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发展极简史

刘国君,宁夏

<p class="ql-block">摄影技术发明于1839年8月19日,其标志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844年10月,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为法国海关总检察官随同赴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法国外交使团,乘坐法国“西来纳号”三桅战舰带着达盖尔摄影机抵达澳门,拍下了一批澳门最早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其后,又换乘“阿基米德号”赴广州黄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国内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现在收藏在巴黎法国摄影博物馆的两广总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银版相片为主,集中在澳门以及广州,拍摄数量极少。</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摄影术传入中国,并用于满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一些满清贵族也有机会拍下自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像,1844,于勒 · 埃及尔</p> <p class="ql-block">早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其背后大都有传教士(神甫)的影子。康熙年间,路易十四曾派往中国五位数学家,南怀仁、徐日升、张诚等人不仅带领《几何原本》,还参与到清朝的政治中,就连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于勒 · 埃及尔身穿中国清朝官服像,1844,(或为自拍)</p> <p class="ql-block">耆英,1844,于勒 · 埃及尔</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耆英(1787年-1858年),字介春,隶满洲正蓝旗。耆英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他历官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礼部、户部尚书、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1842年曾和伊里布一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是鸦片战争期间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主要签订者。1858年咸丰帝令其自尽。</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接受摄影技术的中国人是邹伯奇(1819─1869)。邹伯奇是一位科学家、数学家,对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都有研究。1844年时,他已制作了一架盒式相机,并完成了《摄影之器记》这篇专著,对照相的光学原理作了描述。</p> <p class="ql-block">清末科学家邹伯奇</p> <p class="ql-block">1860年,意大利人费利斯·比特 (Felice Beato) 带来了湿版摄影,他是首位捕获紫禁城画面的摄影师。他的活动范围以香港、广州、天津、北京为主。也拍摄了很多鸦片战争中的历史画面。</p> <p class="ql-block">北塘炮台,1860,Felice Beat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北塘炮台展示的拿木枪的清军士兵蛋白版照片,是 Beato 在中国拍摄的最早一批照片之一,如实的记录了当时清兵抗敌的情形。Felice Beato是最早把中国影像传播到西方社会的先驱摄影家,正是由于 Felice Beato 在1860年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如实的展示了中国的社会现状,让西方人第一次从照片上见到了中国影像。</p> <p class="ql-block">大沽炮台,1860年,Felice Beato</p> <p class="ql-block">英军舰队在大连湾,1860年,Felice Beato</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张个人拍照的人的是恭亲王奕䜣。1860年10月24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迫使咸丰皇帝之弟恭亲王奕䜣与英国特使额尔金勋爵在北京皇城内的礼部大堂签订中英《北京条约》。签订条约后,要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恭亲王拍照留念,</span>恭亲王第一次见到照相机的时候还被吓了一跳。他惊恐的抬起头来,脸刷的一下就变得惨白,害怕被这台机器吸进头颅。</p> <p class="ql-block">惊恐的恭亲王奕䜣,1860年,Felice Beato</p> <p class="ql-block">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摄影师进入中国,一些对摄影感兴趣的中国人也开始学习照相技术。</p> <p class="ql-block">广东摄影师罗以礼(1802-1852)自拍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满族新娘,1871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照相馆大都是外国人开设的,但由于照相馆里使用中国学徒,产生了第一代中国摄影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罗元佑,就是咸丰年间(1851~1861)上海著名的人像摄影师。1863年底英国传教医师德贞在北京崇文门内开设照相馆。他以中文撰写的有关摄影的著作《脱影奇观》刊刻于187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70年代,香港、上海出现中国人开设的照相馆。</span>1875年,天津第一家照相馆“梁时泰照相馆”开业。1892年,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开业。</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师在室外拍照,1890-1900,摄影者不详,Dannis Cros</p> <p class="ql-block">比利时神甫雷鸣远1901年来到中国,1915年创办《益世报》,不仅透过《益世报》大力宣传全民抗日救国,收复失土,还积极身体力行投入到抗战之中。被称作“抗战老人”。</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中国在新闻报道中开始使用新闻照片.中国最早刊登照片的杂志是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最早刊登照片的报纸是《京话日报》,1906年3月29日该报曾用照片揭露法国传教士杀害南昌县知县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民间摄影也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由朝廷逐步走向民间。说是民间,最早也只能由官宦人家使用。1923年冬“艺术写真研究会”成立后,即北平光社的前身.摄影(照相)部才在世面设点,一些有钱、有身份和一些学生开始照相留影。此后广州有景社、白绿社、红窗社、虹社,上海有中华摄影社(简称华社)、黑白影社,南京有美社,北平有银光社、真正意义上的照相才走向民间。</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照相机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span>郑崇兰先生设计的,“仙乐(SELO)”牌相机。1947年由上海“维纳氏电影器材厂”在制造,共生产2000架,现珍藏在宁波“3R老相机展馆”里。</p> <p class="ql-block">长袍马褂是中国清代到民国期间男性的主要服装。</p><p class="ql-block">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至民国时期作为礼服所用者概称为“袍”。</p><p class="ql-block">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清初马褂是没有立领的到了清朝末经过汉人改良加了立领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北洋政府曾颁布《服制案》,将其列为男子常服之一。</p> <p class="ql-block">摄影照片留影具有永久纪念的作用,尤其是照相用于新闻之后,一些新闻记者参与其中,民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都留有相片。民间也是这样,在交友、参加活动等之后,也都有留影纪念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从照相留影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妇女人权的问题,早期除满族妇女外,其他民族的女性很少抛头露面的,民国之后,随着新学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女子学校,女性方能步入社会,参加社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照相具有留存的意义,也就有了使用的价值,能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变革,留存人生的瞬间。而普通老百姓想照相留影,应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实现了这一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