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我一直认为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文学艺术从文革中的百花凋零刚刚恢复,艺术家们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各类中外的艺术演出数不胜数,当时的演出性质并非是今天所司空见惯的商业演出,因此我认为,当时的演出质量比现在更高,艺术表现更为纯粹,而票价却非常低廉。</div><div><br></div><div>1983年,我第一次欣赏到了西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艺术家的生涯》,又称《绣花女》。</div><div><br></div><div>当时,除了偶尔从音乐会上,听到一些诸如《祝酒歌》,《今夜无人入睡》等歌剧中的片段以外,我们对于西洋歌剧的了解基本等于零。西洋歌剧对于我们来讲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div><div><br></div><div>这两部歌剧虽然是由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演出的,但是这届毕业生是文革结束后招收的首届毕业生,同其他院校的情况一样,这届学生是在十多年的积淀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他们当中许多人经历过漫长社会生活的洗礼,专业技能和生活阅历远非那些没出过校门的毕业生所能比拟。因此,他们的演出应该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水准,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都成为了著名的歌唱艺术家。</div> <div>看了这两部歌剧,感觉和我们以前见过的中国歌剧最大的不同,人家这真是歌剧,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是说的,全部都是唱出来的,怨不得以前听人家讲,中国歌剧就是话剧加唱,我以前知道的中国歌剧,只有《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几部,细想起来,这些歌剧里,剧中人不唱歌的时候,可不就是话剧吗?</div><div><br></div><div>另外还有还有一些区别,比如,剧中人要开口唱一大段之前的前奏结束后,都会空上两拍再张嘴唱,起初听着很不习惯,另外一点,就是有的角色唱完一段,会停下来等着观众鼓掌,而演员也会鞠躬致意,这时候,演员似乎游离开剧中人的身份,这点和我们对于戏剧的理解似乎有很大的不同。<br></div> <div>1987年,意大利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来中国演出,举行了两场演出,一场音乐会,一场歌剧《绣花女》,两场演出我有幸都看了。</div><div><br></div><div>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说实话,人民大会堂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太好,舞台过于宽大,会场也太大了。也许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这次演出吧,当然了,帕瓦罗蒂那过于庞大的身材,在如此广阔的舞台上,显得有些苗条了。当天都唱了哪些歌,早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帕瓦罗蒂每次上场,手里必会提着一大块白色的布,看大小显然要比平常的手绢大得多,展开了我估计会像一块头巾或是包袱皮吧,不知道帕瓦罗蒂为什么演出时要提着这么大一块白布,也不知道是不是每次演出都会如此。<br></div> <div>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在天桥剧场演出的,这场演出中,我发现西洋歌剧的又一个特点,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演员唱的如何,而不太在乎演员的形象是否和剧中人物符合,比如这部歌剧的男主角是个风流倜傥的年轻艺术家,而帕瓦罗蒂在剧中就是平时的形象,不光身躯肥胖,而且人过中年,再加上留着一脸的大胡子,和剧中体态苗条,年轻漂亮的女主角,怎么看也不像一对恋人,而更像一对父女。</div><div><br></div><div>剧中还有一个片段,是男主角和一个小伙子打斗的场面,只见帕瓦罗蒂站在台中央,手里拿着一把剑,稍微晃动,而那个小伙子则手持宝剑,围着帕瓦罗蒂左右旋转,上蹿下跳,忙的不亦乐乎。那样子看起来就像是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围着一只大狗熊转圈,实在有点好笑。</div><div><br></div><div>这部歌剧演出的时间安排,也和我们平时的演出有很大不同,我们平时看到的演出,一般是晚上七点或七点半之间开始,中间休息一次,十到十五分钟,供人们出去上个厕所,有烟瘾的出去抽支烟。大概在九点半左右演出就结束了。而《艺术家的生涯》这部歌剧一共是四幕,每幕之间都要休息,四幕就要休息三次,而且每次休息的时间都比我们的长大概将近半个小时,全场演出光休息时间加起来就要有一个多钟头。这么长的休息时间无疑给观看演出的大部分中国观众造成了很大的不适应。而在许多中国观众百无聊赖的坐在座位上,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来打发时间的同时,一对对盛装打扮的外国男女却在过道间不停的穿梭,显然,著名歌唱家的演出,为他们创造了进行社交的机会,遗憾的是天桥剧场比起国外那些豪华的剧院太过简陋,没有包厢,狭窄的座位空间,不利于行走。也真难为了这些个歪果仁!比起这些歪果仁,我们的同胞们看歌剧基本都没有换装的习惯,平时穿什么,看戏也穿什么,能做到干净整洁,也就还不错了。也有的人特别不修边幅,穿个大背心,大裤衩,趿拉着拖鞋就来剧场的。咱们是单纯的看戏,人家还顺带着社交。还是文化上的差别使然。</div><div><br></div> <div>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有机会欣赏到一些国外著名艺术团体的访华演出,其中和和歌剧有关的有这么几次,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歌唱家紫禁城音乐会。</div><div><br></div><div>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由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演出,于1997年在北京的保利剧院举行,听说演出方专为这次演出制作的布景就花费数百万元,在当时这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了。</div><div><br></div><div>演出全部是外语演唱,比起我以前看过的音乐学院的版本,大概是更接近歌剧的本来面目了,演出时间比原来我看的长了快一倍,将近十一点,台上还没有结束的迹象,眼瞧着台下的观众走了快一半了,我也只好退场,没办法,那年头大家都没有私家车,末班车就到十一点,要等到看完就回不了家了。看来,九点半结束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啥东西适可而止最好,阳春白雪给太多也可能消化不良。<br></div> <div>2003年九月,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上演,这部歌剧是1871年,为庆祝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盛典,埃及总督亲自邀约、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朱塞佩·威尔第倾情创作的作品,自问世之初便收获了巨大成功和一致好评。为了更好表现歌剧中宏大辉煌的场景,这部歌剧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了露天景观演出。</div><div><br></div><div>演出当晚,作为背景,工体场内一侧的看台上,搭建起巨大的狮身人面像,特别在凯旋一幕中,数千人涌入场内,尽情狂欢,狮子,老虎,大象,骆驼,战马等许多动物尽数出场表演,场面十分震撼。<br></div> <div>2001年,一场经典的音乐盛会于6·23奥林匹克日之夜,在闻名世界的北京紫禁城午门广场举行。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泰伯.鲁达斯以他们华丽圆润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演唱了《我知道这个花园》《星光灿烂》《今夜无人入睡》《月亮河》等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或歌曲。</div><div><br></div><div>以往在天安门旁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也就是过去的太庙,曾经举办过雅尼的音乐会,张艺谋导演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也曾经在这里演出。而在紫禁城里午门广场举办音乐会,应该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当晚,东方古典建筑的神韵与西方艺术的经典在这里达成了完美的交融。</div> 紫禁城音乐会现场 演出节目册 三位音乐家在音乐会上。<br> 这幅照片上的人名叫泰伯.鲁达斯,是一位演出经纪人,由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这三位蜚声世界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共同来举办音乐会的想法就是他的创意,第一场音乐会的举办大获成功,由此开始,三高音乐会成为了一个品牌,而泰伯.鲁达斯也成为这一品牌的经纪人。之后在世界各地陆续举办了多场音乐会,此次在中国北京故宫举办的三位歌唱家紫禁城音乐会也是由泰伯.鲁达斯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