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2023年即将结束,我们即将迎来2024年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4年将至,重新出发,拥抱新的一年,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今天在家静心整理思绪,感慨万千,仅以此文回首2023展望2024,並将温新阶老师的部分访谈录的经典语录汇集一起作为2024年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高水准要求。</p> <p class="ql-block">站在2023年的尾声,让我们回首那些温暖的记忆,从春天的花朵,到冬天的第一场雪,从夏日的炎炎热浪,到秋天的黄叶红枫,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藏。</p>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2023年即将成为历史!对于我们这个散文交流群来说,应当是一个有意义、有收获的一年!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美好一年的跨越之际,谨致我的思念与祝福。回望过去的一年,最值得一提的是,市散文学会会长温新阶,带着他的团队深入五峰仁和坪 ,就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题开展采风活动,写出了一批散文,在省市党报和相关媒体发表。他亲自撰写27篇范文在红磨坊平台上发布,向各级公开刊物推荐文友精品3 0件,他自己的大作也上了全国大报——人民日报。不少作家出版了文集,有十多个会长和文学大伽精品叠出,获得大奖。各散文作者在各类媒体发表了数百篇作品,</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3,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页,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记录了我们的坚持。一年来,我身在陋室过晩年,心在文学群里用文字打发时光。转身回眸即将过去的一年,时间就像一阵大风,穿过了浩荡长空,看过了古今沧桑,吹散了萍水相逢,留下了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在印象红磨坊里,我用平台发布的600多篇美文作为每天早晨的精神大餐,並留下了200多篇读文感言。在清闲的时候,执一颗安静的心,让目光略过手中的文案,品味墨痕溢出的淡香,鉴赏美文,向今日头条平台推文180多篇(其中2023年39篇)。</p><p class="ql-block">在红磨坊散文交流群欣赏文友们美文的同时,我撰写的《宜昌作家们的文化惠民之路》 ——读《桥料三重奏》有感、《读“夷水汤汤”有感》、《为中国工商银行四十华诞而作》以及《知名作家温新阶文学创作的新动向》分别被印象红磨坊平台、三峡力量和首都文学秋刊“文学鉴赏”栏目刊用。</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一年,我也深深感到,在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脉络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年轻的载体存在,呈现出新的文学气象和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网络文学将继续书写绚丽的篇章,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p><p class="ql-block">在颐养天年的老年生活中,我参与几位老同学的成都、重庆、武汉三次远游,以及数十次的亲情郊游,制作图文并茂美篇 60个, 摄制视频200多件。陶醉在美篇,是一场曼妙的旅行,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点赞和加油鼓励,遇见了我走不到的世界,也遇见了更美好的自己。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刻,和亲人朋友相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的欢笑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风景,在这些幸福的时刻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温暖与美好。无论是家人的关怀,还是朋友的陪伴,都让我们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这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底,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激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再过几天,2024年就要来了,站在岁末的路口,过去的不再遗憾,让往事清零,让未来可期,让我们带着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拥抱2024年,全力以赴,不负韶华去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2024年,祝愿大家眼里有光,心里有暖,跟着季节的脚步,酿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不要辜负好年华,不要辜负好春光。</p><p class="ql-block">2024年,我们也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认准目标,投入兴趣和热情坚持去做好。</p><p class="ql-block">2024年,不要将所有的事情复杂化,要懂得简单最好。学会顺其自然,把心态放宽,把事情看淡,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恭祝广大散文作者,文思泉涌,佳作连连,文学路上阅尽人生美好。继续秉持“我言表我想,我手写我心,我笔传我思,我字寄我感,我文抒我情”的写作理念,积极奉献好文。</p><p class="ql-block">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家人、亲人、同学和朋友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新的一年,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胸怀梦想,放飞激情,将以更高的眼界、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发展,用更高标准衡量工作,以更加自觉的心态、更加有力的措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将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百折不回的意志品格,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我们的文学创作,应按照温会长指岀的“文学创作不单是对生活的记录,还需要揭示隐藏在纷繁的生活之中的意义以及历史走向。语言可以是清新朴实的,甚至是肤浅的,内核应该是具备一定分量的。这样的作品,不同的人都可以读,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按照这个高标准,在创作中找到敏感区,保持新鲜度,培养感受力,应该很好地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吸收养分,但同时,又应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写出既符合传统文化精要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上图:今年初,宜昌部分文友聚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崭的一年,温新阶老师在他的访谈录中提出文学的创新之路</p><p class="ql-block">—、关于文学的创作观:</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不单是对生活的记录,还需要揭示隐藏在纷繁的生活之中的意义以及历史走向。语言可以是清新朴实的,甚至是肤浅的,内核应该是具备一定分量的。这样的作品,不同的人都可以读,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都会有不同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最早的阅读动机是模仿,现在的阅读是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教我们积累思想的深度,教我们涵养美学的厚度,同时,也教我们写作的技巧。</p><p class="ql-block">对地理故乡和精神故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故乡几乎是每个作者无法绕开的,即使他不正面描写故乡,他的文字中也一定藏有故乡的影子。每个作家都离不开他的故乡,既有地理的故乡,也有精神的故乡。像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商州之于贾平凹……鲁迅和茅盾两人均是出生在江南水乡小镇,鲁迅在《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中,描述了许多自己成长中的家乡故事;茅盾在《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中,也处处透着家乡的影子,《故乡杂记》就是家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民族文化资源丰厚。我的散文大多取材于这片土地,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得湖北省第七届和第九届屈原文艺奖的散文集《乡村影像》《典藏乡村》中多数篇目都是直接写我的故乡,少数虽然没有直接叙写故乡,字里行间依然会看到故乡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三、关于生活、职业与写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生活是写作的基础,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写作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业余爱好。我的职业是一名老师。我长时间奉行的准则是,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再用业余时间来从事写作。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业余时间来从事写作,我需要研究怎样用较少的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怎样让我讲的内容令学生入脑入心。我从来不延长教学时间,从来不补课,但是考试总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几十年来,我就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写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十几本书。</p><p class="ql-block">四、对散文写作的基本认识:</p><p class="ql-block">散文界有人认为散文应该绝对的真实,也有人认为可以适当虚构,我个人比较倾向后者。我觉得基本真实,适当合理延伸补充,才会更丰满、更符合艺术的真实。《典藏乡村》之所以能够获奖,主要是因为写的是我熟悉的题材。我出生在乡村,成长在乡村,开始工作也在乡村,后来虽然进了城,我自认为依然是一个住在城里的乡下人。乡村的那些景物、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随时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写我熟悉的乡村,自然是我的强项,才能写出我自己的最高水平,也才最有真情实感,才最能打动人,所以更容易得到专家、评委、读者的认同。</p><p class="ql-block">五、宜昌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做好时代的记录者:</p><p class="ql-block">宜昌作家的散文大都关注本土文化、关注故乡题材、关注底层生活。作为一个宜昌人,要热爱宜昌,讴歌宜昌的发展和进步,记录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指示,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p><p class="ql-block">六、对青年朋友的写作建议:</p><p class="ql-block">(1)准确地判断自己,看是否真正适合走这条路。</p><p class="ql-block">(2)多读书,既要读文学著作,还要看一些社会类、思想类的书,读书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每本书读完,要总结这本书对自己思想、哲学、历史等等方面有哪些提升,写作上有哪些收获,把书读透。</p><p class="ql-block">(3)要耐得住寂寞,习惯坐冷板凳。不要参加过多的饭局牌局,不要担任过多的跟写作无关的社会职务,不要热衷于那些商业写作,扎扎实实读书写作。现在作为业余作者发表作品的确越来越难了,刊物更多地关注名家大家,像过去那样辅导业余作者,给业余作者改稿的事情可能不会再有了,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真正的好稿我以为任何一家刊物都不会拒绝。现在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当初也是无名作者,因为他们写出了非同凡响的好作品,所以引起了刊物编辑的重视,脱颖而出了。所以,那些可发可不发的作品不要乱投,不要用一些一般的作品来倒编辑的胃口,扎扎实实写出了力作再来投稿。</p><p class="ql-block">(4)一定要坚持,文学创作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时人很多,能到终点的很少,所以一定要坚持。</p> <p class="ql-block">温新阶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发表出版作品300万字,出版小说集,散文集15部,多篇散文小说被《散文选刊》《小说月报》《散文海外版》《北京文学》《作品》《读者》等刊物选载,有多篇散文入选多种散文选本,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散文集《乡村影像》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 散文集《典藏乡村》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宜昌市文化名家。</p> <p class="ql-block">《长江丛刊》文学评论(专题) ▏陈 澜 裴小娟:以多元化的艺术探索抵达生活的真实——2023年湖北散文创作综述(其中对温新阶先生散文的评论复制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06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家族作家温新阶虽然身在城市,却心系乡土,视野所及和选材取向偏重于鄂西一带的村镇故事。和广大的书写乡村的作家不同的是,他拒绝将乡土和城市置于传统与现代的两端的二元叙事模式,更不满足于从精神怀旧出发,建构一座只存在于回忆里的纸上故园,而是在现实生活里保持着与故土乡人的密切互动,深入当前乡土的发生现场,反复观察、辨识自己的书写对象,以完成对当代农村的拆解、描摹和还原。他笔下的乡村,既有古旧的习俗和淳朴的人情,也有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衣食住行的变化。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他不秉持个人立场厚此薄彼,只是忠实记录现代化的风吹过原始村庄时,如何推动一朵又一朵云,如何改变一条又一条路,而那些虬劲的老树又如何努力维持自己生长的形态。他笔下的村庄是温暖的,也是动态的,如《地名的隐喻》由古及今,以“我”在胡家湾、庙垭子和杨家冲三地旅居、工作或采风的见闻,串联起一个甲子里跨越三四代人的人事变迁,不仅记录当地老人们口口相传的祖上奇闻,追溯各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也生动描绘农村盖洋楼、刷抖音、发展电商的新闻新变。《古树下的村庄》由今怀古,从央视在五峰仁和坪镇杨家埫村古栎树下的一次慰问演出说起,怀想263年前古树落地发芽的过程,感叹年年岁岁树还在,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光流转,最后依然落脚于当前的现实,为村庄借助古树这一稀缺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脱贫奋斗成绩而赞叹欣喜。《文家坪的琴声》从宜昌市文家坪丰收节切入叙事,赞颂基层干部有担当敢作为,个人担保村民贷款搞大棚种植西红柿,推动山乡经济发展。温新阶还极爱为乡人立传,偏重选择德行可靠,又有一技之长,同时人生有着跌宕际遇的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如《黄治明的背影》《瓦匠发哲》《村医李发从》等篇幅不长,极少超过五千字,但浓缩了无数普通乡人的精彩一生,更让人深切感受到个体的命运与家国命运的一体性,哪怕是自认为默默无闻的渺小个体,也只有把个人的追求和家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奔向光明的前途。</p> <p class="ql-block">自温新阶老师的大作被中国散文学会发布以后,今年5月份以来陆续公布了以下信息:</p><p class="ql-block">由中国散文学会发起,中国散文学会公众号推2024“创作好作品·拥抱新时代”网络散文主题征文活动以来,在本收到有效会员作品中,经过网络阅读和专家评选,现评出网络排名十佳奖及综合排名十佳奖,及优秀作品奖。现将印象红磨坊文友上榜截图如下:(红磨坊文友上榜优秀作品奖的自温新阶老师作品获征文二等奖公布后,又有黄荣久,李靖文,陈胜乐,抱朴子,高岸东,刘贞平,高莉玲,陈群峰,覃孟福等人获优秀作品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喜 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碧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编辑红磨坊文集的相关说明在红磨坊出刊一千期时,有文友建议开个笔会,出版一本红磨坊文集,温老师有些顾虑,因而没有办成。 在红磨坊出刊两千期时有红磨坊文友再次提出编辑文集的建议。经与温老师商议,由我发出倡议,由温老师本人出任主编,由红磨坊作者参与,收红磨坊发表过的作品编辑一本文集。我们的初衷是合作出书,为真爱红磨坊的朋友留一个纪念,也为红磨坊出刊两千期留下一个标志性纪念,不是选集,不代表红磨坊的最高水平。现在有朋友在群里提出建议,出版红磨坊精品,以扩大影响。这个建议非常有远见,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主编名气不够,也不是好文章不多,最大的问题是谁来出钱。如果有人乐意赞助,聘为主编,副主编,编委都行。相信由温老师主持操刀,一定会弄出精品来。在精品计划没有出台之前,我们还是要努力编好这本合作文集。现在已有很多文友名家报名参与,感谢信任支持。由于经费压力,也有想参与出书的朋友还在观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外援赞助,如果得到支持,最后每位入编者的经济负担就会减轻一些,我们正在努力之中。当初发出倡议时我们就表明,这只是个尝试,成败皆有可能。如果参与者达不到预定人数不能成书,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我们做了,并尽力了。</p> <p class="ql-block">注:11月8日增补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