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之自然 相忘于无为----第207期舒心读书会(副本)

夏雨

<p class="ql-block">  黄昏归途晚,冬寒灯火暖,欢迎各位姐妹不畏严寒,满怀期许,奔赴这场第207期与舒心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总有一种浪漫属于冬天,总有一种情怀温暖四季,总有一种回味酸酸甜甜,总有一种快乐陪伴成长。生活的风景,一程一程若隐若现,生活的过往,一抹一抹渐行渐远。日子的纷繁,一阵一阵清浅浓淡。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赏悦。</p><p class="ql-block"> 佛说,人生有八种苦,每一种苦你都逃不掉。</p><p class="ql-block"> 你若真修必遇逆境,就像污泥对莲花而言,并不是诅咒,而是祝福;就像茧对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p><p class="ql-block">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更要放得下。</p><p class="ql-block"> 和珍惜你的人取暖,和你热爱的事作伴。捡拾日月星辰,品味红尘过往。任岁月悠悠,静修己心,流年陌上,城市喧嚣,以一颗清净之心,尽享一壶一盏,一书一墨,收集起来,足以温暖整个冬天。</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阅读并讨论《道德经讲什么》第16章17章。</p> <p class="ql-block"><b>【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b></p><p class="ql-block">【<b>讲解</b>】根据本书加入曾仕强老师的讲解</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虚极静笃的功夫。老子说:<b>致虚极,守静笃</b>。致虚跟守静,这是两个修心的非常重要的功夫。“致虚”,要虚掉心中的执著。我们心中经常执著,要晴天才好,下雨天就不好了;晚上要热闹才好,安静就很寂寞,这就是执著。守静要守到很笃实的程度。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静指的是心灵状态,哪怕这个人还在手舞足蹈,但他的心灵是宁静的。</p><p class="ql-block"><b>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b>一般人只看到天下万物变化无穷,好像有看不完的纷纭复杂。其实,只要你看到根本,会发现它们都是一样。比如人,一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三尺高、三尺宽、六尺长一个棺材,就解决了。既然结果都一样,那么我们就不要看重它。人生是来欣赏过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那叫白活一生。<b>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b>。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繁华、茂盛、复杂、变化多端,最后都会回到根部。<b>归根曰静</b>。“归根”,就是要能够静。我们一般人都说,死了就静了,活着就要动。其实不对。有一句话:死在生前方为道。一个人在生的时候就要去想象,自己死的时候会怎么样,这样他的人生会有很大改变。<b>是谓复命</b>。人死了以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好像木头坏了,烧掉一样。他的命会重来,所以人在活的时候,就要去想死后会怎么样。现在的人想到死就怕,就是因为对死一无所知,很恐惧,很迷惑。<b>复命曰常,知常曰明</b>。生命来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生命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要真正的明白常道,才叫真常,才叫明白人。</p><p class="ql-block"><b> 不知常,妄作,凶</b>。现在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常态,什么叫平常,什么叫恒常,更不用说什么叫知常了。所以,都是妄作、妄求、妄念。“<b>知常容</b>”,知道常道以后,人才会用虚来容有,才会知道逞一时之快没有意思。人家告诉我什么,其实都是我自己安排的。有人骂你,你如果说“你凭什么骂我”,就会很生气。你要明白,这都是你自己安排,让他来骂你的,这样你才会清醒,这才是容得下了。要听取这个教训。“<b>容乃公”</b>,“公”,是公正,不是公平。一般人听到公,就想到公平。天下没有公平的事情,所以现在人很喜欢讲公平,是自讨苦吃。当你没有私心,当你没有我执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有位子坐,我没有位子坐,是公正的。虽然不公平,但是很公正。若是一定有问题,那也是你自己有问题。“<b>公乃王</b>”,你有这样一种旷达,什么事情也能够容忍,容是容人容事容言,做事情才公平正义。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好的领导者,或者你的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王 ”通“ 旺”。“<b>王乃天,天乃道</b>”,按照这种方式做事才能符合天道。老子专门从天道出发,来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去了解天道、配合天道。“<b>道乃久</b>”,我们人的性命是有限的,你只有遵道,你才能够长久。顺天道者虽小必大。自己觉得事业很小,但是在心里边留下那样一种安静,一种安然,一种安心,这就是大的事业。<b>没身不殆</b>,终身不会遇到危险、失败。</p> <p class="ql-block"><b>【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b></p><p class="ql-block">【讲解】《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把中华道统最大的特色说出来,叫作道政合一。老子把君王分成四个等级。</p><p class="ql-block">1.“<b>太上,下知有之</b>”,老百姓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大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比如,我们看鱼在水里面,水跟它的关系是很自然的。水没有说这个鱼怎么老在自己这里搅和,鱼也没有感觉到水在供应给它最好的东西。两者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相忘于无为,各遂其性,各做各的事,各过各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怎样做到呢?上无为而下有为,循循善诱,自自然然的渗入,滋养。教育孩子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2.“<b>其次,亲而誉之</b>”,次一等的,得身先士卒,和大家亲近,得对大家人性化,大家才能亲而誉之---被赞颂的领导。但是自己该为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而且这类人提前就让自己鞠躬尽瘁了。</p><p class="ql-block">3.“<b>其次,畏之</b>”,大家很害怕违法,而一旦违法,政府就认为是你不对,就要惩罚你。这并不是一种很理想的政治。包括儒家所主张的礼治,都有不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4.“<b>其次,侮之</b>”。政府越禁止,社会就越紊乱;老百姓越反抗,政府施压就越强;最后人民不怕死,就开始来抗议,然后集会游行。我们总觉得西方是对的,好像我们也应该那么开放、自由。其实,冷静想一想,那完全是刁民,是暴民政治,是非常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老子为什么说会越来越差呢?主要就是:<b>信不足焉,有不信焉</b>。君王不讲诚信,不以诚信来修己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老子接着告诉我们,看到这些事实应该怎样做,就是:<b>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b>。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景象。“悠”,说的是很悠闲,很悠长,不会三天两头就乱了。这也是老子一再说的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所以“悠兮”,我们可以把它跟“处无为之事”连在一起想;“贵言”,可以把它跟“行不言之教”合在一起想。其实,“言”这个字在《道德经》里面,多半是负面的。“贵言”,“贵”,是重视的意思。若真的很重视自己的话,就不能多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但不是说我们闭了眼睛,闭了嘴巴,什么都不做,就叫无为。因为老子要求我们要功成事遂。意思是说,我们要在默默当中,完成天下太平这样的大事,使得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自然,一切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百姓不知道这是君王所赐,也不必感恩。</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b>自然</b>”,这是第一次。其实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三个主要的内容。一个就是天然。天然是什么,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第二个,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食色性也。也是人的自性。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禁欲。没有。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死,自然活。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所以“无为”,就是没有违反自然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沉淀,时光的馈赠,最美的遇见,最好的风景,答案在路上,自由在风里。愿你在追梦的路上,抬头就看见阳光,满怀期待和热爱,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