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亭村居住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责任重于泰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凤亭村的乡亲们都知道,如今的凤亭村全体张姓村民都是由“老三门”的后代组成的,即“长门”、“二门”和“三门”。“长门”的老户村民大致居住在村庄的中间偏东,“二门”的老户村民大致居住在村庄的中间偏西,“三门”的老户村民最多,大致居住在村庄的西头和东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有没有留意过,这种居住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特别是“三门”的村民为什么在村西村东都有居住呢?要想明了这一居住状况形成的原因,还要从凤亭村流传的一则传说说起,故事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凤亭张姓先祖在明朝永乐二年从南直隶宿迁县文水村来到凤亭落户时,住在现凤亭村西头“后小街”南边的一带地方。到第三代时,当时有弟兄四人,除老三“张三老”外出无后外,其余弟兄三人都相继成家。老二即“二门”居住在老家的东边一带,老大即“长门”居往在老二的东边一带,老四即“三门”还随着老人居住在老家“后小街”南边一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过了若干年,随着人口的繁衍,原先居住地周边的空闲地方已住上了很多人家,特别是“三门”人口繁衍得更快更多,“后小街”的老家一带已住不下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三门”的掌事人找到“长门”和“二门”的掌事人,提出要把“三门”的一部分人家迁出来,迁到“长门”的东边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位掌事人经过商议,认为各“门”都需要扩址,考虑到“三门”人口多,可以多给些。可当时正在干活,没有量地的工具,遂决定就地取材,拿镢头往东边扔,“二门”和“长门”可各扔一镢头,“三门”可扔三镢头,各门扔出来的距离远近就作为居住的边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待“二门”和“长门”的掌事人相继扔过后,“三门”的掌事人也拿起镢头使劲往东扔了两下。他拾起镢头待要扔第三下时突然心想:我扔三镢头只能暂时解决居住问题,不久就又住不下了。想到此他索性拿着镢头往东跑了起来,跑过一段距离后,才向东扔出了第三镢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门”和“二门”的掌事人见状,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待了解原委后,随相视大笑,表示理解。这样,在“长门”、“二门”掌事人的宽容、谦让和大力支持下,“三门”的人家可以往“长门”的东边迁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三门”中哪些人家迁移走呢?当时的情况是,“三门”中有四支后代的人家存续,经过充分考虑协商,决定把“三门”中的“少二门”和“少三门”的两支后代人家迁走,“少四门”和“少五门”的两支后代人家还继续居住在“后小街”老家一带(“少长门”因无后代不在考虑之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凤亭村张姓人口的安置变动,在凤亭村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几百年过去了,不管人口如何变动,凤亭村人口的居住格局还保持着这次变动的大致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重要的是,凤亭村的张氏先祖在家族分家方面早就给我们做出了表率,这则堪比“六尺巷”的故事,凤亭村“长门”和“二门”先祖们的胸怀实则比张英更加宽广。它虽然历经了几个世纪,尘封于凤亭历史的长河中,但宽容、大度、和谐的理念已深深地根植于辈辈凤亭人的心中,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b></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