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冬天作为陕西宝鸡渭阳中学的第一届高中生我从渭阳柴油机厂子弟中学毕业,然后是下乡插队、招工、结婚、生子,最后“光荣退休”。我的人生中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澜起伏,只是庸庸碌碌的忙活了几十年,如今已近古稀之年,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和我一起上学的学友们,都是跟随父辈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渭河之北(山南水北皆为阳)的柴油机厂,从此他们以厂为家,故乡只是偶尔在填写履历表的时候出现在祖籍那一栏里,渭阳厂成为了他们实际意义上的故乡。我们这些工厂子弟脑子里没有故乡的概念。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对厂矿企业“小而全”的服务机构、设施的全面配套,我们从出生56天就可以送进厂里的哺乳室一直到高中毕业都享受着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福利待遇,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把这里当做第一故乡,言出之必是“我们厂”如何如何,这个厂就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全部,以至于后来参加工作后单位的人都认为我们工厂子弟视野狭窄,思想过于单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上了年纪后总爱回忆,尤其喜欢回忆自己的故乡,年龄越大越大对故乡的思念越深,如同秋日的落叶悠然飘落,无法抚平。经常在梦中与儿时的伙伴们三五成群的一起走在上学的那条路上,一起捡拾路边白杨树落下的黄叶,一起数着陇海铁路上过往火车的有多少节车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从离开母校后当年的同窗们曾经组织过几次大型聚会,也见过几次当年的老师,每次都是车来车去,从未重新用脚真正走一次母校门前的那条路,从未看过一次当年的教学楼和学校后面的大操场、西面的教工院。</span></p> <p class="ql-block">2023年的金秋十月我回到了母校一一国营渭阳柴油机厂子弟中学一一那个建在二村后边的老校址,这是我阔别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到这里。这里曾经是我梦想的起航点,如今再次踏入,已是另一番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家人陪同我一同敲响了教学楼外边的铁栅栏门,一位文静的姑娘一开口便让我想起了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p><p class="ql-block">乡音无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儿童相见不相识,</p><p class="ql-block">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说明了来意,那姑娘笑着把我们让了进去。楼还是那座楼,只是在原来二层楼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而且向西边镶接了几间房。经过粉刷的楼房正面掩饰了半个世纪的岁月,但从它的背面还能看出当初楼房改造的痕迹,这里现在已经是广东一个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出出进进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这真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p><p class="ql-block">在这栋楼里,我读了4年书,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那时候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在这栋楼里我作为文革后第一批青年加入了共青团,至今我还记得我的入团介绍人是朱桂荣老师;在这栋楼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基干民兵排,并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担任了副排长。</span></p> <p class="ql-block">母校门前的路是南北走向,原先北边我们天天出早操的大操场已被一个企业仓库占领不见了当年的踪影。绕过仓库就是通往塬上的土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不敢向上再走,怕打扰了在那里长眠</span>着的几千位渭阳厂第一代人、几百位第二代人香甜梦。他们在世的时候以厂为家、辛勤劳作,去了天堂后仍是放心不下厂里的生产,每天都在看着渭阳厂发生的新变化,关注着第三代、第四代渭阳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向南走有一条渭阳厂与虢镇火车站之间的铁路专用线,渭阳厂的“大个头”产品都是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在这几条铁轨上我曾经和几位同学摇摇摆摆地练习过“走钢轨”,颇有些杂技团“走钢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铁路再向南,被全国的铁路大动脉一一陇海线挡住,我们上学的路就此由南北改为东西走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想过,我如果沿着这条向东的路一直走,就会“条条大路通北京”圆了我仰望“金色天安门”的梦想。如果沿着向西走的路一直走,就会走到祖国的大西北新疆,看到无垠的沙漠与草原,那里才是我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把眼光收回来向西拐,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宝鸡地区非常流行的打油诗“38信箱的大礼堂,43信箱的大姑娘(当时从上海来了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女青年),41信箱的大食堂,51信箱(渭阳厂)的大围墙”。那围墙砌的非常气派,足有三米多高约3里路长,墙面用水泥抹过,每隔几米砌有隔段,每个隔段里用红油漆写着一个约有2米多高工工整整的大字。我记得有条大标语是“自立更生,发奋图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围墙南边是一条2米多宽的人行道,道边栽种着一行齐刷刷的白杨。灰墙、红字和挺拔的白杨</span>把厂围墙装饰的大方、庄重,反映出了当时厂里生产的兴旺发达,也折射出了围墙里面职工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围墙向西走,经过厂生产区东门、三村和四工地(已经拆迁不见)就能看到围墙里面高大的8号厂房。走在围墙外边时常能听到厂房里发出的巨大声响,那声音特有磁性,它吸引了我们许多同学的眼光不时向上眺望,梦想着总有一天也会穿着工装,操纵着吊车来回运送钣金件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份子。</p><p class="ql-block">再向西走就到了厂福利区近百米宽的大门口。因渭阳厂属国防工厂,厂里保密制度非常严格,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大门口有部队站岗,后来改由厂警(卫)消(防)连把守,职工有通行证,家属有家属证,大家要亮明身份证件后才能进厂。</p><p class="ql-block">一段围墙一座厂房一个厂门口,把当时国家对一个国防工厂给予的希望与支持展现的淋漓尽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假如你当时坐火车从陇海线上走过,一定会被这段特殊的风景线所吸引、所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条路就是我儿时上学的路,是我从小学到高中时每天要用双脚丈量的路。它磨穿了多双母亲为我做的布底鞋,磨破了好几个母亲为我做的小书包。这条路记录我从小学到高中上了多少天学,走过了多少公里的路。时至今日还记得六十年前我第一次走这条路的片段。父亲是1962年国庆节前夕受五机部(后改为兵器工业部)委派调到这个厂工作的,节后的第二天早上父亲领着不满7岁的我去上学,粗心的父亲把我领进教务处后没有告诉我放学怎么回家就急着上班去了。中午放学后我懵了,只知道我家住在厂福利区可具体方位不知道,是一位住在三村的同学把我领到了厂围墙边,告诉我一直沿着围墙走就能找到家。我走啊走啊终于看到了厂门口,我可找到家了,我当时高兴的简直想哭。从此以后我与这段围墙、这个厂门口之间就有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条路上我走了十年,我记得那路边的白杨夏天为我遮挡火辣的日头,也记得冬日早上的迎头风吹的我清涕长流。我记得火车头冒出的烟灰迷过我的双眼,我也记得因淘气男孩在铁路边胡捣蛋惹怒了火车司机而被蒸汽机车喷出废气时他们的狼狈像。我还记得初冬时水果昂贵且稀少,中午上学路上拿白萝卜当水果啃食,整个下午教室里都弥漫着难闻的味道。我还记得冬日中午在厂洗澡堂洗完后,匆匆赶往学校时湿淋淋的头发被冻成小冰棍,在肩头摆动时刷啦刷啦的响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能记得起无数过往小事,但不知为什么数学成绩一直优异的我,却从没数清楚到底那围墙有多少个隔段和路边有多少棵白杨。</span></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后当我再次走过那段难忘的路,渣石路早被拓宽改造,沥青覆盖的路面变的平展溜光;陇海铁路依旧车来车往,并且增加了许多高压线杆与电网;围墙仍是那段围墙,只是不见了当年道边的白杨;最大的变化是当年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如今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大娘。</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在这里炫耀这条路当年有多宽有多长,而是不愿忘记这条路她陪伴了我的童年和整个青春期的过程,是我心灵永远的归宿,也是通往我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图片:张凌</p><p class="ql-block">文字:张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