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平凡的2023年就要远去了,在这最后一日的早晨,东方大白,太阳也跃出了地平线,微红的朝霞也渐渐退去,寒冬的晨风把天空擦的湛蓝滢蓝,阳光一片片洒在大地上格外明亮,亮的也些耀眼,天空中一群鸽子飞过,带着哨响声声,将沉睡的城市唤醒了。</p><p class="ql-block"> 迎着朝阳,我来到了不知路过多少次的天宁寺和文峰塔下,环顾四周,见行人匆匆,车辆穿梭,只有那寺外的池水静静地泛着些涟漪,仰望文峰塔,见她在阳光下,还是那样的高耸,塔上的琉璃瓦辉映着阳光的明媚,塔檐上挂着的铜铃在微风中还叮咚作响,仿佛在昭告人们她的存在。说实话,这几十年来,我也只是这寺和塔的过客,路过无数回,却从没有走进去,近距离地抚摸她、仰望她、去聆听她的呼吸,去感受她厚重的历史。今天的就是她的召唤和邀请,驻足,转身,天宁寺和文峰塔,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 绕过巨大的照壁,进得山门,整个寺院概貌尽收眼底。全寺的建筑群共分为东、中、西三组,规整有序,排列布局十分讲究。其中西部是主体,建筑从影壁开始,先是山门,山门外有两个小建筑,分别为东关帝庙,西土地庙。(现在己是售票处和展厅室了)正前就是本寺的主体建筑天王殿了。天王殿面阔三间,面积并不算大,但造型十分雄浑壮观。天王殿前原来是寺内的钟鼓二楼,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已经不复存在。鼓楼的原址现起了一个小棚供奉了几尊佛像,是游客们进香祈福的地方。其后有广场庭院和花园,最后便是本寺正殿大雄宝殿。据历史记载,天宁寺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出生于信佛家庭,所以在立国之后便大力推崇佛教,在全国各个地方修建寺庙,恢复佛事。天宁寺便是其中的一座。后来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增修、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时,天宁寺达到了其最高规模,有亭台楼阁、庙宇殿堂百余间,在当时豫北地区的众多寺庙中堪称第一。</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中最亮眼的建筑,不是它的庙宇大殿,而是寺院西部的天宁寺塔。据传始建于五代后周文顺二年,因清朝乾隆年间的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而得名“文峰塔”。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是安阳“文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绕塔四顾,细观仰望,该塔矗立于天宁寺的最中央,其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可承载塔身,下可保护塔基。</p><p class="ql-block"> 塔的第一层四个正面有门,正南为实门,其余为砖雕假门,门楣为拱券形,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龙在云中飞行,张牙舞爪扑向火焰珠。砖雕假门上按木制门形式雕刻,门框周边雕满西蕃莲。西面为太子降生图,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可谓精雕细琢,古朴美观,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随即跨步,拾阶而上,奋力登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文峰塔高近40米,却仅有72级台阶,进入塔楼后,会给人一种十分险峻的感觉,每个台阶几乎都过膝,下窄上宽不一,像我这样的胖人不能用登字来描述,而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爬。这也是它的奇葩之处。 也许正因为它的奇怪,才能成为天宁寺乃至安阳城的标志吧。</p> <p class="ql-block"> 上至五级,其巅则为平台,站在塔顶凭栏远望四周,新安阳城市面貌历历在目,而旧时那西望太行,北赏洹水,东南沃野百里阡陌的平原风貌,早已被城市的无限扩张所淹没。一阵微风吹来,文峰塔八角檐头的铜铎,叮当作响,仿佛在向我诉说它千年的沧桑和过往。</p><p class="ql-block"> 回去的路上,思绪未尽,不仅让我想起了早些年看过的一部古装剧,什么片名忘了,只记得剧中有四个公子以塔为题作诗,其中有一个李旦公子的诗是这样写的:山上宝塔高又高,上边尖来下边粗,有朝一日反过来,下边尖来上边粗。……哈哈,这写的不就是文峰塔吗!</p> <p class="ql-block">作者:张 强</p><p class="ql-block">图片网选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