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适先生(1891-1962),字适之,行名洪骍。1891年出生在上海,1904年前在家乡读私塾;1904年一1910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就读;1910年考取官费留美,先后就读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毕业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参与由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的编辑、撰稿工作,其时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推动和领导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p><p class="ql-block"> 1928年出任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初接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38年9月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在此期间胡适为国内坚持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出任北大校长,此后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胡适一生中荣获36个博士称号,是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 胡适故居位于安徽省绩溪上庄村,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胡适全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胡适故居隐于一条小巷深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故居大门,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建筑。小青瓦,马头墙,三开间,两层楼,门罩门楼,水磨砖雕。</p> <p class="ql-block"> 胡适故居为清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年-1889年)所建,是胡适先生的父亲胡铁花(官名胡传,原名守珊或单名珊,铁花系自号)所造的两进一楼通转式结构。</p><p class="ql-block"> 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后进为内庭,栏板隔扇,精雕细刻,梁托上一对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门窗上饰以兰花雕板,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手,反映出胡适“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浓浓乡土之情和立出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门前和正厅上各悬着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的“胡适故居”直、横两块黑底金字牌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转过正堂是后堂,中间隔一小天井,小厅上悬挂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上书“持节宣威”四字。这是当年胡适出任驻美国大使时,国民政府所赠</p> <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孩童手里书。</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有一个院子。</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有一座胡适夹着书,穿着西服的金色雕像。</p> <p class="ql-block"> 我在胡适先生雕像前留影,表达敬意!</p> <p class="ql-block"> 院中还有一块胡适先生的译诗碑,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学一期敬制。</p><p class="ql-block"> 碑上刻着胡适译的罗伯特勃朗宁的诗《你总有爱我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p> <p class="ql-block"> 胡适一生荣获36个博士称号。</p><p class="ql-block">他的学识与贡献为海内外各界人士共为仰慕,他是我国近百年以来文坛上的特大贡献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17年,胡适在巜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高举“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的大旗,提倡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还尝试写白话文诗歌。他的白话文诗歌多取材于生活小事。</p> <p class="ql-block"> 这首《希望》小诗,胡适借兰花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当时他提倡的文学革命遇到困难,他仍对前景乐观。小诗最后两句:“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p> <p class="ql-block"> 胡适作词《兰花草》歌为许多人传唱,斯人已逝,歌声在耳。想想胡适的这株风雨飘摇了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有一丝丝惆怅。</p> <p class="ql-block"> 胡适先生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p><p class="ql-block"> 他以《新青年》月刋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的做人之道。</p> <p class="ql-block">列举一些胡适语录,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1.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p><p class="ql-block">2.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p><p class="ql-block">3. 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p><p class="ql-block">4.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p><p class="ql-block">5.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p><p class="ql-block">6.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p><p class="ql-block">7. 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p><p class="ql-block">8. 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p><p class="ql-block">9.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p><p class="ql-block">10.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p> <p class="ql-block"> 胡适在上海的故居位于上海静安区万航渡路,当时叫沪西极司菲尔路49号。</p><p class="ql-block">1926年5月胡适在此租下这座二层楼的小洋房。胡适与夫人江东秀,还有两亇公子都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胡适在上海时,受聘于光华大学,同时他又与徐志摩等人创办了《新月》杂志,还开了一家名叫“新月”的书店。 </p> <p class="ql-block"> 胡适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他在北大任教时住在缎库胡同。当时不少文化名人和大学教授都住在这个胡同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胡适一家搬迁到钟鼓胡同14号。期间,胡适完成了《红楼梦考证》,这是被认为是“新红学”的一本开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后来胡适又住过陟山门街6号。民国时期,这里是达官贵人的聚居地。在他之前,这里住的是段祺瑞执政期间的司法总长林长民。</p><p class="ql-block"> 1930年底,胡适第二次被北大聘任为北大文学院院长,就搬迁到米粮库胡同4号,居住了7年。</p><p class="ql-block"> 当年,该胡同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因;4号住着胡适,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胡适接待过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人,可谓“谈笑有鸿儒”。</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6年胡适从美国回到北平,任北大校长,住东厂胡同1号。这个胡同非同小可,清末时是两广总督瑞麟的家宅,后被荣祿占有。 </p><p class="ql-block"> 之后,袁世凯花10万大洋买下这处宅子送给黎元洪,抗战胜利后收回,供北大使用。</p><p class="ql-block"> 该宅子很大,胡适一家只是居住在中间的一处四合院内。</p><p class="ql-block"> 从胡适在北京住处搬迁来看,他不仅居住条件上了档次,也彰显其身份迈上了一个台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庄古村四面山峦叠起,绿水环绕,风光秀丽。自元代建村以来,一直人烟稠密,文风昌盛,以至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历史名人。胡适和他的父亲胡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上庄的水口叫杨林,古貌依旧,溪水潺潺,树木葱葱,拱桥横卧,是上庄古时八景之首。</p><p class="ql-block">胡适也曾写诗赞美:</p><p class="ql-block">万山不放一溪奔,</p><p class="ql-block">栏得溪声日夜喧。</p><p class="ql-block">到得前头山脚下,</p><p class="ql-block">堂堂溪水出前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胡适故居,我们在丛丛兰花中看到了那终生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先生的身影,在徐徐微风中听见了百年前传来的新文化、新民众的召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管岁月如何无情流逝,世间总会留下一些往事和故物让后人去追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