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最后一天,我终于完成我的作业

丽子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2023年的最后一周恰逢慢舍小二班《道德经》的结课时,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来总结《道德经》两年的学习心得,是容易让人感慨的。且不说这两年来国内外所经历的风云变幻是多么让人唏嘘,疫情之下的魔幻,高科技对人认知的冲击,战争对人性的考验……,所有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奇怪的不可思议。在全社会被各种焦虑裹挟的当下,慢舍小二班选择静心读书,在老子的哲理中寻找精神慰藉。我觉得《道德经》就是教人如何抛开繁累,选择轻松生活,尤其是在这个不断贩卖焦虑的年代,有幸走进《道德经》是一种福气。它不亚于任何一本心理学著作,无论从子女教育还是个人成长,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五千言,小二班同学一起朗读之、讨论之,时光不负坚持者,大家以每周一章的进度,一本书用时两年读完,合书之际,我们是有一种自豪感的。梭罗曾在《瓦尔登湖》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有进取心的人永远会选择研读经典作品,经典就是人类最高贵思想的记录。真正对人有着深刻成长的是那些需要我们踮起脚尖、用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毫无疑问《道德经》就是属于这样一部需要我们花些力气去攀登的一部书籍。</p><p class="ql-block"> 对于《道德经》作业的撰写,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从《道德经》全书去做总结除其难度相当大之外,还很容易出现雷同现象,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每人选其中的一章或一个主题去进行撰写。只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这《道德经》的作业都不是一个轻松活儿,连老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有失偏颇有所遗漏是定然存在的。但是无畏的小二班人还是愿意坚守我们每读完一本书都要付之以作业的这样一个优良传统,没关系,只当作是自己的又一次学习。</p><p class="ql-block"> 我日常读《道德经》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会随手翻开书,翻到哪儿就有声地朗读哪儿。记得有一天我随手翻到第五十八章,便开始朗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一章里相关福祸相依的话,即便没读过《道德经》的人也都非常熟悉,福祸相依已经刻入中国老百姓的基本认知里。但是真正能用这样的高等智慧为生活中的问题加持的恐怕也还是少数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还是不容易的。一句话从知道它的内容到彻底领悟并能做到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但肯定一点的是,这中间一定有一个人的艰难跋涉的经历方能领悟其中真理。之前对于这章也没有太用心地去品味,可能就是因为它太常见了的缘故。然而,这天的朗读却让我有内心为之一震的感觉,可能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恰巧遇到了当时钻牛角尖儿的我,于是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如俗语所说“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这样的经典真是常读常新。可见读书还是读自己,总有一些文字,在特定的心境下与自己相遇,总能带给自己心灵的滋养。于是,我决定把五十八章作为这次作业的撰写章节。</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国家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国家政治严苛,人民就会狡诈。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能探究其中的原因呢?其实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反之亦然。世人不明白这道理太久了。因此,有道的人方正而不会割伤人,锐利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p><p class="ql-block"> 从字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有关如何治国理政的内容。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可以脑补这样的场景,一位耄耋老者正与坐在他对面的一些治国安邦者讲述着何为天道,如何依天道而明人事,让身处乱世的人民能过上安稳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宗旨就是不扰民以安民。他在书中提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相关言论,这也就是“其政闷闷”,“闷闷”意思是宽厚淳朴,老子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这两个字(“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则甘守淡泊无为,只求自我精神的提升。李隆基说:“政教闷闷无为宽大,人则应之淳淳然而质朴矣。”好的政治就是还政于民,让老百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自我生活的建设中,“圣人皆孩之”,圣人就像孩子一样淡然处之。他认为所谓的“智、巧、利、辩”之类的有为都是统治者打着为民的幌子去害民(“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淳朴之政是他认为的理想社会。</p><p class="ql-block"> 关于“无为”,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老子说“无为”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他主张“正南面”式的垂拱而治,以无为取天下,上位者不必政令繁苛,那样不治反乱,反而“其民缺缺”。不如什么都不管,只做好自己的事,“为天下浑其心”,让下边的人各司其职,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那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且越干越有劲,多好,这不正是现在教育理论里的最好教育状态吗?</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老子笔锋一转提出“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来治愈处于困境的人们,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塞翁失马的故事,其实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常态,是福是祸都要平常心对待,世上本没有绝对的福,也没有绝对的祸,二者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福祸相依”是老子送给读者的一个很大的智慧,我们若能理解或得到这份智慧的礼物,那我们差不多应该能很好地度过这一生。这也是《道德经》全书贯穿始终的“反者道之动”的理念,他认为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周行而不殆”,始终处于永不停息的循环往复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就如福和祸)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我们如果能认清并掌握这种规律,就会对人生路上出现的众多坎坷从容应对,也能理解人生不完美就是完美。</p><p class="ql-block">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经历痛苦,身处逆境,你可以这样想,好事正在来的路上。或者说你此刻所经历的艰难正是在为酝酿一个更大的收获做准备。我们能做的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既然世上的人和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索性洒脱一些。况且“烦恼即菩提”,所有的艰难、困惑,都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一个人的心胸一定是用困难撑大的,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中提升的,所以它是来成就我们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子用圣人是如何做的来为大家提供参考,“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认为圣人就像一把利剑,有着无比锋利的刀刃,但是剑的用途却不是为了伤人,它本内自具有光芒万丈的能力,然而对外却不显露出它的光芒,正是“知其雄,守其雌”的道理。但前提是要知其雄,所以我们定是先要在自己“方、廉、直、光”上下功夫,先具备一种无坚不摧的能力,再去回馈世界一份温柔相待,都说“唯有懂得方可慈悲。”</p><p class="ql-block"> 学习《道德经》很难, 往往费尽力气也没掌握一点皮毛,但它也没那么难,不就那几个方块字吗,读就好了,只要心里坚信,读胜过不读,得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收获,哪怕读完全书,只有一句话对我们起到作用了,那也就值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易,听老子的话,“为学日益”,在生活中学,在书籍中学,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而是为了减少(为道日损),减少欲望的羁绊,减少无望的执着,减少对别人的期待,让心静一些,更静一些,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就像王阳明所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的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