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星空

云淡风轻hp

<p class="ql-block">进入序厅的艺术装置“繁星入梦”以两汉魏晋时期的式盘作为设计灵感。式盘通常由圆形的天盘与方形的地盘组成,象征“天圆地方”。此处取上层天盘的造型,中央为北斗七星,外圈包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宿等字样。圆盘之上悬挂绘有四象二十八宿的纱幔,并用投影依次演示紫微垣天区的星官。</p><p class="ql-block">这些星官与许多汉代天文图像一起出现在象征着敦煌石窟的墙壁之上。“敦煌星空”与中国古代天文一脉相承,并在此处开启一段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反弹琵琶的星空背景</p><p class="ql-block">这个乐舞的形象,你一定不陌生。他来自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和着丝竹,踏足而舞,灵动而曼妙。然而,敦煌千面,不止于艺术。此时,伎乐天与敦煌星图中的三台、八谷、文昌、四辅、天牢等星官相遇了。这也是人文与天文的一次对话。</p> <p class="ql-block">这组十二宫图案来源于宣化辽墓彩绘星图,翻板之下藏着中国古代对它们的称呼与它们在黄道上的坐标。</p><p class="ql-block">在藏经洞发现的两卷《廿四气诗》(P.2624、S.3880)及《咏九九诗》(P.4017)等节气物候诗,都展现了当时民众对时间的思考与智慧。选取了冬至、惊蛰、春分、清明等展期内的部分节气,以诗词配合壁画,演绎敦煌岁时节令的故事。&nbsp;</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洞藏繁星”有一处造景,参考了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的保存状况。该窟建于晚唐时期,初为总管河西地区佛教事务的高僧洪辩的纪念堂。后来,不知何时、何人将大量经卷与文书封存其中,直至1900年再次被发现。</p><p class="ql-block">从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及印本,又称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明清档案并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卷帙浩繁的敦煌遗书中,也找到了天文的踪迹,涉及星图、星表、历日与佛教天文书等类型,内容丰富,大部分甚至不见于传世文献。著名的“敦煌星图”便是从这里发现的。遗憾的是,由于特殊历史原因,目前这些文献大多流散海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