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笔记体小说《辽河三部曲——红绿蓝》第二部《蓝》连载(62)

关东石头

<p class="ql-block">  第三十二章 在新的环境里</p><p class="ql-block"> 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看作是睿智超人,无所不晓的天圣;只有承认自己还有所不知,才是真正的智者。</p><p class="ql-block"> ——昂苏尔·玛阿里《卡布斯教诲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兵的人都知道,一个部队的作风,往往来自这个部队首长的作风,特别是部队的主要首长,尤其是军事主官。他们的一举一动对部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团里“一号”首长和“四号”首长的演说,他们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敏捷、矫健、坦诚、实在以及传奇般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王石正,使他又一次领教了部队首长的水平和风采。从他们那睿智的人生经验中,他似乎感悟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完成未来的新任务。</p><p class="ql-block"> 五连指挥仪班和测高机班主要负责江城红卫区街道的群众工作,住在驻区的一个螺钉厂里。进点之后,王石正见到了班长和班里的其他同志。</p><p class="ql-block"> 班长是个陕西人,典型的西北汉子,一见到石正就拍着他的肩头说:“欢迎!我正愁班里缺个能写的,上边老让咱们出经验,都憋死我了。这下,你来的正好!眼下,就是生活条件差一些。军宣队嘛,就应该用自己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来宣传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 这“老陕”一开口,就是毛泽东思想,就知道石正的历史和特点,真是不得了。听说他们在越南打仗时,美国的飞机往下投炸弹,他们就在阵地上一边打仗,一边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阵地上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在当时还真管用!开始,有的测高兵在测高机28倍的镜子里看到黑乎乎的炸弹下来了,也害怕,但经大家这么一喊,居然稳住了神。与他们的阵地相邻的越南人民军的高炮阵地怎么也看不明白:“中国人打仗真特别,这是怎么个打法?他们在喊什么?”</p><p class="ql-block"> 班长们所说的战场上的事,再真实、再生动,石正没赶上。不过,这回这个“老陕”说的“生活条件差”一点都不假。两个班的人挤在一间车间的仓库里。这个仓库非常类似于他在故乡古城时住的那个“倒座子”。南面是一堵死墙,挨着墙就是一排通铺,只有北面的墙上,有两扇窗户。屋子又潮又黑,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柴油味。</p><p class="ql-block"> 副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是个河南人,高高的个子,有点驼背,比石正早一年入伍,一口正宗的中原口音,见了石正,总是那句话:“需要嘛?跟我说,没有不中的-----班长把他和石正定为“一帮一、一对红”的对子。 </p><p class="ql-block"> “二测手”和“三测手”都是四川老兵,抗美援越对空作战中的功臣。“二测手”是个小个子,平时手里老是拿着个用子弹壳和细铜管自制的烟斗,但真吸烟的时候并不多,其他战友和他开玩笑都说:“小‘锤子’(不知为什么,老陕都管四川兵叫锤子,因为二测手个子小,说以管他叫小锤子)的烟袋——配搭!”他也总是咧嘴一笑,或是回敬和他开玩笑的人一拳头,自己并不生气。</p><p class="ql-block"> 而“三测手”则是个大个子,平时少言寡语,但干起力气活来,他却是一个顶俩。因为班里的人都在街道,每逢赶上周六的“车炮场日”,需要回到连队的驻地把测高机等武器装备拿出来擦拭和晾晒,他总是一个人抢在前面,不声不响地把沉重的机箱搬出来。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起重机”。</p><p class="ql-block"> 再加上王石正这个刚入伍的一测手,全班一共五个人。在连队,由于测高班、指挥仪班、雷达班的“知识分子”比较集中,又由于测高班正好是五个人,炮排的弟兄们就戏称测高班这回是“五子登科”。</p><p class="ql-block"> 他们驻在街道的螺钉厂,条件虽然艰苦,但铺上的“内务”却整得井井有条:洁白平整的床单不许有一丝皱褶,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不许有一点错位,每床被子前都摆放着一块毛主席语录板,上下边线必须在同一水平;墙上挂着一排整整齐齐的军用水壶;床的下面,脸盆摆放有序;窗台上整齐地摆放一排牙具。</p><p class="ql-block"> 伙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甚至还赶不上新兵连。通常,早晨是高粱米稀饭,每人一个馒头,一块腐乳或臭豆腐;中午是二米饭(大米和高粱米),一盘大白菜;晚上还是高粱米稀饭,咸菜。</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排长是营口人,说话尖刻,他反复强调:“咱们就凑合着吃吧,每人每天四毛九,能买什么?饿不死,就得宣传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 螺钉厂的工人每天上班下班,虽然那时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但看到了解放军的宿舍和伙食,也还是禁不住感慨地说:“难为这帮孩子们了!部队真是艰苦奋斗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那时,石正的任务是在街道办事处和各个居民组宣传毛泽东思想。在这个阶段,文化大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1969年的元旦,“两报一刊”社论传达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清理阶级队伍,一是要抓紧,二是要注意政策。”一月底,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又批转了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宣传队关于坚决贯彻执行知识分子“再教育”、“给出路”政策的报告。提出对大多数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要”给出路“。</p><p class="ql-block"> 对于街道来说,这些方面的工作任务都不是很多。一旦接触和处理类似的问题时,王石正总是想起四号首长所做的那些叮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群众和孩子们的利益是军宣队的宗旨,尽量为当事人争取最好的政策待遇-----那时,他们军宣队的工作最大量的是组织居民学习,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等等。用他们四号首长临来时嘱咐的话说:“多干点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少制造矛盾、趟浑水!”</p><p class="ql-block"> 因为石正自己在知青点时曾经参与组织过红东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以,在组织街道的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时,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与街道的大叔大婶们迅速打成了一片。他的这种工作能力和作风,赢得了和他们一起工作的“工宣队”和地方干部的赞许。</p><p class="ql-block"> 那时,全国上下都在热火朝天的开展迎接“九大”的活动。因为石正入伍前在古城主编过小报、写过诗歌,所以,组织群众写稿、表达自己的心情也并不手生------这可乐坏了工宣队的队长和全体队员。他们是由江城印刷厂派出到“红卫区”的。</p><p class="ql-block"> 与石正在一起的一共是三名工宣队员,其中一名姓马的女同志任工宣队长。这位工宣队长是个典型的江城人,说话一口“海蛎子味”,干练洒脱,雷厉风行,因为年龄又比石正大,所以,公开场合他叫她马队长,非正式场合他叫她“马姐”。</p><p class="ql-block"> 工作了一段时间,军宣队与工宣队之间就熟悉了。“马姐”逢人就讲:“咱们这位解放军老弟有才,能干,跟他在一起,我老省心了!”那种自豪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时间长了,王石正完全融合在这种新的环境之中,和工宣队及街道的同志们达到了无话不说的亲密程度。工作之余,他们也愿意把街道和厂里的一些情况唠唠叨叨地和他讲。但不管是谁,唠到最后,总是离不开类似的话:“咱们街道和印刷厂的女同志特多,都喜欢解放军,哪天我得给你介绍一个优秀的!”</p><p class="ql-block"> 每逢这时,石正心里就不得不感叹生活的魅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在什时候,只要有人,有男人和女人,生活就一定要顽强地以自己的本来面目表现出自己的生命力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还时兴在挎包上用红线绣上“为人民服务”、“忠于毛主席”之类的大字。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配上红色的刺绣,确实也挺好看。</p><p class="ql-block"> “马姐”争着抢着到底给石正的挎包绣上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石正真感谢江城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他想,这可能和抗美援朝战争有关。那时,这里就是前线,这里的人民没有忘记战争、更没有忘记战争中自己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但是,对“马姐”她们的热情,石正必须按照部队的规定,礼貌应对。特别是他们要给他介绍对象时,他一再宣传部队的规定:战士不准在驻地找对象。</p><p class="ql-block"> 可她们才不管什么部队的规定呢,照样给你领来一帮,还悄悄地告诉石正:“在你之前的那个解放军小李,就和我们厂的一个朝鲜族女工对上像了-------”实在没办法,石正只好拿出杀手锏:“我在家乡,已经有女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