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山南</b><br></div> 山南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拥有6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山南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称“雅砻”,雅砻河谷是藏民族的发祥地,今泽当附近萨热村的一块土地“索当”,据传是中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约在前2世纪初叶,居住在雅砻一带的人们逐渐形成部落,早期悉补野部落的首领第一代赞普聂赤统一牦牛部落,建立联盟政权,并确立了世袭赞普制度。 <b>昌珠寺</b>位于市区南面贡布日山南麓,是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属格鲁派;古往今来一直是山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该寺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昌珠寺的珍珠唐卡《观世音菩萨憩息图》为镇寺之宝。<br> 昌珠寺规模不大,重要建筑措钦大殿,名“乃定当”,内奉莲花生大师。大殿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差不多。殿内有12座佛堂,各具风采。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出市区沿S202省道向东南10多公里,远远就看见高高矗立于雅砻河谷东岸扎西次日山顶巍峨的雍布拉康宫<b><br></b></div> “<b>雍布拉康”</b>在藏语里意思是“母子宫”之意。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相传是雍仲本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成为历代吐蕃王的王宫,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年历史了。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在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迁入拉萨之前,雍布拉康一直行使着王宫的职能,为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作好了充分的物资准备。作为这块土地的神经中枢,从第一代雅砻部落聂赤赞普到公元七世纪23带松赞干布赞普统一西藏,雍布拉康见证了一个民族崛起的过程。 雄踞于山巅的雍布拉康,虽没有布达拉官的雄伟宏大,但它兀立于群山环绕的旷野之上,白塔耸立,石阶龙盘,器宇不凡,展现着君临天下的王者气派。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它无论在其选址特点上还是在建筑风格上,为藏民族的宫殿建筑与风格的形成,树立了一种典范。如今,雍布拉康这座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已成了雪域高原的著名旅游胜地,人们来这里,可以了解藏民族的起源和藏民族崛起的历史。同时还可以欣赏藏民族古老的建筑艺术。<br> 雍布拉康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迁都拉萨后,曾经作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夏宫。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庙,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定型了现在雍布拉康的外貌格局。宫殿内的壁画上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第一位国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块耕地的历史故事。 站在停车场向上眺望,之字形的山道沿坡直至山顶。徒步爬过之间一千多级石阶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个体力活。记得多年前初次造访这里,也是择马而行。然而弹指十六载,如今却徒步登顶,也算是“人已老,心依然”,不输当年勇吧,再说咱们手中还有登山杖可依仗。 <div><br></div><div>离开雍布拉康,从山南上泽贡高速西行150公里,翻过5030米的甘巴拉山口,出现在眼前的即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圣湖之蝎—羊卓雍错</b></div>海拔4441米的羊卓雍措如一只巨大的天蝎静卧于群山环抱之间。相传这里曾为9个小湖,莲花生大师的妃子益西措杰担心湖中许多生灵干死,把7两黄金抛向空中并祈愿、诵咒,又把所有小湖连为一体,其形似莲花生的手持铁蝎。居蝎子心脏位置的圆布多岛屿上有一座公元16世纪中叶兴建的宁玛派小寺遗址,寺附近还有莲花生大师的手印,故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不过,羊卓雍湖之所以被称为“圣湖”,据说主要原因是它能帮助当地人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达赖圆寂后,负责寻找灵童的班子先要请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指出灵童所在的大方位;然后到羊卓雍错诵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最后,主持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更加具体的方位。如果上述三种仪式所示方位一致,便可派出人马,循所示方位寻找灵童。<br></h3> <b>第一观景台</b>位于海拔4996米垭口最高处<b>,</b>是观赏羊湖全貌最佳之处,而这座羊湖地标石碑更是人们打卡之地。不过之前开放的垭口现在也圈了起来买票方可入内,这也是国内见怪不怪的常态。好在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除了停车费外,还是享有免票待遇的。 一些网红多媒体正在做直播,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看。<br><br> <b>第二观景台</b>在山腰位置,通常最为自驾者所推崇,特别适合拍人与湖景合照,还有是这里不要花银子,原先在上面石碑旁像门神的两条藏獒现在挪到这里驻点,成了此地最受欢迎的网红和特色。 <b>第三观景台</b>:从最高处的垭口到湖面有大约近五百米海拔的落差,行车约半个小时,从免费停车场经过公路之下的隧道才能抵达湖边。由于所处高度的不同,其特点各有所异。此处接近湖面,主要以拍摄水面湖景为主。在西藏但凡遇到有名的水域都会少不了牦牛的出席,这里也不曾例外。 这些依次站在石台上待价而沽的牦牛披红戴绿,正静候游人前来体验它们的价值。不过今天是阴天,整个停车场只有我们一台车,所以显得特别冷清,但苍山秀水与这些高原神兽的组合也是一道令人心怡的风景。 也许老天有感于咱俩的虔诚之心,从湖面返回垭口途中,原先阴云密布的天气逐渐放晴,阳光将湖光山色还原的淋漓尽致,也使我们放弃了离开的打算,又重新返回到垭口观景台。 羊卓雍错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作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她蜿蜒于群山之中,与空母错、沉错、巴久错三湖犹如镶嵌在山的耳郭之上的蓝色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我们领略了冠绝藏南的“圣湖之美”。 迎风飞舞的哈达向着远处白雪皑皑的宁金抗沙峰神山致意,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的祈福。<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重回拉萨</b></h3><div>光阴荏在,白驹过隙,岁月的年轮又转过了十数圈。这也是我们第三次、也是时隔多年后首次驾车回到这高原的阳光之城。</div> 驶入拉萨城 拉萨滨河公园街心花坛上矗立的<b>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b>代表着两条入藏公路的终点。 入住布达拉宫西侧康昂多大街酒店后,先去布达拉宫前广场打个卡,毕竟这里是西藏和拉萨的地标。 现在布达拉宫前的北京中路已用铁栅栏封闭起来,只能从广场东门进入布达拉宫广场,不知是临时性还是永久性措施,感觉不是很方便。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div><b>夜游布达拉宫广场</b><br></div>布达拉宫隔水(人工湖)夜景 广场上三两成群地聚集着许多人,拿着水瓶倒在地面上,用两只手机贴近水面,利用垂直镜面反射的原理拍出布达拉宫的倒影,原先在陕西靖边波浪谷导游也曾为我们拍过如此镜像照片。可怜两个老头、老太不顾地面干净与否,直接趴在地上,折腾了半天,总算有了点成果。 <div><br></div> <div><b>又见布达拉</b><br></div><div>屹立于拉萨西北玛布日山上的这座巍峨的宫殿是松赞干布从山南雍布拉康迁都拉萨后所建的王宫;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屹立于石崖峭壁;使建筑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为拉萨的第一地标建筑,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西藏的符号。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br></div> <div><b>南门宫前雪域广场</b></div>四天前就提前预约了今天的参观场次,尽管早早来到入口处,前来参观的游人还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估计前几年疫情严控,集中到如今的缘故。 之字形圆满汇集道 平措堆朗大门(售票处) 游客在此处凭预约登记码买票入内。 <b>“白宫”正门德央夏广场</b><div>白宫是布达拉宫举行作重要政务活动的宫殿,是历代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在此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游人从此处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布达拉宫内部参观过程。</div> <b>白宫东有寂圆满大殿</b>位于白宫的第四层,是整个白宫里面最大的一个殿,历届的达赖喇嘛最重要的的坐床(继位)典礼就在这里举行的。只有举行坐床仪式后,“前世活佛”的地位才被确定,自此开始才正式成为有权的活佛。<br>虽然说内部不允许拍照,但管理的并不严格;甚至连一些僧侣都明目张胆地拍照,更别说一些年青游客了。文中引用图片多来自网页下载和它人转发,本人绝无对圣者有亵渎冒犯之意。 在殿中央,高悬着1760年清乾隆帝御赐“涌莲初地”匾额,意为莲花出现的地方。“涌莲初地”意指布达拉宫是圣洁莲花出现的地方。 殿内保存有康熙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是为其中稀世珍品。据传康熙帝专门建设厂房,众多绣工费时一年才织成这对幔帐,并派专使赐予五世达赖。<br> 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挂的是清朝同治帝亲自御笔书写的“振赐绥疆”金字牌匾。 <b>壁画:五世达赖喇嘛进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b><div>大殿四周绘满了珍贵的壁画,其中最珍贵的莫属于五世达赖喇嘛进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的壁画了,这记述了一次极为珍贵的历史史实,体现了清政府与西藏地方的紧密关系。<b><br></b></div> <b>壁画:文成公主入藏图</b> 永固福德宫是达赖喇嘛的会客室 长寿殊胜宫:达赖寝宫,他偶尔会在这里学习经文。 <b>红宫<br></b>是布达拉宫最重要的建筑,内设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等。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供奉着清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明末,五世达赖建立葛丹颇章王朝,公元1645年开始重建布达拉宫。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达赖灵塔殿,继五世达赖喇嘛之后,红宫里先后为七至十三世达赖喇嘛修建了灵塔。 <b>西圆满大殿</b>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b>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b>(1617-1682),是西藏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其生前主持重修了布达拉宫,建立了格鲁派地方政权、奠定了格鲁派的各种制度、礼仪。发展了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顺治九年(1652)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后,被清政府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于1682年圆寂于布达拉宫,享年66岁。 五世达赖灵塔的是灵塔殿内的第一座,其规模居众灵塔之最。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 <b>第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b>(1876-1933)。光绪二十一年亲政,总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曾组织军民抗英,后逃亡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京朝觐后返藏。1933年圆寂,被国民政府追封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 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共用纯金118870两,并镶有大量宝石,是所有灵塔中价值最高的一座。 <b>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b>是七世纪最初修建布达拉宫时仅存遗留建筑。佛殿前的“福田妙果”匾额是顺治皇帝的御笔。 法王修行洞是一座岩洞式佛堂,是当年松赞干布闭关修行的禅房,里面供奉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以及其大臣的塑像是吐蕃时期代表性作品。当年,松赞干布于红山上修建宫殿后,便派禄东赞赴长安请婚,“献黄金五千两为聘礼”。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松赞干布坐像 文成公主坐像 <b>圣观音殿</b>在法王修行洞楼上,供奉有松赞干布的主尊佛 千眼千手观音像 <b>帕巴拉康观音像</b> 据传这尊木质观音像从公元7世纪流传至今,是由檀香木自然形成的菩萨造型,整尊佛像未经加工,仅是着色而成。如果无人告诉,很难想像这尊佛像是天然形成的,足以说明它的非凡价值。 <b>菩提道次第殿</b>正中供奉着格鲁派创始者<b>宗喀巴的坐像</b>,其周围环绕着数十尊小型的金佛。其旁又有一座经堂,供奉宁玛派祖师莲花生。 <b>密集本尊大坛城(</b>红宫坛城殿珍宝<b>)</b>不过物以稀为贵,而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随处可见的珠宝和黄金,对于这类器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布达拉宫北<b>宗角禄康公园人工湖</b> “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来世再相遇”。红山“孜廓”转经廊。 <div><br></div> <div><b>礼佛大昭寺</b></div><div>走出布达拉宫已是午后,前往<b>八廓街</b>找了一家餐厅用餐后,下午基本就围绕在这拉萨最具烟火气和代表性的地方度时了。</div><div>八廓街原先只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被藏人称为"圣路"的转经道,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这里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现今为拉萨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div> <b>大昭寺</b>又名“祖拉康”,位于原拉萨市中心,由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是因为大昭寺里保存着世上唯一现存的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佛像,所以,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众多寺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br>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 主殿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当今世上,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塑建、开光、加持的佛像仅存三尊,而这三尊佛像中,以大昭寺的这尊12岁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 庭院四周满绘佛像的<b>千佛廊</b> 万盏酥油灯长明,见证了岁月和朝圣者的身影。 寺前庭院内,全身匍匐、顶礼膜拜的信众们千百年来在青石板上留下了的深深印痕。 大昭寺门前的<b>唐蕃会盟碑</b>是吐蕃彝泰九年(823,唐穆宗长庆三年)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吐蕃和唐朝会盟而立。因碑上说穆宗与可黎可足结立舅甥之谊,故又称甥舅和盟碑。碑身四面刻字:正面是盟文;左右两侧为参加会盟官员职衔名单,均藏汉两体对照;是唐与吐蕃关系的重要史料。 寺前广场上拍照的“觉姆”(尼姑) <b>八廓街—转经道</b><div>八廓街除了林林总总各种商铺和衣着光鲜的游人外,这里还是以大昭寺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被称为“林廓”的一条最重要转经道。</div> 在街边墙角找一长椅坐下,看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百态众生。 <b>八廓街上的朝圣者者</b>,他们跋山涉水,从数千里外一路叩拜至此,供奉自身的所有;以求修今生的因缘,得来世的善果,这是他们生活的唯一信念。 转经者 <b>达赖密室:"玛吉阿米"酒吧</b><div>八廓街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b>玛吉阿米酒馆。</b>据说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写下那首《在那东方的山顶上》的著名情歌。<b><br></b></div> <b>药王山</b><div>布达拉宫西侧的药王山。相传山顶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由于这里是清晨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和人民币五十元的背景图案所在地,总会聚集了不少游客在此打卡,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b><br></b></div> 借一张50大洋,比照一下实景于纸币上的图案。 <b>西藏博物馆</b><div>博物馆具有典型的藏地宫殿风格,是我们在拉萨市区最后一个打卡点。也许是因为疫情刚刚放开不久,而目前蜂拥而至的游客大都奔着那些著名景点去了,所以此地尤显“门前冷落车马稀”。偌大的展厅里只有寥寥数人。</div> <b>朱墨彩绘双体陶罐(镇馆之宝)</b><br>这件文物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艺术以及作为西藏地方文化的早期代表体现了新石器时期卡若人的高超制陶水平和器物造型能力,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点睛之作。 <b>宋代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b>(镇馆之宝)<div>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墨书彩绘,制作精美。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平整如新,是研究古代印度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div> <b>尺尊公主坐像:</b>尼泊尔尺尊公主又称拜木赤尊,尼泊尔光胄王之女,笃信佛教, 634年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释迦牟尼佛八岁身量的不动金刚佛等珍贵佛像带到西藏。 <b>鎏金铜不空成就佛·十五世纪(镇馆之宝)</b> 西藏博物馆藏品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一些镀金佛像为主,这一路经过许多藏传佛教的庙宇多有大量类似的佛像供奉,而内地此类佛像更是浩繁如烟,终有一些审美疲劳之感。走马观花须臾即驱车上路,沿青藏公路北上前往250多公里之外的“天湖”纳木错。 途中一座横跨堆龙河谷的吊索大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座藏族风格大桥匾额上的“象雄古堡”四个字令人浮想联翩。象雄是吐蕃之前西藏最古老的王国,在西藏高原曾雄霸一方。属于一个存在数千年的文明。<br> 过桥一打听,原来这里是新建的象雄美朵文化旅游景区,估计这里曾是古象雄的一处遗址,但目前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只是一座以娱乐为主态文旅小镇。景区营业大厅大门紧锁,看来因疫情已有已有一段时间停业了,至今仍然还未缓过劲来。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重游纳木错</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纳木错</b>,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纳木错”为藏语“天湖”之意。与同为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处于群山间的羊湖不同,纳木错水域开阔,烟波浩渺。 作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是为著名的佛教圣地。每逢夏天,有不少喇嘛前往朝圣,以湖中显现的灵异景象来预卜未来。</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下午两点左右赶到纳木错景区登记处大门,却被告知去湖区的必经之路的那根拉山口因冰雪封道,何时放行不得而知。好在一个多小时后重新开放。不过从此处到湖区还有六十公里的山道,由目前道路状况看来,至少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h3> <b>那根拉山口</b>,海拔达5190米,是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地,也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此地立有“那根拉山口”的石碑,从这里可以看到下面的纳木错湖。可当下众多的车辆因道路冰雪泥泞湿滑,被公路管理人员催促地往前赶路,已全然没有停车观景的欲望和闲心。 自驾车辆现在不允许直接进入进去,必须在纳木错乡的湖区管理处买票后,乘坐景区大巴行驶30分钟后才能到达扎西半岛的湖畔。 站在湖畔,展现在眼前的景象与我之前的印象大相庭径:除了些许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域,举目望去,是一片茫茫的白色冰雪世界。而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南、与之相同海拔但的的羊卓雍措,此时却已是一湖翠色迤逦了。尽管如此,不同的景象也给与人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少了一份秋日阳光明媚的艳丽,多了一种冬天冰雪忧郁的苍凉。 16年前秋摄于与上图同一地点<div><br></div> <b>圣湖之弧</b>—08年秋摄 合掌石 黄昏时告别了纳木错,不管怎样,此次虽她没能展示其真正美好的容颜,但也算圆满了夫人对于圣湖的想像与念想,也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与之相遇,挥之一别,已是地久天长。 <div><b>告别纳木错</b></div>此趟纳木错之行前后共耗时约五个小时,当晚住宿在有藏北门户之称的当雄县城。 次日离开当雄,向西南驶入S304省道。 途中经过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海拔5411米的雪格拉雪山垭口,这也是我们此行中越过的海拔最高的山口之一。 尼木县境内S304省道旁新建的琼穆岗嘎雪山景区服务中心 <b>琼穆岗嘎雪峰</b>海拔 7048 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在拉萨旅游环线中属于一小众景点。站在观景台上远眺蓝天白云下银装素裹的琼穆岗嘎雪山,在一片棕色的荒原中显得格外高大雄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后记</b><div style="text-align: left;">由山南至纳木错的这段旅程,包括了西藏的两座古都和两座圣湖。这一地区是西藏最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藏民族的发祥和中兴之地;几乎所有西藏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在此发生。这片土地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文明的诞生并走向巅峰的发展过程:我们登上屹立于扎西次日山顶的雍布拉康,俯瞰雅砻河谷阡陌田野和村落,透过天际的云幔,仿佛追溯到一个民族萌动的曙光。越过甘巴拉山口,在被益西措杰女神散落于群山间的“绿松石耳坠”—羊卓雍措的水光潋影中,找寻圣灵转世的神示,领略蓝色梦幻的“圣湖之美”。追随着松赞干布的足迹,在圣城庄严宏伟的殿宇间、诵经绕梁的廊柱下、叩拜转经的人流中碾转游走,感受信仰的至诚与文化的厚重以及岁月的沉淀。经历了所有这一切丰硕和精彩,在离天堂最近的“天湖”纳木错,告别了冰封的圣湖那片灰色瀚伟和苍凉,又重新回到我们在“天路”的轨迹,去探寻视野的新域。</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