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因素有的时候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起码就先在冥冥中昭示了什么。于我而言,登顶一座雪山就是这样一个偶然因素。当初是一个一起打球的老友提出来的一个突发奇想。这个老友喜欢户外,但都是滑雪之类的高端游戏,吵吵徒步很多次,每每都被可能的艰辛阻吓。因此,在他提出来的时候,一点儿都没认真对待,先入为主地认为登顶雪山,那都是专业玩家们的活计,咱们普通人,还是省省吧。该动议即被秒绝。<div><br></div><div>有意思的是,随着自驾路越走越远,与雪山近距离的、更亲密的接触便显得愈发有诱惑力了。于是,开始摸索徒步;自然而然地,就接触了更开阔的户外活动范畴;不可避免地,遇到登顶雪山的话题。到这时才发现,原来名堂还比较多,比如像四姑娘山大峰、二峰以及云南的哈巴雪山这类雪山,叫作非技术型雪山;而四姑娘山系中的三峰,就归入到技术型雪山的类别,虽然是入门级技术型雪山。这就意味着,像大峰、二峰这样的,任何人,只要有把子力气,谁都可以登顶。于是,就有了2023年5月这一趟川西之行。<div><br></div><div>川西之行,不是第一次徒步。2021年10月,曾跑去库拉岗日转了两天,很随意的那种,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在白玛林错和介久错周边的山脊上爬上爬下,那是相当的震撼。今年动了登顶雪山的念头,四姑娘山大峰在非技术型雪山中,也是最简单的,那就从大峰开始吧。而且,考虑到四姑娘山周边徒步线路很多,可以一起安排。</div><div><br></div><div>介绍一下封面图片,这是穿过巴朗山隧道(以往走过巴朗山垭口的小伙伴儿们请注意,垭口被封死了,但熊猫国之巅石碑,依然可以到达,就是垭口过不去了),到达四姑娘山镇之前,有个叫猫鼻梁的观景台,这里可看四姑娘的全景。图片前景的一道山梁,细看有路蜿蜒而上,后来才知道,那里就是去往大峰大本营的路。</div></div> 这张图片中的雪山,不是我的第一座雪山,这是我站在刚刚登顶的人生第一座雪山上拍摄的隔壁的雪山😆。远处高耸的三角形山峰,是四姑娘山的二峰,我,则站在大峰的峰顶。大峰,是此生攀爬、登顶的第一座雪山。 这个贴子,记录的就是攀爬四姑娘山大峰的经过,要说攀登大峰,得从长坪沟说起。长坪沟徒步,享誉天下,对徒步感兴趣的,都会听说过。这里来点儿直观印象。我是五月底去的,据说这里的秋色是最赞的,找机会十月底再跑一趟。 长坪沟徒步,要先坐摆渡车进景区,这是检票和车站大门。 这是摆渡车终点,下了车,远远的幺妹峰就已经在向你打招呼了。 整条长坪沟徒步线路上,四姑娘山系的幺妹峰(最小的丫头的意思),也是邛崃山脉的主峰,蜀山之后(蜀山之王是贡嘎雪山),几乎全时空地伴随在你的视野中。 我的向导小哥,汉语名字,竟然同我只差一个字。于是很自然我们就称兄道弟起来。他骑马,我走路,一会儿就不见了。 顺便说一句,进入长坪沟,是有栈道可走的,但我选择了走马道,主要是想避开吵闹的人群,而且,据说马道的风景要好一些。这不,幺妹峰,虽然并非一直保持这个姿态,但始终都好似在微笑着向你招手。这条徒步路线的魅力在于,走着走着,幺妹峰的这个姿态就开始变化了,这一路上可以看到幺妹不同侧面的风姿。 刚进山,会经过一段林荫小道,不过,到了后面才知道,啥才叫原始森林里面的林荫小道,这些都算前戏。 有植被的地方望雪山,有些许虚幻感,与青藏高原不同,那边是看不到如此密集的高大乔木的,有些草已经不错了。显然,这是海拔低的好处。今年晚些时候的尼泊尔徒步,这种感受就更为明显。有兴趣了解的朋友,请关注"我的2023"系列后续贴子。 走着走着,就又追上了我的向导兄弟。这哥们儿不能跑得太快,否则把客人丢下可不叫个事儿。 这里好似走上了高山草甸的前沿。 给小姑娘来个特写。<div><br><div>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据说这座山峰,是攀登难度很高的一座。伤亡率很高。向导小杨跟我讲,前两年曾有俄罗斯的三个女孩来试图攀登,都不幸跌入冰缝,救都没得救。直升机找到了遇难的位置,但根本没有办法采取什么行动。最后家人放弃,把她们永远地留在了雪山之上。</div></div> 远远的,又一座雪山。向导小杨告诉过我名字,但记不得了😥。 这座山峰有意思,叫婆缪峰,说是四位姑娘的姥姥。看上去,的确像是一位相当严厉的老太太。 这一段路,姥姥一直在视线中。 近看好像有滴严厉,远看也不失风韵。 左侧山坡上,一道瀑布突兀而出,前面还是只闻其声,想必也是陪在姥姥身边的。 走着走着,越来越有原始森林的味道了 长坪沟的一大特点,这个季节,行走在路上,可以欣赏到若干雪山,虽然海拔并不高,各个都是傲然巍峨,加之距离近,压迫感一点儿不输七八千米的雪岭神山。而且,同一座山峰,随着路线的蜿蜒行进,峰回路转,各个角度各有姿态,有时甚至眼花缭乱。<div><br></div><div>比如这两座,就在婆缪峰的左手边。非常可惜的是,向导不知跑哪儿去了,无从问起这几座山峰的名字。</div> 上图左侧山峰的特写。 上图右侧山峰的 特写。 而婆缪峰,到了这个位置,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幺妹峰变成了这个样子,与刚入沟口的时候看到的形象迥异。 到了当晚的露营地,木骡子,还可以见到骆驼峰,这也是一座可以攀爬的山峰,据说也算入门级的技术型雪山。 长坪沟徒步、露营体验相当愉快,顺利完成了攀登大峰的热身。万事俱备。<div><br></div><div>攀爬大峰,是一个两天的活动。第一天,要去到海子沟深处的大峰营地。海子沟是与长坪沟差不多平行的一条山谷地带,同样是上好的徒步去处。但与长坪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子沟急剧的海拔爬升;长坪沟全程海拔爬升不到400米,海子沟口到大峰营地近1100米。因此,第一天的徒步,虽然距离与长坪沟去到木骡子距离不相上下,但体验完全不同。</div> 海子沟徒步,从一段栈道开始。 我是五月底去的,正值高山杜鹃花期。鲜花伴着远方的雪山,巴适得很。在上行的路上,一直到斋戒坪之后相当长一段山脊路,四座山峰都在前方,这是与长坪沟相比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从右向左,大峰、二峰、三峰和幺妹峰。我要攀登的就是最右侧,也是四姊妹中海拔最低的大峰。 走在前面的,是我的向导和协作,还有服务于此次活动的两匹马,一匹驮着我的装备、衣物和补给,另一匹可以骑行。 顺便说一句,四姑娘山徒步,如果当日进山出山,自行买票进入即可,但如果涉及露营和攀登,则需要向导/协作陪同,应该是景区的安全考虑。可以自己找向导,也可以通过专业户外活动公司安排。我这一趟,长坪沟是自己找的,四姑娘山镇上每个客栈都可以帮忙推荐;攀爬大峰,则是参见老牌户外活动组织者,徒步中国,安排的。所以,这个向导就不是前面那个小杨啦😄。 山路,看上去平缓,但一直在爬升,在略有负重的情况下,感觉尤为明显。当天的负重条件与前两天走长坪沟的负重一样。我喜欢喝热水,带来两个保温水瓶,大约两升水。就是在这种看似平缓的路上(还没有到一个叫打尖包的地方,那之后,会有更急剧的爬升),大约走了4到5公里的样子,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于是把两个保温瓶从背包中拿出来,放到驮马身上,一下子轻松了。。。 打尖包之后,虽然爬坡路段更多、更陡,但能走路还是坚持下来走路,虽然很多攻略讲要骑马保持体力。 攀爬大峰和二峰分别有一个出发营地,这里就是岔路口了。经过最后一段爬升,就到达海拔4379米的大峰出发营地。 远处,右手边的雪山,就是大峰;与左侧石头峰之间有一个垭口。垭口是攀登的第一个目标,也是雪线的开始,所以要在垭口位置穿上冰爪。 到营地的时间还早,又没有了手机信号,于是就在周边转了转,试图看看第二天凌晨要摸黑儿走的路。上到一个山坡,俯瞰营地,就是这么大个地方,紧挨着白色球形帐篷左手边的,就是我下榻的营房。<div><br></div><div>从这个位置和角度,能看到一条出营地,向目视方向左手边延伸的小路,那里的确是第二天凌晨出发的路。</div> 但往上山的方向望去,却看不到任何明显的"路"的迹象。 27号是个周六,攀爬大峰的人不少,以年轻人居多,营地里显得人气十足。但是,也许是因为兴奋而忘了海拔高度,陆续有人出现高反,甚至有人需要立即下山。好在5月底的川西,到晚上8点还没有黑下来,相信下撤的人一切顺利。<div><br></div><div>天黑下来,也没什么事情可做,闭目养神,高反的感觉也开始出现。不过过去几年间,年年跑高原,对高反早有预期,虽然头疼气短,十一点来钟还是睡了过去。</div> 这是出发后,拍下的第一张图片。手抖了,但记下了时间。5月27日凌晨3点18分。 头灯的光,已经连成了线,但也只是足以照亮前进方向几米的路,好在还可以指示着前进的方向。如此黑的夜,天上几颗最亮的星星也收到了镜头之中。 我的向导。 上山的路,如果还可以叫作路的话。 攀登者的热情甚高,虽然还是有人到了这里才决定放弃。这是我们在等决定放弃的人下撤。。。 到垭口的时候,天色蒙蒙亮了,垭口位置窄小,没有雪的地方更是稀缺,上冰爪的时间很紧张,因为人太多。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镜头。再往上,就是漫漫雪山了。 过了垭口,紧接着开始一个爬坡。大约有5、600米的样子,上到一个大平台上,就可以望见大峰的峰顶了。图中最高处,即大峰峰顶。 旁边的二峰(视野中两个山峰靠左者),也在刚刚泛起一点橘黄的天际线上,格外醒目。 二峰日照金山的侧影。 马上要登顶了,回头望一望来时的路,大平台上已经不少人了。 站在大峰顶上望二峰。 攀爬的人数众多,大峰峰顶面积狭小,因此没有什么时间停留。拍了张照片就开始下山,都没来得及感叹一下。 下山的路,从这个角度看,着实有些陡。实际上亦如此,我穿着冰爪,两支登山杖辅助,还滑倒了一次。我的向导/协作就是前面这个穿黄/黑雪套背背包的,在我滑倒的时候,手忙脚乱地来截住我。 有经幡的地方就是垭口了,早上穿上冰爪的地方。 站在垭口,看营地方向,那些小房子/帐篷清晰可见。 从石板遍布的"路"上下到泥土路上,两条腿和胳膊好像都在颤抖。这张图片,拍摄与5月27日8点24分。如果出发时间是3点钟,就是在5小时24分钟内完成了646米的一升一降。 记得下山时有挺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是下山之后,因为在攀爬过程中,大口喘气,吸入了大量冷空气到胃里,所以下山的一路上,胃部都有明显的不适感。身体其他部位的疲劳感,就更不用说了。<div><br></div><div>不过,当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头再看这段体验时,就如同这块纪念牌的挂带上所说的,与这段经历和美好的回忆相比,当时的努力和代价,都是值得的;而且,这种感觉是如此之后,时不时就有再复制的冲动,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br></div><div><br></div><div>全文结束。敬请关注后续的稻城亚丁和尼泊尔之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