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上9点测的血氧饱和度84,心率92,良好</p> <p class="ql-block">昨晚虽然早早进了帐篷,但一直到凌晨一点才睡着,还是极度浅睡眠的那种,到了早上6点反而美美的睡了一觉,8点半起来,早餐是9点半大家还呆在帐篷里,只有二个老外领队在大帐里做早餐,我闲着没事在营地周边拍了几张照片,手指冷的有点僵。昨晚下雪了,风好大吹的帐篷那个摇啊摇,还好我们的帐篷四周都用大石头压着,四周的防风绳也用大石头绕着,所以我们也就心安的睡在帐篷里。</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早餐是麦片加三明治,饭后又冲泡了一杯袋装中空咖啡☕️,生活还是很精致的,除了天气。</p> <p class="ql-block">火腿三明治</p> <p class="ql-block">麦片</p> <p class="ql-block">咖啡</p> <p class="ql-block">帐篷四周全部用大石块压住</p> <p class="ql-block">防风绳的石头也是巨大无比</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一个人搬不动</p> <p class="ql-block">吃好早餐,开了个临时短会,议题是根据天气情况我们是呆在2号营地死等还是返回本营等天气好了再上来,其间老周发表了个人观点他是想着万一天气好了可以随时上,他体能确实好,所以他想呆在C2随机应变,这个可以理解,在高海拔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行事的。我的担心是如果呆在C2天气情况不是太好强行冲顶就有能发生像昨天其他队发生的事情,得不偿失,我是坚决不干的,所以我选择下撤至大本营,最后校长提议举手表决,选择留在C2营地的一票,返回大本营的四票,校长和外方领队商量后决定今天就下撤大本营等待天气好转再上来。其实这个决定也是非常科学的,我们在攀登高海拔山时经常要进行适应性训练从低海拔拉练到高海拔再下来让身体提前感受高原缺氧的反应并进行自我调整直至达到适应</p> <p class="ql-block">上午11.20分开始下撤,我们的速度相当快只用了1小时42分就完成了4.47公里的路程从C2回到了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大本营全镜</p> <p class="ql-block">回到大本营餐厅帐昨晚我们担心的上海女孩Shimer已经在帐篷里休息了,原来昨天遇险的不是她们的队,她是网上自己找的当地登山公司队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家以前也都不认识,她时间紧报的12天的登山团,而我们的登山周期为18天,所以昨天她们队只能强行冲顶,结果是12个人的队伍(包括4名领队)只有2个人登顶,Shimer小妹妹也没能登顶,等回到C3营地她们的帐篷都被风吹的圈成麻花了。所以昨天另外个队出事也在情里之中了,同时也深深的感到我们的下撤的确定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左边第二个就是 来自上海的Shimer小妹妹</p> <p class="ql-block">左边68.6公斤是今天27号回到大本营称的,右边是12月25日从大本营出发时拍的70.8公斤扣除那天的鞋子重量大概又经了1公斤,这才走到C2营地,真正的挑战还没开始。到时冲顶下来估计还会瘦个2公斤吧。</p> <p class="ql-block">19点晚餐开始,大本营的条件肯定比山上要好,至少不会吃冷食和生肉了,图片就不发了,省的大家羡慕嫉妒。</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还是要发一个,中国盖饭必须要发,</p> <p class="ql-block">吃了一份就我一个人又要了一份,感觉厨房里饭没有了,都是肉,那是我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运送人员和物资上下的直升机,一次$1650刀,每次可坐3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