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吧</p> <p class="ql-block">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p> <p class="ql-block">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深谙略读之道,即使面对千百好书,也知道远近缓急之分。要点在于:妄人把略读当成深交,智者才知道那不过是点头浅笑。</p> <p class="ql-block">突击准备往往无助于学业的长久成功,而日积月累才是正道</p> <p class="ql-block">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是57本书,中国人仅为1本多一点,甚至有人一年都读不上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可你能拿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吗?哪一个马拉松第一名的获奖者是在一开始领跑的呢?</p> <p class="ql-block">在美国,有暑假滑坡一说,如果在暑假期间,没有坚持阅读,相当于遗忘了一个月的学习内容,退步两个月的阅读水平。在新学期开学后,老师需要花6周时间把这些补回来。</p> <p class="ql-block">念一本书,过了许久之后,念另一本书的时候,联想起以前念过的那一本,重新有所领会,这就是阅读比较长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其实你写作的时候,是带着目的去的,会发现很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东西,这个是思考带给人的更大的关注范围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写得多的人知道的越来越多,因为他会对愈来愈多的东西产生兴趣。</p><p class="ql-block">如果对足够多的东西发生兴趣,那么不光写作的可能多了,而且有了一个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读书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不要专门为了思考而被动的去思考</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找不到答案,于是我告诉自己:绝对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命力,他跟我们一样有他存在的意识,有他生命的方向,这不是由我来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需要走出舒适区,去读一些从来没有读过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不是说封闭的环境里就没有善,而是说一旦环境封闭,就会带来博弈态势的变化,你就会从强势的辅助者转为孤立的无助者。</p><p class="ql-block">告诉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弱小就失去帮助别人之心,也不要只想帮助别人,就忘记了自己的弱小。</p> <p class="ql-block">虽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骑车上下学,但这样的早期自行车教育却有着积极和超前的意义。他不仅告诫孩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都要遵守规则,利人利己,同时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个有素养的人,首先应该具备功德心,在交通和公共生活中不以个人为中心,不妨碍别人的利益,既要保护好自己,注重自己的安全,也要考虑旁人的安全和利益。</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90%的孩子遭遇的首次侵犯均为熟人作案,朋友同学和同伴也是最常见的施暴者。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防范陌生人,哪怕是亲密的人也应有所警惕。</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态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实情境里去体验,但这成本太高,我们的时间与资源都有限,看电影,特别是很专注的适当的电影,当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进入剧中的主角,跟着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对生命的困难与抉择时,他就成了一种模拟的情境教学。</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p> <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p><p class="ql-block">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的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弄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p><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就像温迪.莫吉尔说的:“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当你见识过越多,就会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就像没有人一边玩《赛尔达》一边玩《贪玩蓝月》一样。人的阈值会越来越高,逐渐对低质量的游戏变得不感冒。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的并不比书本要少。</p> <p class="ql-block">时常在想未来越来越被虚拟世界包围的孩子们,他们还能懂得真实世界里的快乐吗?</p><p class="ql-block">有诗人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p><p class="ql-block">芬兰的家政课可以追溯到1998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社会责任的小公民。</p> <p class="ql-block">所谓阻碍教育发展的因素,唯有观念二字。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家庭教育,在许多事宜上陈腐的、非黑即白的、狭隘的观念,阻断了不少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通路。</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教育当中,我们更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整个社会在大谈创新和教育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停下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容易揉我们装睡的双眼。</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定义就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生活技能、自然科学等的链接。于是在学校里,我们让孩子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但是,他不该仅限于此,世界,还应指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是否有能力探索自我—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懂得规划自己人生的方式。这种向内的不断自我探索的能力,一直被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忽略。</p> <p class="ql-block">种香瓜的人在每一条藤上,只留一颗果实并摘掉其余的,为的是要卖得好价钱,我们逼迫孩子只保留一种能力,而不能有完整的能力和多姿多彩的人生,为的到底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可能性,不仅是看到的更是创造的</p><p class="ql-block">不要只看到一堵墙,而是要走出一条路,</p><p class="ql-block">不要随意给人扣上懒人或烂人的帽子,而是要制定杜绝懒人或烂人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孩子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具备和掌握处理债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个单纯“借钱还债”、“吃亏认清人品”的事儿,而是以后面对投资借贷的理性分析态度。成人常常担心孩子会“钻到钱眼里”耽误学习,或是影响同学关系,但老师说参与活动的孩子学习大多极好,又有领导力。因为以合作的方式借钱,和同学相处得很愉快。</p><p class="ql-block">不能带钱去学校,其实已经损失很多社交的可能性了,今天你借我钱,我借你钱,你要还我钱,我没有还你钱,就会开始发生许多互动和有形无形的交易,但是这些在校园里面都不会发生。结果一堆人就这样很纯洁的出了社会才发现,他的纯洁根本就是天真到愚蠢的程度,特别容易被骗。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最纯真的时候被剥夺了渐近学习的机会,这不是一种保护,这是一种剥夺。</p> <p class="ql-block">东方人透过背诵学习,西方人通过发问式的对话和讨论学习。这是因为东方人认为,知识是外在的学习,就是学到外在的知识,因此会效仿比自己更早学习、拥有许多知识的人,为了尽量多学一些知识不断阅读,背诵与听课。最典型的代表是看书,不断背诵书上的内容,将圣贤的教诲视为真理,强调必须追随圣贤。相反的,西方人从希腊时代开始就认为争论能力、辩证能力和战斗能力都是男人所需的能力,相信知识存在于自身,而非外在。因此不断发问,以追求真理,苏格拉底反诘法的出现,也是由此而来,透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色列虽然地处亚洲,但多为欧洲移民。此外,数千年来犹太人受到无数欺压,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老师,他们又在外来迫害中求生存,就必须尽力激发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创造自己的力量和存在。于是他们找到了哈柏路塔这种不分年纪、学历与职责可以有效的学习的讨论式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强调师生关系,而是所有成员以平等的同学关系互相学习与教导,一个人扮演老师,另一个人扮演学生进行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身份的区别,而是在同等地位中进行大量的互相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