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留在大地上的足迹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留在大地上的足迹</p><p class="ql-block">—读《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p><p class="ql-block"> 空谷幽兰</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知道李商隐且读到他的诗那是在初一的一次作文点评课上。作文点评课的主题是“如何给作文取个好题目”。当时,语文老师在讲“题好一半文”的时候,就讲到了那时很火的几部影片《沙鸥》《于无声处》《夜雨寄北》等。还说,这几部影片都是用诗词来作为影片的题目的,因此,告诫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化用诗词来作为作文的题目,标题是作文的“文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堂作文点评课,我不仅知道了李商隐,背熟了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还从老师的讲述中得知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李商隐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别开生路,唯一能够自成一家的诗人。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段成式、温庭筠并称为“三十六体》”。</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手捧作家聂作平《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一书时,我流着泪走进了李商隐,并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李商隐的人生地理”。一个在无情的世界里独自深情,在悲情的世界里诗意纵横的文学巨匠——李商隐向我走来。</p><p class="ql-block"> 《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通过追寻李商隐毕生行踪,考察其人生轨迹,凭吊其生活旧址、旅行旧迹以及歌咏过的山川风物,来写李商隐的一生。我也通过作者叙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去“窥探”诗人李商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对怀才不遇的呐喊,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从李商隐的际遇中汲取自己的生命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共有八个章节,分别是:忍剪凌云一寸心、猜意鹓雏竟未休、一寸相思一寸灰、未知何路到龙津、万里风波一叶舟、古来才命两相妨、人生何处不离群、蜡炬成灰泪始干。每一个章节都是沿用诗人李商隐的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诗词本身的韵味,更让我们从这些诗词中感知诗人生活过、游历过、吟哦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813-858),他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三岁离乡漂泊,十岁丧父归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常常“抄书舂米”以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垮李商隐,相反却激发了他努力奋斗的志气。在家乡荥阳(今河南郑州),李商隐在堂叔的教导下熟读儒家经典和史部书籍,学写古文古诗,练习书法。从此“读书入仕,兼济天下”便成为他历经磨难仍不灭的理想。十六岁那年,他便写出了《才论》和《圣论》两篇古体散文,受到了名家的称赞。</p><p class="ql-block"> 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李商隐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令狐楚。正是因为令狐楚的帮助,李商隐才能顺利进入当时士大夫的社会阶层。</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年少成名,诗文双绝,才华横溢,也很有政治抱负,他本想通过读书而获取功名,因功名而释褐为官,但这条路他走得十分艰难,在科考场上他四次落第。可见,对于一个小镇青年来说,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从第一次参加科考算起,李商隐先后参加过五次科考。幸运的是,第五次应试,李商隐金榜题名了,那年他27岁,他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然而,因为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深陷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他的仕途却急转直下。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看来,李商隐这一行为就是背叛。身为“牛党”中坚人物令狐楚的门生,却做了“李党”骨干人物王茂元的女婿,夹在中间的李商隐,简直两边不是人。此后,“忘恩负义”就成了李商隐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标签”,他的一生都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而不能自拔,郁郁寡欢,很不得志。可以这样说,李商隐悲情愁苦、仕途失意、漂泊不定的一生,其决定性因素就来自于令狐绹的衔恨。</p><p class="ql-block"> 虽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进退两难,但李商隐并没有后悔娶了王氏,他们的感情很好。与妻子王氏的爱情是李商隐悲情人生中的一抹亮色。在与王氏相爱之前,李商隐是放浪形骸的,歌儿舞女侑酒欢宴是常事,至于爱情故事,也经常发生,还曾为他的红颜知己们写过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但是,自从与王氏结婚后,李商隐好像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是从前那个惯把胭脂做晚餐的浪子,而是一个忠诚的丈夫、一个负责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为了生计,李商隐经常在外游幕与王氏聚少离多,对于家庭和孩子更是疏于照顾。为此,李商隐也写下了许多思念妻子、思念孩子的诗作。写于巴蜀的《夜雨寄北》,剪去的是烛,留下的是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去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运用了含蓄委婉的问答方式,以及细腻的描绘手法,朴实无华的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淋尽职。</p><p class="ql-block"> 诗人北岛说过,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在行路难的晚唐,李商隐的足迹踏遍天南海北,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他先后到达过相当于今天的地理划分的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广西、四川、福建等十多个省,这些地方在诗歌中多有反映,同时也是其漂泊不定的证明。终其一生,李商隐除了在秘书省短暂任职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游幕诸侯,以撰写公文和应酬文字安身立命,过着失意哀愁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李商隐一生郁郁伤怀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大地在脚下,李商隐的诗在路上。在长安,李商隐写下了“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郑州,李商隐写下了“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在兖州,李商隐写下了“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一寸心”。在成都,李商隐写下了“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在桂林,李商隐写下了“身居俯夹城,春去夏还在。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武夷山,“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李商隐不仅把足迹留在大地上,更是把美丽的诗行留在大地上,并且结出了硕果,绽放出了芬芳。</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半生漂泊,他的满腔壮志自然也无法得到施展。于是,就通过一首首的诗来排遣心中的愤懑、郁闷和不安。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流传下来的诗将近600首,“如果说唐诗是一只绚烂的蝴蝶,李商隐一定就是蝴蝶翅膀上最奇诡的图案;如果说唐诗是一座美丽的城池,李商隐就是城中夜弹锦瑟泪流满面的异乡人”。</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讽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的灵动轻盈;像“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的深沉辛辣;像“永寿兵来夜不高,金莲无复印中庭” 的鲜明强烈。</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素有“情诗之王”的称号,他的爱情诗“感人至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缠绵炽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难舍难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复杂微妙;“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痛苦绝望……凄美动人,广为传诵。</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创作的无题诗,更是他独具一格的创造,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们大都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渺,情思婉转,辞藻华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见,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他的无题诗也大多与爱情有关,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发怀才不遇的失意。</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在故乡荥阳(今郑州)家中病故。他留下了著名的无题诗《锦瑟》,这也是李商隐生命的绝唱:“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有泪、良玉生烟等典故,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行的遭遇,寄托了悲感、愤懑的心情,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坎坷的一生,失意的一生,游历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绚丽的一生,深情的一生,追求的一生。正如《此情可待:李商隐的人生地理》作者聂作平说的那样,在千年时空的穿梭中,感知诗人李商隐寂寞的人生 ,让自己得到释放,从中得到些许安慰,获得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