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  共学促成长——博才阳光四语组《新课标》共研读书活动

青雨❤浅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日共读,催开一树梅香。聚而论道,沉醉一路芬芳。掌握新课标,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为更好领会和贯彻新课标、新理念,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实质和主要变化,顺应学科教学的新方向与新趋势,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主题为“研读新课标&nbsp;共学促成长”的《新课标》共研读书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为阅读中期四年级语文教研组进行集中研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深入理解、践行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进而开拓教育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四语组的老师们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以馨老师说:2022版新课标中倡导“文化自信”,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表述: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课程目标之一核心素养内涵”首要一点就是“文化自信”,这是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一处变化。在这一时局下,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也切合新课标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目标。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的教学,它包含很多文化要素,很多课文在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比如《中国美食》,介绍中国美食的同时,也介绍中国美食的烹饪方式、饮食文化、汉字演变等;《传统节日》通过介绍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等内容;《墨梅》、《石灰吟》等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品质高洁、不惧艰难、热爱祖国”等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以语文教学为阵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将来传播祖国文化的精神,实现祖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大业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玲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其中的理论精悍而抽象,需在反复揣摩中才能领会。我对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想,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构成的,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有良好的关系和相互配合。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支配,教师大都比较主动,而学生大都比较被动,何谈平等与对话?在新课程中,一直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面目可憎的“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到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旭梅老师说: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比对2011版课标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紧密融合,不可拆分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不能将一个教学环节与核心素养的某个方面机械对应,我们应该整体关照这四个方面的联系和作用,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要点和评价重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使命贯穿始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欢老师说:新课标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 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谣老师说:一直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讲得“死”,刷题多,学生缺少自主和兴趣。甚至有的课堂一上课就敲黑板,划重点。这样的教学,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才培养。但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并不是将过去的一切都打破,推倒重来,一定是在尊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改革创新。&nbsp;&nbsp;&nbsp;&nbsp;我想,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继承和发扬前期新课改以来所积累的好的经验,要守正创新,勇于实践。用温儒敏教授的话:“正”,就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多年来课改的好的经验;所谓“创新”,就是贯彻新课标,必须尊重和承袭既有的好的经验,尊重教学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这一点讲得非常实在,也给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指点了迷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丽梅老师说: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对各学段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三四年级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阅读这本书。””从这些阅读目标和要求来看,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及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必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还要达到一定量的阅读积累, 更要将对书籍的阅读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思想、能力。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能教书的阅读型的语文老师,并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陪伴学生终身的一种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芳园老师说: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缺 一不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学生在此素养内涵下应具备以下能力: 1. 认同并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懂得去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具备良好的语感,会积累梳理整合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有效沟通,对国家的 语言文字有深厚的情感; 3. 具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 性,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我们要谨记思维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建构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语文和精神力量一同增长,这是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些核心素养其实大部分都在学校的教学体系里才能体现,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大,因此,它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们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要带领学生好好认字,读熟课文,再.引导读百十本高品质的书籍,书写几十篇洋洋酒洒的文章,当然,还要诵读大量的诗词和古文,最好是熟读成诵,充分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书读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积累就会 增多,思维也会活跃,语感也会得到提高。低年级从薄薄的绘本开始,过渡到中年级- -周一本书的桥梁书,再到高年级两周一本的经典名著。随着年级升高,书也要越来越厚重, 越来越耐人寻味,一- 定要逐步改善那种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想要和同学们在读书上有共鸣,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新课标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这个版块也提到了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琴琴老师说: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单元整合,要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从教学内容设计变为教学行为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的融合。通过对任务群的再学习,不难发现,虽然任务群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任务设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重新认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加上同仁们的相互学习,我们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nbsp;“学而思不足,思而得远虑”,每一次学习都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要深入学习,认真研读,逐字逐句的细读,只有这样才会理解深刻,教学才能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礼英老师说: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姿老师说:“贯穿”而非“贯串”,一字值千金“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评价建议中有这样的阐述。“贯串”二字,令我为之一震,眼前一亮,特意查了百度,“贯穿”,有融会贯通、穿过、连接、连贯之意;而“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贯串是核心点。每一次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揣摩,我都会探索出新的思路,并能够结合教学悟出新课标中不理解的内容,做到有广度、深度地理解课标,更好地服务教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舒雅芸老师说:回顾自己的教学的这几年,都是以单篇课文为内容进行教学,首先是识字写字教学,然后是写词,接着分析文章大意和主题思想,最后是习作手法等,很多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学习了新课标中任务群之后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是一个整体,是互相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注每篇课文,更要着眼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通过此次新课标学习心得分享交流活动,老师们进一步领悟了新课标的精髓,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在未来的日子里,老师们一定会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潜心教学让课堂绽放精彩光彩。</p>

新课标

教学

学生

语文

学习

教师

素养

老师

文化

阅读