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柳永的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惜别诗词”的名篇。</h1><h1>我们先从写作背景和个人气质上做点探讨,然后再重点分析艺术手法的问题。</h1><h1> 柳永的词常常表现出一种“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感慨。这种骨子里的悲慨来源于其家庭传统的仕宦观念和他入仕无门的矛盾。柳永跟当时的文人同样的观念和追求是考取功名,端起接受俸禄的金饭碗。据资料记载,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是经历了第四次落榜,年龄已经四十岁左右。仕途无望,财源枯竭,身心疲惫、万念俱灰。决定离开京都去四海游历散心。临行前,面对依依不舍、身心哀婉的情人虫娘,柳永倍感无奈和凄凉,写下了这首读来令人魂销肠断的词:</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霖铃 · 寒蝉凄切》</b></h1><p class="ql-block">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b></p><p class="ql-block"><b>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b></p><p class="ql-block"><b></b></p><h1> 有人说柳永是个浪荡才子,无所事事,整日流连于歌楼酒肆。其实 柳永的放荡不羁,并不是他对人没有真感情,而是用最不情愿的方式,来排遣他的郁闷,发泄他的悲慨和不平。他对任何一个给与他关怀与温暖的人都视为知己,却为无法报答而揪心 。</h1><h1> 柳永作为北宋婉约派的代表,在词坛的地位是很高的。这首《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这首词来具体赏析他是如何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p><b>一、柳永的遣词用语风格——善于在写景中创设“兴象”</b></p><p><b><br></b></p></h1><h1> 虽然我们习惯把柳永归为花间词派,因为他的作品多是写美女和爱情,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花间派的另外一种意境和风格。我们例举的这首词是写恋人分离的,可是大量的笔墨却放在了景物的描写上。他的词“兴象高远与怀人念远的儿女之情相融合”。形成他创作风格的一大特色。这是他对词坛的一个贡献。</h1><h1>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兴象”?兴象这个词不是我的杜撰,据说苏轼是最早发现并提出这个说法的。苏轼对柳永词中的淫靡之作也表现了鄙视和不满,但对柳词中兴象高远的特色特别欣赏。赵令畤的《侯鲭录》记载说:“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所谓“唐人高处”,指的是唐人诗歌中以“兴象”的特质取胜的诗。诗人除了写实景外,还要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作品引入到一个比现实更高、更深的境界。我的理解是“兴”是指《诗经》以来的创作手法,兴的概念根据较公认的说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是一种感发。而“象”即形象(可以是景物亦或是人物),由象生发“境”,即意境。也有一种解释称作“意象之外之境”。概念上我们点到为止,还是来看看这首词中,柳永是如何来“兴象”的吧。</h1> <h1>上段描写恋人分别时的情景。<br> 先看开头的“象”:</h1> <h1></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br></h1><div><br></div><h1>叙事词的开头,一般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柳永也不例外。他是铺叙的高手。我们看这个“象”如何描写。这里有几个景物:蝉、长亭、雨。这是为人物出场和中心话题“造景”。当然这里是实景。如果我们来描写,假如给你一部摄像机,你用推、拉、摇、移的技法来取景,你会不会第一个镜头就是长景别,用大广角拉出送别的地点——长亭呢?会不会先拍骤雨过后亭子和植物淅淅沥沥滴落的雨滴呢?这都有可能吧?而我们的柳公出手就不凡,第一个镜头就推上去给了蝉一个大特写。经一场骤雨浇灌的“寒蝉”,正发出凄厉的嘶鸣。我们知道,蝉是一种生命力极短的昆虫,夏生秋亡。这个寒蝉的形象不仅触发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还调动起我们的情绪。又悄然点明了一对恋人分别的时节是深秋。秋天将尽,他们热恋的温度也受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了。这种把景物和精神融为一体的“兴象”,真是神来之笔!柳永笔下的景物往往给人一种纤细幽微的感触。颇含凄凉之意,这种凄凉反映了柳永内心的悲慨,是他真实内心世界的流露。</h1> <h3> <b>“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div><br><div><h1> “对”是个领字。有人研究柳词,赞赏他领字用的特别漂亮,的确柳词中领字的用法是其一大特色且尤为出彩。谁“对”呢?当然是观其形、听其声都令人情难以堪的寒蝉啦!这第二个镜头用摄影的术语是一个渐隐渐显的镜头,蝉的影像逐渐模糊了,镜头摇向了长亭和雨水。领字 “对” 引领到了长亭和雨水的画面上,字面上“长亭”和“骤雨”、“晚”和“歇”形成对仗之美。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思考一下,“晚”,有人认为是指时间为傍晚,我曾看到有的解释说这首词的时间,是从傍晚写到拂晓。我觉得这种说法站不住脚。这个“晚”跟后面的“歇”不是名词,而是同为动词。在长亭待的时间久,是因为一直在下雨耽搁了行程,出发的时间晚了。接下来骤雨停了,也该上路了。</h1><div><br> <b>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b></div><div><br></div><h1> 这一句淡淡带过。从帐篷到小船,这是一个“扫”的镜头。</h1></div></div></h3> <b>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b><div><br><div><h1> 重点来了,镜头停留在男女主人公上,又是特写镜头。时间仿佛凝固了,没有任何声音。分离的时刻怎会没有恋人相互安慰、相互叮咛的话呢?“凝噎”,是因为气竭声阻,是因为极度激动不知道说什么了。这又是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兴象”!这里没有一句告别的话,没有一句留恋的话,只见两手紧扣,只见目光相对,只见泪水盈盈,把恋人分别的情景展示得淋漓尽致。镜头冲击力极强!热恋中的佳偶此时此刻不得不面对分离,这是一种多么刻骨铭心的悲慨、凄凉与愁苦。“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抵不过现实的无情摧残。想到朝朝暮暮相伴相守的两个人,即将相隔千里,无助与痛苦便淹没了这一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执手”、“相看”这两个动作,细腻地刻画出了天下有情人难分难舍的眷恋和面对现实不得不分离的苦涩。</h1><div><br></div><div> <b>“念去去、暮霭沉沉楚天阔。”</b></div><div><br></div><h1> 心情太压抑了,作者要大声哭喊,发泄。这一句似乎模糊了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吧。</h1></div></div> <h1> 上段写分别之时,下段写分别之后。</h1> <h1> 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分别之后的相思之情吧。</h1><div><br></div><div> <b>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b></div><div><br></div><div><h1> 嘿,我们还在激动不已,作者倒是安慰起我们了,好像是个局外人在议论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看似无情,实则无奈。这种轻描淡写,对作者来说,也许是麻木,也许是恍惚,也许是自我安慰,但却令情感沦陷的读者心头隐隐作痛。</h1><div><br><b>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b></div><div><br></div><h1> 这是作者“造景”。是设想中的景,是虚景。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这里应该倾尽情感、饱蘸笔墨来书写一番的,可是作者愣是对情感一字未提,倒有闲心写起景来了。可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仅这个地方,这首词凡是写感情的地方,他全写景。用“兴象”渲染画面。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景写情。我们回看上段恋人临分别的那个经典画面,如果是一味地写情,那是非常难写的。若直白地写,则毫无意境,也就失去了我们常说的词味。其实情到深处,用语言表达是很苍白无力的。我们看,这里作者写了三种景:岸边的败柳、拂晓的寒风和天边的残月。作者就是要用这三种萧瑟的景物,通过视觉来触发我们的感觉。用“兴象”来揭示内心难以名状的悲凉。当酒醒之后,自己早已身处异地他乡,只剩下满目的苍凉和孑身一人了。这句话不是作者用文字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兴象”的自然结果。</h1><h1><br> 最后两句,作者不再兴象了,一句话脱口而出直抒胸臆:</h1><div><br></div><div> <b>“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b></div><div><br></div><h1> 最后的反诘句犹如一道闪电炸裂大地,使人瞠目结舌,无尽的感慨挥之不去,反抗不得,只能与作者感受同样的悲哀和无奈。</h1></div> <h1><b>二、柳永的词声律特别谐美</b></h1><h1><br></h1><h1> 柳永是一位具有浪漫性格和音乐才华的人。因为他是一位职业的词曲家,一生都在为乐工歌妓作词,对声律的把握特别在行。他写出来的词,双声叠韵的字比较多,尤其是对韵字拿捏得特别贴切。他的词作常用仄韵,更易表达阴柔、凄清、悲慨的感情。比如这首词里令人凄绝哀怨的“兴象”,与其声韵丝丝相扣。我们不用吟诵到三遍,早已是潸然泪下了。</h1><p class="ql-block"><br></p><h1> 我们看这首《雨霖铃》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这十个韵字不仅全部是仄韵,而且是入声的仄韵。这些字分别是:</h1><h1><br></h1><h1> <b> 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b></h1><h1><br></h1><h1> 入声字读起来急、促、浊。有力地加强了凄绝、哀怨的感情。表达难以抑制的强烈愤懑情绪。</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面既然提到了柳词在双声叠韵的运用上别有特色,这里就稍微展开谈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双声,什么是叠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双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就是韵母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美感,而且还有对思想感情强化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看这首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寒蝉”是叠韵;“凄切”是双声。当我们静心凝神吟诵这句的时候,是不是那种寒冷和感慨的感觉油然而生呢?仅举此一例,其他的朋友们可以边读边揣摩双声叠韵的奥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双声:凄切 留恋 冷落 清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叠韵:寒蝉 无绪 无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叠字:去去 沉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柳永还擅长用拗句调整声韵,来表情达意。这里就不再例举了。</span></p> <h1>总之,我们学习柳永的词,就要学习他如何写景,在景物描写中用“兴象”表现有如唐诗的高妙意境。真正把景语变成情语。情景交融。还要学习他对声律运用的造诣,让声律与思想感情配合出相得益彰的效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