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从本月十五日我的襄垣知青群发布了关于纪念插队55周年聚会的通知,我的窑洞姐妹群也就沸腾了。其实我们是个小群,共四个人。一位同学身体孱弱,一位同学定居长治,这二位同学不能如愿参加,只有我和吴国军报了名,正因为这样,我们群不淡定啦。</p><p class="ql-block">知青上山下乡55周年,意味着知青们年龄无一例外的都是古稀之人。参加活动也在只争朝夕啊!即使个人原因参加不了,那也着急呀。这个嘱咐我俩多多拍照、那个叮咛录些视频、看到同学代咱大家多多问候…。并深情的说着:你俩代表咱窑洞参加吧。这话触动了我的情感深处,我回应着姐妹们的托付,感动着姐妹们的信任,更多的是体味到她们纠结的心情。55年的分分合合,致使我们多年失去联系,但每个人心里都装着其他四个人。即刻我冒出一个决定,自己不仅要把这次活动转发好,还要把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互勉励、共成长,用文字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北京六十三中学六七届初中毕业班。照片只是班级的部分女生,拍摄于1968年夏季。</p><p class="ql-block">下排:左二 马淑荣 左四 刘耘</p><p class="ql-block">中排: 左三 吴国军</p><p class="ql-block">上排: 左二朱敏 左三:商美琦</p><p class="ql-block">1968年底毕业生分配来的风风火火,班级都没有个毕业照。幸亏夏季时这些同学一时兴起拍了这张宝贵的照片,更幸运的是我们窑洞的五人竟然同框其中。</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同学回村时的拍照 村口处</p><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4日诸多学校去山西晋东南地区插队的学生在北京站乘专列启程,其中有北京六十三中学的我们五位女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历史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印记--知青,让我们拥有了共同的人生历练,并产生了特别的情谊。我们随影如形的相伴着、勉励着,走过风风雨雨,尝过酸甜苦辣,接受着汗滴禾下土的洗礼和苦累一肩挑的考验。</p><p class="ql-block">三天来除了坐火车倒汽车,又经过行署、和襄垣县层层部门的宣传教育和安置,我们被分配到南田漳三队,一共十二个人,男生五人,女生七人(其中有两人是同年级调剂来的),也不特别生疏。1月7日午饭后十二个同学跟在一辆拉行李的牛车后面出县城一路向西,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默默无语地行进着,没有了在校时的打闹嬉戏。赶车的大伯偶尔说句话,也根本听不懂。抬眼看看四周,近处沟沟坎坎,远处荒山秃岭,我感觉心里毛毛的,默默的想:也只能这么跟着走啦。</p><p class="ql-block">傍晚前来到一个小院儿,总算是到家啦。队长、妇女队长、以后给我们做饭的大娘跑里跑外的招呼着我们,尽管口音沟通很难,根据表情我们能感觉到村里人很友好、很热情。人嘛,随着奈何走呗,这才离家几天呢,大家都懂了分寸,对进进出出的人都以礼相待。大娘已做好了合子饭,谁还有品滋味的心境啊,十二个人草草地吃了饭,男生就回到他们的驻所了。经过三天三夜的周折,什么也顾不上想,洗洗睡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为本人于2018年10月拍照</p><p class="ql-block">尽管一夜很冷,但是我们睡的还是挺沉的,醒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七个人茫然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的大哭起来,是委屈?是无助?反正顾不了那么多了,放肆的宣泄吧。过了好大一会儿,朱敏带头克制了自己说:就这样吧,哭也哭了,今后就别这样了,该克服的困难还是要咱们自己克服,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找队里商量。她还说大娘该是在厨房做饭呢,再说男生也要来吃饭了,调整一下情绪啦,刷牙洗脸吃饭吧。</p><p class="ql-block">头天晚上根本顾不上观察周围的环境,我们住的地方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共四层,男生窑洞是第一层,女生是第二层,厨房在我们院子里。上、下层的邻居都是乡亲们。</p><p class="ql-block">经常有人说窑洞的窗户多么多么小,光线怎么怎么弱,我们的窑洞根本就没有窗户。窑洞入深很长,能容纳七个女生的床铺。关键是没有走烟筒的通道,窑洞的前脸很厚很厚的,没有办法能打通烟筒眼儿,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没有生火,七个人硬生生扛了一冬天。实在冻的睡不着时,我就钻进刘耘的被窝,俩个人盖着两条棉被,勉强入睡。我和刘耘是近邻,她的床位是第一个、我是第二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照片是同学们回村时拍照的。</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三队担水和通往大队唯一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份中央召开了九大,知道消息已经是晚间了,大队的贫协主席武中秀大伯是我们村的村民,还分管着知青工作。当时队长郝春林、大伯、政治队长国华大哥叫上我们十二个知青连夜去大队报喜。大半夜的走山路就像脚下没跟似的,一路跌跌撞撞。大伯、队长他们一路走着一路很开心说:孩儿们来了,咱队多气势,又热闹。大队部敲锣打鼓的,大队书记讲了话,与会人员背诵了毛主席语录,会议结束我们就返程回村,我们也着实领略到了乍暖还寒的感觉。第二天,村里把宣传九大胜利召开的任务落实给了知青。我们这面坡有三块黑板报看来放置很久了,板面上泥水痕迹斑斑。朱敏是领导,商美琦肯定要挂帅喽。美术这方面美琦是很有功底的,在校时我和她不仅是同班还是同家庭学习小组的同学呢。她画画儿特别棒,有天赋,我羡慕的不得了。我的任务是描色,在女生院子的墙壁板报上美琦画出轮廓,我来用各色粉笔将其描深,我很高兴干这个差事。整个画面是一艘航行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的巨轮,桅杆上挂有鲜艳国旗驶向远方,天空上火红的太阳放射着金色的光芒。一上午,我一丝不苟的涂抹色彩,商美琦验收时很满意说着,不错,很不错。受到我一直崇拜的人的称赞我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除了我们这面坡三块板报,还有南半、沫沟二个小庄子也各有一块。虽然这是个简单的事,可在小山村里也很轰动。五个板报旧貌换新颜了,尤其是在南半坡的大路往下看,我们这面坡三块不同方位的板报可真为鲜艳夺目极了,给整个村子增添了蓬勃生机和喜庆氛围。更出奇的是,有个叫韩小兰的婶子跟我说:淑荣,你还真行呢,画的那画好看着呢!我笑得不行不行的,这哪儿是我画的啊,我如此这般的跟小兰婶子说…。</p><p class="ql-block">自从大地解冻开始,我们女生就像是大伯的直属部队似的,天天跟着大伯上工。山区的农村尽是小地块,初春的活计无非是修地边、拾料姜(形状、体积像冻姜的石子)、刨尖草根。先是阳坡地(化冻早哇),后是阴坡地,围着村子转着来,顺便我们也对村子的布局有个了解。</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四月底五月初的一天,这天清早好像整个小队的人马都到坪上会师似的,坪上是村里最大的、也是离村子最远的地块,人们有整地的、送肥的、耙地的。下早工的路上,记不清是送粪的牛车撵上了我们,还是我们追上了牛车,本来走着路身旁就出现了空着的牛车,那是来村里第一次见到牛车,我们顿时兴奋的势不可挡地争相往车上爬。正在心无旁骛的想着尽情享受坐着牛车走山路的乡村气息时,两辆车的牛惊了!它们各自不顾一切地疯狂的飞奔起来。我刚好坐在第二辆牛车车身的尾部,都没有坐稳就感到车身突然剧烈颠簸起来,更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呢就被甩了出去。一切都发生在二三秒的时间内,脑子连个“?”都没画完,感觉周围有俩个人问我:腿脚能动不?才明白自己已经四爪朝地的趴在路上了。试着坐起来一看,敢情她们也都七零八落的摔了一地。村里的老乡分别在招呼着我们,事后才知道,由于我们几个人过于冲动,村里的牛受到突然的惊吓,造成了这次事故。那两头老牛甩掉我们后拖着车身疯也似的的往村子里狂奔,好在老牛也识途,它们直接自己回到了牛圈。假如它们肆意往沟坡地乱窜,就很可能造成牛的死伤事故啦。还没有进入春播的高潮呢,我们女生就惹了这么大的祸,自然是狼狈不堪了,同时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认识到自己已不是在校学生了,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要有个判断啦,也明白了牛是集体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劳动力,重活、累活、危险的活都要靠它协助人类来完成,它是生产队集体经济的半个家当呢。两头受惊的牛由老饲养员调养,残损不堪的牛车也只能交由大队木工师傅们还它们一个完整如新吧。</p><p class="ql-block">春播夏收一气呵成后,无论是谁都想犒劳犒劳自己了。半年多来几近封闭式的生活让我们女生特想走出去放飞一下,得到队长的批准我们决定去长治市兜兜风。七月流火的盛夏,起个大早徒步走到襄垣县城,沿着公路一路向南边走边张望着寻找搭车的目标。走走停停,一截一截的接着往前拱呗。截到了一辆去五阳火车站的,七个人随即决定:行。下一程坐火车去长治。到了五阳火车站才知道,五阳到长治没客运火车,七个大活人总不能折返回村吧?那就扒货车吧。接着就挨着个的央求准备开动的货车守车师傅,运势好了挡都挡不住啊:正好有一辆下站停靠长治北的货车,半个小时左右到了长治。熟悉的城市气息让我们心情豁然开朗,七个人随心所欲的游玩到了傍晚时分,开始安排住宿的事啦。记不起进了一个什么部门大院子,七个人相互鼓动着,还得求人呗。我们进了一间挺大的房子,一位中年男士看样子正要出门,没等人家问话,我们就开门见山的说出了来意,说明自己来自哪里,到长治市的目的,也诚恳的表示我们会不动屋里的任何东西,只是借宿一晚。那个年代人与人的关系很坦诚、很信任,这位被我们称呼为叔叔的工作人员爽快的答应了,将门锁留下,交代我们次日清晨离开的时候将门锁好。房间里仅有的办公桌、椅子和条椅就是我们的卧具,我只记得我的床铺是三把椅子。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我们七个憨闺女已然不让须眉啦。第二天早早的我们把桌椅板凳全部归位后锁了门,留了一张很小的表达谢意的字条一路向北走着,傍晚之前我们要赶自己的家---南田漳三队。整整两天的旅游伙食是必不可缺的,囊中羞涩的我们哪餐都是最最价廉的,即使今天提起这些往事,我都为当初心酸不已。截车也是个不易的事儿,装满货物的车想都别想,马槽里满满当当的,往哪儿搁人呢?即使空车也不是人人都有同情心的,七个女生站在路上又挥手又喊叫的,搁谁谁不犯疑心呢?所以好多司机根本没停车的意思,飞驰而过。策略点吧,由二个人来挡车,其他人躲在远点的地方等着。有智者事竟成!这辆车是到了黄碾就拐弯的,我们还是按老章程(走一截算一截)办事吧,到了黄碾再继续照方抓药呗。好事多磨,来了辆在襄垣城外拐弯直接去夏店的车,我们村离县城18里路,而离夏店镇只8里路。天助我也!!七个人抓紧槽榜爬上了车,用襄垣话说:我们半下午就到了家。</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按部就班的生活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融入村民群体,一块儿锄大地、一块儿收庄稼。过着每天循环往复的把东边的太阳背到西边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七姐妹合影于 1969年10月1日</p><p class="ql-block">在村民们忙忙碌碌的收获着劳动果实的时候,迎来了国庆二十周年纪念日。在我们知青的认知里,这一天是格外神圣的,尽管秋收很重要,国庆节也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必须要过的更有意义。如是我们又一次请假,要专程去县城拍个留念,队长对我们很宽容,以长者的身份说:去吧,照的相片给你们爸妈寄回北京,来了快一年了,爹娘想孩儿们啦。我们心里明镜似的,这日子口,这事搁在社员身上,连想都别想。</p> <p class="ql-block">插队的第二年1970年夏季拍照于女生院外50米的山坡,顺坡走到平坦处,就是村里的车道,可以骑行自行车、走畜力车。车道的南侧顺坡而下的小庄子是南半。</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景选自男生窑洞(他们没院子)不远处的玉米地,全体知青12人唯一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张同文同学已是襄垣县职工业余篮球队运动员,他从县篮球队借来的135型号照相机📷,在那个年代,珍稀的很喽!</p><p class="ql-block">感谢他为同学们争取了条件,让我们留下了实地实时的不可多得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中旬回到村里完全没有了生疏感。敲起鼓来打起锣,犹如一场大戏般的春种秋收拉开帷幕,我们对农时农活,也有了模糊的时间线。</p><p class="ql-block">回村后的生活节奏安顿妥当,武大伯给女生发布了今年了除正常出工外兼学做点针线活的建议,话锋一落我们几个人笑了个前仰后合,大伯也跟着我们笑了起来,当然大伯也看明白了我们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笑罢了书归正传,认真的强调了女孩子要有治家理家的能力才行的道理。想想也对,那就利用农闲学点女红吧。</p><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了做鞋的全程工序:各自拾掇着现有可用的边角布料、买上麻坯、向村里的婶子、大娘、嫂子们借来拨槌、糊褙的木板等工具。长辈们告诉我们:风吹太阳晒的时候就赶紧糊褙,干的快。阴天下雨时就拨麻绳,湿润的气候麻坯柔软…,原来干什么都有诀窍嘛。当然,首先还要确保农活的进度,三夏龙口夺食季节,这些闲杂等事都要往后撂撂,全力以赴确保颗粒归仓。手工做鞋还真是个技术活,工序环环相连。工程刚刚过半,就分出了伯仲,吴国军、黄春英和美琦已然是第一梯队,我们四位确实逊色点儿啦。“努力就好”!我还是非常有信念的嘛。我们知青的头儿朱敏在家是个乖乖女,她家什么事都是奶奶包办,做针线活便是她的短板,尤其是沿(缝)鞋口的包边,技术性特强,可爱的朱敏干脆来个曲线救国啦:吴国军,你帮我把鞋口给沿好了吧。接着笑眯眯的开溜了,我随即打趣的说:“巧人是笨人的奴,吴国军,加油干”!我自己做的比别人慢很多,总是在追赶的路上忙的不停。说实话,本来飞针走线明摆着比扛撅头、担担子轻的不是一点半点啊,可操练起来咋就这么费劲呢?生活不但锻炼了我们的筋骨,也给了我们思考。多半年下来无论是成果累累、还是收获平平,五姐妹都很高兴。秋后回家带着自己亲手做的布鞋,那就不止是布鞋的本来意义了,而是给父母的孝心、给弟弟妹妹们的亲情啦!</p><p class="ql-block">大地初冻时节,我们大部分同学回家了,朱敏和原梅妮自愿留下在村里过年。听她俩说冬天跟着壮劳力打旱井,特冷天就不出工。有时去牲口棚铡饲料。</p> <p class="ql-block">1971年的春季备耕时,在京的我们又结伴回村,这次回村有种特殊的感觉,心里挺踏实的,因为村里的那个家不是冷锅冷灶,有同学在家里等着我们。当千里迢迢来到村口刚刚能远远的看见自家的院子,就高声的喊着朱敏、原梅妮的名字,当她俩打开院门时的那一刻,姐妹们相拥而抱。两年的相互依偎、相互支撑让我们有了牵挂之情。走进了窑洞,朱敏捧着一笸箩白花花的鸡蛋走到我们几人面前:你们看这是什么?我们几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问:哪儿来的这么多?她俩说这是去年咱们养的鸡下的蛋,给你们留着呢。她俩的话让我们很心疼,我抢过话茬说:干嘛呀?你俩自己也吃啊!回北京什么没有?朱敏和梅妮紧着说吃了、真的吃着呢…四只母鸡天天下蛋,积攒了这么多。是的,七O年春天,我们灶房养了11只鸡崽,成活了7只,4只母鸡3只公鸡。要问那年回村的第一顿饭吃的什么早忘了,但炒鸡蛋可劲儿吃,这事想忘也忘不了。</p><p class="ql-block">村里又来了一个返乡女知青叫王珮玲,是南半何金水老汉的孙女,来自云南省昭通市,她和我们相处的很好。生活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乡村生活更是平静如水。新鲜的事就是知青灶上买了一头架子猪,计划养到中秋节宰杀,这是全村村民中秋节改善伙食唯一的指望。因为农村当年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社员无权自主宰杀家畜,而知青身份则边缘化,民不举、官不究。猪圈在女生院子里,由我们负责喂食,每周轮岗。</p><p class="ql-block">七月上旬,一纸特招调令我们的朱敏将要离开村子到山西省公路局直属单位就职了,同学们真为她高兴,邀请上王珮玲我们八个人到县城拍照留念。照片具体时间:1971年7月12日(我的照片记录了日期)。</p><p class="ql-block">八月份又有四位同学被分配到县财贸系统参加工作,三位男生张同文、马吉栋、朱永立,一位女生吴国军。我们留在村里的同学仍然高兴的为自己的同学送行,吃了一顿当年标准的大餐,还是由最懂美食的张同文亲自操刀。</p><p class="ql-block">朱敏时常有书信往来,关心并鼓励着我们。</p><p class="ql-block">十月份我也离开了南田漳三队,到省农学院学习。因为收到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才知道第二天就是报到日啦。所以简单的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匆匆而别。</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的广阔天地尽芳华</p><p class="ql-block">1972年春节后,留在村里的同学按部就班的按时回到村里,我和我的同学平时保持着书信往来。吴国军在县商业系统的交电部门工作,经常抽时间回村看看同学们。她待人特别热情、为人豪爽又体贴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在同学在最需要友情的时候出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姐妹俩肩扛锄头、一派劳动者最光荣的豪迈。</p><p class="ql-block">夏天,美琦参加工作到了长治市文化局搞美术创作。</p><p class="ql-block">刘耘参加工作去了当年的四机部直属805库。</p><p class="ql-block">多年后随着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家庭住址搬迁、工作的调整和结婚成家多种因素,大部分同学之间失去了联系。但四年的相依相伴,走过的风风雨雨、尝过的酸甜苦辣,已筑就了一生一世的深情厚意。这段情意、那段岁月怎能忘记?!</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大潮我们回到了久别的北京。随之知青们就像寻亲般的想尽各种方法、用尽各种方式相互联络着寻找着…</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右数第二位是《南田漳知青群》群主梁淑文,特邀参加我们的聚会。</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26日是我不思量,自难忘的一天,我的窑洞姐妹商美琦费尽周折用三年时间在这一天找到了我。原来朱敏、吴国军、刘耘和美琦早已悉数到齐,就差我啦。随即我们约定,待美琦回京时立即见面。</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4日是窑洞五姐妹分别四十五年后第一次大团圆,姐妹们面面相觑: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真是感慨万千。大家手拉着手相互问候着、欣慰着、满脸的笑容仍遮不住泪水的流淌。在姐妹们日思夜想才得以相见的今天,发现朱敏精神有了问题,大家只能不露声色,肯定都是心头一紧。无论怎样今天的重逢都是姐妹们重续友谊、重启互助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另外二位女同学至今未有联系到。</p> <p class="ql-block">2017春节 .北京</p><p class="ql-block">高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友谊架起了相互联系的桥梁,窑洞姐妹五人,朱敏的状态实属无奈,我们四个人建立了《窑洞姐妹群》。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相互的问候、信息的分享,在群里我们享受着清风、暖阳、依偎和牵挂。它是窑洞姐妹们的心灵家园。</p> <p class="ql-block">2018年初中同学聚会时,我们姐妹四人出席。</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美琦在北京</p><p class="ql-block">四姐妹在海淀区的红状元食府相聚一堂。</p><p class="ql-block">最可贵的宝藏往往不在远方,就在身旁。我们有说不完的话,笑不完的乐儿。</p> <p class="ql-block">2022年初夏,相聚潭柘寺。</p><p class="ql-block">走走停停、看看花草观观古建,一切都那么美好。忆忆过往,展望未来,我们仍然欢欣若狂。彼此珍重,姐妹携手享夕阳。</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末,莲花池公园。</p><p class="ql-block">历数窑洞姐妹重聚后的每次见面,心中都荡漾着喜悦的波澜。</p><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人间冷暖、岁月蹉跎,很是感慨这句话: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p><p class="ql-block">是啊!时光带走了一切,唯有情谊与日月共存。知青的人生路铸就我们此生必定成为知音、知己、知(至)亲。</p> <p class="ql-block">在校时朱敏是班里的班长,插队时是我们的点长,是同学们抱团取暖时的主心骨,相当于一颗蒜瓣排列非常紧实的蒜头中间那根苔柱吧,她的病是她家人心中的伤疤,也是我们窑洞姐妹情感深处的一根刺。我们每次相聚、群里聊天,朱敏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而现状又是束手无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人事。</p><p class="ql-block">朱敏是有福的,她的家人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作为她的同学很受感动。我们尽量争取多一点时间陪陪她,鼓励她,认可她,让她多一些愉悦,医学上讲:刺激欢乐因子活跃起来。由于年龄增长,病情的加重,2018年住进了医养结合的专科医院后,同学们也从不因为路程较远而忽视了探视,路程的远近怎可能抵过深厚的知青情呢?!</p><p class="ql-block">照片为疫情三年半后医院(属特殊群体)允许探视,我用微信聊天和三位同学视频,朱敏和三姐妹隔屏相见。三年半后的第一次见面,又是用这种方式,不仅她喜出望外,连护工都惊喜不已。</p><p class="ql-block">近期,我和吴国军会去探视她,将绣有纪念55周年字样的红围巾送给她。让她知道:襄垣知青有她一个!红围巾是功劳簿,记载着每位知青人的知青生涯;红围巾是红飘带,把襄垣知青的知青情紧紧维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年12月22日以来各地纷纷举行了纪念上山下乡55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五姐妹坚不可摧的友谊更多的是源于那潮湿、昏暗的土窑洞,是那想起来都生畏的土窑洞催生和铸牢了我们的友爱和友情。此篇一是:展示我们四年来的知青生活点滴;二是:让我们的晚辈儿孙知道他们的前辈是曾经举世闻名的中国知青,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襄垣县古韩镇(原城关公社)南田漳村</p><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 马淑荣</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