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做离休工作已经快12年了,这12年伴随着时光飞逝的,还有远去的你们。前几天一位老同志说,在2012年4月处里组织离退休老师去柳江古镇第一次见到我时,我对他说“我喜欢做这个工作”。场景我已经不记得了,我是不是说过这句话我也不记得了,但喜欢是真的喜欢,这一喜欢就是12年。虽然伴随着不舍和离别,必然有悲伤,但更多的是你们教会我的坚强、包容和爱。</p> <p class="ql-block">记得罗荻屏老师,这是一位百岁老人。每次去看望她,都被她恬淡而细腻的心灵震憾。她认真写日记、读书,也回忆与先生的过往。她小心呵护着书柜里的书,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书她都反复认真地读过了,百念回生。她家的阳台种着些绿植,攀爬着藤蔓,开着小花,但凡她有一丁点儿力气,她都经心打整。我相信她的心灵也如这些书,这些花草,不染尘埃。</p><p class="ql-block">记得张惠仁老师,中文系教授。家里有一整排的书柜,一面墙的照片,照片上是她和先生去各处的合影。两位老人相濡以沫,恩爱一生。每次去看望,张老师都贴心地让护工煮水果茶,备点心,然后拉着老伴的手跟我们聊天,她风趣幽默,老伴以前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社长,比她年长,有些老年痴呆了,但参与聊天完全没问题,乐观豁达。有一次张老师讲到大夏天的,已经痴呆的老伴怕她着凉,给她捂得严严实实的,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笑过之后是深深的感动,那一天我写下了一篇《他什么都忘记了,唯独没有忘记爱》。</p><p class="ql-block">记得张绍淑老师,1944年考入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后来是外语学院的教授,人如其名,贤良淑德,秀外慧中,特别的温婉。张老师家保留着很多老照片,“自由读书会”的合影,与马识途老先生的妹妹、川大英烈马秀英等川大女生的合影,荷花池畔的诗朗诵……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群群青春洋溢的热血青年,让人仿佛回到当初的革命岁月。我如获至宝,奈何照相水平一般,加之相片久远,拍下来后始终有些模糊。我们请张老师写一篇川大女生院的文章,纪念黎明前女生院的学习生活场景以及那些远去的人。不久后,90多岁的张老师便交来了稿子,文笔清新脱俗,文中写道:“那是沉静郁闷的年月,也是潜力集结的年月。那是群众觉醒的年月,也是精神焕发的年月。”文中那些女生院飞出的革命的雏鹰,为迎接黎明,心无畏惧。因为一些原因,这篇文章一直被我精心保存着,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大家见面。</p> <p class="ql-block">记得胡昭曦老师,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先生博学多才,饱览诗书,从他身上,完美地体现了“诗书满腹气自华”的气质和修养。先生从来谦逊有礼,乐观豁达。他对我们这些小辈极其关爱。在他病重期间,我们去看望他,先生已不能言语,他戴着氧气面罩,示意护工把写画板拿给他,然后写了一句“你去做胃肠镜结果怎么样”,他这是在问候与我同去的同事!原来他还记挂着同事之前要去华西检查。这是具有何等大爱的人!他没有对自己的病痛有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大音希声。我无法一一写下那许许多多值得怀念的人,那些远去的人,他们其实并未远离,当我有所进步的时候,当我看到光明的时候,当我沐浴幸福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