处,孕育了中国山水画黄山画派。黄山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4.7%,植被覆盖率达93.6%。已知脊椎动物达300余种,鸟类170余种。黄山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观2处。黄山风景区分为玉屏景区、白云景区、北海景区、松谷景区、云谷景区。黄山有五绝三瀑。五绝是指黄山的五种独特景观;分别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黄山三大名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地处皖南、浙北、赣东南三省之交,行正隶属安徽省黄山市。是东亚大陆板图上一处"风水宝地"。所谓风水,风是天象,水是地宝。山奇秀、水皓渺、风轻柔、雾缭绕。这样的风水宝地非黄山莫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的独特之处,最中之最是水域辽阔,水量充沛富足。北有长江、弋江、淮河、秋浦河;南有新安江、富春江、钱糖江;西有昌江、乐安江;根植千岛湖,西临鄱阳湖。黄山自生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1池、3湖、3飞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安徽省气象检测站,设立在大黄山光明顶,经过40年的气象观测,黄山一年平均265天有雾、183天降雨、118天大风、49天飘雪、52天生云海、40天出现佛光。黄山是全国有名的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降雨量为1776毫米,而山上景区降雨量为2395毫米。较强降雨集中在5、6、7月。充足的水资源,奇特的山形地貌,温润的气候条件,使黄山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地点,产生出各种绝妙而不同的自然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五绝之一"奇松",有人会问,奇松到底奇在哪里?提问的人很多,回答的人不少。旁听了几个导游的回答,一个人一种解答,有人夸夸其谈,答非所问,避繁就简。有人口若悬河,开口千言,离题万里。本人认为奇在以下五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奇在生长的环境和位置。所有的植物,林木花草,五谷粮棉,都生长在土壤中。唯有黄山松生长在黄山的花岗岩石上。在植物领域,它们是一个独立的黄山松家族,以迎客松为"首领",家族中有几十棵有名望,有传奇身份,有固定岗位,被广大游客所熟悉的主要成员,它们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盼客松、连理松、蒲团松、黑虎松、竖琴松、探海松、龙爪松、接引松、麒麟松、倒挂松、团结松……等,另有子孙后代千千万,分布在群峰之巅,崖畔山腰。它们的形体枝干与"首领"的基因完全相同,大多都在悬崖峭壁的石缝中扎根,侧身向朝阳生长。长成一种黄山松自己独有的形体结构,和独特的风姿流派。如同做过特殊修剪整形,个个都像侧身"将军"。彬彬有礼,热情大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奇在有顽强的意志,有倔犟的性格,不畏艰险,不惧风寒,不甘平庸。不在黄山的平地和谷底生存,偏要在800米以上的巨石裂隙,独立峰巅,倒悬绝壁,尖削似剑的岩石上盘根错节,干曲枝虬。展示它的神威和风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奇在有强大的抗体。根、身、枝体全部裸露在外,没有土壤提供的氮、磷、钾、碳、氨、钙等植物所需的基本养料,仅靠雨水和云雾中的微量水分子维持生命。它们寿龄大多已过千岁,既不皮粗枝皱,也不老态龙钟。而依然青春焕发,枝繁叶茂,疑似长生不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奇在这些名松都有通灵的感知,都有传奇的故事,如"连理松",传说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曾发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百年后将会同游黄山,果然死后她们俩个都来到黄山,由于留恋黄山的美景,并没有离开,就化为了这棵连理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奇在它们不恋沃土恋崖石,以山石为母,不离不弃。本是松的体态,却有人的灵犀。如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盼客松……。古往今来,天长地久。它们始终如一,执着坚守"迎来送往",从未懈怠。成为黄山独有的天然植物"礼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五绝之二,"怪石"又怪在哪里?先看这两个字,奇和怪是一个词组,它们如同骨肉有亲合力和凝聚力。无奇、怪不成熟。无怪、奇不完美。黄山因奇松怪石而名杨四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的突出特点是,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同山共居。装点了江山,美化了风景,愉悦了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怪石"怪在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怪石怪在从不同位置看,在不同气候环境如风、云、雨、雪中观看,情趣截然不同。例如从慈光阁看朱砂峰,看到的是天都峰上"金鸡叫天门"。当登上龙蟠坡再抬头看,金鸡叫天门就变成了"五老上天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如,后山的云谷寺,上山时看到的是"喜鹊登梅",一回头就变成了"仙人指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许多风景,远看像动物,走近是怪石。还有更多奇松怪石相伴的风景,远看好似人劳作,走近松石迎宾客。这些都是怪石的怪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黄山有名称,有纪录的怪石景点达120余处,分布在峰壑巅坡,兀立峰顶,或石与石携手搭肩,席地而坐。或石与松相依相随,结伴而行。构成一幅又一幅天然山石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群峰如林,还有许多险峰等待开发,定有不少怪石隐身绝秘之处,期待开发后与游客见面。所以,未来黄山怪石家族还会增加不少新成员。或许会广泛征集命名。等待你的参余。写到这里,想起苏东坡赞咏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不仅适合庐山的山,更适合黄山的石。若改两个字,把山名一换,这诗就如同苏东坡给黄山量身定制的一样完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五绝之三,"云海",是黄山风景区重要景观。其形成的规模,出现的频率,变化的速度和动态的模式,排位各大名山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很多人都喜欢观赏云海,也习惯用云遮雾罩,云雾缭绕来形容和赞美。但很少有人留意云和雾的区别,云与雾就物理本质而言,它们都是由大气中的无数微小水滴组成的,这些微小水滴随地面温度上升而变化,温度升高,雾气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聚集成棉状物称其为云。温度降低,呈朦胧状依附在地表称之为雾。雾中渗杂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固体小粿粒混合物称为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云,即非气态,也非液态,它是水蒸气漂浮在空中,含有少量水分子的可见聚合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雾,是液态的,它是悬浮在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混合体组成的大气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霾,是混合状重度污染物,与雾混在一起,比重较大,不易蒸发,滞留地面时间较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经常看到笼罩在地面或环绕在半山腰间的灰白团状物,大多是雾而不是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云,有轻云和重云之分;轻云膨松、轻盈、柔棉、比重轻、密度小、色灰白、附着于高山峡谷之巅。距地面高约1600米左右。轻云大多是景观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重云为积水云,色深灰、厚重、密度大、含水量高,距地面3000米以上。重云受高空冷暖空气影响而变化。当云层凝结的水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洒落为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云海的生成,需要山高谷低,崖壁陡峭,壑大沟深的山形地貌;需要林木繁茂,氧气充足的绿色植被;需要雨水多、湿度大、光照时间短的特殊气候环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山势陡峭,地形崎岖,秀峰叠峙,山崖突兀,幽谷纵横。气流在大山中穿行活跃。南山阳北坡阴,小气候差异明显。云海在峡谷中繁衍生息瞬息万变。有时候轰轰烈烈登场,拖拖拉拉卸幕;有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时起落无常,稍纵即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通常,冬季地面温度低、湿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往往在这个时节,最容易形成云海奇观。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地区环境,都具备了云海生成的必要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云海,气势恢弘,如人间仙境。当你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黄山云海,你可能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还以为自己在做梦。你可尝试用牙齿咬舌尖,若有疼痛感,再看看周围的人和物,之后你才敢确定这是真的,就是流传千古广为人知的黄山云海。无边无际的宽广,波澜壮阔的雄伟,皓瀚无疆的壮美,风情万种的景象,千变万化的神速,让人眼花缭乱。惊喜万千,如痴如醉,如梦如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总在想,单凭客观上所讲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条件,特殊的自然环境"就能让黄山云海如此神奇,如此玄妙,如此变化无穷。总让人疑惑不解,难以置信。我总感觉,除过客观因素外,似乎另有一种潜在而神奇的力量,隐身其后,操控和导演着云海。这种凡体俗身看不见的非物质力量,可能受之于天地。可能是"风神云神,雷神雨神"。或是其它那路能"呼风唤雨,能布云吐雾"的大神,才能让黄山云海象变戏法一样出神入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云海,大多在早晚日出或日落前后生成。一般是一场雨雪过后,天气放晴,随着气温回升,整个深山峡谷到处雾起而云生。站在任何一个山峰,放眼谷底,一堆堆、一团团、一层层浓雾如喷泉喷涌而起,又象核爆炸裂变产生的蘑菇云,由小变大,由浓更浓,一浪超越一浪,讯速拓展弥漫。不多时整个山谷旷野被填埋。形成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云海。在温度、风力和大气环流的操控下,云海开始施展它的才华。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时而乱云飞渡,如万马奔腾。云海在黄山的活动,有时持续时间很短,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凡持续时间较短的云海,落幕也特别快,那过程若石破天惊。犹如突如其来的大坝泄洪。滚滚洪流一泻千里,消失的无影无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云海持续时间较长,那将会有另类精彩上演。它继续在环流的操控下游荡,时而前扑后拥,时而翻江倒海,时而沉浮下落,时而垂直升腾。当攀升至三大主峰顶端,便会慢慢回落,在回落过程中,高低不等的群峰,象一座座大小不同的小岛浮出海面。云层在下沉时的失重,使其密度由浓变淡,这时每座峰上的奇松、怪石,仿佛从睡眠中苏醒,开始若隐若现的灵动起来。最显眼的是光明顶上那个超大球体的现代化建筑,黄山天文气象观测站,一塔两用的天钱和避雷针咤叱长空,内设装置,世界顶级。如同一个科技卫星矗立在黄山之巅。最先露出云海的是那"飞来石",不知它已落地黄山多少万年,但它至今立地不坚,心神不宁,倾其雄姿,仰望苍穹,欲离黄山,跃身天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光明顶西南茫茫大海上,观海的"石猴"双肘抱膝,专注云海,看那全神贯注的神态,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贡阳山麓上的"五老荡船",随着云海的波流由静变动,桨划船行,活灵活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仙桃石"也不甘寂寞,急不可耐浮出云海,沐浴阳光。传说它是"孙猴子"偷摘王母娘娘的仙桃时失手而掉落在黄山上的仙果。它的现身怎能不吸引游客的眼球。看到仙桃石,大家都能想起"红楼梦"影视剧上演的第一个镜头,石头记那个硕大的石头,就是取自于黄山的仙桃石。把实景搬上银幕,从银幕看到实景,让人浮想联翩。似石非石,此乃黄山一大宝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飞云弥漫舒展时,西海的一组"仙人踩高跷",如同上演一部放大的皮影,那移步踏云的奇姿,淋漓尽致,妙不可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还有那"童子拜观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天狗望月";"仙人采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神龟渡海"……等等,各种怪石奇观,随峰林的高低落差,先后浮出云海。这是云海历经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之后,浮化而生的另一番富有诗情画意的梦幻仙境。这样的云海胜景,不是每个游人每次都能看到的。若想如愿,一要选好季节,二要靠碰碰运气,三要耐心等待、或山上住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只有依靠云海的升腾沉浮,飘忽不定的烘托,石峰的实景和云海的虚景,绝妙的配合,才能演绎出鸡鸣、吠望、云飘、峰移、石动、船行、人逍遥,万物复苏。扑朔迷离的黄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黄山雨水情深。水为云之父,云为雨之母。水云雨雾,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滋润生灵万物。黄山因为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分布,便有了源源不断的云山雾海的堆积,继而形成周而复始的频繁降雨。年均降雨183天。但每次降雨量大小多少,时间长短都不一样。降雨量取决于云积量,可能是星星点点,淅淅沥沥的滴落,可能雷鸣电闪倾盆滂沱,可能细雨蒙蒙,可能霉雨绵绵。有时与环境有关,有时与季节有关。游黄山晴天是巧遇,下雨是常态。尤其在夏季,黄山的天气象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当下晴空万里,转瞬烟雾弥漫,倾刻乌云翻滚,不时大雨瓢泼。时而风和日丽,片刻一阵山风掠过,云雾急速穿梭,刹时不大不小的雨点,就象断了线的珍珠坠落山间。有时候更神奇,好象老天爷在逗你玩,你爬到那个山头,乌云跟到那个山头,暴雨下到那个山头。你在雨中回眸,你刚离开的山头,早己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这种天气在黄山经常遇到,有时一天出现几次。这正象刘禹锡的情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黄山,有一种弥足珍贵的美景叫"佛光"。也叫"宝光"。探索和研究者发现,黄山每年约有40天出现佛光。远超德国"布罗肯山"和四川的"峨眉山"。可称世界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佛光的生成有两种解释,一、佛经解释,佛光是菩萨头轮(眉宇)间放谢出来的光芒。二、自然科学说,佛光是一种叫"日晕"的自然现象。当阳光照在云雾表面,经过衍射和慢慢反射形成的。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上,云彩中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是阴沉天气时,强烈阳光照射云海表面后形成的一种衍射現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名姓赖的资深摄影师,十四年二十二次登上黄山,他曾多次看见并拍摄到"佛光"。他说阳光、人和云海三点成一线时,阳光在后,人在中间,面对云海,背对太阳,太阳光从人体背后照射,影子投射到云雾上,再透过云雾滴层的衍射和反射后,观测者的影子周围就会形成类似"佛祖"背后的彩虹光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按照自然科学和摄影师提供的各种条件,探索者分成几个小组,在同时、同地、同等自然环境和同样客观条件下,多次耐心持久等待、守候、观察,从拂晓守到夜晚,几次都没成功看到"佛光"。所以,现在不论用自然科学还是物理光学或其它任何理由解释"佛光"都显的苍白无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个人观点,"佛光"并非物理光学解释的那么简单,他是神秘而玄妙的,是圣洁而庄严的,是吉祥的向征,是纳福的开端。不是谁想看就能看见,谁想见就能见到,在黄山一年出现40次佛光,频率很高,游客浩浩荡荡,但看到的人总是很少。不论偶尔看到,还是巧遇,但凡看到佛光的人,都是有"佛性"、有"佛心"、有"佛缘"之人,是大福大贵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叶障目,唯利是图之人,吭蒙拐骗,贪赃枉法之人,为官不正,德不配位之人,永远看不到佛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风雨黄山行,是一次砺炼,一次净化,一次陶冶,一次与大自然的邂逅。穿行于深山幽谷,听风、听雨、听蝉鸣。攀登于曲径崖梯,看松、看石、观云海。"迎客松"前留倩影,拥抱"飞石"也风流。"云谷寺"庙拜观 音,"桃花汤"池解千愁。红尘烦恼多,修行能解脱。放下执念,抛弃欲望,其乐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友情提示;黄山之旅,步行要缓。足下要稳。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行走一段后,停下脚步,上下看看,左右看看,回头再看看。在黄山,同一棵松,同一块石,同一座峰。从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观看,其形状各不相同。若不精心或稍不留意,就会顾此失彼,或错失良机。且行且珍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再见黄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宇宙不老,黄山常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喜迎元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元复始,万象更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梁 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12月31日亥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