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这是四扇30年前淘来的樟木18罗汉透雕,朱漆贴金。其刀法精湛浑厚,细节生动逼真,从“皮壳”、龙型等方面判断应似清中期的潮州木雕。除了岁月的蹉跎导致的金箔剥落外,雕片完整,品相完好。18罗汉年龄不同,装扮各异,或蹲或坐,或骑兽或参禅,均栩栩如生,从面谱看属于半写实风格的佛教雕刻。</p> <p class="ql-block">正篇</p><p class="ql-block">一、谈到中国雕刻中的罗汉主题古典艺术品,心里总绕不开那组著名的辽三彩罗汉。多年前我有幸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近距离和其中的三尊对视良久。</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品</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i></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这组辽金时期的等身三彩罗汉像,出于河北易县。组像原先可能有16尊(一说18尊),对应佛祖得道弟子16罗汉(或18罗汉),塑像面容古朴祥和,袒露双手,袈裟自然披垂,皆采用真人比例。虽然其体量比真人尺寸略大,却在人体结构和神情上拿捏甚为精准,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写实主义雕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陶瓷组像之一。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评价 “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p> <p class="ql-block">只可惜这批足堪代表唐代以来写实雕塑最高成就、堪称后人无法企及之典范的宗教美术巅峰作品,现存11尊已全部流散异域,均由美欧日各博物馆所收藏。我们只有前往3个大洲、5个国家、9个博物馆才有机会一睹其千年神采。背后的故事很曲折很坎坷,篇幅所限在此我不赘述,换个角度只用三个关键人物简要穿越一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出场的是德国人贝金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1877-1965,网上搜寻其人照片未果)。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军阀混战。而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却是“古董交易”的“黄金时代”。 各路外国古董商在中国八仙过海,浑水摸鱼,四处搜索高价值的文物。贝金斯基一直活跃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专门收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年,在北京一古玩铺,猛然看到一尊令其叹为观止的真人等身三彩罗汉像。他深知这尊艺术品的珍稀和金贵当即要买下,却被告知已被一日本人订购、仅暂放于此修补的。失望之余,他最终还是打探出这尊罗汉像来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河北易州(今易县)八佛洼睒子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睒子洞,贝金斯基1912年拍摄</i></p><p class="ql-block">但当他找到那个洞穴时却发现早有另外一批外国古董商对此进行了“扫荡”。他们高价雇佣当地人趁夜色将罗汉像偷运下山。由于山路陡峭,一些罗汉像在运输中不幸摔碎。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罗汉像,有些落入外国古董商之手,有些被闻讯而来的当地衙门没收并藏起来,待价而沽。</p><p class="ql-block">贝金斯基最终高价从当地监守自盗的官员那里得到了部分罗汉像,据说前后有8尊。经由贝金斯基之手运到海外。这些罗汉塑像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全球古董收藏家的目光。后来,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中国行记》(Won Chinas Gottern)一书,其中就记录了他在易县寻找三彩罗汉像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此书德文原版目前国内在线出售仅剩一本)</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重要人物便是上面提到古董铺里的日本买家,名叫松方幸次郎(Matsukata Kojiro)。此人在近代亚洲收藏家中来头不小,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的建立当年几乎有赖于他一个人的收藏,收集了上千幅欧洲印象派大师包括雷诺阿、塞尚、高更、莫奈等名家的作品,以及罗丹等大师的雕塑。据传1920年,松方幸次郎提了一瓶1808年产拿破仑白兰地去拜访莫奈,当场一口气买下了18幅莫奈的画作。其个人藏品不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是亚洲首屈一指。更多有关他的内容可参见我美篇上的另一短文“<b>没有浮世绘,就没有日后的梵高</b>?”</p> <p class="ql-block">总之,他直接或间接的得到了出现在市面上的第一尊三彩塑像,也是已知幸存于亚洲的唯一一尊。</p><p class="ql-block">只可惜现存于东京国立西洋博物馆这尊的头颅,对比大英和大都会的三尊,无论面相、颜色、风格均大相径庭,一眼便知不是“原配”而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在那家北京古董店补葺安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魏晋隋唐的佛教人物中佛和菩萨的造型和表情,威严中不失慈悲,庄重中不失和蔼,个人认为是<b>八分神性二分人性</b>。金刚、护法、卫士等则多怒目圆睁、刚猛健硕,属于<b>八分魔性二分神性</b>。到了宋辽,专供礼拜的佛像艺术渐渐式微,罗汉像兴了起来。而辽代三彩罗汉像则完全是世俗中的普罗大众,虽年龄不同、神态迥异,却个个充满了人性,像你我身边的大老爷们儿。但同时又体现出我们当代人不复存在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对真理不容辩驳的笃定和对信仰不容挑战的傲慢。这从大英和大都会的三尊塑像上已可一目了然。而相比之下,松方幸次郎的这件藏品的头像却是<b>八分兽性二分魔性</b>,毫无“原装”三彩罗汉面相的<b>十足人性</b>。我们可从下文其它馆藏的塑像进一步领会比较,暂且不表。</p><p class="ql-block"><i>(未完待续)</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