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座大熔炉、大学校。在这座大熔炉里,军人锤炼岀坚如磐石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怕牺牲的气慨、雷厉风行的作风;在这座大学校里,军人学习文化科技,增长知识才干,开阔眼界视野,提高各种本领,成为军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无数英雄儿女驰骋彊场,奋勇杀敌;卫戍守边,保家报国。更多的军人转业复员,在各条战线为建设祖国、发展经济做岀贡献。或许他们中有人退伍后有闪失,但并不能否认他们从军的荣光和贡献。本辑《柞水记忆》之“老兵风采”和前辑一样,仅选录部分老兵在军营的照片,以表达对革命军人的崇敬,再次勾起老兵们对军营岁月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程波涛(1914——1968),原名程家箴,陕西省柞水县杏坪镇肖台夜珠沟天台人,1935年1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特务二团(团长阎揆要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地下党活动。1938年春,程波涛因地下党身份暴露,调至中共陕西安康工委巡视团继续担任地下工作,是年夏天,调回云阳八路军115师留守处,担任陕西省委领导下的抗日革命文艺团体“七月剧团”团长,同年兼任中共陕西省委交通员,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卫生所医生、所长,1942年调延安任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卫生处医政科长,1945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1946年4月转赴东北,先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兵站医院院长、东北野战军前方总卫生部医政科科长、东北战勤第三后方医院院长、第25后方医院院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曾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进军广西等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反细茵战的斗争,研究、提供了十多套预防、治疗方案,减少了参战人员的伤亡。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副院长、院长,武汉总医院院长,1952年调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即中央军委全国反细茵战委员会)人事组长、计划检查处副处长、处长,1954年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53中心医院第一院长。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慰问章等。1964因病休养,1968年12月英年早逝,终年54岁。197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著有小说《泾渭河畔》。</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1937年的程波涛,右上图为延安时期程波涛的标准像。左下图为程波涛解放初着50式军服的照片,右下图为1954年程波涛到延安寻找寄养在老乡家的二女儿时在宝塔山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程波涛1941年在延安与原籍江苏无锡、时任边区门诊部司药的路伟(原名许寿宜)的结婚照,婚礼当时由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主持,由于<b style="color: rgb(255, 0, 0);">习仲勋</b>知道路伟是无锡人,特意送了6斤大米作为结婚礼物,这在当时的延安是非常稀罕的食物。右上图是1956年路伟被授予大尉军衔后与丈夫程波涛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程波涛1950年骑马回阔别16年的肖台夜珠沟探亲途中,右下图为探家时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程波涛任武汉陆军医院院长时的照片,右上图为程波涛(左)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医政科长时的照片;下图为1958年9月毛主席在武汉接见武汉军区党代会代表合影(局部),一排右五为毛主席,二排左七为程波涛。</p> <p class="ql-block">陶琨(1912—1990),柞水县曹坪镇沙岭村人。1934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入党,历任红二十五军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豫苏皖新四军六支队三总队八团总支书记,新四军五支队八团一营、联防司令教导队、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独立大队、特务营政治教导员,抗大七分校一队政治指导员,新四军七师十九旅第二直属队、被服总厂政治协理员,南下干部队队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桐城县县大队政委、县委委员,淮南矿区公安总队政治处主任,普济圩农场副场长,洪泽湖农场场长、党委书记,蚌埠市运输指挥部副政委,市委农工部副部长,市政府视察室副主任,市东区革委会主任等职,1981年离休,享受副市级待遇。对陶琨的评价,安徽省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在其生平简介时是这样说的:“陶琨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五十多年来,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他立场坚定,英勇顽强,坚持同日本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进行斗争,1941年11月,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受过奖励。建国后,陶琨同志同志从事政法、党务等工作,一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作风正派,艰苦朴素,联系群众,团结同志。陶琨同志离休后,仍关心我市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意志坚定,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陶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李振朝(1927—2023),柞水县瓦房口镇磨沟村人。1945年正月十五替换被拉壮丁的大哥,被征编到国民革命军整编二十七师四十七旅,在河南省境内参加抗日战争。1948年3月1日,在陕北宜瓦战役中随所在团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后参加西府、荔北、康庄战役和解放淳化的各次战斗,并在荔北战役中火线入党。随后进军甘肃,参加解放兰州的战役和歼灭胡马残匪的战斗。1958年参加甘南、青南、川北的平叛战事。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79年出藏进彊。所在部队是由陕北几支游击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合并的红军师,他跟随这支老部队经历了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足迹遍及陕、甘、宁、晋、豫、蒙、青、川、藏、新等10个省区,在东起同蒲铁路,西至喀喇昆仑,南至中印边界,北至毛乌素沙漠近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金戈铁马,南征北战,纵横驰骋,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所在部队歼敌10余万人。1983年6月在陆军合成第十一师副师长岗位上离职休养。从军38年,都是在硝烟弥漫的战斗中渡过和在极端艰苦偏僻荒凉缺氧的甘南、西藏和新疆驻防,仅在西藏就奋斗了22年。李振朝从国民党壮丁成长为解放军副师长,充满了传奇经历,也谱写了一部逐鹿西北,卫戎西南的战斗史诗。</p> <p class="ql-block">孙全志(1931—1982),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岩寺街道人。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陕西军区独立四团、十一团、商洛军分区独立一一四团当战士,在商洛军分区独立营、独立十一团、洛南县新兵营下属连队担任文化教员。1951年随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辎重三团,六大站军械库、十九营担任文化教员,期间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荣立三等功两次,之后担任志愿军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工兵营给养主任、供给助理员(少尉正排)。1960年3月退役转业,先后任大庆油田采油指挥部食堂科管理员、柞水县税务局红岩寺税务所负责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于1968年10月回乡劳动,1974年4月恢复工作,先后任柞水县万青公社文书、柞水县交通局路桥工程管理和县交通运输管理站负责人等职。</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孙全志从朝鲜回国时的照片;右上图为孙全志从军期间探家照片;下图为孙全志(前左)在朝鲜与志愿军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汪正勤(1939—1991),柞水县凤凰镇康湾汪家沟人,1957年10月入伍,在驻青海六十三师服役,因参加平藏叛乱战功卓著,受到提拔重用。后调入兰州军区后勤部任副参谋长、营房部长,1979年代表兰州军区后勤部慰问对越反击战参战部队时不幸受伤。1986年调总后勤部第二十八分部(84909部队)任部队长(正师),授大校军衔。五十三岁时英年早逝于西安。图为汪正勤授上尉军衔着55式军装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汪正勤任部队长大校军衔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万长春,柞水县凤镇街人(1939—2005)。1959年入伍,在原兰州军区21集团军驻宁夏某师服役,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82年转业到河北省邯郸市玻璃厂任党委书记,1984年调入陕西省临潼县任政法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蒋立炎(1941—2022),柞水县下梁镇沙坪人。1960年入伍,在驻宁夏的解放军六十二师一八六团一营炮连当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后调往84819部队后勤处运输队,1978年4月在连指导员职位上退役,转业回柞水在柞水县汽车运输公司(后改为柞水县汽车站)工作,任党支部书记。左图为蒋立炎入伍时着55式军装,右图为蒋立炎退伍时着65式军装。</p> <p class="ql-block">陈世祥,柞水县杏坪镇东河人。1964年11月入伍,在空军十三军雷达三团(87008部队)后勤处服役,成为汽车技师。1978年退伍转业回柞水,先后担任粮油车队队长、农机管理站站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雷达三团柞水战友阮仕贵(左)与陈世祥合影。阮仕贵,柞水县瓦房口镇金星村人,在部队曾任新兵连指导员。退役后转业到柞水县公安局工作,曾担任石镇派出所副指导员、秘书股副股长、看守所负责人等职。从阮仕贵身穿补丁衣服的照片可以看出,上世纪六十年代部队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的。</p> <p class="ql-block">图为雷达三团柞水战友熊兆贵(右)与陈世祥合影。熊兆贵,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人,在部队曾任排长,退役转业到商洛汽车运输公司柞水汽车站工作。已故。</p> <p class="ql-block">左图为陈世祥的军营生活照;右图为陈世祥与已经当兵退伍的弟弟陈世贵(左,已故)在西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柞水县1964年11月应征入伍新兵达150人,这应该是柞水历史上入伍人数最多的年份。这是雷达三团某新兵连柞水战友1965年春节在山东德州的合影。照片虽有污损,但14个人的面容却还清楚。照片提供者何耀明(前排左四),柞水县城关人,1964年11月入伍,先在3908部队任雷达操纵员,后调往6803部队(汽车团),随军参加抗美援越战斗,在炮火纷飞中渡过军中青春。1969年3月退伍,安置到商洛电厂工作,后调回柞水县水电公司工作。照片中前排左起:李长忠(排长)、任佰政、李志云(连长)、何耀明、党云珊;中排左一伍福堂,右一为兰发楼;后排左一熊兆贵。其余人员只记得名字:蔡荣昌、朱文富、张元瑞、刘乐思、杨福义、张贻意,由于何老年逾八旬,退伍时间太长,已认不准每个人的位置。这些人其中多人已经作古。</p> <p class="ql-block">图为何耀明(右一)参加抗美援越离开国内时在广西边境与几位陕西籍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军人家庭的组图。左上杨立方、右上杨立军;左下汪正勤,右下邹均弟。上边两人是亲兄弟,下边两人是亲连襟,上图两人是下图两人的妻弟,杨立方和邹均弟又是同期入伍的战友。</p><p class="ql-block">杨立方(1944—2009),柞水县凤镇街人。1964年入伍,1982年在北京军区空军驻天津静海雷达53团教导队队长(正营)任上转业到陕西省铜川市崔家沟劳改五支队,任严管中队指导员(正科),后调入陕西咸阳市物资回收公司任副经理至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福海,柞水县小岭镇罗庄村人,1969年3月入伍,在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汽车队服役,担任许副政委专职司机。1975年4月退役回乡后招工到原县农林水牧局(现为农业农村局)驾驶员岗位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图为1969年1月入伍在沈阳空军238部队(航修厂)服役的柞水战友谢立品(左)、赵世荣(中)与解福海(右)在沈阳火车站的合影。谢立品,红岩寺镇红岩村人,退役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一直在柞水县教育系统工作,在柞水中学总务主任岗位上退休。赵世荣,瓦房口镇老庄村人,退役后回乡务农。</p> <p class="ql-block">解福海军营照片选录。左下图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解福海(前中)、谢立</span>品(前左)、赵世荣(前右)与在沈阳上大学的柞水乡党时申锋(后)在沈阳中山广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徐家定,柞水县瓦房口镇金台村人。197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5752部队(铁二师),后改编89202部队。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师部推荐到湖南大学上学,担任班长,1978年毕业后回部队任给水发电营技术室主任,师设计室主任。1984年兵改工后,历任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房建科科长、工程师,施工管理处副处长;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工程管理部、科技部部长,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无论是在部队还是企业,先后获得诸多奖励和先进称号。2014年退休后定居太原。</p> <p class="ql-block">1973年冬季征兵,柞水县共有90名青年应征入伍。其中20人分配到驻河南洛阳的总后汽车第十九团,70人被分配到驻陕西华阴的总后汽车第三十五团。这个汽车第三十五团,在柞水还是蛮有历史渊源和影响力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总后勤部在柞水七坪马房子、下梁王家河口两地分别筹建2367和2349兵工厂,汽车第三十五团的一个连在柞水执行运输任务,那时的汽车很少,这么多的军车在柞水活动,影响不凡。1971年林彪“9.13”事件后,兵工厂下马。时隔一年多,柞水70名新兵入伍到汽车第三十五团,有可能是巧合,但与该团在柞水执行任务部队首长对柞水人印象好的可能性更大。汽车第三十五团为柞水培养了一批汽车技术人才,他们中不少人转为志愿兵,退役后在县上的领导机关和部门工作,充分展现了汽车兵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采。在这批汽车兵里,一位从战士成长为大校的石义哲同志,可谓是文武兼备的政工人才,被这批老兵和柞水乡亲传为佳话。上图为总后汽车第三十五团管和民驾驶的解放牌军车。</p> <p class="ql-block">石义哲,柞水县柴庄莲花村人,1973年12月从公办代教岗位上应征入伍,在驻陕西华阴的总后汽车第三十五团服役。1975年3月,随部队调防到青海格尔木,任战士、班长。1976年入党、提干后,历任汽车第三十五团司令部保密员、军务参谋、政治处干部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党委常委、纪委副书记、副政委、纪委书记。1993年3月起,历任总后青藏兵站部党委委员、输油管线管理团政委、党委书记;兵站部党委委员、汽车第三十五团政委、党委书记。1998年8月调任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学员大队政委、党委书记,2000年改为文职干部,于2004年12月在四医大一附院副师级政治协理员岗位上退岀现役,自主择业到民营企业工作。在部队30多年,由于文武兼备,才华出众,勤学奋发,勇于担当,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数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军衔由少校逐阶晋升为大校。</p> <p class="ql-block">图为石义哲在团部电话总机房通讯值机</p> <p class="ql-block">石义哲军营照片选录(一)</p> <p class="ql-block">石义哲军营照片选录(二)</p> <p class="ql-block">图为总后汽车第三十五团凤镇区战友在华阴新兵连的合影。前排左起:魏延华、毛义武、李兴贵、石义哲;后排左起:魏延均、姚发明、杨照明、李永福。</p> <p class="ql-block">汽车第三十五团柞水战友石义哲(左)、万良贵(中)、姜新民(右)在青海格尔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汽车第三十五团六连红岩寺区战友管和民(前)、欧阳泽勇(后左)、任继艮(后右)在青海格尔木合影。管和民转业回柞水先后在县委办公室、县检察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汽车兵万良贵(营盘镇龙潭村人)在蹲姿射击训练中。万良贵转业后先在柞水县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后回老家营盘镇龙潭村养殖红鳟鱼,并创办”老万鱼庄”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杨立军,杨立方之弟,柞水县凤镇街人。1974年冬特招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第103部队、兰州军区后勤部管理处(40分队)服役,后转为在编军工。1982年3月调回柞水县工作,先后任县检察院驾驶员、法警、书记员,中国工商银行柞水支行驾驶员、经警、押运员。退休后创办柞水唯一一家液化石油气公司,任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汪全江,柞水县小岭镇常湾村西沟人。1976年1月入伍,在空军驻和田86264部队任战士、班长、汽车驾驶员。1978年2月入党,1979年5月提干任部队营房管理正排职技术员。 从1982年2月起,历任空九军后勤部营房助理(副连)、空军雷达团营房股长(副营)、兰州军区空军房地产管理分局营房助理兼西安招待所所长,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房地产管理处正营职助理、西安房地产管理处工程师兼副处长(副团职)、西安房地产管理处工程师、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房地产管理处高级工程师等职,专业技术由1997年5月的八级,到2014年12月晋升为专业技术五级,级别逐级配升为副军级,军衔逐阶晋升为大校。在部队期间,先后两次分别考入空军后勤学院(一次离职)、一次录入空军工程大学离职学习,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到空军后勤部,军区政治部、后勤部等部门嘉奖26次,荣获全军房地产管理先进个人、空军房地产清查整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在军报军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奖6篇;自主钻研研发了一套《空军空余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配发给解放军各军区空军投入使用,第一次实现了各军区空军房地产管理工作信息共享、互联办公全面自动化,为军队房地产信息自动化管理做出重大贡献,被列为空军专家组成员。2016年9月退出现役。从军四十余年,为军队的后勤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图为汪全江军营工作照片选录。左上图为1980年在空军后勤学院上学期间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留影,右上图为1980年在和田机场保障首长专机时留影;左下图为2013年10月陪同兰空首长检查西安部队工作时留影,右下图为获全军房地产管理先进个人证书。</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6年1月入伍,在空军驻和田86264部队服役的柞水县凤镇区部分战友合影。左起:汪全江(黄金)、汪祖府(杏坪)、王怀武(凤凰)、李应春(周垣)。</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6年汪全江(右四)在新兵汽车驾驶员集训时教练班战友合影。右一为杨家新,柞水县黄土砭人,1979年3月退役,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柞水县支行、柞水县汽车运输公司、柞水县电力局工作。</p> <p class="ql-block">童声华,瓦房口镇金星村人。1978年2月入伍,在兰州军区陆军二十师步兵第五十八团特务连任战士、文书、排长,团司令部作训参谋、八连连长,师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柞水县武装部政工科长等职,中校军衔。2001年3月就地转业,先后任县民政局副局长、爱卫办主任兼卫生局副局长、四级调研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童声华与柞水县人武部部分柞水老兵(人武部干部)在商洛军分区集训时的合影。前排左起:杨远学、童声华;后排左起:詹生斌、赵世美、王华普。</p> <p class="ql-block">付贵山(1959—2020),柞水县下梁镇四新村人。1978年11月入伍,在铁道兵五师89205部队给水营三连任连部文书,部队驻在新疆吐鲁番阿拉沟。1984年百万大裁军时兵改工,转入中铁十五局工作。图为付贵山在连部接打电话。</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8年11月入伍的柞水籍铁道兵四位战友在新彊焉耆县的合影。前排左何照华,右付贵山;后排左陈宏华,右郑道汉。</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8年4月入伍,在驻宁夏的84755部队80分队同一个连的柞水籍战友合影。前排左起:孟远松、张芳进;后排左起:宋学明、徐启志、张成林。孟远松,柞水县凤凰镇金凤村人,任八二迫击炮炮手,获连嘉奖两次。1981年1月在班长任上退役。回乡后先后在云蒙、小岭公社(乡)、县石油公司、药材公司工作。张芳进在班长任上退役后一直在柞水县公安系统工作,曾任柞水县红岩寺派出所、乾佑派出所指导员,县交警大队法制股股长等职;宋学明一直在柞水基层政府工作,曾任小岭乡乡长,小岭镇副镇长、副书记,凤凰镇副书记等职。徐启志、张成林退役后为自由职业者。</p> <p class="ql-block">在柞水,兄弟兵、父子兵比较多,甚至有祖孙三代兵。图为孟远东(左)、孟远松(右)兄弟兵与父亲黄礼安(中)的合影。孟远东1973年1月入伍,在铁道兵5752部队服役,1976年3月退伍后在凤镇供销社工作。</p> <p class="ql-block">徐家祥,柞水县瓦房囗镇老庄村人。1979年10月入伍,在驻甘肃省武威新城84897部队75分队服役,担任通信兵,曾任副班长、班长等职。期间于1981年底代理部队排长在陕西榆林神木县(现神木市)接新兵一次。1983年1月退伍返乡,招干后曾任黄土砭乡武装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瓦房口乡副书记、书记,九间房、西川、杜家村乡乡长;红岩寺镇副镇长、杏坪镇党委副书记,皂河乡、蔡玉窑镇书记;县信访局局长兼县委政府两办副主任,柞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办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右图为徐家祥(前右)与柞水同期战友周发林(前左,瓦房口镇马台村人)、陈帮斌(后左,曹坪镇中坪人)、张芳平(后右,凤凰镇清水村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刘文雅,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人,1980年11月入伍,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守备六师二十一团排长、连指导员,石家庄陆军学校后勤干部训练大队副营职教员,西安陆军学院后勤干部训练大队正营职教员,少校军衔。1997年1月转业到建设银行西安和平支行任办公室主任,于2022年11月退休。左图为刘文雅(右)在指导学员学习;右图为刘文雅在“鸿门宴”遗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张志斌,柞水县瓦房口镇老庄村人。1981年10月入伍,先后在甘肃省军区甘南分区独立营、甘肃省军区独立营服役,担任通信员、卫生员、班长,1986年12月退伍回乡任老庄村党支部书记三年后,被安置在县民政局工作。后调县政府办公室,先后任驾驶员、政府机关事务所副所长、所长,柞水县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主任,西办主任兼县发改局副局长、县招商局副局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柞水县应招入伍的85名新兵,有12人被分配到兰州军区总医院。图为柞水战友与带兵干部的合影。前排左起:王春生、况晓燕(班长,安康人)、孙振海(干部)、张立杰(干部);中排左起:张朝清、伍欣、卢进顺、廖道明、段来明;后排左起:罗新明、陈国庆、张书岗、张贻清。</p> <p class="ql-block">张朝清,柞水县瓦房口镇原枫沟村(现并入老庄村)人。1982年10月入伍,在兰州军区总医院服役,1987年在班长任上退伍回乡,曾任原瓦房口乡枫沟村、甘沟村党支部书记,后在县城自主创业。与张朝清同时入伍的伍欣(原名伍箴华),柞水县红岩寺镇大沙河村人,在部队考入兰州军医学校,毕业后回兰州军区总医院,先后在放射科、信息科工作,后任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科长(副团职),中校军衔。2005年退役转业到甘肃省政协机关工作,先后担任委员工作委员会副处长、处长等职。图为入伍新兵张朝清(左)、伍欣(中)与班长杨伟民(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华胜,柞水县杏坪镇杏坪社区人。1989年3月入伍,先后任步兵第六十一师一八一团炮兵营战士,步兵第六十一师高炮团57高炮营一连二排排长,高炮团教导队副队长、57高炮营三连副连长、连长;高炮团防空导弹营副营长、高炮团司令部军务股股长;步兵六十一师一八二团军务股股长;步兵六十一师高炮团双37高炮营营长;高炮团副团长、团长;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防空旅旅长;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副主任。服役期间,先后在郑州高炮学院指挥战炮专业、高炮分队指挥专业学习,取得大学学历。大校军衔。在和平年代,从一个农家子弟连续升职到大校旅长,其勤学刻苦、勇于担当、敢作善为可圈可点,也足见其过人之处。2019年9月王华胜退出现役转业,任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现任中共榆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侨联主席。</p> <p class="ql-block">王华胜军营照片选录(右上图战友合影右为王华胜)</p> <p class="ql-block">难忘军营岁月,难忘战友情深。同一期入伍,一辈子兄弟。人生有战友,到老手拉手。老兵们退伍后,由于环境、机遇和命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各不相同的结局。有的已经长眠地下,有的曾经春风得意,有的可能举步艰难,但没有改变的是他们战友之间的浓情厚意。真挚的友情,紧紧相连,许多年以后,战友之情,依然像当年一样天真爽快,无拘无束。数年后的相聚,依然能表现出当年的豪迈志趣,依然可以朴实无华地相互交流。军旅是他们引以为荣的铿锵岁月,军魂已经成为他们不朽的精神寄托,军歌激励着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p><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16年10月柞水县1976年入伍战友参军四十周年聚会合影,上图为汪全江在战友聚会上发表感言)</p> <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p><p class="ql-block">1.本辑老照片截止时间为1989年之前入伍者,无论职位高低,原则上按入伍时间从前至后排列,请予谅解;</p><p class="ql-block">2.老兵服役信息和任职履历多数属个人提供。如有不实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