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用镜头记录战争与和平</p><p class="ql-block">2009-01-05</p><p class="ql-block">金山订阅 2009年11期收藏 </p><p class="ql-block">——记从朝鲜战场走来的摄影记者李杰 </p><p class="ql-block"> 撰文:徐雪梅</p><p class="ql-block"> 李杰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家翻出珍藏多年的自己拍摄的老照片,一张张看过去,那些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往事,又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78岁的李杰,退休前是镇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这之前,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地摄影,可算摸了一辈子的相机。但前不久的一场病使他体力大不如前,微微颤抖的手再也无法端稳相机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李杰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家翻出珍藏多年的自己拍摄的老照片,一张张看过去,那些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往事,又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p><p class="ql-block">战士:从照相馆走出</p><p class="ql-block"> 1931年,李杰出生在镇江一个平民家庭。14岁那一年,由于家庭贫困,李杰刚上初一没多久,便被迫辍学,到家附近的一个照相馆当了一名学徒工。</p><p class="ql-block"> 多年之后,当李杰拍摄的照片被国家军事博物馆珍藏,或者被作为珍贵史料在出版物上出现时,李杰都会回忆起做学徒的那段时光。</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很小的照相馆,摄像间只有十来个平方米,如果有人想过来拍全家福,还站不开。”这样的照相馆是开在老板家里的,摄像间的隔壁就是厨房。做学徒的李杰刚开始是不允许摸照相机的,只负责扫地擦桌子。矗立在摄像间的那台比他身子都高的相机在李杰的眼里显得非常神秘。</p><p class="ql-block"> 当时,镇江虽然已经有了几家照相馆,但照相还是个新鲜事物,只有有点钱的人才能到照相馆去。在照相馆当学徒的李杰一直梦想着能够坐到照相机对面去,让闪光灯打在自己的脸上,但这一梦想到了解放之后才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做了近一年的学徒,李杰终于开始真正接触相机。老板派他到金山寺景点为游人拍照,但矮小的李杰显然无法得到游客的信任,他的生意并不好。</p><p class="ql-block"> 1948年,李杰离开了镇江,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又在一家照相馆当了学徒工。让李杰欣慰的是,无论以后的人生怎样起伏,相机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以摄影为生,似乎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之后,上海解放。一些解放军战士拿着在战场上拍摄的胶卷到李杰所在的照相馆冲印。李杰被那种宏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而更让他激动的是,原来照相机还可以用来这么拍,而不是机械地藏在摄像间里,拍摄一动不动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1950年,李杰正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被安排到摄影组,他终于拥有了一台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相机。</p><p class="ql-block">相机:他手中的武器</p><p class="ql-block">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刚当兵没多久的李杰便跟着来到了朝鲜战场。部队给他的武器有两个:手枪和相机。</p><p class="ql-block"> 李杰在朝鲜战场拍摄的照片有一部分收录在《战争朝鲜》的画册里,其中有一幅《强渡照阳江》的照片堪称经典。</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说明写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的4月22日发动了第五次战役,自4月22日至5月21日,共歼敌3万余名。我军在志愿军首长领导指挥下,在战役的两个阶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而强渡照阳江是第二阶段的关键战役,强渡的时间是1951年5月16日傍晚5:30。照阳江的水并不深,但敌人的炮火却十分猛烈,李杰跟着先遣部队一起冲向了水中。</p><p class="ql-block"> 在他相机的取景孔里,战友们正趟着水向岸边冲去,而敌人的炮火肆无忌惮地落到江里,激起几米高的水柱。拍完照片,李杰便把照相机藏在怀里,不让它有半点的损坏。</p><p class="ql-block"> 在战场上记录那一瞬间的影像,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有时候摄影师为了选取一个好的角度,必须要冲在战士们的前面,或者站在危险的地段。李杰就是以这样的勇气,抓拍了稍纵即逝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掩护步兵向敌人纵深猛插》拍摄的是这样一个战争画面:在炮火的掩护下,步兵端着枪,向前方敌人的阵地冲去。在拍摄这幅画面时,李杰完全可以站在炮兵的身后,但为了能够拍摄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他站到了炮兵的前侧,而这个方位正是最容易受到敌人打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李杰手里拿的虽然不是枪,但他也是一名战士。李杰每天要行军一百多里路,因为没有地方洗澡,李杰和其他战士一样,衣服上爬满了虱子。由于条件限制,李杰拍的照片有时候会无法冲洗,过一段时间,李杰就会回国一次,把照片冲洗出来,由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p><p class="ql-block"> 在李杰的相册里,有一张让他念念不忘的照片: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穿着民族服装,笑盈盈地在跳舞。这张照片摄于1951年5月22日。当时,李杰正跟着部队,在朝鲜华川北一带阻击敌人。从前线下来后,李杰带着胶卷到一个部队去冲洗。</p><p class="ql-block"> 上午11点,路经金化附近一村庄的时候,一个朝鲜老大娘很客气地拉着李杰和同伴到她家里吃饭。为了招待中国客人,大娘特地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和狗肉。大娘的小孙女有点怕生,刚见李杰他们进屋的时候,她就走得远远地看。李杰便逗她玩,拿东西给她吃。渐渐的,小姑娘不陌生了,还在门外跳了一个朝鲜的民族舞蹈。李杰也是破天荒地拿出相机,摄下了朝鲜战场上唯一一张具有生活色彩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吃晚饭后,李杰和战友离开了老大娘的家。但是,刚走出一千多米,天空突然传来呼呼的声音,原来是一架美国飞机,它在村庄上空盘旋了一会儿,就丢下了两个汽油弹,只听“砰砰”的爆炸声,老大娘的房子已经成了火海。而小姑娘的生死成了李杰心中永远的谜。</p><p class="ql-block">在记录战争的过程中,最让李杰不忍的,便是战友在他的镜头里突然倒下。“当我正在取景的时候,镜头里一个生龙活虎的战士突然倒了下去!”遇到这种场面,李杰就会闭上眼睛,为这些牺牲的战友默哀。</p><p class="ql-block"> 但让李杰遗憾的是,他却没有为战斗英雄杨根思留下过影像。杨根思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荣获“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11月29日,在一次战役中,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攻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牺牲后,杨根思的遗体就埋在朝鲜境内。到了1952年,杨根思的遗体在战友们的护送下,运回了国内,而李杰就是护送战士中的一位。</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不久,要召开悼念大会,但杨根思只有一张一英寸的照片存世,由于保管不善,照片有点斑驳。“修复,并把它放大。”李杰接到任务后,把心全放在了这张照片上,一定要让英雄最威武的一面留给世人。经过多天的努力,大幅的杨根思遗照终于挂在了悼念厅里。</p><p class="ql-block">照片:记录一江山岛战斗</p><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后,蒋伪军还占据着金门、马祖和上下大陈等一些沿海岛屿,以作为反攻大陆的前沿,并经常袭扰我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浙东人民生活不得安宁。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攻占一江山岛后,解放大陈列岛,取得浙江全境的解放,可同时积累海上战斗经验,为解放台湾作准备。这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是我陆海空三军联合首次进行登陆作战。作为师部文化处的一名摄影员,李杰有幸参加了这次战地采访。</p><p class="ql-block"> 一江山岛战斗前夕,部队在宁波穿山半岛进行战前实弹演习。当时,前指司令员张爱萍并不同意李杰他们参加演习,他说:小鬼,这次演习要用四万发子弹,碰到一发就要你们的小命。但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张司令员终于同意他们参加即将开始的一江山岛战斗,并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上去的人要有战斗经验,要懂得利用地形地物,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二是业务上要强,否则到战场上转一圈,什么材料也没拍到;三是不要扰乱指挥员的决心。他们当时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虽然年轻,但都是经过抗美援朝战场的锻炼,都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因此都愉快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参加战斗采访的8名摄影工作者,按部队战斗部署,仔细分工。空军、海军、炮兵阵地都有专人负责。他和3位战友参加步兵登陆突击队,随队拍摄。</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我空军对一江山岛实施了猛烈的轰炸,随后头门岛的炮兵阵地也响起了隆隆炮声,整个一江山岛电闪雷鸣,海岛的身影全被炸掉,炮弹爆炸所形成的烟雾笼罩全岛。李杰坐在登陆艇里,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激动地度过了整个上午,随时准备出发。</p><p class="ql-block"> 中午12时,头门山码头的旗杆上扬起了一面黄色的信号旗,登陆艇队立即启航。顿时头门山岛港湾里,马达轰鸣,各个艇队从岛的两端跃出海面,向一江山岛破浪前进。在航行中,李杰一直站在登陆艇的舱面上,捕捉着拍摄目标。海军兵舰像一座座小山在海面上游弋,空中一批批战机在不同高度进行轰炸、扫射,对一江山岛海域空中、海上实施警戒,牢牢地控制住了一江山岛战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100多艘登陆艇分成不同波次,像100多支利剑射向一江山岛,那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场面!离一江山岛还有2000多米,登陆艇队便由一路纵队调整为一路横队,一字排开,向滩头冲去。</p><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登陆艇靠近滩头,艇门打开,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迅速跳下艇,工兵用速爆杆炸开铁丝网,为战士们打开通道。部队顺利占领滩头阵地,向纵深发展,李杰也紧随突击队往上冲,在正面30多米的地方,敌人一个碉堡有机枪向他们扫射。碉堡外有层铁丝网覆盖,手榴弹甩不进,机枪又解决不了问题。这时一排长负了重伤。连长立即命令喷火手,迂回到侧后,一阵火焰喷射后,碉堡里没了声息,战士们乘势冲了上去。李杰赶紧抢拍战士向敌人射击的场面,突然发现镜头里,战士的军帽被子弹打飞了,他立即将自己的帽子脱下戴在这名战士头上,按下快门。这个战士戴着李杰的帽子向敌人冲去。直到战斗结束李杰还光着头。</p><p class="ql-block"> 拿下北一江190高地后,李杰随营指挥所赶到高地。指挥员正铺开地图研究战况。突然3米外的一个战士喊:“指导员,这个洞里有敌人。”一旁指导员说:“不要开枪,让他们投降……”话未说完,砰!洞里打出一枪,从指导员耳边穿过。守在洞口的战士扣动扳机,边打边骂:“龟孙子,我叫你打!”打得洞里的敌人哇哇直叫唤:“不要开枪,不要开枪,我们投降。”这才一个接一个举着双手,从洞里走出来。李杰赶忙跳出战壕,拍下这蒋军狼狈投降的镜头。</p><p class="ql-block">此时,其他部队也正向203高地猛攻。在两路部队的夹击下,我军很快占领了被命名为“重要村”的蒋军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的制高点203高地,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李杰他们连夜冲印,放大照片,写好说明,又马不停蹄赶往上海,用航空快件发往北京新华社、解放军画报社。两天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各省市报纸都刊登了一江山岛解放的消息和图片,(其中用了李杰四幅)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的壮丽画卷。此消息震惊中外,许多外国媒体也纷纷转载。几十年来,这些图片成了我军珍贵的战史资料,也是激励李杰不懈努力,终身奋斗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李杰在参加纪念一江山岛之战50周年活动时,东方卫视的一位小同行采访他,问:当时拍摄战斗场景,心里怕不怕。他说,说真的,那时根本就忘了什么叫怕,一心紧跟战士们向前冲,只想多拍点他们奋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向世人展示战场的激烈场面。可惜当时的相机设备、冲印条件、传送方式都很差。如果能有现在这样的数码相机、高倍广角镜头、高速网络传递,他一定会拍出更多精品。</p><p class="ql-block">镜头:见证故乡发展</p><p class="ql-block"> 1956年李杰从部队回到地方,投身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亲身经历了祖国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1958年,他随镇江的一批机关干部一起支援徐海地区,来到苏北。这里是江苏的北大荒,一片盐碱滩。10年就有9年荒,家家户户去逃荒。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干群,战天斗地,引来长江水,冲洗盐碱,实行旱改水,科学种田,机械化作业。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仓,是全国粮食生产重要基地。他也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镇江日报》复刊,李杰回到故乡镇江,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看到了改革开放给镇江带来的活力和机遇。李杰每天编辑着同行们发来的图片,将这一件件最新的成就、一桩桩感人的新事,尽早地传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当时,报纸图片还是暗房冲洗放大,制版印刷。报纸靠活字印刷,速度很慢。记得一次为了早点拿到一张新华社的图片,让党中央的精神尽早与读者见面,他专程跟车到南京,求助新华日报社,连夜取回图片,制版、印刷,忙了一整夜,及时把党中央的精神传达下去。</p> <p class="ql-block">他们还利用这块新闻宣传阵地,举办摄影通讯员学习班,搞讲座,提高通讯员的新闻摄影水平。报社的通讯员分布在镇江的各个机关、学校、农村、工矿、部队,与报社摄影记者共同为新闻事业奔忙,用镜头记录下镇江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李杰退休已17年了,这17年来的变化真是太多、太大。记者手中的相机也在不断更新,高清数码相机、网络传递,高速便捷,李杰真是羡慕那些年轻的同行们。他在心里对他们说:努力工作吧!不要辜负时代给予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机遇和责任。</p> <p class="ql-block">注:《用镜头记录战争与和平——记从朝鲜战场走来的摄影记者李杰》一文作者徐雪梅女士为李杰同志夫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