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收官之际,从余姚城西出发避开高速,走乡道,县道及国道,边走边玩,一路都是风景。</p><p class="ql-block">驱车十来公里,来到一个在运河边的村庄——斗门村。早上大雾,运河河面一片飘渺,似在梦境。斗门这名字似乎有故事,网上一查,果然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斗门有着千年的水利建没历史,是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约枢纽所在,原叫‘陡亹(mén),现名斗门,在余姚邑西二十五里,明嘉靖间修建,后废,清同治二年重建。’习写斗门堰,村以堰名。”</p><p class="ql-block">继续驱车20余里,见路边一古镇牌坊耸立,决定驻车一探究竟。下车一打听些处乃上虞县的老县治——丰惠镇,自上虞立县一直是县治之所在,直至1954迁到现在新地。由于丰惠镇水网密布,土地平整肥沃,不涝不旱,粮食出产丰富,历代居民相对富庶,加上地处运河河道,古代是一交通枢纽,就一直作为上虞县城驻地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其间进入该镇乡贤馆,碰见一志愿者大姐,热情地介绍了丰惠的历史人文,也大涨见识。原来祝英台的老家就在丰惠镇的祝家庄。那个乡贤馆就象是个镇史阵列馆,介绍丰惠的历史变迁,人文历史,浓缩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承了文脉,弘扬中华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古镇现在修善中,丰惠桥,九狮桥等古迹见证着丰惠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沿着唐诗之路,驱车穿越上虞,来到嵊州,目的地——艇湖公园。其间途经仙岩镇,三界镇等,看着名字就觉得以后可以再次探究(后经了解这几个都是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人文历史厚重)。</p><p class="ql-block">艇湖公园尚在建没中但初现风姿,面积真的好大,原是剡溪上一个湖,风景优美,很多唐诗之路上留下的诗词都描写此湖风景。</p><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们来到越剧之乡的越剧小镇和越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越剧博物馆是以越剧发展史为陈列主线,设计了源远流长、春秋华章、姹紫嫣红及越剧艺术欣赏四部分内容,详实而系统地反映了越剧发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其间在馆内可以带耳机点击选听各种流派各位大卡的唱腔,挺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回程我们避开高速路,走527国道,没想到新昌到宁海这段国道山路这么狭窄蜿蜒,同行者被山路转得头昏胃倒……路上开了3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在这介绍一下这个斗门水利枢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了浙东运河,沟通曹娥江和姚江水系。作为浙东运河的一段,在斗门西边挖掘了一条连接姚江和马渚中河的河道——贺墅江。</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迎来了第二次人口向南方大迁徙。马渚中河、贺墅江两岸的村落逐渐多了起来,大批农田得到了开垦。由于姚江是条潮汐河,两岸农田常年受咸水的侵入,加上频繁洪涝灾害,马渚百姓守着万亩沃土,却难以填饱饥肚。还有贺墅堰春筑秋放也难以适应水上交通的需求,于是斗门附近九乡十八村的民众要求在马渚中河与姚江交汇处建造一项水利交通设施的呼声日益强烈。在当时官员的主导下,请来了工匠,劈山造闸,在斗门山北侧,开凿了三个岩石断面,并挖掘部分农田,终于建起了体现了古人智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交通设施——陡亹。</p><p class="ql-block">“陡亹”是古代的水利交通设施。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会稽有陡亹十多处,位于马渚中河与姚江交汇处的陡亹就是其中之一。马渚的“陡亹”由贺墅堰、菁江堰和斗门堰等组成,尤以斗门堰为主体。三个堰筑成后,使马渚中河和贺墅江的水位得到了提高。它不仅阻止了姚江咸水的侵入,又积蓄了上流的大量淡水,使马渚中河两岸的万亩良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马渚斗门堰的主体工程是这样构成的:泄洪、调蓄、清淤方面,在斗门山的北侧,连着斗门堰,建有三孔净宽6米抽板式水闸。水闸的基础与河底的平面持平,而且是利用斗门山坚固的岩石、在其岩石上一凿凿地开凿而成的。这样在岩石基础上建造的水利设施,保证了它的安全牢固。同时在水陆交通航行方面,为了便于航船拉纤,在斗门山脚下,河道南侧建有2米宽的纤(官)道。为了南北沟通,连接北侧的官道,在水闸上建有2米宽的石板便桥,向北又建有3米长的斗门堰。而且在其上方设有一块5米长的活动跳板,供斗门堰被水淹没时之用;旱时,斗门堰不溢流,堰便成为陆行通道,则弃用跳板。再向北,在航道上方建有桥面2米宽的石拱桥,拱桥跨度4米,净高5米,水上船只可在桥下通过。在石拱桥上流15米处又建有一条长10米、上宽6米的梯形石坝,在石坝斜坡面中间有一条宽2米、凹陷一定深度的通道。通道上堆有一层厚厚的泥土,泥土一般调节到与上流水平面平,便于船只经过通道时滑行、减压。下流大的船翻过石坝到上流行驶时,需要拖拔车坝。因此,在石坝两侧的陆地上安装两个坝筒,以帮助船只拖拔车坝之用。小的船可在斗门堰上自行拖到上流行驶。另外,在斗门堰与石拱桥之间还有一个底宽10米、长50多米成三角形的鱼嘴,三边砌石,起到导流和安放坝筒的作用。“陡亹”这个水利交通建成后,为了便于河道上下流的货物交易,繁荣市面,在靠近斗门山的山脚下建有码头。“陡亹”建成,造福百姓。当时有钱、施、毛三姓居民在附近定居下来,渐成集市。这就有了“陡亹”这个地名。</p><p class="ql-block">1952年,因钢筋混泥土得到广泛应用,故撤除水闸、石板便桥、堰,改建为三孔净宽7.5米爱国增产闸,但仍保留拖拔车坝的石坝等。</p><p class="ql-block">1965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有关通知精神,陡亹被改称陡门。随着汉字的简化、书写交流的方便,陡亹改写成陡门或斗门。</p> <p class="ql-block">继续驱车20余里,见路边一古镇牌坊耸立,决定驻车一探究竟。下车一打听些处乃上虞县的老县治——丰惠镇,自上虞立县一直是县治之所在,直至1954迁到现在新地。由于丰惠镇水网密布,土地平整肥沃,不涝不旱,粮食出产丰富,历代居民相对富庶,加上地处运河河道,古代是一交通枢纽,就一直作为上虞县城驻地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其间进入该镇乡贤馆,碰见一志愿者大姐,热情地介绍了丰惠的历史人文,也大涨见识。原来祝英台的老家就在丰惠镇的祝家庄。那个乡贤馆就象是个镇史阵列馆,介绍丰惠的历史变迁,人文历史,浓缩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承了文脉,弘扬中华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古镇现在修善中,丰惠桥,九狮桥等古迹见证着丰惠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来看 ̄下丰惠镇历史和现在</p> <p class="ql-block">丰惠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部偏东,1954年县治迁至百官镇前为上虞县城,东邻永和镇,东南与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接壤,南连丁宅乡,西南接章镇镇、上浦镇,西连梁湖镇,北临驿亭镇,东北与宁波市余姚市牟山镇、马渚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沿着唐诗之路,驱车穿越上虞,来到嵊州,目的地——艇湖公园。其间途经仙岩镇,三界镇等,看着名字就觉得以后可以再次探究(后经了解这几个都是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人文历史厚重)。</p><p class="ql-block">艇湖公园尚在建没中但初现风姿,面积真的好大,原是剡溪上一个湖,风景优美,很多唐诗之路上留下的诗词都描写此湖风景。</p><p class="ql-block">现在建项目脱胎于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摹写黄公望先生的《雪夜访戴》名画意境,计划建设两条景观绿堤,以8座桥梁串联7个主题风情岛屿,设置文化、生态、休闲绿道等3条游览线,构建入口配套服务区、曲艺文化休闲区、田园观光体验区、名人诗词文化展示区、生态科普活动区等5大功能区,打造剡溪蕴秀、诗吟画屏等8个景点,兼有唐代风格为主的亭台楼阁、古塔古街、滨水戏台等景观设施用房1.4万平方米,形成“一湖两堤、三线五区、七岛八景”的景观格局,将一方行洪滞洪的水利之域打造成为集水利、景观、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之园、城市之肺。</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们来到越剧之乡的越剧小镇和越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越剧博物馆是以越剧发展史为陈列主线,设计了源远流长、春秋华章、姹紫嫣红及越剧艺术欣赏四部分内容,详实而系统地反映了越剧发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其间在馆内可以带耳机点击选听各种流派各位大卡的唱腔,挺有意思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