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历史文化之旅

王伟

<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选择了比较小众的晋东南地区。晋东南指山西长治、晋城两地,古称上党。这里自古以来都是战略要冲,数不清的战争在这里上演过。</p><p class="ql-block">上党保留了大量古建筑,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宋代以来,随着儒学复兴、佛教世俗化及儒佛道三教合流,当地大肆新建宗教建筑;第二是该地区地质构造特点使得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少有较强震级的地震,是如此多的古建得以留存至今的最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我们马上就要造访这片神奇的土地了。</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号今天是儿童节,我们七位顽童8点钟在窦店服务区集合,这回我们增加了三位新成员,也都是50开外了。我们简单的吃了点儿早点,准备就绪,两辆车出发直奔山西沁县。</p> <p class="ql-block">路上欣赏着太行风光,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午饭时间了,我们选择了和顺服务区吃午饭,丰盛的自助餐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继续前行,很快就进入长治市武乡县。</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馆简介</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馆建成于1989年,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为仿明清结构建筑。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馆名。2013年国务院公布南涅水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1957年出土于沁县南涅水村,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是历时近6个世纪的石雕造像艺术精品。造像多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国内罕见。造像内容集中表现了佛国景象、佛陀故事、佛教人物、梵山圣水、人间百态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造像的服饰华美飘逸,佛龛装饰繁缚富丽。柱枋阑额,飞檐翘脊,忍冬莲花,飞天流云,狮兽飞龙,百戏杂技和众生礼佛等造像设计考究、雕刻精美、意境高远又不乏生活气息。集中呈现了佛教造像从印度风、中亚风转向中国风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特征,展现雕刻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汇历程。</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与云冈、敦煌、龙门石刻风格类似,但更以小巧玲珑著称于世。其明显的特点是虽不恢宏壮丽,却具精彩别致之美。与云冈石窟体现国家意志的开凿历程不同,南涅水石刻是普罗民众精神世界的表达。南涅水石刻是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之路中镶嵌于三晋大地的文化遗产明珠,是佛教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融合的见证。其传承与创新,反应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时期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个特例。</p> <p class="ql-block">虽然南涅水石刻馆建成于1989年,但几个院落的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结构,至今也有三十余年了。依旧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目的是更便于文字或刻像的传播,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而有关书法的碑刻拓片也成为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造像多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很奇特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室</p><p class="ql-block">佛教源起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魏晋时期传入南涅水所属县境。北魏时期在县境广为流传,发展极快。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建有开村普照寺。隋唐时期,佛教在境内发展到鼎盛,直至唐宋以后,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先后传入本县。在当时,佛教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场所供奉着不同功力的神佛,几乎村村有寺,处处建庙。但佛教在广泛流传与发展中由于与统治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了统治者数次的灭佛运动,使佛载的发展遭受了重创。经推测,南涅水村出土的这些佛教石刻正是在历史上的某次灭佛运动中,当地百姓将之藏于地下以免遭毁坏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室</p><p class="ql-block">塔,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梵文“Stu- pa”的译音,以藏舍利和经卷之用,而造像塔系借助塔形造像的佛教艺术形式,是继北朝凿山石壁开窟造像以后在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佛教雕刻形式。南涅水石刻中的造像塔,以四方柱体石块为料,底层边长约70厘米见方,自下而上逐渐递缩,是上小下大的梯形状态,顶部石块边长约20厘米。每组5-7块组成,高达3米左右,是多种塔与柱的综合体,既为塔又为柱。这些造像塔多为7层,每层可分离、可组合、可移动、可变向,这是南涅水石刻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石刻出土地南涅水村正处在北魏孝文帝向南迁都的古道之上,由于信仰佛教的北魏朝廷在南迁途中经过涅县古城一带,于是当地人深受朝廷崇佛的影响开始信佛,开始以供养人的身份大量请石匠雕刻佛教造像。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南涅水石刻的更多疑惑,仿佛都期待着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南涅水石刻在遭遇某一次灭佛运动时,当地百姓就悄悄地将这批石刻造像埋藏于涅水河岸边的地窖中,从此,这批精美的石刻珍品就沉睡于此达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历经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溶入了不同时代的风格,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大量石刻作品上可以看出,南涅水石刻既秉承了前期的雕凿技艺,又具有大胆的创新,这些作品反映了一个民族大融台时期的艺术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如何,在宗教融合和民族融合的那个时代,这些法相庄严的佛像,脸上挂着的那一抹夺人心魄的微美不正是一个民族在自信地微笑吗?</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室</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造像塔的另一特点是佛龛式样丰富多彩,种类多达十几种,有尖眉龛、屋形龛、塵形龛、圆拱龛、楣拱龛、树形龛等。龛额分别雕刻飞天和象征日月的金翅鸟和蟾蜍。龛的两侧多为菩萨、金刚、弟子等。下面有博山炉、供养人、地鬼等。有些龛的雕刻不仅以平面和复线处理,不加修饰,取诸法之长,视需要而灵活运用,手法简洁多样,造型和线条力求简练甚至舍其形而求其意。表现了工匠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室</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室</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中对于龛内佛的塑造,其面相服饰的特点接近于同时期佛像雕刻的共同特点,其形象更接近现实生活。南涅水石刻所出土的单体造像多为佛、菩萨罗汉和弟子。其中一部分残缺,但整体感仍然很完美,佛和菩萨的神态谦和自如,动态变化细微,静中见动;衣纹随体势转折,清晰分明,楚楚动人,弟子像神情各异。</p> <p class="ql-block">佛祖弟子阿难</p> <p class="ql-block">五个展室在这个院落里展出,是个很规整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结束我们第一天的第一个景点,感触很深,以极近的距离瞻仰千余年前的文物,恰似与古人对话,膜拜古代的文明和工匠的精湛技艺。尤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所震撼,这在以往去过的石窟和佛教寺院里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傍晚前我们进入晋城市,今天晚上入住晋城,这样离明天要去的地方比较近。</p> <p class="ql-block">入住晋城市中心闹市区的宜必思酒店。</p> <p class="ql-block">当地特色餐晋城十小碗,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饭后消食逛南大街,可能是晚上的缘故,有点儿乱糟糟的,感觉不是很好,走了一圈返回宾馆休息喽。</p> <p class="ql-block">6月2号在宾馆吃过早餐后,9点出发。第一个景点就是建在大磐石上古堡式的玫瑰教堂。</p> <p class="ql-block">玫瑰圣母堂简介</p><p class="ql-block">天主教﹣晋城大箕玫瑰圣母堂(又称小寨天主堂),始建于1902年,位于晋城市南15公里,大箕村桥西两百米,坐落于两河之间半山坡的一块巨大的磐石之上,其建筑风格属于古堡式教堂。小寨天主堂是晋城天主教信友敬拜天主、参与弥撒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小寨现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明末清初,晋商王泰来在大箕共修建了三个寨,作为防守家乡的堡垒。小寨因面积最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900年义和团运动,教会称庚子年教难,有两位荷兰籍神父在土门避难,他们向圣母许诺:如果能平安度过此难,要修建一座圣母堂,以表示对圣母的谢恩。教难之后,两位神父平安无事,于是1902年买下小寨,修建玫瑰圣母堂。</p><p class="ql-block">小寨天主教堂由三部分构成:教堂、城墙和房舍。教堂属欧式建筑风格,城墙属纯中式风格,教堂与城墙构成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艺术典范。从远处遥望小寨天主堂,高高耸立的教堂钟楼,俨若船上的桅杆,好似满载着天主恩宠的轮船,航行在人世间无边的大海之上。</p> <p class="ql-block">古堡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从小小的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窄窄细长的坡道</p> <p class="ql-block">左手边是房舍,前方是教堂和墓园。</p> <p class="ql-block">漂亮古朴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透过门缝拍了张教堂内部,非常简朴。</p> <p class="ql-block">坚实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种有很多玫瑰花。</p> <p class="ql-block">精美!</p> <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美!</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堡看到更加壮美的教堂!古堡下的玫瑰和麦田都显得更加的娇艳!</p> <p class="ql-block">继续我们的下一个景点砥洎城,砥洎城在晋城市的阳城县。</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停在路边长长的大车队伍。</p> <p class="ql-block">路上遇到的小景色。</p> <p class="ql-block">还看到一个古村子,我们就把车子拐进去了,下车一看。老房子已经没有人住了,房子周边和院落都长满了荒草,不过墙上挂有保护责任人,村后还有不少村民居住。路口有个牌子上面是这样介绍的:</p><p class="ql-block">小章沟</p><p class="ql-block">小章沟是沟西村一个村民小组,位于沟西村西200米处。古称烟村,后因居民渐增,村子逐年扩大,故称小章沟(衍化)。</p><p class="ql-block">小章沟座落于沁河支流小东河北岸山沟口,村庄背靠三庄,小东河从村前流过,自然风景优美;村前公路是润城至皇城相府必经之路,东距海会寺仅500米,区位优势明显。</p> <p class="ql-block">又看到一片依河而建的看房子,有的破败不堪,有的看样子还在有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砥洎(ji)城到了。</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p><p class="ql-block">砥洎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北,创始年代不详,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p><p class="ql-block">砥洎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12米左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入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p><p class="ql-block">我们请了讲解员带我们边讲解边游览,砥洎城城里很大,而且里边的街巷也很复杂,要是自己走很可能会迷路。讲解员讲的很仔细,我们听的也很认真,这个钱没有白花。</p> <p class="ql-block">坩埚墙</p><p class="ql-block">坩埚是古代炼铁时用来盛矿石、熔化铁水的器皿。铁水融化后倒出去,坩埚就废弃了,由于坩埚是一次性的,所以天长日久就会存下大量的坩埚。炼铁的铁渣和石灰调和发酵后为铁塌,通过不断的钙化,时间愈久愈坚。坩埚是铝凡土捏制而成,经过高温烧烤,成为最佳的建筑材料。砥泊城用铁塌、坩埚、鹅卵石建成的这座坩埚城墙已经历了500年的风雨。是生铁冶炼的发源地,是环保理念的先驱者。</p> <p class="ql-block">真是攻坚不破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鉄牛</p><p class="ql-block">两尊乌黑发亮的铁牛,昂首屈膝,双角高耸,憨态可掬,气势威而不露,时刻监视着河水的涨落,为避水患,古人应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牛属坤,坤为土,故土能克水,金生水,铁属金,故铁能生水,铁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故蛟龙畏之。一生一克,对水形成了双重掌控。既是镇水瑞兽,又是监测平台,曾记载着当地民众"出入为友,守望相助",为下游木栾店报水情的优美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庙宇楼台和一砖一瓦都很精致美妙!</p> <p class="ql-block">因街巷道路狭窄,尤其拐角处,为了避让,把90℃的墙角,削成钝角。</p> <p class="ql-block">城中最宽的拐角。</p> <p class="ql-block">街巷与过街楼堪称完美!最后两张图片分别是七字街和丁字巷。七字街是一边可以通行,一边是死的。丁字巷是远看是死的,走近是两边都可以通行的。七字街和丁字巷组成了街巷网络,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啊!</p> <p class="ql-block">房与房之间不能共用一墙,中间要留有余地,真是一砖之隔啊!</p> <p class="ql-block">城中有名人故居也还居住着很多居民,门脸都不太大,但里边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砥洎城里留下我们的身影。我们还品尝了当地特有的美食烤馍。</p> <p class="ql-block">从砥洎城出来,我们稍稍吃了点烤馍和零食,就直奔第二个景点湘峪古堡了。</p> <p class="ql-block">城池包围着湘峪古堡非常的俊美。</p><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p> <p class="ql-block">兵洞连城简介</p><p class="ql-block">整个藏兵洞均为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洞体宽大,洞洞相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只需守住或堵住一门,便可以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军一旦攻入洞内,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点关口。</p><p class="ql-block">古城中,尤为重要的是修筑在城垣之中的藏兵洞和迷宫般的地下通道。藏兵洞高居崖顶,面向峡谷,筑在墙体内呈蜂窝状,故又名蜂窝城。</p> <p class="ql-block">瓮城简介</p><p class="ql-block">瓮城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期间,在公元999年至1078年,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第一次出现了对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上有堡楼,西北合围,东居门洞,上有雄蝶。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发挥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角楼简介</p><p class="ql-block">角楼,为古堡的一部分,与城垣、城门楼、护城河等同属于防卫设施。此角楼建于明朝末年,造型奇特,采用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纵横,为古堡瞭望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垣</p> <p class="ql-block">俯瞰错落有致的灰瓦黄墙建筑</p> <p class="ql-block">但是,中街和一些小巷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条石或磨盘石铺路,两侧是一座座紧紧相邻的院落,中街上,还建有两座过街楼。在一个丁字街口,正对小巷的砖墙上方,镶嵌着一座砖雕照壁。</p> <p class="ql-block">古城共开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存东门、南门。涉过湘峪河,爬上平行于城墙的坡道,便进入了南门,坡道在门内呈直角形,拐了一个弯后继续爬升。门洞里面建有一堵石墙,位置和作用与民居中的影壁相似,南门的“宸薰”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这堵石墙上,这在山西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同时在军事防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外来者从对面樊山的制高点或是远处其他地方是找不到南门的,因为门洞上没有门匾,而城门和门洞内的石墙,从远处看在视觉效果上已经合为一体,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湘峪城内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现在,古城内“五纵三横”的街巷格局已经很不明显。</p> <p class="ql-block">国槐简介</p><p class="ql-block">国槐,国家保护树木一级,豆目蝶形花科,距今已有1000年树龄。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p> <p class="ql-block">石磨、石碾处处可见,石鼓、石礅随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身在其中,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游览湘峪村,可以感受到古村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也隐约能够体会到山西这片土地上所特有的黄土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从湘峪古堡出来入住高平市的尚客优品酒店,非常的宽敞舒适。</p> <p class="ql-block">晚上吃的羊汤和烧烤,吃饱喝足走到广场上看广场、舞音乐喷泉等,人们在广场上尽情的唱歌跳舞,多么美好的夜晚啊!</p> <p class="ql-block">6月3号吃过早饭,9点出发直奔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到了停车场把车停好,开化寺山门前又陡又长的台阶就给大家来了个下马威!</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陆陆续续都登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初名清凉若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区西北17千米处的陈区镇舍利山腰上。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建观音阁,历经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p><p class="ql-block">开化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大悲阁(即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演法堂、延宾舍、维摩净室、观音阁、东西配殿及两庑等组成。大悲阁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为宋代建筑,东隅观音阁为金代遗构,后院东配殿及东西角楼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明、清建筑。整个建筑规整对称,与山势相融,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寺内最早建筑为大雄宝殿,创建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其建筑规制和建造艺术,代表了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特别是殿内壁画,更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开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简介</p><p class="ql-block">开化寺位于陈区镇中部的舍利山腰,距高平市区约17公里,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名清凉寺,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下诏,赐原"清凉寺"改名为"开化禅院"。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寺前为两层楼阁式的山门(大悲阁),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入山门正中为大雄宝殿,两侧为廊房,后院主殿为演法堂,东侧为三大士殿,西侧为地藏殿,整个建筑规整对称,与山势相融,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寺内最早建筑为大雄宝殿,创建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其建筑规制和建造艺术,代表了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特别是殿内壁画,更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早建筑为大雄宝殿,创建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其建筑规制和建造艺术,代表了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特别是殿内壁画,更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因为不开放,我们没能一睹真容,留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不开放,没有看到大雄宝殿里面壁画的真迹。但也看到了美院师生临摹的精美壁画,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一度空前绝后的宋代历史画卷——《清凉图》</p> <p class="ql-block">寺院最后有口井,井上面的石栏围杆上有几只已经风化严重的小狮子,它们的姿势各式各样很可爱。</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虽然不大,但如此精美的壁画,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在感叹声中离开了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长治、长子三县的交界处,据清光绪&lt;&lt;长治县志&gt;&gt;记载:羊头山梵刹清化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799年)--隋末寺废,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重建,称清化寺,立有唐乡贡明经牛元敬撰刻石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化寺遗址简介</p><p class="ql-block">清化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初名“定国寺”,北齐改名“洪福寺”,唐天授二年重建时改名为“清化寺”。</p><p class="ql-block">二00一年八月,在清化寺遗址发掘出一块唐天授二年(691年)的碑刻,上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炎帝“遍陟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于是创制来耜,始兴稼稿。调药石之温毒,除療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等有关炎帝功德的记载。这块碑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清化寺遗址现存有一块明万历二十八年的碑刻,上记有“神农氏游履于羊山,尝谷于此,夷齐饿卒于首羊显迹”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景区的北魏石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其石窟是就着山腰至山顶散布的巨大石块雕凿而成,共计有40余洞窟。</p><p class="ql-block">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羊头山石刻造像而来,据悉,这些石窟石刻造像已经成为羊头山历史遗迹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石窟顺着山腰至山顶散布的巨大石块雕凿而成,砂岩大小不一,则洞窟大小不等,多为长方形状。通常为1石1窟,个别1石2窟或3窟,较大窟有22个,小型佛80多个,较大石窟9个。</p> <p class="ql-block">一号石窟</p><p class="ql-block">一号石窟,规模较小,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号石窟</p><p class="ql-block">二号石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佛和菩萨的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p> <p class="ql-block">三号石窟</p><p class="ql-block">三号石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看是北魏时期的。</p> <p class="ql-block">四号石窟</p><p class="ql-block">四号石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五号石窟</p><p class="ql-block">五号石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是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辨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窟进深浅,雕的是释伽多宝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p> <p class="ql-block">六号石窟</p><p class="ql-block">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头光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飾,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千佛碑高4米,宽1米,厚0.4米,碑四面共刻有2240余尊的小佛像,碑底部雕有龛5个,属北魏风格。</p> <p class="ql-block">祭天坛:炎帝在羊头山居住试种黍谷,在山顶立杆测影,并选择在杆影最长的冬日献出宝贵的粮食祭天,以感谢天日的赐予,因而,设立了祭天坛以盼年年丰收,岁岁得安康。祭天坛是遗留下来的炎帝在羊头山活动的最原始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找寻羊头造像碑和石塔。经祭天台向东是羊头造像碑和石塔方向。而7、8、9号石窟是从祭天台向西方向,正好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羊头造像碑和石塔,没能看成7、8、9号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号窟的照片,我们没能看成,也只好看看介绍了。</p><p class="ql-block">七号石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约1680余个。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p><p class="ql-block">八号石窟,建在羊头山顶。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区不存在,被抗战时期的日本飞机轰炸过。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和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p><p class="ql-block">九号石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行走在山路上,继续向山顶前进。</p> <p class="ql-block">在与下山的游客交流,不过她们没有找到羊头造像碑。</p> <p class="ql-block">站得高,看得远,俯瞰山下的风光无限好。</p> <p class="ql-block">到了山顶我们也只看到了石塔,没有看到羊头造像碑,大家在附近这个找呀,也没有发现,就在我们灰心往回走的左侧,有队友发现个小道,走过去一看,它就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看把我们高兴的,赶紧拍照留念,难掩我们的激动之情。</p> <p class="ql-block">羊头山北魏造像碑和唐代石塔</p> <p class="ql-block">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欣赏这些精美古代造像的同时,也感叹古人的智慧,这些珍贵的石刻实物资料,为研究古代佛文化留下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p><p class="ql-block">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真。整座寺院坐北向南,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地理位置绝佳,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寺内还保存有历代彩塑300余尊,其中体量较大的46尊,小型泥塑200余尊。尤其是大士殿内的十八罗汉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在国内彩塑领域属于殿堂级别的作品,被一众彩塑艺术家奉为“宋塑之冠”。</p> <p class="ql-block">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千佛殿为正殿,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院内现存两丛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览,还会欣赏到鲜艳盛开、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宋代彩塑,风格鲜明,造型精妙。各类塑像在写实的基础上而注重精神内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个性刻划,又富有别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其形象与艺术构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包含了东方人性格的内涵和世俗情调,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因为不许拍照,所以没有彩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现址座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现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况。</p><p class="ql-block">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p><p class="ql-block">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台基高0.9米,石质檐柱,方形抹楞,柱面阴刻缠枝花纹。柱头置普柏枋,斗仅施柱头铺作,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批竹式。殿内梁架结构为六椽通达前后檐。殿前檐明间辟板门,石质门上槛刻建造题记,次间为直棂窗。殿内宽大的佛坛上现存彩塑19尊,其中十二圆觉菩萨像,造型俊美,工艺极精,为宋代彩塑佳品。也是法兴寺三绝之一。因为不许拍照,所以没有十二圆觉菩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舍利塔又称石殿,始建于唐咸四年(公元673年),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塔檐叠出三层,内部构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檩椽,斗支檐,脊吻皆备,四角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装色彩深沉。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燃灯塔</p><p class="ql-block">燃灯塔始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通体青石构建,小巧玲珑,形制秀古,亦名长明灯、灯幢。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据有关资料记载,经种形制的燃灯塔,在我国仅存三处。造型优美,雕工细腻,是其外在的美,合理的防风功能则是其内在的巧。相传燃灯点燃佛灯,无论天刮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息灭,长明灯的名字则由此而来,堪称法兴寺一绝。</p> <p class="ql-block">宋代牡丹花</p><p class="ql-block">法兴寺牡丹花雌雄有别,与众不同,当地百姓称之为神牡丹。雄花,乃牡丹王子,雌花,乃牡丹仙子。阳春三月,争先开放,鲜艳夺目,香味四溢。花开之大乃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所不及,堪称慈林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带着喜悦的心情走出千年古寺。</p> <p class="ql-block">进入长治北,入住汉庭酒店。</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晚餐~谁选的这么好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6月4号一早出发大云禅寺,路上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大云禅院是佛教寺院名称,分别有:山西省沁县大云禅院和山西省平顺县大云禅院,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云禅寺</p><p class="ql-block">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寺内正殿弥陀殿是国内仅存的五处五代木构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请了文保员单独给我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也是山门)</p><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清代建筑,歇山式屋顶。殿内奉弥勒佛,东西山墙绘“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分别掌管的是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弥陀殿系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建。清康熙三十一年夏(1692年),山洪将“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唯弥陀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为全国仅存五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殿内21平米壁画,为迄今所至我国同期寺庙道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结构上使用普柏枋为国内现存最早实例。</p> <p class="ql-block">殿内为彻上露明造,东壁绘有维摩诘与文殊辩经图,为敦煌之外,我国仅存五代壁画遗作。</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角梁仍为唐风浓烈的斜置大角梁,故角梁下垂角度较大,檐口弧度较小,大角梁后尾十分绵长,过两椽直接搭在上平槫上,是唐以来大型歇山建筑转角做法的真实反映。角梁过两椽且下垂角度大,对建筑外观的直接影响是翼角更加平缓,檐口曲线更加温和而庄严,屋顶犹如伞盖,掩蔽屋身。</p> <p class="ql-block">三佛殿</p><p class="ql-block">三佛殿现存为清代遗构,悬山式屋顶。内奉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西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边是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两侧山墙保存清代所绘的“十八罗汉”壁画。</p> <p class="ql-block">寺院</p> <p class="ql-block">在寺外左侧,还保存着五代后周时期所建的石塔1座,俗称“七宝塔”,青石雕造。高约6米,原为七层,现存五层。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层雕室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塔檐下飞凤、飞仙、共命乌等变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帐,正面券门上双龙戏珠,门侧侍立二天王,后面比丘半掩门,两次间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层周匝垂帐,前后有假板门。第五层上覆大圆盖宝珠顶。此塔设计精巧,雕刻讲究,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七宝塔</p> <p class="ql-block">从大云禅院出来,我们就开始往回走了,我们要去红旗渠看一看,还只是停留在课本里的映像,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红旗渠。</p><p class="ql-block">途径一处太行赤壁悬流的石碑,此处有座大桥还没有完工,我们站在桥上看到公路石壁下的河渠,风景很美!</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马上就要出山西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很快就到了,是红旗渠景区的另一部分,这里有跃峰渠,属于河北邯郸。这里因为水位落差很大、河水湍急发出很大的响声,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要经过横跨铁链桥过到对面,再上到悬空的玻璃栈道,下来才到红旗渠景区的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之后,我们直接坐电瓶车上山看渠。</p> <p class="ql-block">乘坐电瓶车上山既能欣赏风景又减少了爬山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位于红旗渠总干渠的一个关键性工程。这个隧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而命名。青年洞位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的牛岭山村下方,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的长度为616米,高度为5米,宽度为6.2米,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得非常巧妙的地段之一。</p><p class="ql-block">青年洞的建设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参与建设的干部群众提出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口号。因此,从全县民工中挑选出的300名优秀青年组成了突击队,负责这项重要的凿洞任务。这些青年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有时甚至只能依靠挖野菜和捞河草来充饥。通过创新爆破技术,他们的挖山进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在1961年7月15日成功凿通了这个隧洞。</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青年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卓越贡献,这个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此外,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郭沫若亲自为青年洞题写了洞名,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洞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如今,红旗渠青年洞不仅是红旗渠旅游的核心景点,还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对整个红旗渠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俯瞰漳河水。</p> <p class="ql-block">各种文物点缀其中,天下一绝“一线天”有胜黄山,峨嵋之誉;情景交融“阳凤垴”可环视四周,触景生情,情趣满怀;胆颤心惊“铁索桥”,可凌空倚云,飘若天仙;攀崖悬壁“凌空栈道”,可体现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轻松潇洒“滑行道”可与上山的艰难形成极大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梭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看看我们在拍什么——当年修渠时为了保证质量刻下的责任碑界。</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队友在给我们拍照,看这姿势😏</p> <p class="ql-block">鸭妈妈带着三只小鸭子们在红旗渠里游玩儿,非常可爱。</p> <p class="ql-block">现在不只是到此一游,而且也感慨万千。既可观赏太行“雄、险、奇、秀”之美景,又可通过红旗渠等艰苦创业的实物使人们进一步领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真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从红旗渠景区出来,一路上的风光无限,晚霞伴着我们回家喽,结束我们短暂的晋东南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期待下一次的老顽童再聚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