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门山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州市五里镇寇家河村南,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华古寿第一山”。其北衔金凤山、南依劈山、东临磨脐山、向西与驼山隔瀑水涧相望[,海拔421米,占地面积5.5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云门山的景点包括观寿亭、山神庙、望寿阁、摩崖巨寿、马丹阳浮雕像、云门洞、云门山石窟、万春洞、仙女玉女祠、东西阆风亭等众多景点。云门山留有大量佛教、道教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寿文化,成语“人无寸高”也是来源于此。从唐宋至明清,文人墨客留下100余首诗赋和题写镌刻于山崖之上,如《题云门山》-《游云门山》等。</p> <p class="ql-block">云门山山门处有999级登山石阶,山腰百余级石阶处为观寿亭,山神庙在观寿亭附近。望寿阁位于“渐入佳境”上方,其东侧是“海岱雄风”的题记。隋唐石窟造像群位于山阳,明代摩崖巨寿位于山阴侧石壁上,西侧是马丹阳浮雕像。云门洞位于山顶,其北侧为二龙池,西边有云窟,南口周边为投龙壁题刻群。云门山西面为西阆风亭,向东到达云门山顶峰大云顶,向东分别为三皇殿、东阆风亭,云门山东麓有万春洞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观寿亭位于云门山山腰处,因其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故更名为“望寿阁”。始建于隋朝,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的仿古高亭,曾取名为增怡亭。明朝时期,在云门山上刻“寿”字,此处为观寿的最佳角度,于是改名为观寿亭。观寿亭内有六个石鼓形的凳子,材质为青刚石,上面分别刻有貂蝉、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亭子上方绘有八仙、观音、寿星的图案。由于植被遮挡,现在人们坐在观寿亭内看不到山上的“寿”字。</p> <p class="ql-block">望寿阁位于云门山半山腰处,民间俗称灵官殿,北宋末年王灵官孝文化的故事既源于此。民国末年毁于战火,20世纪90年代重修,道观依山势而建,驼山之上远观形似“凤冠”,近与大云顶摩崖巨寿相互对应,故更名为望寿阁。望寿阁在民国末年毁于战火,于1984年重修。望寿阁位于“渐入佳境”刻字上方,因为从此处可以看见山顶的寿字,于是被命名为望寿阁。望寿阁的正殿为四面透窗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门楣上的牌匾为三星共照;东厢房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西厢房供奉的是关公以及文武财神。</p> <p class="ql-block">云门山摩崖巨寿位于云门山山阴石壁上,通高7.5米,宽3.7米,仅“寸”字就有2.3米,“人无寸高”一词便来源于此。云门山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寓意寿比南山。云门山因此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云门山石窟造像群位于山阳摩崖处,开凿于北周至隋唐时期(557年-907年),自西向东共有6个石窟,造像300多尊。云窟旁的两窟为北齐和隋朝开凿的石窟,主要为西方三圣像,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窟中有隋开皇九年至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十余处题记。东边另一窟为中型窟,开凿于北齐,其中的佛龛是云门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云窟又名李公井,位于云门洞西侧。口状如井,深不可测,夏秋季节云雾蒸腾,故名“云窟”。唐天宝十一年,北海太守赵居贞在此为唐玄宗投龙祁寿,唐薛异弱《集异记》记载有隋代北海人李清(今云门山街道李宝峪村)探云窟的故事,明冯梦龙据此改编为《李道人独步云门》并收入《醒世恒言》一书中。</p> <p class="ql-block">云门洞位于山顶,是一处南北贯通的天然大洞。该洞南北相通,远望如门,又处在山顶云雾之中,尤其是夏秋季节,经常有青云穿洞而过,因而得名“云门”。洞高约4米,宽约6米,长约10米。该洞随季节变化,远望可呈现“满月当空”、“玉璧嵌崖”、“明镜高悬”等奇观,故称“云门拱璧”、“云门悬镜”,为青州古八景(亦有“十景”之说)之首。云门洞北侧有两个池子,名为二龙池,古称“龙潭”。根据地方志记载,龙潭为乾德年间,都纲王承庆等所凿,西池侧地面刻有“天池水”三字。二龙池池水深不见底、常年不枯,有“云门明珠”之誉。</p> <p class="ql-block">东西阆风亭位于云门山望海峰之上与西边山崖处,在东西阆风亭可远眺西南层峦群峰。据史料记载,唐朝书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时,李白、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东阆风亭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一诗。</p> <p class="ql-block">仙女玉女祠始建于元朝,是一座石质无梁双拱建筑,原为蒙古包式建筑,后因忽必烈崇尚道教,改为道士帽形状。这种模式的建筑中国仅有三处,一处在五台山,另一处在南京朝天宫。仙女玉女祠的赐匾落款位于上方,是皇族特有的顶天格式,为中国三处拱形建筑中仅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