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 天泉证道四句教</p><p class="ql-block">1、王阳明一生有三大事功,还有三次证道。</p><p class="ql-block">三大事功主要就是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p><p class="ql-block">三次证道呢?第一次是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第二次就是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后悟出的“致良知”之教,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第三次叫天泉证道。</p><p class="ql-block">2、天泉证道是怎么来的呢?嘉靖下旨,命王阳明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到广西平叛。王阳明出征之前,也给学生们上课。一晚课后,钱德洪、王畿两个重要学生讨论学术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去见王阳明。阳明先生家的庭院有座小桥,叫天泉桥。王阳明就在这天泉桥上,解答他们的疑问。王阳明说了四句话,被称为“四句教”,这件事后来被称为“天泉证道”。</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年谱》里记载,王阳明对钱德洪和王畿说:“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哪四句宗旨呢?</p><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p><p class="ql-block">3、王阳明“天泉证道”四句总结出来的四句教,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地方?心学到此作为一个哲学上大的思想体系,它的精华、精髓到底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心之体”,这说的是一种世界观。</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对薛侃说,园子里的杂草,我们要除掉他,认为是恶草。但如果是一个荒山秃岭,我们要去绿化,那这个草是好的还是坏的呢?薛侃一听,那当然是好的了。王阳明就说,那这个草就没有绝对的好或是坏啊。</p><p class="ql-block">善和恶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不能简单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万事万物。</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世界观啊?世界观就是人与天地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我们带着执念去看那种关系,就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因此东方哲学里的世界观,叫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王阳明就说知行合一,都是合一的。是取消矛盾牲和独立性的,讲究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这叫世界观。因此“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因此,心外可以无物,可以包容一切。</p><p class="ql-block">“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指的又是什么呢?这是人生观。</p><p class="ql-block">人人胸中都有圣人。为什么呢?就是良知的发现。良知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良心和道德自律,而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一旦发现,内心的光明就会引导你走上一条圣人之路。</p><p class="ql-block">人一方面因其思想、情怀、追求以及文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生灵;但另一方面,因其杀戳、仇恨、私欲、贪婪、极端,人也是这个星球上最被异化的物种。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被遮蔽了良知。因此,只要你找到内心的良知,在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历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你就是人类中的圣人了。这就是人生观。</p><p class="ql-block">因此每个人发现自己是圣人,内心的良知觉醒,这是什么?这是人生观。</p><p class="ql-block">世界观是解决我与世界、与天地、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而人生观就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到和谐。</p><p class="ql-block">“知善知恶是良知”又是什么?这是价值观。</p><p class="ql-block">知善知恶的良知,这个善恶的标准在哪里?首先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知行合一,来源于事上练,不能躲避,碰到事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内心中的良知是最高的指引,而不是外在世俗的标准。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听从内心的指引。</p><p class="ql-block">价值观就是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族群的相处智慧。我对亲人、朋友和社会,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来?在大是大非之中,在价值冲突中如何取舍?这叫什么?这就叫价值判断。</p><p class="ql-block">“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方法论。这就是行动层面、实践层面了,也就是王阳明讲的要知行合一。处处格物,处处反醒。到这一个层面就和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完全吻合起来了,这就叫修身,可以处处反省。</p><p class="ql-block">因此,这四句话从世界观、人生观到价值观、方法论,心学一个庞大、严谨的完善体系就呈现出来了。因此,我们才能称心学是五百年来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5、光不止在蜡烛上。人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抉择和追求,但是到底在哪儿呢?格局够大,眼光够大,你见到的光明才够多,才有真正的光明。王阳明讲心外无物,致良知是他的终极光明,其实是无所不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